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的中国多!中国豪客海外挥金震惊世界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勿庸置疑,钱是个人口袋里的东西,如何消费当属个人自由。但是难道人们真的会相信GDP刚到1000美元的中国人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消费能力?


香港部分经济学家在听说大陆部分城市实行香港“自由行”政策之后,无不雀跃。事后证明他们猜得很准。但是这种准确背后却有令人不安的因素。


富甲天下式的海外消费,既不为经济发展提供助益,也不会给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惟一的“贡献”恐怕是助长分配不合理,加大贫富悬殊,从而深埋社会矛盾的祸根。


中国走向世界,当从观念始,而非消费始。一个自尚勤俭的文明古国,不可堕落为“暴发户”。


欧洲:有钱的中国人太多了!


中国,一个人均GDP刚刚达到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却能够使英法产生“中国人真是太富了”的感慨,但是,正如采访中一个法国店主所问:“为什么我却老在报纸上看到许多中国贫困的报道?”


当中国的旅游团在巴黎的许多奢侈品商店已经可以享受最高级别的关门服务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又在英国的约克郡购买了一座中世纪的城堡。


一时间,关于中国人在欧洲各地消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继富裕日本人之后的又一个神话。


香港:好阔的内地客!


内地居民“自由行”在香港消费调查


香港从来不缺乏游客,但是“自由行”带来的大量内地游客却能在短时间内为香港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从他们在香港消费的故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原因


“自由行”之后旅客来往的人数增多,也可携带数量较多的现金,在金银首饰方面的人均消费额比“自由行”之前提高了2500元。而内地富豪进入香港购买豪宅,也成为了香港媒体诟病的一个主要内容,只不知道这些资金里,有多少有着值得怀疑的来源。>>全文


中国人在海外消费一掷千金,而再看看美国人实用的消费观,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豪客的肆意挥霍会让世界震惊了。


美国富人不夸富


查理士河两岸是美国最古老也最富足的波士顿地区,这块土地现在仍然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的波士顿财团的发家地。查理士河边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都属美国学费较高的大学,那些穿行其间衣着朴素的人群说不定就是哪个百万富翁。


其实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主要是“务实”。消费品对于美国人来说,够用是第一位,质量是最重要的,至于在哪里买的,什么牌子,多数美国人并不在乎。笔者的教授在第一次到香港旅行的时候,回来也不禁赞叹香港是一个消费的王朝,但是他和他的妻子在香港只买了两件中式服装和一些小商品作为纪念。当笔者问及他为什么不购买亚洲人习惯购买的金银首饰,他笑着说:“对于我来说,金银首饰没有任何价值;对于我妻子来说,只有结婚戒指的价值最高。”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the original article:



【万维读者网】勿庸置疑,钱是个人口袋里的东西,如何消费当属个人自由。但是难道人们真的会相信GDP刚到1000美元的中国人就是应该具有这样的消费能力?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香港部分经济学家在听说大陆部分城市实行香港“自由行”政策之后,无不雀跃。事后证明他们猜得很准。但是这种准确背后却有令人不安的因素。

富甲天下式的海外消费,既不为经济发展提供助益,也不会给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惟一的“贡献”恐怕是助长分配不合理,加大贫富悬殊,从而深埋社会矛盾的祸根。

中国走向世界,当从观念始,而非消费始。一个自尚勤俭的文明古国,不可堕落为“暴发户”。

欧洲:有钱的中国人太多了!

中国,一个人均GDP刚刚达到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却能够使英法产生“中国人真是太富了”的感慨,但是,正如采访中一个法国店主所问:“为什么我却老在报纸上看到许多中国贫困的报道?”

国际先驱导报驻曼彻斯特特约记者李可驻巴黎特约记者陈伊报道 当中国的旅游团在巴黎的许多奢侈品商店已经可以享受最高级别的关门服务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又在英国的约克郡购买了一座中世纪的城堡。

一时间,关于中国人在欧洲各地消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继富裕日本人之后的又一个神话。

香港:好阔的内地客!

内地居民“自由行”在香港消费调查

香港从来不缺乏游客,但是“自由行”带来的大量内地游客却能在短时间内为香港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从他们在香港消费的故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原因

 郭福年、肖蕾都是来自内地的普通公民,从2003年内地和香港“自由行”开始,他们都曾赴香港出差或旅行。谈起自己和家人2004年春节到香港旅行的经历,郭福年告诉记者:“其实在香港购物花的钱,不比交给旅行团的费用少。”

美国富人不夸富

国际先驱导报驻波士顿特约记者杨一帆报道 查理士河两岸是美国最古老也最富足的波士顿地区,这块土地现在仍然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的波士顿财团的发家地。查理士河边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都属美国学费较高的大学,那些穿行其间衣着朴素的人群说不定就是哪个百万富翁。

欧洲:有钱的中国人太多了!

中国,一个人均GDP刚刚达到1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却能够使英法产生“中国人真是太富了”的感慨,但是,正如采访中一个法国店主所问:“为什么我却老在报纸上看到许多中国贫困的报道?”

国际先驱导报驻曼彻斯特特约记者李可 驻巴黎特约记者陈伊报道当中国的旅游团在巴黎的许多奢侈品商店已经可以享受最高级别的关门服务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又在英国的约克郡购买了一座中世纪的城堡。

一时间,关于中国人在欧洲各地消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继富裕日本人之后的又一个神话。

法国:中国旅游者缔造神话

走在巴黎最繁华的香榭里舍大街上,中国人的面孔不时地映入眼帘。记得记者在几年前刚到巴黎的时候,时常会有人问我:“你是日本人吗?”当我告诉他我是中国人以后,店主就自顾干自己的事情,再不会招呼我。

同为文明古国,法国人那个时候和中国人也有一点惺惺相惜之感,但是谈起最佳顾客,那一定是日本人。同为发达国家,日本人,特别是他们的年轻一代,在欧洲拥有极高的受欢迎程度,因为他们没有欧美游客那么抠门。

但是,近年来,中国游客在巴黎声名鹊起。当记者走进香榭里舍大街上的一个奢侈品商店的时候,一位老板问我:“你是不是中国人?”当记者说明采访的本意后,老板为我不是消费者觉得有点遗憾。但他仍然感叹:“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太富裕了。”

这名来自法国南方的老板叫做让・皮埃尔・拉法兰,与现在的法国外长同姓,他谈起2003年一个中国旅游团到他店里购物的情景时,仍然惊叹不已:“当时大约有30个中国人到我店里来买东西。我这里主要卖一些西方的经典家庭用品,做工都非常好。我一看人比较多,就把门关上让他们专心挑选。当时,我没有想到他们能购买那么多的东西,从他们的穿着上看也不太像。结果你猜他们一个小时内共买走了多少钱的东西?50万美元。太令我惊奇了。”

记者也为这个数字感到惊奇。皮埃尔接着告诉记者:“好多和我做同样生意的法国人现在都非常希望接待来自中国的顾客。因为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

但是,皮埃尔先生也有他自己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有钱,我还老在法国的报纸上看到许多有关中国贫困的报道?前两天的《世界报》(法国当地报纸)还刚刚登过中国农民贫穷的报道呢。”

面对这样的疑问,记者也感到困惑。根据法国旅游局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每个中国游客到法国的消费额在3000美元左右,而一般的欧美游客到法国的消费额仅仅是1000多美元。该旅游局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过去日本旅游者在法国的消费是最高的,但是,现在好多中国旅游团的消费额已经超过了日本人。

但是,与欧美和日本人均数万美元的GDP相比,刚刚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的中国人为什么能有这么强的消费能力?记者在巴黎的同学吴茜讲述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发。

吴来自于一个普通家庭,但他的叔叔是湖南当地的一位官员。她曾经给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叔叔来巴黎,和他同来的还有当地的一个老板。据说是来法国出差考察。他们来了以后,就成天在宾馆里打牌,对当地的风景名胜都不感兴趣。就是在回去之前的最后一天,他拉着我一起去香榭里舍大街,给家人买礼物,一共买了10块雷达表,五个路易维登的皮包,我现在用的这个古奇的手袋就是他送的,这么一趟下来花了6万欧元。我叔叔还大喊便宜,说他的一个同事上次来巴黎买了比他还多的东西。”

据一位熟悉中国人来法国旅游的当地人士透露,中国人现在有条件来法国旅游的人大部分都是生意人和官员以及一些高级白领。这些人的消费能力都很强,比起来,那些高级白领算是最抠门的。但是,他也分析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好多人来这购物不是个人购物,而是代表整个家族来购物,毕竟,中国人出国还不是很容易。

英国:中国留学生购置豪宅

与法国的大批中国旅游者不同,来英国旅游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但是,大批拥入的中国留学生还是在英伦三岛上甚为显眼。

记者所在的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排名英国高校的前列,但由于英国当地的学校多奉行宽进严出的原则,所以也有许多中国学生。再加上这里各种各样的语言学校,光是记者认识的中国人就有数百个。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这的中国人越是年龄小的,消费水平越高。研究生们都按部就班,打工的打工,学习的学习,勤奋好学,且吃苦耐劳。但是,那些在语言学校学习的中国孩子们却在这里刮起了一股消费旋风。

王,一个来自浙江的18岁孩子,同记者相识于2002年,那时刚来英国的他还颇为懂事,但是,两年后,当记者在曼彻斯特的YES酒吧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当地的一家语言学校念了3年,仍然因为IELTS(雅思)成绩过低,而没能申请到预科。但是,他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却完全是一个英国中产阶级的派头。

他告诉记者,他和他的湖北女友租住了曼彻斯特郊区的一座2层楼的带花园房子,每天开车往返学校。走出酒吧后,他还非常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他刚刚买到的奔驰SLR级跑车,这款车刚刚推出不久,即使在曼彻斯特这样的大城市也很少能够看到。而他的女朋友也开着一款昂贵的宝马7系轿车。再看看他全身上下,一水的HUGO BOSS。他对我说:“每个月我和女朋友都要去一趟伦敦购物,曼城的东西太少了。”

曼彻斯特大学的吉米・约翰逊教授也注意到了这一个现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对这一现象感到不解。但是他还是告诉记者:“我知道很多中国人现在都非常富裕。我想,英国政府一定会为这么多的中国留学生来英国上学,而且拥有这么强的消费能力而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他接着说道:“我知道,这些中国孩子的家庭条件都很不错。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商人和官员的孩子。但是,就他们在英国的消费能力来看,我觉得中国政府应该注意加强自己的反洗钱能力了。这种非理性消费对于英国来说,从长远来看,也并不是好事。现在,很多中国孩子因为消费高,自我保护能力差,已经成为曼彻斯特当地犯罪集团的抢劫对象。这样对于英国社会的治安也不是件好事。”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一部分中国的富裕人士也已经通过自己在英国留学的子女在当地购买豪宅。在伦敦上学的马丽美和记者在曼彻斯特共同上过经济学培训班。她家由于在国内进行房地产开发,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成为当地的富豪之一。2002年初,在国内念完大学后,马来到英国读研,面对许多中国留学生来英国后,最终不能留在当地工作的困惑,她不以为然。因为英国有相关的规定,大约只要数百万人民币加上在英国逗留几年,就可以在当地办理投资移民。

当今年春节记者和马丽美在曼彻斯特一起过年的时候,她非常高兴地向我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她已经花了数十万英镑在克鲁郡购买了一座乡间小别墅,打算在英国长久居住。她还告诉记者,在购买这个房子的过程中,认识了许多正欲在英国购买房子的中国人。连她也感叹:“现在有钱的中国人太多了。”

香港:好阔的内地客!

香港从来不缺乏游客,但是“自由行”带来的大量内地游客却能在短时间内为香港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从他们在香港消费的故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原因。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于阗报道 郭福年、肖蕾都是来自内地的普通公民,从2003年内地和香港“自由行”开始,他们都曾赴香港出差或旅行。谈起自己和家人2004年春节到香港旅行的经历,郭福年告诉记者:“其实在香港购物花的钱,不比交给旅行团的费用少。”

进入2004年,内地公众在香港的消费,正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2003年底香港经济复苏,有专家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内地香港“自由行”的关照。专家并以2003年8月为例,在“自由行”带动下,香港消费资金外流问题由2003年7月起突然逆转,至8月份更出现破纪录的“消费顺差”12亿元。

港商为内地人改变营业时间

肖蕾在广州一家媒体工作,在“自由行”之后曾经两次到香港。她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内地居民出境携带外币现钞的政策,毋须申报的金额上限由2000美元大增至5000美元。因此她到香港购物成了一件比较简单容易的事情。她的购物范围主要是服装和化妆品,偶尔也有数码产品。铜锣湾的时代广场,各处的莎莎,甚至是湾仔的电脑城都是肖蕾爱去的地方。肖蕾举例告诉记者,她前后两次在香港的花费大约在15000港币以上,其中包括了各种衣服化妆品首饰和一台数码相机。她认为香港的商品质量好,同样的品牌比国内价格便宜有保障。

郭福年和肖蕾不同,他不是一个爱逛街的人,2004年春节,郭福年为了和父母散心,三人一起到香港旅行。他们大年初八从福州出发,全程五天。三人交给旅行团不到7000元人民币,但是购买商品金额却超过了7000元。郭福年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多香港商家都准备了简体繁体两套商品目录,导购的普通话也说得越来越流利,在时代广场的“马莎”专卖店,导购小姐告诉他:“现在商家主要的买主都是大陆来的。”

另一方面,香港商家也想尽各种方法招揽顾客,大年初一,铜锣湾的崇光百货公司打破十九年来的传统,不休息照常营业,让内地“自由行”旅客欢天喜地放肆购物。适逢人民币信用卡开始在香港使用,自1月18日至年初四,约一周时间,内地游客在崇光刷卡消费超过100万港元。

内地游客最爱买金银

当加拿大、日本、南韩、印尼、菲律宾、台湾等地区的旅客减少在港消费时,内地游客却成为香港旅游大豪客。在“自由行”开始之前,随着内地游客涌入香港,香港的经济总量上就有很大程度受到内地游客购买的影响。香港旅游发展局新闻处官员接受采访时告诉本报记者,过去三年内地游客的人均消费额持续上升,由1999年的4370元,增加至2000年的4831元;2001年更增至5169元,三年累积升幅达18.3%。而专家也表示,2003年度的数字尽管还没有公布,但是预计人均消费额会超过6000元。

新闻处官员同时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资料显示,内地游客最爱购买金银首饰。以2001年为例,内地游客共花费了49.5亿元买首饰,占总支出33.8%;其次是衣服(38.4亿元),占26.2%;第三位是摄影器材(12.2亿元),占8.3%。但是在2003年的统计中,各种附加性消费的数量有所增长,主要是饮食、娱乐类消费。

澳门的情况也有所类似。澳门新城市建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金城也向记者透露,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影响,在访澳的1190万人次旅客中,增幅最大的是内地旅客,高达35.4%,创造历史高峰,零售消费市场增幅也已达到20%以上,同时也带动了餐饮娱乐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是目前港澳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内地客消费资金来源成疑问

老庄是一位老上海,60年代到香港之后,在旺角开了一家照相器材店。他的妻子在周生生首饰店工作,据他妻子说:“在一般时候,周生生金店位于旺角和铜锣湾的分店最多内地旅客光顾,在“自由行”之后,平日约六到七成顾客为内地旅客,在刚过去的春节中,每日访客比例最多可以达到九成。而平日山东街分店人流约为400至500人;不过该店在今年年初四、初五两日就接待了过千顾客,十分旺场。”然而这让老庄十分担忧,他认为,目前在香港消费的人群中间,大额消费多数都是持公款或者来源不明的财产。“即使是香港人月收入2万以上,也不会像他们这样一买就是几十万的首饰。当然大陆人这些年都有了不少积蓄,可是也没有多到可以随便花的地步。”他担心,香港消费会成为内地不法分子挥霍公款的一条新途径。

在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仅以香港“谢瑞麟”首饰店的一家分店为例,在过去一个月,至少有超过15位“豪客”每人购买逾10万元金饰,最大金额为65万元,是一位来自上海的顾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家店长告诉记者,在2003年,曾经有人一次就在香港的金店里买走了10个纯金狮子,价值超过80万港币。这一异常举动还引起了众多香港八卦媒体的追踪报道,探究这个人到底是谁。

他还指出,“自由行”之后旅客来往的人数增多,也可携带数量较多的现金,在金银首饰方面的人均消费额比“自由行”之前提高了2500元。而内地富豪进入香港购买豪宅,也成为了香港媒体诟病的一个主要内容,只不知道这些资金里,有多少有着值得怀疑的来源。
 
呵呵,“传说”中,中部非洲都穷的没谱了~
你们看这里的中非留学生没有,比我们阔气多了。
哪里都有两级分化。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