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说日本刀好(ZT)

青铜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2-10
消息
33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很一遗憾,原作者不可考~

一个国家的武术与武器发展取决於那个国家的武术发展方向,中国在春秋战国时到一直到唐宋时带,都是以军事方向为主,而唐宋以後则是以民间击技为主,而日本则完全是以军事方向为主
日本刀主要有4部份1 玉刚 2暗光花纹刚 3包刚法 4局部淬火,而其中玉刚就是高碳刚,是日本人发明的,虽然硬度高,但易脆,而暗光花纹刚与包刚法都是唐朝时连同刀的形状与双手剑派一起传过去的,因此当时的日本刀不叫武士刀,而叫唐样大刀,而日本人淬火时采用高温过火(还是低温回火我忘了,想知道自己去查)虽然可以提高硬度但易脆,日本刀的硬度为58-60,可以更高,但会使刀身容易折断,就硬度,日本刀是很精良,但就耐用度,完全是废物,其缺点有
1寿命短
在日本战国时代时,一场战争就可以换掉一把刀
2无法修复,一但刀身有裂痕,那一把10万块的宝刀,就跟一快废铁一样,唐朝政府就是差一点被包刚法搞到破产,因此包刚法才会在中国绝迹
3像玩具一样,易坏,在明朝时,日本刀最大的克星不是刀法,而是少林寺铁棍,当倭寇遇到少林僧人时,往往都是连人带刀一起被打烂,而在八年抗战时,武士刀一遇到大刀队时,也是连人带刀被砍成两半
而武士刀之所以会硬度高,是因为武士刀的韧口很薄,易卷口,因此需要提高硬度,以增强耐用度与杀伤力,一个剑道高手,杀了100个人後,其刀与刀的碰撞次数可能不到一次,所以剑道最忌讳刃口相格,因此武士刀试刀适用死人试刀,而中国刀剑因为要面对许多重兵器,加上碰撞次数高,因此试刀时,是以刃口砍石头,以不卷刃为主,其注重的是弹性
因此就顶级刀剑而言,我最推崇以大马士革刚加上中国花纹刚打成的刀剑,就大马士革刚与日本玉刚的优缺点,请自己去http://www.kendo.com.tw/iaido/index.htm找,我上述言论的掺考资料都是从这边来的,所以要是我说的有问题,请去找他们吵
顺带一提,目前硬度最高的刀,是西洋刀匠打的刺刀(因为短)
至於中国刀与日本剑谁好谁坏,我套用他们的一据话
中国刀剑注重弹性,而日本刀剑则注重硬度,因此无法比较
而至於剑道方面
双手剑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其特点为,大开大合,利於战阵(去看漫画:天界无限:黄展鸣画),但变化不易,不适合一般民间一对一的击技,因此一直到唐朝时以门派的形式传过去後,就被淘汰了,(国术杂志:力与美:第130期)至於剑道的技巧方面,他们注重的是:在敌人砍到我前,先砍倒敌人:因此他们注重的是速度,完全攻击,并不防守,以跟敌人同归於尽的气势,一刀杀掉对方,所以他们不需要技巧,而且双手剑传到日本时,他们只学到了型式,并没学到最重要的,也就是腰的运用,因此,剑道用的是手臂肌肉的力量,而不是像中国武术,以腰部的离心力的力量,所以日本刀会那麽薄,不是技术好,而是太重他们拿不动,一把标准武士刀,重1200公克,而中国单刀则是3.5公斤,要是武士刀太重,很容易在停刀时伤手
至於剑道与苗刀的差别,在於苗刀有用腰部的力量与反手刀,挥砍时有直劈也横扫,而武士刀则因为腰部固定不动,所以是以直劈为主,而且劈砍时,上手前推,下手微往後收,以杠杆力矩方式旋转,这时会有两个旋转中心,因此剑道的速度很快,缺点为,要砍第二刀时,要先回刀再砍,中国刀则是反手刀,因此不必回刀,
至於抗战刀法有三种说法
1大刀王五的鬼头刀法,请去找电影:一刀倾城:里面王五那把鬼头刀厚达1公分以上
2抗战时期,中国政府除了聘请着名武术家教授中国刀法,还由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传授日本式劈刺,并且研究专门对付剑道的招式
3苗刀刀法
顺带一提,日本武士刀遇到大刀队之所以会死的那麽惨,是因为日本武士刀只砍人,而大刀队则是人也砍,刀也砍,当时大刀一把重达20斤,也就是12公斤,是武士刀的十倍,武士刀根本承受不了
而且当时大刀队之狠,专砍人头,因而当时日本兵吓的还曾在钢盔上装护颈(在奇摩打:大刀队:里面一篇文章有提到,好像在十多页的样子
日本武士刀,的确有它优秀的一面,但是这是以牺牲另一方面性能为代价的。它的材料其实就是现在金属学上的高碳钢,非常容易氧化,易于锈蚀,您看日本武士有事没事拿块白布擦来擦去的,那不是摆酷,是没办法,太容易生锈了。
大马士革钢的确出色,它在中国有个名字叫作镔铁。 -- 我们要是听评书谁手使两把镔铁刀,好像不够威风,比什么亮银枪,宣花斧差劲多了。实际上要是真的镔铁,那就要称作宝刀了!日本兵带脖套是热河-长城之战时候的事情,主要是应付中国军队的夜袭 -- 他们还有一件宝贝,就是日本厚实的兜裆布,被刺刀刺中腹部的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当时孙殿英式步枪的刺刀硬度不够,往往被这个简单的防护给挡住
闲人以为与日本武士刀进行单兵格斗,最理想的武器是宋代常用的朴刀,或铁棒。斩马刀嫌长,被对方抢入空门后不易防守。日本刀就本身来说,最大的缺点是成本。而以简单的夹钢技术制作出的厚背大刀,即可完全彻底压制倭刀。类似日本刀的制作方法,在中国古代称为折铁刀,其性能不下于镔铁刀。两种材料均因为成本的关系而稀少,所以装备军队的大多是简单的夹钢刀了。
日本刀上的花纹,实际上是要轻度锈蚀后,才会显示出来的。擦拭刀专用的工具中,有很细的铁粉,就是干这个用的。
日本刀的名声,实际来自武士道文化的自我宣扬。实战中意义不象宣传的那么大
明军同倭寇战斗时兵器吃亏,是因为中国士兵大多用木柄的长矛,这种兵器
适用于步兵阵大规模野战使用。而同倭寇的战斗是小规模的,类似于特种作战剿匪
所以一交手是混战,普通木柄让日本刀轻易批倒。但是后来明军用沸油泡过的
竹枪就占了上风,可见日本刀一般般。
 
现在的金属加工欧美是遥遥领先了,欧美的一体成型军刀居然硬到可以用来撬保险柜和防盗门,有种军刀生产据说至今只坏过两把,一把是从高楼坠落硬质地面(太硬了,硬到有点脆了),另一把好像是有人把这种刀当搬运重型机械的杠杆,野蛮使用~~ 我看过那刀的照片,黑油油的(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玄铁?),据说是现今10大名贵军刀的一种。

文章对日本刀缺点的描写,我是很认同的。

不过大刀队的大刀如果真有24斤的话,挥动难免不及日本战刀灵活,两者算各有千秋吧。实际上我在老照片上见到的民国前后的大刀多半是宽身薄背环首砍刀,并不见得有多重,以当时中国人体型拿24斤重的刀,我本人是很怀疑的,不但携带不便,近身肉搏的效能也值得怀疑。另外近代战场上的日本战刀都是机制的,不是手工的,和传统日本刀只是型似。大刀队在战场上的对手也不是日本战刀,而是上了刺刀的步枪,因为日本步兵是不配战刀的,只有军官才配战刀,而且还有一部分是细身的指挥刀,不是战刀。
 
如果当时戚家军仿制了大量日式刀去杀倭寇的话, 说明日本刀在当时的生产条件/战斗环境等等下是有长处的.
而生锈或者一场战斗下来要换刀什么的都不是大问题, 可以通过维护和多带几把刀解决.

看过一本小说, 红军沉重的鬼头大刀对付马家军较轻的马刀就吃了大亏, 后者不但灵活地多, 砍下去的分量也不比鬼头大刀小.
 
最初由 Kent以东首帅哥 发布
如果当时戚家军仿制了大量日式刀去杀倭寇的话, 说明日本刀在当时的生产条件/战斗环境等等下是有长处的.
而生锈或者一场战斗下来要换刀什么的都不是大问题, 可以通过维护和多带几把刀解决.

看过一本小说, 红军沉重的鬼头大刀对付马家军较轻的马刀就吃了大亏, 后者不但灵活地多, 砍下去的分量也不比鬼头大刀小.
生锈不是问题,但如果需要换刀就军队而言就致命了。说到底正规日本刀还是不适合作为军队统一装配的武器。至于鬼头大刀这种非常规武器,恐怕只有象王五那样的练家子才用的好吧。

要我选武器对付倭刀的话,只要一把普通雁翎刀一面简陋的盾牌就够了。明代乡勇们的燕翎刀太纤弱了,只比单手剑略强一点,木杆长枪更是只有列阵时才有用,所以需要盾牌来辅佐。
 
现代欧美的军刀真没的说~
我外祖父家用一把美国军刀削苹果,刀柄都坏了,重装的,但是非常快。我妈说她小时候就在用了,我去年回家还在用呢!
据说是缴获的……这是哪年的事了?
这只是一把普通军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