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大洋网讯 日本东芝公司的麻烦让总裁冈村正非常头疼。该公司最近宣布,在上一财政年度里,它的净亏损达20亿美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庞大。这一新宣布的数据使得日本电子工业五大巨头―――日本电气公司、东芝、日立公司、富士通、三菱电机上一财政年度的亏损额总计高达120亿美元。
困境
10年来东芝公司日渐衰弱,先是韩国企业抢去了它的内存晶片市场,接着在平面显示器领域又被中国台湾的竞争对手彻底击败。2001年,美国戴尔电脑公司又取代了它作为世界头号笔记本电脑制造商的地位。
与东芝一样,日本电子业的其他巨头正处于衰败之中。多年来的消极管理使得五巨头日本电气公司、东芝、日立公司、富士通、三菱电机“臃肿”不堪。他们几乎丧失了对美国及亚洲竞争者的所有主要市场。80年代,就价值而论,日本制造了全球半数以上的晶片。而去年,它只制造了不到全球四分之一的晶片。同时,在特种晶片、平面显示器和移动电话领域内,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及一批台湾制造商也结束了较之日本所存在的技术差距。
反击
为了扭转日本企业在科技领域的衰败,五巨头的管理层正指挥着一场日本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行业重组,希望以裁减员工、关闭工厂和分拆业务的方式来拯救他们的高科技企业。
日本电子业五巨头近几年裁员人数高达10万余人。东芝在2001年2月关闭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个人电脑工厂,在菲律宾开了一家成本更为价廉的工厂。过去5年中,这5家公司合计用于重组的开支高达202亿美元,而仅去年该项费用支出就达105亿美元。这些管理人士希望此举能把笨拙的公司转变为规模更小、机制更健全、足够灵巧的企业,使之在电子市场的特定领域内重新兴盛起来。
6月19日,东芝和富士通宣布它们可能将各自的半导体业务合并,其年销售额约为45亿美元,这项计划紧随6月3月日立和三菱间一项类似的交易之后。仅次于东芝的日本第二大晶片制造商日本电气则在5月声称它将把晶片部门分拆,并尽快予以公布。
东芝公司总裁在权衡着在几年前甚至还不可想像的抉择:把个人电脑部门剥离,将其和一个竞争对手合并。
误区
但是,仅靠变革就足以改变命运了吗?
近10年来,日本电子业的经理们多次口出誓言,一再要改过自新。但是,一旦衰弱的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微弱的复苏循环之中,他们就放松了结构重组。如今,东芝及其国内四大竞争对手依然是体态庞大的企业集团,大规模生产着从半导体、洗衣机到发电设备、电梯等各种产品。日本电气和富士通等巨头则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电脑和通信设备上,不过它们也依旧制造着其他多样化的产品。
美国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长帕特里克・盖尔辛格评价说:“日本人在处理业界实质性转变上动作迟缓。假若他们的确在进行重组,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了。可是,当他们真的去做时,却为时已太晚了。”
事实上,日本电子业巨头在个别科技领域内依旧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比如晶片和大型电脑。东芝和富士通的合作交易使冈村进一步坚定了专攻数字消费品所用晶片的计划。索尼公司畅销的PlayStation2游戏机就是一个例证,它的运转早就依靠东芝制造的晶片。
然而,一种非常危险的苗头已经出现,由于受资金的限制,日本晶片制造商削减了投向晶片技术的资本投资,此举可能会使它们未来的利益受到损害。据已公布的数据,日本五巨头到明年3月的计划投资仅15亿美元,这和三星一家今年33亿美元的投资比起来连一半都不到。当晶片需求再度抬头时,如此削减投资规模可能会令五巨头拿不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对西方消费者而言,竞争中的胜者握有更多的定价权,日本在像内存晶片之类的全球细分市场上的败退,可能意味着电子器件价格的攀升。(国际金融报)
困境
10年来东芝公司日渐衰弱,先是韩国企业抢去了它的内存晶片市场,接着在平面显示器领域又被中国台湾的竞争对手彻底击败。2001年,美国戴尔电脑公司又取代了它作为世界头号笔记本电脑制造商的地位。
与东芝一样,日本电子业的其他巨头正处于衰败之中。多年来的消极管理使得五巨头日本电气公司、东芝、日立公司、富士通、三菱电机“臃肿”不堪。他们几乎丧失了对美国及亚洲竞争者的所有主要市场。80年代,就价值而论,日本制造了全球半数以上的晶片。而去年,它只制造了不到全球四分之一的晶片。同时,在特种晶片、平面显示器和移动电话领域内,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及一批台湾制造商也结束了较之日本所存在的技术差距。
反击
为了扭转日本企业在科技领域的衰败,五巨头的管理层正指挥着一场日本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行业重组,希望以裁减员工、关闭工厂和分拆业务的方式来拯救他们的高科技企业。
日本电子业五巨头近几年裁员人数高达10万余人。东芝在2001年2月关闭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个人电脑工厂,在菲律宾开了一家成本更为价廉的工厂。过去5年中,这5家公司合计用于重组的开支高达202亿美元,而仅去年该项费用支出就达105亿美元。这些管理人士希望此举能把笨拙的公司转变为规模更小、机制更健全、足够灵巧的企业,使之在电子市场的特定领域内重新兴盛起来。
6月19日,东芝和富士通宣布它们可能将各自的半导体业务合并,其年销售额约为45亿美元,这项计划紧随6月3月日立和三菱间一项类似的交易之后。仅次于东芝的日本第二大晶片制造商日本电气则在5月声称它将把晶片部门分拆,并尽快予以公布。
东芝公司总裁在权衡着在几年前甚至还不可想像的抉择:把个人电脑部门剥离,将其和一个竞争对手合并。
误区
但是,仅靠变革就足以改变命运了吗?
近10年来,日本电子业的经理们多次口出誓言,一再要改过自新。但是,一旦衰弱的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微弱的复苏循环之中,他们就放松了结构重组。如今,东芝及其国内四大竞争对手依然是体态庞大的企业集团,大规模生产着从半导体、洗衣机到发电设备、电梯等各种产品。日本电气和富士通等巨头则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电脑和通信设备上,不过它们也依旧制造着其他多样化的产品。
美国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长帕特里克・盖尔辛格评价说:“日本人在处理业界实质性转变上动作迟缓。假若他们的确在进行重组,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了。可是,当他们真的去做时,却为时已太晚了。”
事实上,日本电子业巨头在个别科技领域内依旧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比如晶片和大型电脑。东芝和富士通的合作交易使冈村进一步坚定了专攻数字消费品所用晶片的计划。索尼公司畅销的PlayStation2游戏机就是一个例证,它的运转早就依靠东芝制造的晶片。
然而,一种非常危险的苗头已经出现,由于受资金的限制,日本晶片制造商削减了投向晶片技术的资本投资,此举可能会使它们未来的利益受到损害。据已公布的数据,日本五巨头到明年3月的计划投资仅15亿美元,这和三星一家今年33亿美元的投资比起来连一半都不到。当晶片需求再度抬头时,如此削减投资规模可能会令五巨头拿不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对西方消费者而言,竞争中的胜者握有更多的定价权,日本在像内存晶片之类的全球细分市场上的败退,可能意味着电子器件价格的攀升。(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