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香港经济待闯四大关
大洋网讯 由于香港经济本身泡沫的破裂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目前香港正面临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次经济转型
慧丰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7月1日在就职演说中表示,香港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考验,“经济呆滞,严重的通缩持续,失业率上升,薪金下调,财政赤字大幅增加”。
可以说,由于香港经济本身泡沫的破裂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目前香港正面临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次经济转型。
失业率创20年新高
根据香港权威部门发表的最新统计数字,特区失业率由今年2月至4月的7.1%进一步攀升至3月至5月的7.4%,再次创下20年来的最高记录。而据有关人士分析,由于新一轮的毕业生及离校人士会投入劳动市场,失业数字仍将维持在高水平。
之所以存在高的失业率根本上是经济困难,进而导致公司裁员大幅增加。而“9.11”事件对外贸和旅游、运输有关的活动打击甚重也难辞其咎。
代表劳工界的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婉娴认为,失业数字继续上升,主要是由于农历新年后不少企业倒闭,加上应届毕业生加入劳工市场所致。
但是,香港失业率屡创新高,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失业人员由于生活困难,不仅情绪低落,易患各种病痛,甚至不满情绪日增,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香港政府极度关注失业问题。香港工务局长李承仕在一次立法会上表示,今年政府将投资285亿港元,创造3万个工作职位,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
董建华更提出长远之计:“香港面对经济转型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错配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定要从提高人才质素方面着手。我们要积极落实教育改革、改善教育质素、增加大专学额。”
当然,董建华也提醒人们不要冀求一时之功,他指出,香港目前所面对的经济和失业问题,是不可能靠一、两个方法,用一、两年时间就得到彻底解决。它会是一个痛苦的和长时期的过程。
财政储备7年耗尽?
财政赤字是香港面临的又一大难题。4月底公布的数字表明,2001至2002财年赤字可能达到创记录的633亿港元,而上个财年的赤字却只有78亿港元,相差7倍。
特区政府库务局局长俞宗怡已经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警告说,如果情况持续的话,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将会在7年后耗尽。而香港金融管理局局长任志刚也曾指出,如果香港政府财政赤字持续,对维护港元联系汇率造成压力。据悉,截至4月底止香港财政储备为3675亿港元。
前后两年的财政状况反差如此之大,不仅和经济总体形势有关,而且和香港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例如,作为政府重要财源的拍卖土地收入,1997年时为636亿港元,而2001年的卖地收入仅为86亿港元。再如,尽管香港连续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和外围经济衰退的冲击,但政府的开支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却不降反升,其中公务员的实质薪酬更逆势增长达16%-23%。
因此,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着重强调节流,控制公共开支,其中便包括削减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薪酬及减少公务员的数量。
当然,开源可以缓解赤字,但由于目前香港经济形势不景气,增税其实就象“饮鸩止渴”。对此,董建华明确指出,虽然港府今年的财政赤字问题相当严重,但在经济低潮时开征新税项未必能够帮到香港,反而有可能令投资者却步。
但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多次表示,有信心在未来五年内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通缩制约经济增长
香港经济已经3年多时间呈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虽然下降幅度减缓,但在2001年12月为止的1年中,消费者物价指数再次下滑1.6%。
物价水平下降固然和过去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很大关系,香港商人乔治斯就认为,香港的真正问题是房地产价格过去升得太高,而现在跌了50%以上。但如此长时间的下降也表明港人消费低迷,供求失去平衡,因此会直接影响到特区的经济增长。
港府5月底宣布GDP比2001年同期下跌0.9%也证明了这个结论,而2001年第4季经济增长更为负1.4%。其中,市民消费开支首季下跌0.6%。政府说,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下跌。
制约经济增长的不仅仅是市民消费不“灵光”,另外两驾“马车”投资和外贸也延续跌势。在一同公布的首季经济数据显示,外贸出口仍然疲弱,下跌2.1%,投资开支持续锐减,跌幅达到16.5%。
不过,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表示,“首季经济增长仍是负数乃意料中事”,但由于各项经济指标降幅减缓,亦已反映经济正慢慢好转。特区政府经济顾问邓广尧则说,全年可望实现1%的温和增长。
竞争力决定香港未来
竞争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的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在香港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一些国外媒体或机构纷纷调低香港经济评级,势必引起轩然大波。
4月24日,《经济学家》发表报告指香港的营商环境由全球第5位猛跌6位下降至第11位,而香港亚太地区最佳营商环境的地位也被新加坡取代。不久,曾在1995年预测“香港已死”的《财富》杂志又发出“谁要香港”的慨叹。而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对国际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的排名中,香港从第6位降至第9位。
尽管这些机构所强调的诸种因素有失偏颇之处,但也非空穴来风。就拿人工成本来说,由于香港的人力资本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因而香港人员的工资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张五常讲上海在3至5年内便会超越香港,其中有一条理由就是,“内地3000元一个月的(人才),好过香港10000元一个月的(人才)?”
另外,使海外机构“看空”香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说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地的营商环境将趋向自由化?香港已往扮演内地特定转口港的角色亦将随之减退。
此种说法应是前提对但结论错。中国加入WTO确实加大了沿海及内地对外开放的程度,但香港转口港角色是否随之减弱则要看港府的努力程度。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吴光正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上正面回应以上观点认为,香港毗邻内地庞大的经济腹地,运作效率高,制度及税制具备优势;加上信息流通无阻,人才来去自由,资金自由进出,产品自由出入的“三优四通”竞争条件,造就了香港的独特营商模式,可使香港立于不败之地。
据国际金融报消息,但优势是静态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内地城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因此,香港政府的任务很重,中央政府的支持、外部环境的改善虽然重要,最关键的还要靠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有效的施政措施是香港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宣誓就职后表示,他的政府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境,因此希望香港人发挥香港精神,克服困难。他的新政府将以“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策略,使香港重新发展起来。
大洋网讯 由于香港经济本身泡沫的破裂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目前香港正面临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次经济转型
慧丰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7月1日在就职演说中表示,香港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考验,“经济呆滞,严重的通缩持续,失业率上升,薪金下调,财政赤字大幅增加”。
可以说,由于香港经济本身泡沫的破裂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目前香港正面临历史上最困难的一次经济转型。
失业率创20年新高
根据香港权威部门发表的最新统计数字,特区失业率由今年2月至4月的7.1%进一步攀升至3月至5月的7.4%,再次创下20年来的最高记录。而据有关人士分析,由于新一轮的毕业生及离校人士会投入劳动市场,失业数字仍将维持在高水平。
之所以存在高的失业率根本上是经济困难,进而导致公司裁员大幅增加。而“9.11”事件对外贸和旅游、运输有关的活动打击甚重也难辞其咎。
代表劳工界的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婉娴认为,失业数字继续上升,主要是由于农历新年后不少企业倒闭,加上应届毕业生加入劳工市场所致。
但是,香港失业率屡创新高,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失业人员由于生活困难,不仅情绪低落,易患各种病痛,甚至不满情绪日增,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
因此,香港政府极度关注失业问题。香港工务局长李承仕在一次立法会上表示,今年政府将投资285亿港元,创造3万个工作职位,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
董建华更提出长远之计:“香港面对经济转型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错配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定要从提高人才质素方面着手。我们要积极落实教育改革、改善教育质素、增加大专学额。”
当然,董建华也提醒人们不要冀求一时之功,他指出,香港目前所面对的经济和失业问题,是不可能靠一、两个方法,用一、两年时间就得到彻底解决。它会是一个痛苦的和长时期的过程。
财政储备7年耗尽?
财政赤字是香港面临的又一大难题。4月底公布的数字表明,2001至2002财年赤字可能达到创记录的633亿港元,而上个财年的赤字却只有78亿港元,相差7倍。
特区政府库务局局长俞宗怡已经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警告说,如果情况持续的话,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将会在7年后耗尽。而香港金融管理局局长任志刚也曾指出,如果香港政府财政赤字持续,对维护港元联系汇率造成压力。据悉,截至4月底止香港财政储备为3675亿港元。
前后两年的财政状况反差如此之大,不仅和经济总体形势有关,而且和香港政府的财政收支结构变化有极大的关系。例如,作为政府重要财源的拍卖土地收入,1997年时为636亿港元,而2001年的卖地收入仅为86亿港元。再如,尽管香港连续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和外围经济衰退的冲击,但政府的开支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却不降反升,其中公务员的实质薪酬更逆势增长达16%-23%。
因此,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中着重强调节流,控制公共开支,其中便包括削减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薪酬及减少公务员的数量。
当然,开源可以缓解赤字,但由于目前香港经济形势不景气,增税其实就象“饮鸩止渴”。对此,董建华明确指出,虽然港府今年的财政赤字问题相当严重,但在经济低潮时开征新税项未必能够帮到香港,反而有可能令投资者却步。
但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多次表示,有信心在未来五年内解决财政赤字问题。
通缩制约经济增长
香港经济已经3年多时间呈现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虽然下降幅度减缓,但在2001年12月为止的1年中,消费者物价指数再次下滑1.6%。
物价水平下降固然和过去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有很大关系,香港商人乔治斯就认为,香港的真正问题是房地产价格过去升得太高,而现在跌了50%以上。但如此长时间的下降也表明港人消费低迷,供求失去平衡,因此会直接影响到特区的经济增长。
港府5月底宣布GDP比2001年同期下跌0.9%也证明了这个结论,而2001年第4季经济增长更为负1.4%。其中,市民消费开支首季下跌0.6%。政府说,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下跌。
制约经济增长的不仅仅是市民消费不“灵光”,另外两驾“马车”投资和外贸也延续跌势。在一同公布的首季经济数据显示,外贸出口仍然疲弱,下跌2.1%,投资开支持续锐减,跌幅达到16.5%。
不过,财政司司长梁锦松表示,“首季经济增长仍是负数乃意料中事”,但由于各项经济指标降幅减缓,亦已反映经济正慢慢好转。特区政府经济顾问邓广尧则说,全年可望实现1%的温和增长。
竞争力决定香港未来
竞争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的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在香港经济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一些国外媒体或机构纷纷调低香港经济评级,势必引起轩然大波。
4月24日,《经济学家》发表报告指香港的营商环境由全球第5位猛跌6位下降至第11位,而香港亚太地区最佳营商环境的地位也被新加坡取代。不久,曾在1995年预测“香港已死”的《财富》杂志又发出“谁要香港”的慨叹。而根据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对国际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的排名中,香港从第6位降至第9位。
尽管这些机构所强调的诸种因素有失偏颇之处,但也非空穴来风。就拿人工成本来说,由于香港的人力资本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因而香港人员的工资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张五常讲上海在3至5年内便会超越香港,其中有一条理由就是,“内地3000元一个月的(人才),好过香港10000元一个月的(人才)?”
另外,使海外机构“看空”香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说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地的营商环境将趋向自由化?香港已往扮演内地特定转口港的角色亦将随之减退。
此种说法应是前提对但结论错。中国加入WTO确实加大了沿海及内地对外开放的程度,但香港转口港角色是否随之减弱则要看港府的努力程度。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吴光正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上正面回应以上观点认为,香港毗邻内地庞大的经济腹地,运作效率高,制度及税制具备优势;加上信息流通无阻,人才来去自由,资金自由进出,产品自由出入的“三优四通”竞争条件,造就了香港的独特营商模式,可使香港立于不败之地。
据国际金融报消息,但优势是静态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内地城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拓展自己的优势,因此,香港政府的任务很重,中央政府的支持、外部环境的改善虽然重要,最关键的还要靠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有效的施政措施是香港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宣誓就职后表示,他的政府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境,因此希望香港人发挥香港精神,克服困难。他的新政府将以“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策略,使香港重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