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国内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很多人近几年想当然地以为“海归”是不愁没有工作的,而且必然是高薪的。也是这种想法促使许多人不惜一切代价异国求学。正是这种机会成本与金钱成本的大批量投入,使他们形成回国就业的高期望值。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飞速发展,国内产出人才的质量不断提高,导致水平参差不齐
的“海归”就业也面临种种问题。有的人甚至对当初留学的抉择产生了怀疑。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锤炼自己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北京一家酒店招聘前台接待,要求应聘者具备高中学历即可。令招聘单位意外的是,一名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陈先生要求应聘这个岗位,而且开出了600元的薪水;
中关村某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提出“有留学背景优先”,原以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没想到一下子引来三名“海归”硕士竞聘……
有人视海归为“空降兵”
今年的职场,将会使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据51job公司对全国今年1月份的职场调查显示,人才竞争的总有效职位数比2002年12月锐减1868个。这预示着今年人才市场依然严峻,无论海归派、大陆派还是港台派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数字来看,京沪穗深四地今年1月的月平均有效职位数与去年末相比,都呈下滑趋势,尤其是上海的月平均有效职位数流失了1430个。
在目前就业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海归派”从现实考虑,大幅降低薪水要求,将开高薪的计划放在进单位做出业绩之后。澳大利亚某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坦言,以前他也曾向用人单位开价年薪10万元,但用人单位普遍不能接受,结果一家单位也未落实。现在他表示,只要单位开出的薪水不比留学前低即可。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有40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万名留学生学成归国。与此同时,“海归派”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不过,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招聘广告上,已经很难看到留学背景这一条件。尽管出国留学人员曾经抱有“镀金”就业的初衷,但许多有着留学背景的人员,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成为招聘市场中抢手的人才。一位刚从英国某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国寻找机会。然而,因为缺少工作经验,雇用他的一家咨询公司只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这个薪水自然和他“投资”几十万元的留学支出很难成正比。
对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有关人员说,前几年欧、美、日经济发展较好,留学人员回国少,加之国内毕业的MBA等高级人才数量不多,而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海归派吃香,他们在国内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其在国外的收入。
随着美、日经济的衰退,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人才回国,本来感觉很好,但实际遭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甚至几个月找不到工作的事也有。
“海归”已不再是人才市场上被热炒的概念。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认为许多“海归”并不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这种理想化、超前化的做法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
当留学仅仅是一种背景时
关于海归遭遇冷落的现象,有关专家分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回国人员越来越多。仅以上海为例,现在每年出去的人虽然仍以30%的速度增长,但回国人员的增长速度却是50%;二是本土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了,他们在技术与国际化视野上并不逊色于海归派;三是中国高校培养的MBA等高级人才也越来越多,他们不需要出国就可以拿到国际上能用的资格认证书;四是国内企业也不再盲目“崇洋”,对人才的引进更趋理性化。
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分析后认为:“海归”派分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第二种是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万―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万―2万的都难找。而国内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不少大学生的外语也很好,如果“海归”能把自身放回国内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有的人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
事实正是如此,随着近两年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留学生是因为在国内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才出国留学的。这种留学生出国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国外几年的留学生活中,既没有学到国外的先进知识,在外几年又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人还不如本土的优秀人才。
沃尔玛人力资源部的邢文超先生介绍说,中国外企里的海归人,实际上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海归人从海外回来后,单靠从西方学到的经验,来管理中国内地经验丰富的员工,没有相当的本事,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搞定”的。同时,海外总部给这些海归人的压力也很大,因为他们常常被美国总部反问:“作为美国公司的代表,你如何在中国实施全球战略?”具体到沃尔玛的用人原则,邢先生说:“我们用人的标准是人与岗位是否适合。而不在乎你有什么样的背景,且我们选择的人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
真正的“海归”绝对不会失业
就在部分海归面对自己的失宠而叫苦不迭的时候,北京双高人才中心和中关村园科技区组团赴美国硅谷高薪选贤,这些空缺岗位主要来自联想、用友和紫光等著名企业。用人方最为缺乏的是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关于年薪,底价为20万元,上不封顶。
根据最新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中关村高科技园区8900多家企业中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达1357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园区留学人员近4000人,是1999年的4倍。从技术和专业方面,对“海归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制药领域的稀缺专业。从管理人才方面,则需要有国外工作经验的、成熟的、能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操作规律的人才。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45.8万,其中13.5万人已经学成归国创业或为祖国服务。近10年来出国留学工作发展迅速,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加。1992年至今,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30多万人,学成回国工作的有8万多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吸引和支持优秀留学人员长期回国工作或短期回国服务,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1990年制定了《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管理规定》,截至今年6月,共资助21批2万多回国留学人员,资助总金额达4亿元人民币。全国创办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园内企业有1300多个。为了支持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讲学、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活动,教育部于1996年制定了“春晖计划”,到2001年共资助了3000多人回国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有关部门介绍,截止到8月底,我国已建立6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归派”创办企业近4000家,去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从1998年起,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人数年均递增13%。
有海归人士说,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归国,“海归派”越来越不吃香了。北京市主管科技教育的副市长范伯元反驳说,海归派从来没有“越来越不吃香”。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继续鼓励出国人员回国创业。但他后来补充的话很有意思:并不是所有从海外回来的人都能成为“海归派”。他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确实学有所成;二是确实心系国家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的“海归”就业也面临种种问题。有的人甚至对当初留学的抉择产生了怀疑。留学生究竟应该怎么锤炼自己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的需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北京一家酒店招聘前台接待,要求应聘者具备高中学历即可。令招聘单位意外的是,一名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陈先生要求应聘这个岗位,而且开出了600元的薪水;
中关村某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一名软件工程师,提出“有留学背景优先”,原以很难吊起“海归”的胃口,没想到一下子引来三名“海归”硕士竞聘……
有人视海归为“空降兵”
今年的职场,将会使越来越多的职场人感受到竞争的压力。据51job公司对全国今年1月份的职场调查显示,人才竞争的总有效职位数比2002年12月锐减1868个。这预示着今年人才市场依然严峻,无论海归派、大陆派还是港台派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从数字来看,京沪穗深四地今年1月的月平均有效职位数与去年末相比,都呈下滑趋势,尤其是上海的月平均有效职位数流失了1430个。
在目前就业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海归派”从现实考虑,大幅降低薪水要求,将开高薪的计划放在进单位做出业绩之后。澳大利亚某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坦言,以前他也曾向用人单位开价年薪10万元,但用人单位普遍不能接受,结果一家单位也未落实。现在他表示,只要单位开出的薪水不比留学前低即可。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有40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万名留学生学成归国。与此同时,“海归派”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不过,在招聘会现场,甚至招聘广告上,已经很难看到留学背景这一条件。尽管出国留学人员曾经抱有“镀金”就业的初衷,但许多有着留学背景的人员,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成为招聘市场中抢手的人才。一位刚从英国某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国寻找机会。然而,因为缺少工作经验,雇用他的一家咨询公司只开出4000元人民币的月薪,职务也是从最底层做起。这个薪水自然和他“投资”几十万元的留学支出很难成正比。
对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有关人员说,前几年欧、美、日经济发展较好,留学人员回国少,加之国内毕业的MBA等高级人才数量不多,而中国经济又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海归派吃香,他们在国内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其在国外的收入。
随着美、日经济的衰退,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人才回国,本来感觉很好,但实际遭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甚至几个月找不到工作的事也有。
“海归”已不再是人才市场上被热炒的概念。一家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认为许多“海归”并不了解国内企业的情况,而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这种理想化、超前化的做法与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
当留学仅仅是一种背景时
关于海归遭遇冷落的现象,有关专家分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回国人员越来越多。仅以上海为例,现在每年出去的人虽然仍以30%的速度增长,但回国人员的增长速度却是50%;二是本土人才迅速成长起来了,他们在技术与国际化视野上并不逊色于海归派;三是中国高校培养的MBA等高级人才也越来越多,他们不需要出国就可以拿到国际上能用的资格认证书;四是国内企业也不再盲目“崇洋”,对人才的引进更趋理性化。
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分析后认为:“海归”派分几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第二种是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万―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万―2万的都难找。而国内这几年发展得很快,不少大学生的外语也很好,如果“海归”能把自身放回国内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有的人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
事实正是如此,随着近两年就业形势的严峻,许多留学生是因为在国内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才出国留学的。这种留学生出国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在国外几年的留学生活中,既没有学到国外的先进知识,在外几年又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人还不如本土的优秀人才。
沃尔玛人力资源部的邢文超先生介绍说,中国外企里的海归人,实际上处在一个相当尴尬的位置。海归人从海外回来后,单靠从西方学到的经验,来管理中国内地经验丰富的员工,没有相当的本事,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搞定”的。同时,海外总部给这些海归人的压力也很大,因为他们常常被美国总部反问:“作为美国公司的代表,你如何在中国实施全球战略?”具体到沃尔玛的用人原则,邢先生说:“我们用人的标准是人与岗位是否适合。而不在乎你有什么样的背景,且我们选择的人不见得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
真正的“海归”绝对不会失业
就在部分海归面对自己的失宠而叫苦不迭的时候,北京双高人才中心和中关村园科技区组团赴美国硅谷高薪选贤,这些空缺岗位主要来自联想、用友和紫光等著名企业。用人方最为缺乏的是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关于年薪,底价为20万元,上不封顶。
根据最新统计,截止今年8月底,中关村高科技园区8900多家企业中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达1357家,约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园区留学人员近4000人,是1999年的4倍。从技术和专业方面,对“海归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制药领域的稀缺专业。从管理人才方面,则需要有国外工作经验的、成熟的、能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操作规律的人才。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45.8万,其中13.5万人已经学成归国创业或为祖国服务。近10年来出国留学工作发展迅速,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加。1992年至今,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30多万人,学成回国工作的有8万多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为吸引和支持优秀留学人员长期回国工作或短期回国服务,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1990年制定了《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管理规定》,截至今年6月,共资助21批2万多回国留学人员,资助总金额达4亿元人民币。全国创办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园内企业有1300多个。为了支持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讲学、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活动,教育部于1996年制定了“春晖计划”,到2001年共资助了3000多人回国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据有关部门介绍,截止到8月底,我国已建立6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归派”创办企业近4000家,去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从1998年起,海外留学人员归国人数年均递增13%。
有海归人士说,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归国,“海归派”越来越不吃香了。北京市主管科技教育的副市长范伯元反驳说,海归派从来没有“越来越不吃香”。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继续鼓励出国人员回国创业。但他后来补充的话很有意思:并不是所有从海外回来的人都能成为“海归派”。他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确实学有所成;二是确实心系国家的发展,把自己的创业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