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亚太战略日渐明晰

阿搜

搜公馆少爷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01-16
消息
9,686
荣誉分数
5
声望点数
0
--------------------------------------------------------------------------------

● 蔡玮(本报特约)

  过去,许多人一直强调,不要迫使相关国家在台湾和中国间作一选择;不要把两岸关系激化到使北京把所谓的台湾问题提到日程表上来,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台湾都将是受害者。

  稍早,我们看到在中国积极加强亚太区域合作,成果逐渐显现的情况下,部分美国学者、智库居然也提出类似建议,认为华府应该避免迫使亚洲国家在中国大陆和美国之间作一选择,因为结果恐怕不利于美国。日前,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渐展现经济实力,亚太邻国纷纷转向与北京进行合作,美国的亚洲经济盟邦开始“弃美就中”,中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亚洲的新霸权。看来美国心中对于中国的成长、茁壮确实充满了许多疑惧与不安。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倒不是中美之间恐怕迟早会以某种形式出现的较量,反而是中国目前的世界观和其在亚太地区的政策作为,一方面看看其正确性如何,另一方面则了解一下中国的思维判断有无成长与进步。

  中国各界所认知的当前国际局势包括以下各点,笔者认为北京的看法基本上有其一贯性与合理性。

  一、九一一之后,世界及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亚太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重心,中国所承受的地缘战略压力增加。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局部动荡,战争与和平共存,稳而不定。大国关系的合作领域加大,政治、安全问题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但和平与发展仍为当前国际社会主流价值。

   二、地缘政治正面临新的挑战,国际反恐怖合作中有规则之争,反扩散问题将是今后各界关切的重点。对北京来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在经济、政治与安全方面,相关各国处于一个既竞争又合作,明合作暗对抗的局面。部分中国学者认为,北边(俄罗斯与蒙古)平稳,东面(东北亚及东南亚)复杂,西面(中亚与南亚)危急。虽说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仍有隐忧,有发生复合型危机的可能,但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将在较长期间内维持稳定态势。


北京心态与思维在变化


  关于中国对当前周边环境的思维有以下各点,笔者发现中国大陆这些年来在心态与思维方向上成长最多。

   一、在全球化、多边、多极化的时代里,中国要成为现实世界政治经济组织的一员,谋取平等的地位,但在处理多边关系时仍要奠基在双边的基础上。中国加强与亚细安国家关系的作法本身就是目的,但也兼具平衡美国压力的考量。中国已经认识到应与周边国家分享经济成长的果实,排解周边国家因中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疑虑。北京应该成为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助力和稳定力量。在推动亚太区域化的进程中,中国希望开发中国家能够全面开放市场。

   二、部分学者主张,中国当前的外交战略应该立足亚太、更积极主动的参加亚太事务,增加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关注,同时进一步推动睦邻外交,以发展互利的经贸关系作为加强双方关系的基础与重点。不过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仍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既不会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既有的政治、经济利益,也无意成为现存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挑战者和破坏者。

   三、部分北京学者认为,世界经济的区域化是东亚地区加强经济合作的外在压力,而东亚地区日趋密切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依存关系,则是彼此加强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中国应加以把握善用。中国希望以现有的合作渠道为基础,以经济合作为重点,再拓展为全方位的合作。要用开放式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形成一个庞大的亚洲内部市场,从而减轻对欧美的依赖。

  去年以来,中共主要领导人如江泽民、李鹏、胡锦涛、李瑞环、朱槠基等人曾先后出访,足迹遍及欧、美、亚、非、澳、大洋洲。中国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要探索和第三世界国家、亚洲邻国新的合作途径,以落实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消除疑虑、增强信任、扩大共识、加强合作、促进团结、共同发展”应为中国今后对东南亚地区的政策主轴。北京先后举办各种会议、成立各种组织,这其中包括:上海五国会议已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推动区域国际安全合作组织;成功举办上海亚太经合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中国亚太经合组织研究院;主张十加一(或加三)成立东亚自由贸易。


台北不能自外于亚洲


  当前中国所采取的各种积极作为包括:一、协助开发湄公河流域;二、积极参与泛亚铁路和公路的建设;三、加强与亚细安各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四、扩大双方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北京目前还在推动与亚细安各国间的金融、投资、能源开发、综合开发合作等等。

  中国的目的当然是要以经促政,深化北京与亚洲各国间的安全合作关系,建立一个北京认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并使相关各国能够认真妥善的处理彼等与美国、欧盟及台湾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国手段的灵活及多样,北京力量积极介入亚洲事务似乎并未引起亚细安国家的过度紧张。看来中国的亚太政策已在落实阶段,北京的亚太战略以及领导地位日渐确立。

  面对中国这股巨大的力量,《纽约时报》指出,对其他的亚洲国家而言,唯一的因应方式就是和北京合作。当然,两岸事务相当复杂、甚至无解,台湾与其他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处境仍有不同,但是台湾究竟是要采取何种措施才能追求、维护本身的最大利益?

  坦白地说,在两岸争执、竞争的过程中,力与理的重要性不可偏废,中国有力,台湾有理还至少能够维持现状于不坠,如果台湾连北京当前亚洲政策中某些合理的部分也要刻意反对,坚持要自外于亚洲与中国的未来,后果恐怕不会太尽如人意。台北与其反对不如参与,甚至合作,并将此视为两岸改善关系,建立互信机制的一个发展过程,值得一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