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好荒谬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高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它包含了太多的希望,凝聚了太多的心血,寄托了太大的抱负。今年的高考作文,说实话,第一眼看到,着实有一种被打了一闷棍的感觉。霎时间,有一些不知所措,作文题全然与我预先估计的相去甚远。得出一个结论:荒谬!

首先,我出示以下这则高考作文题材料,以飨读者。2002年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看了材料,仔仔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三遍,我深为那些学子忧虑。我对这则材料的评价――荒谬!

“荒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题目根本就是瞎编乱造,这些老师混饭吃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文章,毫无现实精神,令人感觉不可思议!其实,拟题也是一门艺术,做得不是很好,就是极差。以下选择几点进行评说。

第一:一个自己也快保不住的登山者,在遭遇暴风雪的情况下脱掉手套救人。哈,好伟大啊,好高尚啊。但是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就是,一个登山者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的手指头,在严寒条件下手指头如果没有手套的保护暴露在暴风雪里,那么等待他的是截肢。手指头对于登山者而言,无论是对付岩缝,对付讨厌的绳索,手指头是他最需要的工具。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登山者军绝对不可以取下自己的手套,否则是找死。

第二:这位伟大无私的登山者,脱下手套,给那个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好神奇的按 摩啊。可是事实是这样的残酷,冻伤使肌肉僵直,严重者深及骨骼,在救护转运过程中运其肢体弯曲活动,以免加重损伤。讲白了,就是不可以做按摩。

第三:一个人在面临暴风雪,近乎脱力的景况下,先救人,好伟大啊。但是这样不姑实际情况,是那自己的生命当儿戏,是面对挑战科学的态度吗?

第四:既然材料上的情况已经被证明是编造,那么老师选题是不是存在严重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要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况其实很简单,可以找熟悉登山的了解情况,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作用查找资料。为什么还要闭门造车?生拼硬凑的痕迹这样的明显,可悲啊!

故事再真实(何况是不那么真实的)也只是故事,故事总是人写的。写故事的人难免在故事中暴露一些自身的弱点。比如说从这次的考题中,可以看出作者可能对生活近乎不了解,闭门造车。故事有问题是可以肯定的。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不言自明了吧!这样的高考作文不做也罢!

我写这帖子绝对没有不救死扶伤的意思。我估计今天全国的考生在大写面临心灵的考验,如何如何。其实大家心里明白,何必要这些学生苦苦编造啊!考试的答案是唯一的,就算那些知道正确急救办法的同学,面临心灵的抉择也要一心迎合老师,绝对不敢铤而走险。

这样的选题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实际帮助吗?有现实教育意义吗?
 
宣传假大空 鼓励假大空

2002年7月7日亮相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讲述了一个登山者救人的故事,要求考生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分析考题以及出题者的思路,可以看出,这是一道宣传假大空,鼓励假大空的作文题。

作文题讲述的登山者救人的故事纯属胡编乱造,本身宣传的就是假话、大话、空话。故事前面说登山者“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后面却没有交代找到避风之处。按照故事应有的逻辑,找不到避风之处,不仅登山者必死无疑,被救醒的“冻僵的人”也是必死无疑的。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两人搀扶着走出雪地”。可见,出题者“设置”的找到避风之处与抢救冻僵的人这对生死抉择其实是虚假的。

进一步分析,抢救冻僵的人的做法也是违反急救常识的,因而也是虚假的。查有关冻伤的急救常识介绍可知,抢救冻僵的人不可以按摩患部,因为按摩会引起感染,造成皮肤破溃或坏死。在野外没有温水时,正确的做法应是:将冻伤的肢体放入健康人腹部、腋下,或套入棉衣,或在被褥中复温。显然,登山者“脱下手套”,“给那个冻僵的人全身按摩”是错误的。

再说,相当于四级冻伤的冻僵的人即使被救醒,在野外条件下,其健康状况也难以恢复到搀扶原本健康的登山者的程度,所谓“两人搀扶”(带有互相搀扶的意思)令人难以置信。

如此违背事实逻辑、医疗常识的故事,其情节是虚假的,其结局是夸大的,其说教是空洞的。而且,故事用错误的急救方法误导了公众,在急救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在这个假大空故事的启发下,出题者鼓励考生写出的作文,难免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正像200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鼓励”考生保留“诚信”“背囊”一样,2002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鼓励”考生选择救人的“心灵”。不管考生内心真实的选择是什么,出题者鼓励的就是这样的惟一的答案。对于内心真实的选择与惟一的答案不符的考生,想得高分就得说假话、大话、空话。

一定有不少考生在作文中撒谎,或精心编造舍己救人的英雄故事,或大力粉饰大公无私的美好心灵,或违心高喊不怕牺牲的烈士口号,或假装解剖自私自利的一时一事,等等。如果不同意出题者鼓励的惟一的答案,想写出内心真实的选择,就要冒着得低分,考不上好大学甚至考不上大学的风险。即使考生赞成救人,但不赞成故事中登山者错误的救人方法,而主张科学的救人方法,也要冒着得低分的风险,因为出题者只关心“生死抉择”,不关心“生”中的多种抉择。“不说假话得不到高分”,这就是出题者教给考生的信条,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作文教育的弊端的集中体现。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社会长期流行假话、大话、空话的的“声带”“发声机理”,不难发现假货、假合同、假报表、假文凭、假干部、假政绩、假表态等现象的“遗传基因”。在强调“以德治国”的今天,我们该认真反思一下,怎样远离假大空的道德,追求真善美的道德?
 
中国人最乐于此道了。虚构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或者断章取义的讲述一件事情,来说明一个很大很大的道理。
 
“命中”考题 高考作文是河北一老师旧作

7月7日,当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的考生们打开高考语文科目的试卷时,大都喜出望外,因为他们发现高考作文材料竟出自该校一名教师的文章,而且大部分同学都曾读过,考前也都曾有幸得到该教师的作文指导。

7月7日,高考语文考试结束时,开滦一中高三某班语文教师张丽钧接到该校校长兼考场主任廉宗泰的电话,告诉她作文材料内容,并表示好像是她的一篇文章。结果几个人拿出 张老师的文章与作文材料一对,果然没错,只是经过了部分删节。

张老师那篇文章的题目为《分享生命》,该文是她创作于2000年、发表在2001年2月某省主办的青年刊物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