谁来为流失的上海方言负责?[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ames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2-03-16
消息
3,843
荣誉分数
155
声望点数
223
吴越子民




我和LD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孩今年上小学1年级。平时除了学习时间外,其它时间都
对小孩讲上海话,但小孩统统以普通话作答,连我们有时都给她带了过去。听说过了12岁
再学语言就不正宗了,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转贴:1吴语(上海话)的文化价值及普通话的文化缺陷

现在上海人多有普通话交流能力,这是推普工作的成就,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有人将
推普工作理解为就是消灭吴语(上海话),将保存吴语文化与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处处限
制吴语使用。于是"人人会说普通话"的推普目标,变成了"人人只说普通话"。使得不少上
海长大的孩子不会讲吴语,甚至听不懂吴语的书面语,使这些孩子失去了吴语人口的文化
优势,他们中能听懂评弹、越剧的越来越少,这样的做法是否极左了一点。语言是工具,
吴语也不是"四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吴语的灭亡势必导致昆曲、评弹、越剧等艺术形
式的灭亡。

  北方话成为普通话基本方言只是机遇问题,并非其是中国最好的方言,即使是也是"尺
有所短、寸有所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能仅仅浓缩在普通话中。吴语也是伟
大的文化遗产,有普通话不能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吴方言使用人口七千万(意大利
语使用人口约六千万),有着和官话不同的音素、词汇、语法,故而称为"吴语"更合适。上
海话是苏州话、宁波话等几种代表性吴语的混合体,兼具苏州话的软,宁波话的硬,加上
使用人口较多,是最具代表性的吴语。

  吴语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语音工具。河南籍的唐玄奘是选用吴音译注佛经的,因唯吴音才能译音准确。

  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
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
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
、浊音"渤、突[d]、搿[g]"。吴语有最完善的语音体系,且音素都较实用,上海话音素几
乎每个都在常见外语中得到使用。而没短音、音素少、无浊音、大量音素除了说北方话以
外几乎没什么用处(包括翘舌音等)的普通话,为外来词译音常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
译音也多不准确。因此常见的外语中,吴语对得上号的音素常比普通话、粤语等多一倍;
法语三十五音标中,有三十余个和上海话中相应音素一致,普通话不及其半;日语片假名
基本可以用吴语读准,北方话是万万不能的;英语等其它外语情况也大致如此。比如:英
语''VCD''三字母,相当上海话"微西地[visidi]西是尖音",北京人多读为普通话的"微西
地[weI?iti]西是团音"。

  人在12岁以前学发音较易,反之较难,故而以吴语为母语者学外语咬音一般较外省人
准确。比如,我有位同事的儿子从小受普通话教育,成了不会讲上海话的土生土长上海人
,他上海话"麦"的韵母读不出;上海话"麦"的韵母和英语"[Q]"是一致的,那么他讲英语时
当然也发不出该音。又有,有位京籍朋友在沪多年,称自己上海话的"茶"声母"[z]"发不出
,他读外语时也是将"[z]"发成汉语拼音的"(z)[ts]",比如将字母"z"读为普通话"在[tsa
I]"。

  二,学习汉语文学的工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韵脚、韵律,影响赏析。

  1,历史上中国北方长期沦为异族统治。北方游牧民族多学汉语,部分融入汉族。他们
讲的汉语自然不太正宗。从语音历史资料可看出。入派它声始于元,清定型,期间明恢复
;全浊音清化始于五代宋辽时期的北方,至清[?]声母脱落、[v]并入[w]。因浊音音低,传
不远,而入声音短,托不长,皆不方便在草原上远距离对话,所以北方游牧民族发不出这
些音素,入主中原后学汉语时,也就没学好这些音。就好像今天的北方人讲英语时,常发
不好短音和浊音,把[v]读成[w]。另,由于他们发不出(fong,vong)等音节,"东、冬"韵
的"风、凤"等就归入了"eng"韵;发不出(vi),"微、维"等字就改为(wei)音,北方人多将
V读为“(wei)”。翘舌音也非古汉语固有音素,语音史上有古无舌上音之说,其出现在唐
朝中期的北方,可能和先期融入汉族的南匈奴、东突厥等有关。北方话是吴、粤、闽、客
、官五大方言中不规则变化最多的,有大量半字先生读法,可能和早期北方民族汉语水平
不高有关,如:"帮(b)[p]"母字"秘"转为“明(m)”母,是受字符"宓"影响。故北方话对传
统汉语音韵结构继承较少。因此,今日北方话曾被章太炎先生称为"金元虏语"即满蒙人的
异族语言。

  ①北方话是唯一不保留入声(短音)的汉语方言。无入声使北方话语言节奏呆板,如:
吴语"勿晓得"两头是半拍的入声,中间是全拍的舒声,形成切分音节,这是北方话所没的


  ②北方话是韵母结构变化最严重的方言。以至《声律发蒙》等书,无法用普通话读出
韵脚。而且古代声韵书籍的注音方式,比较适合南方话,如"打"注音为"德冷切"等等。

  ③普通话声母结构也迥异于古汉语。古汉语三十六母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及其它方言
中全盘清化,唯在吴语中得到保留。浊音清化导致北方话总体以高音为主,音感清轻高扬
,符合草原生活环境,难怪有人将打官腔和唱高调扯在一块。

  不可否认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普通话有重大缺陷。大量古诗词用普通话读不出
韵脚、韵律(尤其是讲究舒促结构的词曲),影响赏析,用普通话也不能讲解词曲格律。《
唐诗三百首》中的前十首中有五首,用普通话读影响韵脚,包括:第一首《感遇》的韵脚
:"洁、节、悦、折",第七首《佳人》的韵脚:"谷、木、戮、肉、烛、玉、宿、哭、浊、
屋、薄、竹",第八首《梦李白》的韵脚:"恻、息、忆、测、黑、翼、色、得",等在古汉
语和现在吴语中都是入声字;另外,第二首《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之酒》的韵脚:"微、
扉、衣、稀、机",第九首《送綦毋潜落地还乡》的韵脚:"薇、非、衣、扉、稀",等在古
汉语和现在吴语中韵母都是""。

  掌握入声、浊声母和一些古汉语音韵对学习古汉语有重要意义,这是吴语能提供的便
利。若有朝一日南方方言均遭灭绝,上述诗词就只能借助韩、越等异族语言来诵读出韵脚
,岂不遗人笑柄。受古汉语影响较大的韩、越等语汉字读音体系,更接近吴语等南方话。

直至清朝康熙年间朝廷修订的《佩文韵府》《康熙字典》依然使用入声和清浊母字分开。
换句话说,当时已经形成的没有入声、没有浊音的北方话还不被认为有正统地位。另外,
吴方言也曾经是东晋、南朝、南宋等时期的权威方言。

  2,中国早期文明虽以北方为主,但北方文化事业屡遭战乱破坏,大量知识分子因避战
乱南迁,包括王羲之、辛弃疾等;中国文化视北方为正宗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自东晋天马
渡江之后,中国文化中心就开始逐渐南移,南宋以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主要是在吴方言区完
成的。以四大名著三言两拍为代表的大量名著是江浙人写的。施耐庵、罗贯中、毛宗岗等
本是说书艺人,冯梦龙、金圣叹等是苏州才子,大多数名著原来是苏州评书的脚本。仅《
水浒全传》中吴语词汇就不下两百多,了解这些词汇可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层次。纵使官话
区人也未必不用吴语词汇,因大量北方籍的文学家有长期江浙生活的背景,如:马致远等
。有人指出山东人写的《金瓶梅》中也有吴语词汇(见胡竹安《〈水浒全传〉所见现代吴语
词汇试析》)。普通话基础方言文化积淀相对浅是事实。

  3,为弥补文化不足,以官话方言为底版的普通话大量吸收吴语词汇。这样词汇有"标
致、便当、尴尬、像煞有介事"等等,不胜枚举。仍有大量生动的吴语词汇无法用普通话达
意。如"触?:触气加恶?,常写作''促狭、促掐''等"、"?塞:常写作''挖塞'',意为心
中烦闷、不舒服"。某种意义上说吴语是种高雅的文化语言,官话则仅是种政治语言。

  统一的国家未必是建立在单一文化模式上的。

  有人认为只有推广普通话,消灭方言才能巩固统一。然而,当初罗马帝国纵有统一的
拉丁语,但还是分裂了,今天多元化的欧洲却在谋求统一;而中国方言差异大的东南部,
自战国末年起就基本上是在统一政权下,方言差异小的北方及西南反经常分治(中国搞封建
割据的多是北方人)。统一的国家未必是建立在单一文化模式上的,如瑞士、加拿大等,何
况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世界上同言、同宗的波黑塞、穆两族也可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吴、
汉音之别和我们伟大祖国已共走过几千年。普通话和吴语应该是瑜亮同生的。很难想象,
只有京剧、没有昆曲、评弹,只有铁马钢河的《黄河》,没有杏花春雨的《梁祝》、《二
泉映月》及暖气熏人的《阿西跳月》、《步步高》的中国是什么样。

  有人认为方言会阻碍经济发展。然方言区经济历来普遍比官话区发达。江淮次方言区
本是吴语区,官话区化后经济文化各方面普遍落后于同省内的吴语区。当然推普是有积极
作用的。

  有人提出吴语应向普通话靠拢,并滥用文读,滥造文读。这样势必会影响吴语文化特
色,降低吴语文化价值。这无异是将吴语阉割了。若吴语失去其文化内涵的话,那还有必
要存在吗?

  吴语文化圈的人口应当包容其他文化圈的人,那么其他文化圈的人是否也应当包容、
尊重吴语文化呢。

  解放前,昆曲、评弹在北方也有不少听众;解放初,绍剧《大闹天宫》也曾风靡全国
,毛主席亲题:"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开国大典上,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
就是用上海话做报告的。而现在,吴语被认定为是一种走不出,也不该走出江浙沪,亟待
消灭、不上台面的土话。欲置其于死而后快的大有人在。近来有沪语电视剧遭禁播,有人
还不依不饶地称另一未及遭禁的沪语电视剧造成了"极恶劣"影响。什么"恶劣"影响?我只
知道,被马德里征服的巴塞罗那人和在印度尼西亚受歧视的华人是不可以公开说自己语言
的,但随时代进步,不仅这些歧视政策都被解除,且巴塞罗那方言受到政府保护。相反,《
秋菊打官司》、《没事偷着乐》等官话方言电视剧、电影不会有遭禁之虞。中央电视台有
粤语、闽南语节目,但没有中国第二大语--吴语新闻节目。王朔说过:南方作家写不出他
这样的作品,因为不能像他那样在作品中自如的使用生活语言;可见对方言的禁锢已是文
坛巨大损失,江南可是名著之乡啊!在欧洲写文章曾必需用拉丁文。薄伽丘开风气之先,
用方言写就了《十日谈》,文字解放带来了欧洲文学繁荣,也为日后佛洛伦萨方言成为权
威意大利语打下基础。

  毁林容易,造林难;消灭一种文化是可能的,重造一种文化是不能的。假推普之名,
行文化灭绝之实将使我们愧对子孙。本世纪将有千万种语言将消亡,若吴语成为其中一员
是幸莫大焉,还是憾莫大焉?即使一心要消灭吴语也非旦夕能至;堵洪不如泄洪,我们应
该充分利用"汉字"这全民族交流工具,规范吴语用字,使其不成为只是注音的密码。

  •造成不少人反感上海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上海人的语言优越感"。但
北京人的傲气远在上海人之上。所谓"语言优越感"本质是地域优越感。消灭方言就能消灭
地域优越感?还有,吴语不好懂。其实方言区也有不少人是听不懂普通话的,方言区人口
是通过学习才掌握普通话的。解放后吴语受到文化歧视、政策限制,外省人缺乏接触机会
,自然不能掌握。有人认为,外省人听不懂吴语,会反感吴语节目,消灭吴语可使外省引
进的人才生活方便,容易留住他们;然而带字幕的吴语节目的很大部分观众是想学吴语的
外省人,真正爱上海的人是愿意学上海话的,并称之为真正融入上海,只是苦于没有好的
渠道。因为不懂吴语就要消灭吴语,那么学不好外语,就要求外国人也只讲普通话吗?国
人可以学外语,为什么不能容忍同胞的语言。是的,吴语文化圈人口应当包容其他文化圈
的人,那么其他文化圈的人是否也应当尊重吴语文化呢。

  另外,吴语受文化歧视,对其存在不少误解。

  1,比如:江浙人"黄、王"不分,平翘、前后鼻音不分,似乎同音字问题严重;其实吴
语中结构最简单的上海话,单音素也有50个,普通话仅37个,粤语不足33个(但声调9个),
普通话清浊声母不分,故"弟、帝""定、订"不分;舒促声调不分,故"一、衣""做、作"不
分;"疑[?]、影[?]"声母不分,故"艾、爱""义、异"不分;"[w]、[v]"声母不分,故"万、
腕""紊、稳"不分;以及"菜、蔡"不分……同音字问题并不比吴语好。(上海话声母29、韵
母36、自成音节4、声调5;普通话声母22、韵母35、自成音节1、声调4。)

  2,又如:上海话"烧饭"不合词法,北方话"打饭"更莫名其妙;上海话"瞎开心"让人看
不懂,是''赫''误为''瞎'',北方话"气煞"愣说"气死"言过其实。

  3,又有人说吴语许多词汇不能写,绝大多数情况是我们不熟悉其写法;但却有部分没
有合适写法,普通话也有这现象。如:普通话的"这、那、哪、你"等字也不是自古就这样
用的。

  4,现在受普通话教育的年轻人书面语言不会用吴语讲,反称吴语词汇少、有些词不能
说,好像昆剧不曾是百戏之祖,评弹不曾是明清小说的温床。有人称不少成语无法用吴语
讲;事实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大量成语来自明朝苏州才子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而当
时不带入声调的北方话还没完全形成。其实,吴语比较合乎古汉语音韵结构,再生辟的字
也可按古音推出读法;而北方话不符合古汉语音韵结构,比如入声的字在普通话中分派四
声并无规律,全浊音字母或归入不送气清音,或归入送气清音,若非普通话经过多年规范
化的话,有些字就很难读了。如:阴入声字"击、级、戟、髻",在普通话中分派四声,同
为"并"母字的"平、病",在普通话中分属不同声母。当然,有些北方话的词汇转换成吴语
时需要意译。如:"玩猫腻"换成吴语"摆花斑",其中孰优孰劣,明眼人自知。

  5,片面认为上海话是小市民语言。但黄浦江水养育的不乏专家、劳模,且在全国占很
大比例。人称"河北出响马、关东出强盗、山东出好汉",是否可说,北方话是"强盗语言"
呢?

  6,有人因听不懂吴语,有抵触情绪,常公开说上海话不好听、是土话;这种行为实有
文化歧视之嫌疑。和吴语有较多相同音素和发音习惯的法语在欧洲是种有很高地位的贵族
语言。法国人认为法语开口小,轻巧是贵族语言的特征,这也是上海话特征。吴语有浊音
,语音丰富,声调舒促、高低错落,语音面貌的美感是其它方言不能比拟的。

  7,吴语因没有合法地位,没经过加工整理,却有些不足之处;但这不是吴语的错,浑
金璞玉难道就不是金玉良言了么。

  中国第二大和文化价值最高的吴语,急需立法加以保护。

  如果因为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所以要讲普通话,禁止讲吴语;哪么是否因为上海
是国际都市,就要推广世界普通话--英语,禁说汉语了吗?上海毕竟是以江浙为母体的上
海,在继承吴越文化上责无旁贷,这事能推给北京、香港吗?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本方言,北京音为基本音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即使上海人只说
普通话,普通话也不会变成上海音为基本音)。但不妨碍吴语作为一种文化得到保留。也应
该正视,吴语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讲方言和说普通话是不抵触的,
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及其前身制定的绝大多数是南方人,钱玄同、赵元任、瞿秋白、朱文熊
等吴语人占有半数,这和江浙在全国的文化比重是一致的,而北方人却很少。

  是否我们的推普工作可以由现在的重形式,换成重质量,即要求每个人有普通话交流
能力;同时为保留传统汉语、吴语文化做些工作。首先恢复以标准市区上海话播音的吴语
新闻节目,向全国推广;这样不仅可使为祖国建设而远赴他乡的江浙人听到乡音,也可使
全国人民共享吴语文化的优越性。在上海学校大部分课目用普通话的背景下,开设吴语朗
读课。承认吴语的中国第二大语地位。中国需要吴语作为普通话的文化补充。作为中国文
化价值最高的语言,吴语有存在的必要。吴语急需立法加以保护。
 
吴语可不是上海话哦。。。
 
能写出这么无聊的文章的人也是够变态的。。。
 
不必担心

所有的方言都有自己的韵味和魅力,上海话的对白,广东话的歌,还有四川话的吵架:D

方言是一种区域文化的载体,独特的韵味是一种语言的灵魂,这两种特性决定一种方言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

举个例子,普通话作为中国区域文化的载体,并不担心被英语取代,是不是?

:p
 
这片文章写的太偏激了吧!
别把上海话和上海文化当作吴文化的代表,江苏和浙江才是.上海那块土地上培养的是另一种文化,有人美其名约为"海派文化",也就是上海引以自豪的中西合壁式的文化.

"有人因听不懂吴语,有抵触情绪,常公开说上海话不好听、是土话;这种行为实有
文化歧视之嫌疑"
以前很多上海人因为听不懂别的地方的方言,而将所有不讲上海话的人都称之为"乡下人",这种行为绝对有地方主意色彩,也可理解为对其他文化和人的歧视.上面引用的这句话可能就是那些"乡下人"作为反攻的话.
 
最初由 coolsunshine 发布
能写出这么无聊的文章的人也是够变态的。。。

转这么无聊文章的人也差不多
 
其实想一下为何上海人英语发音比其他地方人相对更好就知道本文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另外觉的上海人的另一个优点是爱卫生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怕流失上海方言的,都搬回小巷去住?
那才叫文化传统,遗产都不忘!
 
楼主拉倒吧,先弄明白吴越方言和上海方言的区别再来说话!

人家江浙的都没这么大惊小怪呢
 
最初由 明天不去上学 发布
其实想一下为何上海人英语发音比其他地方人相对更好就知道本文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另外觉的上海人的另一个优点是爱卫生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怪了,我的一位上海朋友总说,她英语发音不好是因为上海话里没有什么什么音而导致的。
 
最初由 lilidoo 发布


怪了,我的一位上海朋友总说,她英语发音不好是因为上海话里没有什么什么音而导致的。


上海话里几乎都是平舌发音!英语音标里却又少部分是翘舌或卷舌的,就是奇怪他们总说自己的英语发音别外地人发音准!

其实,要说上海话和日语发音象还有点道理!
 
作者忘了最重要的一点,语言的产生是为了方便人们在生活中便于交流,说白了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奇怪的是大家都学普通话有什么不好的,走到那里都不用发愁语言不通。要是为了什么都与众不同,干脆关门自己在家造一种只有你自己会的“语言”出去说出来更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