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枪》主创者否认抄袭黑泽明

......

流氓党 - 流氓点孛尔帖赤那
注册
2002-02-26
消息
22,91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金羊网 2002-06-06 11:21:08
www.ycwb.com
原著作者凡一平:至今没看过黑泽明的电影;导演陆川:电影史上题材雷同的事很多

  本报记者 李丽 

  图片说明:《寻枪》剧照   

  关于《寻枪》与著名电影大师黑泽明的作品《野良犬》情节雷同的说法,网上已有各种表述,但很少有人敢像作家郭小东这样以个人名义站出来,与这部正在全国热映的电影公开叫板(见昨日本版头条)。本报记者就此致电《寻枪》的导演陆川和小说作者凡一平,请他们给个说法。

  凡一平:小说创作是有原型的

  考虑到小说创作先于电影创作,记者首先向小说作者凡一平求证当初的创作情形。这位广西作家表示之所以选择“寻枪”这一主题,是因为他在当地听说过两个真实的寻枪故事。故事都是说有个警察在朋友家喝醉酒,第二天醒来发现枪不见了,其中一个故事中的警察最后发现枪掉在床垫与墙壁的夹缝里了,一场虚惊,而另一个故事里的警察则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回枪,最后他被开除了,所在的派出所也因为他的过失而没有评上当年的先进集体。凡一平说:“这样的故事在当地是很多的,就在我写完《寻枪》后,还听说有一个警察跟女朋友在野地里亲热,被小偷连衣服带枪卷了个精光。”对于郭小东指《寻枪》中追小偷的情节跟《野良犬》类似,凡一平表示自己原来的小说中并没有这一情节,这是电影后来改编的。他原来的小说很简单,凶手是马山的战友,在战场上因为受伤而失去生育功能,回来后就变态了,一心要杀李小萌和接近她的所有男人。对于郭小东指出的《寻枪》与《野良犬》故事发生的背景相似―――都是幽闭的山村小镇,都以闷热为基本色调,凡一平表示,“山村小镇”和“闷热”都只是他在广西一些小镇的生活体验。

  对于最关键的问题―――凡一平在创作小说前有没有看过黑泽明的《野良犬》,他说:“没有。直到现在,我都没有看过黑泽明的任何一部电影。”

  陆川:敢把电影带到黑泽明故乡去

  陆川的声音显得特别气愤,他解释说自己心情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刚刚中国队输球了。关于《野良犬》,陆川表示自己是拍完《寻枪》后看的,“那时候片子都已经卖出去了”。对于两者情节相似的说法,陆川说:“电影史上题材雷同的事是很多的,这不是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我和姜文都是看过几千部电影的人,很达观的。再说,有警察的地方就有丢枪的事,这能说明什么?说它抄袭,那是没事又懂点电影的人在胡搅蛮缠。其实凡是看过《寻枪》和《野良犬》的人,对这种说法都只会哈哈一笑。”

  如今网上关于《寻枪》“抄袭”的说法越来越多,陆川气愤地说:“怎么可能这么大一部电影是抄袭的呢?那不是把我们电影人当傻×吗?《寻枪》9月份就要全球公演了,一部抄袭的片子可以全球公演吗?”他认为这些说法都是“特别恶意的”:“一个年轻人冒出来,不是说去浇水,而是去浇开水!”为此他又举了一个例子:“《寻枪》在北京上演的时候票房170万,可某报在报道的时候偏说有观众中途退场。一部卖得这么热的电影怎么可能有人中途退场呢?”陆川越说越气愤:“很多事情,到底是针对这部电影,还是针对我,针对姜文,现在我都没法跟您说!”

  最后,陆川郑重声明:“《寻枪》是我呕心沥血的作品,对这部作品我没有任何好羞愧的!”对于郭小东的文章,陆川说:“我就跟他说一件事,我9月份就要把电影带到东京的电影节上去,就在黑泽明的故乡演!”
 
该片与黑泽明电影《野良犬》惊人相似

郭小东

  《寻枪》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寻枪》又是一部模仿的电影。从这个角度看,被媒体称为“本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影”、“另类电影的神话”的《寻枪》,其真实的艺术质素和价值恐怕就很值得质疑。

  如果我们看过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1949年的作品《野良犬》(又译《流浪狗》)的黑白片,我们还会如此无知地去拥戴《寻枪》,还会如此不负责任地热炒《寻枪》么?且不说是姜文的表演和知名度提升了《寻枪》,《寻枪》作为电影本身也并不像媒体热炒的那样,是“电影的神话”。

  我只是想说,《寻枪》是《野良犬》的翻版。如果把《野良犬》和《寻枪》放在一起来欣赏,我们会对《寻枪》大失所望。那许多的誉美之词会显得特别的不负责任。

  《寻枪》对《野良犬》的模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指故事框架、情节、结构、人物设置、主题象征、情绪渲染和叙事方式等等。以下的比较也许多少可以说明些什么。

  先说故事背景。《野良犬》的故事发生于1947年战后的日本小城。尚处于“配米证”年代的日本,其民生状况、社会氛围是比较凝滞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人心的惶惑和人的社会失落感笼罩着日本。《寻枪》则有一种靠近《野良犬》故事背景的时空感觉,一种旧去的凝滞的感觉:古旧、灰暗、幽闭的山村小镇、村路、旧屋、旷野、小火车站,它们在艺术意境上,与灰色的“没有太阳的街”的日本,其取舍并无太大差异。《野良犬》的故事环境正合着《寻枪》的故事发生与场景选择。

  《寻枪》的故事情节与《野良犬》几乎如出一辙。

  《野良犬》的故事情节:警探在公共汽车上失枪/在警局报告失枪/枪内有7发子弹/寻枪/发生血案/追逐嫌疑人(徒手奔跑)/与罪犯对峙/射杀(流血的手的特写)/小学生从草丛中路过/歌声。

  《寻枪》的故事线索:派出所警察在小轿车上失枪/在警局报告失枪/枪内有3发子弹/寻枪/发生血案/追逐嫌疑人(骑自行车)/与罪犯对峙/射杀(流血的手的特写)/小学生在课堂上课/读书声。

  《寻枪》与《野良犬》的故事情景、情节线索、人物情绪、主题及主题象征,包括电影叙事结构,连同一些渲染情绪的穿插性镜头,都大体相似。包括人物设置、主人公和周围人物的构成,都有惊人的模仿痕迹。《野良犬》中警探村上与罪犯都曾经上过战场,从战场回来后都在火车站被偷了包裹;《寻枪》里的警察和朋友也都曾经上过战场,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即使是电影的基调,也并无二致,《野良犬》以“热”贯穿全片,从狗到人,都处于酷热的煎迫中,《寻枪》也基本沿袭这种基调,姜文常常光着上身,闷热是电影的基本色调。

  另外,《寻枪》的内在逻辑和主题象征,也与《野良犬》一样,循着同样的逻辑秩序,即意外/困境/焦虑/解脱……这种现代人的心理模式的艺术表述,是1947年日本战后的社会精神状况,也是一切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民族的普遍心态。黑泽明是较早用电影语言表述这种心态的电影大师,《寻枪》的故事主题,也是现代人丢失自我、寻找自我的象征。

  黑泽明的《野良犬》是现实主义电影杰作,他的电影故事包容了日本战后社会艰困的民生状态和惶惑的人心向背。黑泽明用寻枪事件,完成对日本社会的现实解剖,其社会主题与他的电影故事一样丰富复杂深邃。《野良犬》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包容丰富复杂的市井世相,而且有诸多的人生蕴涵。同时,黑泽明还塑造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良知的警察,而不仅仅像《寻枪》那样,偏重于因为丢枪而关乎失枪者或关联人物的个人责任及前途考虑。《野良犬》中牺牲的警长佐藤,与《寻枪》中派出所长、公安局长,在电影形象和个人品味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前者显得大气大度沉稳而且机智,后者虽然嚣张却彰显狭隘小气。《寻枪》虽然模仿《野良犬》,但从审美和电影语言表达的效果上,它依然远不如《野良犬》。

  《寻枪》作为一部模仿之作是失败的,它并没有在模仿的基础上提升了什么,包括电影语言的创新,也没有达到比《野良犬》更好看的最低要求,但如果撇开《野良犬》这部作品,而就《寻枪》看《寻枪》,则《寻枪》还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电影。

  我没有读过小说《寻枪》,我想小说作者或许看过《野良犬》,从小说到电影,故事框架和人物线索及作品的逻辑关系没有太大的改变,则这种模仿可能从小说那儿就发生了。也很难设想热爱电影、从事电影的职业电影人,没有看过黑泽明大师的电影,包括《野良犬》,那真是电影界的一个笑话。奇怪的是从小说作者到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大家都不说,既然大家都不说,事情也就不存在了。故我的说法存疑。诸位也就可以皆大欢喜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