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际竞争力”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近日,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公布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名单,中国的排名由去年的第33位上升至31位。今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

快速成长提升国际地位

据介绍,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每年都出版《世界竞争力年鉴》,通过几百项测评标准,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评选出最具竞争力的49强。其评价较为客观、科学和权威。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被国际权威分析机构列入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年上升,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主要取决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稳定和明确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GDP已超1万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中国更是创下了奇迹。国际普遍认为,中国7%的经济增长率还能维持15年左右。加入世贸5年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有望再提高两位,名列世界第四。

加入WTO将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更多的机遇。中国目前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WTO成员在全球的贸易总额为7万亿美元。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该数字在近年内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而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正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明年可望超过6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份额将进一步提高。这有利于中国在参与制定国际游戏规则时,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美国实施钢铁反倾销案未能成功,就是一例。

跨国公司的投资向来被认为是最明智的选择。世界500强中已有95%在中国投资,仅上海就有400多家。一枝独秀的经济环境,已使中国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到2004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直接外资吸收国。

中国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另一原因是,中国政治稳定,政府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尤其在东南沿海,政府的工作效率已达到世界发达水平。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人民很清楚自己要做些什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奥运战略、浦江开发,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集中了如此丰富的发展题材。

“软肋”和变数亟待研究

王泠一博士指出,在国际竞争力日益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软肋”。虽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目前的生产主要局限于国外来样加工。本土企业急功近利,对研发投入远远不够,科技创新力弱。

劳动保护落后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去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全球的20%,因工死亡的从业人员为40人;中国的煤产量约为美国的一半,死亡人数却高达1.5万。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劳动保护设备投入。而这会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批生产条件落后的企业将因此淘汰出局。

我国还缺少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缺陷。印度软件专业的大学生,三年级就可参加项目开发。而同专业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进入微软公司后还需培训半年,才能走上岗位。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管理人员凤毛麟角。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指外语能力,更重要的是通晓国际规则。

此外,影响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还有两个“变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国企转制。这两项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起到何种作用,尚待深入研究。

生活方式空前改变

王泠一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就业岗位将更加丰富,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将提高。中国人赴海外工作,开拓国际市场的机会也将更加充分。竞争环境和机会将更加透明,个人创业的时机接近成熟。

与此同时,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将空前加大,生活将失去安逸感。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将变得更加功利。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