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怡
皇室家族--虞姬
- 注册
- 2002-08-08
- 消息
- 2,206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科技点睛】从3月17日在美国上市直至今日,中芯国际(股票代码:SMI)的股票一直在“往下滑”(下图),引来了许多关心这家大陆第一半导体厂商的眼光。其实,大家更关心的是,下一步这家公司与台湾几个半导体芯片大佬台积电、联电之间的竞争状况,早前,从台湾而来的张汝京由于抛弃了所有的在台事业,只身到了上海,所以,从事芯片半导体才没有遭受台湾当局的行政干涉,也由此抓到了大陆芯片市场的先机。尽管后来联电和台积电也一前一后地播下了大陆市场芯片业的种子,但与中芯国际相比,速度还是明显慢了。
3月20日,由于“台湾大选”造成的岛内政治动荡,一般观点认为,台积电等在大陆投资的进程很可能再次受到影响。
目前,大陆每年芯片集成电路方面的市场需求超过190亿美元,其中有80%靠进口。而这个需求市场,正是中芯国际等本土厂商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张汝京全身撤离台湾,投身大陆芯片业的举措更显出了他的“大陆智慧”。(司南)
中芯国际17日-22日股票走势图
中芯国际已经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变成内地顶级的芯片代工企业,在IPO之后,超越联电、追赶台积电成为了它的下一个目标,中芯国际有多少机会?
□本刊特约记者 王抚天 发自香港 本刊记者 张文豪 发自北京
3月8日,香港股民在中环金融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了认购香港证卷交易所史上第一支半导体股票中芯半导体(代号HK0981),也是第一支在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中国半导体公司。截至本刊发稿时,中芯国际的招股活动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反馈,香港公开招股部分超额认购270倍,国际认购超额近20倍,以招股价上限2.72港元定价,冻结资金1900亿港元,成功融资近18亿美元。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SMIC)的董事长兼执行长,张汝京仅仅用了四年时间,把自己一手创立的内地最大半导体Foundry(代工)企业(以产能而论今年将排名全球第三),带到了纽约、香港两地上市,并成为今年以来全球第三大IPO.这位56岁的美籍华人,也达到了事业的最高峰。
中芯国际董事长兼执行长,张汝京
20多年前,这位毕业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具有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台湾小伙子,开始了其在著名半导体企业得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长达20余年的职业生涯。其间他差不多以周游世界的方式,在各地建立了诸多芯片制造厂,也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建厂大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也是中芯国际董事之一的王阳元教授更认为,“张汝京最大的贡献,是让中国芯片产业与国际标准正式接轨”。
中芯进入中盘
Foundry,原意为“铸造厂”,但在半导体行业,则为芯片代工工厂之谓,类似其它行业的OEM,专职于为按其它用户或芯片厂家的规格要求承包制造芯片的加工厂。芯片代工模式于20多年前由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发扬光大。
此番中芯之所以被国内外热钱追捧、超额认购,投资银行业界人士分析:全球基金经理人要把手中管理的钱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从地域上来看,亚洲最热的是中国市场;从产业上来看,科技业半导体的投资组合则不能少。在外国投资人眼中,中芯和过去中国其他半导体厂最大的不同,是其用西方的管理模式经营,公司运营较为透明。
最黑暗的时候似已过去。
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土质松软的上海张江科技园区打下第一根木桩,此后就随科技潮经历了一个起伏。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代表全球科技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曾从5000点掉到1500点,而今又回升35%,相持于2000点上下。而张汝京彼时的大胆勇进今天也已结出果实。
此次募资金额约18亿美元的港美两地成功上市,表明中芯国际力争做全球顶级半导体代工企业的事业已进入中盘阶段。
这次由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德意志银行共同承销的上市案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功。由于国际配售反应热烈,在上市前的最后阶段,融资规模扩大,融资额从123亿港元增至161亿港元。而约2.7港元的定价,相当于中芯国际2004年度预期帐面价值比(P/B值)的2.3倍。这个价格虽不及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全称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的3.17倍,却与全球第二大的台联电(全称为台湾联华电子制造公司,UMC)相当。联电在美上市价格是帐面价值的2.2倍,去年的销售额是中芯国际的7倍。
中芯这一定价自然也引起了争议。荷兰ING集团分析师谢伟民认为,中芯的股价有可能被高估。因为根据上市资料,2002年中芯国际的销售额只有5000多万美元,2003年爆发性成长7倍,冲上3.65亿美元,不过仍旧处于亏损状态,只是在2003年第四季,才出现1090万美元盈利。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台积电目前销售额59亿美元,联电25亿美元。中芯今年预期达到10亿美元销售,但之所以能拿到不错的股票价格,首先还是来自于全球对中国半导体市场的期S:中国半导体产品只10%是中国自己生产,未来成长惊人。
业内很多人称,张汝京是典型的冒险家,而中国内地市场是他的新大陆。2000年来到中国内地时,张拥有的只是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潜力巨大但尚未成型的市场(目前仍是如此)、少数的海归派人才,还有自己在台湾把世大半导体卖给台积电拿到的数百万美元。
张汝京抓住了几乎所有天时、地利,并将它们利用得淋漓尽致,包括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产生的成本优势及亏损支撑力、在行业最不景气时的进取型投资、台湾当局对业者西进限制所产生的时间差、外资在华投资策略的失误等等,这些在中芯此前的三次融资及成长过程中,历历可见。
2000年初,数家美国、新加坡创投公司的上千万美元资金到位,中芯国际的牌子挂了出来。汉鼎亚太(H&Q Asia)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徐大麟指出,当时投资的原因在于,张汝京是台湾最有经验的8英寸芯片代工厂人才,再加上他手里有一支从美国硅谷、台湾新竹、新加坡、意大利召来的半导体业资深人才组成的团队。徐大麟在90年代开始投资高科技,是台湾最早引进风险投资的投资家,也是中芯的第一批支持者。
除了对张汝京及其团队的信任,中国政府对半导体行业的政策支持也是投资者下注的重要因素。“他们都相信,中国政府绝对会支持到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说。事实上,就在IT业最不乐观的2002年下半年,中芯拿到了第二笔大型融资,主要是来自上海实业集团的股权投资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数亿美元贷款,上海实业还成为中芯的最大股东,约占12%股份。
与此同时,国内再一次出现质疑政策扶植半导体业的声浪。所幸,中芯已开始用实力证明他们的世界级实力。2002年初,中芯国际的第一片晶圆出炉,典礼由当时上海副市长周禹鹏主持。2003年初,处于尖端水平0.18微米制程产品(1T-SRAM)顺利出炉,让全球业者刮目相看,再一次吸引了更多投资者。
2003年5月,除了美国知名的投资者如New Enterprise Associate (NEA)、OAK Investment Partners,香港注册的北大青鸟微电子也加入投资行列,这一次集资金额共达6.3亿美元,“这些投资者都是半导体专家,他们肯来投资,就是一种肯定。”中芯国际公关经理黄贵美说。
不过,虽然三次融资已经完成,资金难题依然困扰不去。创投业者是先锋,但可能也是最早、并且在最高点离场的投资者。一般而言,创投基金最多五年就要验收投资成果。但直到2003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仍然亏损,此时距离建厂已三年有余。
同时,要保持竞争力,迅速扩大规模,对于张汝京而言,是不二选择。具体而言,就是做大与做高。做大指的是赶在业内头号巨人台积电大举进入内地之前,利用内地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多建厂,扩张地盘。做高指的是,为了更好地盈利,要生产更大比例的高阶产品,并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达到这两个目标的手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上12英寸芯片厂项目。这更将是一场重金豪赌――一般来说,一个12英寸芯片厂投资在12亿美元以上。
但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建厂初期的融资方式,包括政府背景的红筹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贷款加上创投基金等,都不是长期资金,亦不敷使用。迈向资本市场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2003年7月,中国证监会通过香港股市大型股(市值二十亿美元以上)豁免三年连续盈利的上市规定,搬掉了中芯国际上市之路上的最大一块绊脚石。
与台积电较劲
中芯去年第四季度出现1090万美元盈利,一种说法是,中芯国际在全球半导体最不景气时建厂,所以设备成本较低。而台湾半导体业界人士则认为,中芯国际能赚钱,主要靠的是,去年行业景气好转,许多台积电和联电接不完的订单转到了中芯。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及联电的直接碰撞已是不可避免。最近,全球著名的图形芯片商NVIDIA决定将中低挡的芯片转由中芯国际加工。业内人都十分清楚,NVIDIA是台积电的老客户,此次NVIDIA的动作,肯定会在全球代工业中引起巨大的反响。而且,因为中芯在欧洲的新客户同时也是台联电的最大客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芯已与台联电也已展开了直接的竞争。
在著名投资银行高盛的投资报告中,中芯国际已经被列为台积电和联电的头号竞争对手。
中芯国际的低价策略给业界带来了极大压力。近来IT业景气回升,“中芯赶上了这一波景气竞争,让大家心情都很紧张。”一名台湾半导体业者进一步解释说,虽然按常规,工厂订单满载时,应该调整价格,但是为避免更多顾客投向中芯,台积电与台联电不敢轻易涨价。2003年第四季,中芯平均每片晶圆的价格是967美元,而第三季度仅为883美元。据中芯国际自己的估计,中芯国际目前的生产成本比对手要低10%左右。至少在眼前,价格优势部分地抵销了中芯相对于台积电在技术上的劣势。
对竞争对手来说,中芯更让人不放心的不只是价格,还有其产能的大力扩张将对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形成的冲击。
中芯的产能计划可谓雄心勃勃:2004年底月产能要达到12.5万片,2005年底要达到17万片,而这一数字在2003年仅为4.9万片。其他三大代工企业在2003年的数字是:台积电43.4万片,联电28万片,新加坡标准公司10.2万片。高盛半导体分析师吕东风认为,“以这种超速的步伐,中芯国际将在2004年超过新加坡标准,达到联电产能的一半。”如此,中芯国际在2004年的总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3%.仅仅两年前,中芯的资本支出约4.9亿美元,去年是8.9亿,今年将投入约19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几乎与台积电的20亿美元、台联电的21亿美元不相上下。
张汝京更快马加鞭,在京、津、沪加速建厂。众目所向,都在张汝京下一步的计划:在北京建下一代12英寸芯片厂,12英寸生产线产量将是8英寸生产线的2.5倍,而生产成本将低30%.北京市政府已允诺拿下15%的股份融资。北大微电子教授韩汝琦则分析未来北京和上海的发展方向不同,北京在众多人才支持之下,技术成份将比上海还要高。而据了解,中芯的12英寸厂将直接挑战0.13微米的顶尖技术。
面对中芯国际的迅速成长,而自身受限于台湾政府的西进大陆限制政策,业界头号巨人台积电张忠谋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对中国内地风起云涌的芯片热极不以为然,甚至在一年前作色斥曰:“中国(可能)是下一波(半导体行业)不景气的元凶。”
如果当初台积电能与中芯同时到上海设厂的话,今天的局面会大相径庭。但因为受制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台积电对内地投资案在数年之后才得以启动,确定上海松江建厂,由于先机已失,不仅要等到今年第四季才能投产;而且台湾当局限定台积电不能投入最新的技术,只能投入两三年以前的技术。
当年因一手创建的世大半导体被股东们突然卖给台积电,张汝京自台湾负气出走,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便以中芯国际的崛起卷土重来。刚刚在港美两地成功上市,更使得中芯国际今后的持续加速发展成为可能。而对于尚不能够在内地放开手脚的张忠谋而言,接下来几年的行业局势,已经颇多未知数。有业内人士戏言:“是陈水扁帮了中芯国际。”
“Foundry”群聚中国
中芯国际崛起的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也是峰回路转。
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几年里,全球半导体业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衰退。从2001年开始,全球半导体业的平均资本支出每年萎缩了30%,而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资本支出年增长率却高达50%.目前中国内地有中芯国际、上海先进、华虹NEC、宏力及和舰五个主要的代工厂,光是8英寸厂就达7个,有一些还在规划中。
背景为台湾的技术及管理团队,构成了内地芯片热潮中绝对的主力。台湾发展半导体的丰富经验自不待言,目前大陆几乎每一座芯片厂,都有台湾人担任要职,除张汝京之外,还有上海先进半导体的执行长刘幼海等。
中国信息产业部集成电路处徐小田处长认为,“中芯国际的成长是与国内市场的蓬勃成长同步的。”中国正在成为很多电子消费产品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而半导体企业距离生产基地越近,周转时间就越短、物流便捷、沟通方便。
“因为我们正把目标对准中国市场,所以,与当地公司合作非常重要,”与宏力半导体结盟的日本冲电气总裁筱冢胜正说,“这不是成本更低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尽量接近市场和客户。”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了颇为优惠的政策。据徐小田介绍,半导体企业享受5年免税、再5年减半征税待遇。本地生产的半导体产品的增值税亦只征3%,进口半导体产品则要征收17%的增值税。
全球代工市场也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据估计,在2003年至2007年间,代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达22.8%,远远高于半导体制造业的总体增长速度。其原因在于,IDM(集成装置制造商,即从芯片设计直到成品制成的一条龙企业,如IBM和英特尔)越来越趋向外包,而无厂房半导体公司(Fabless)所占的比重亦越来越高,它们的订单或是交给IDM,或是交给Foundry工厂。
2005年,中国内地芯片制造业的产值将达到41.8亿美元,这在全球半导体工业的比例仍是微不足道,“在全球半导体业的池塘中,中国内地仍是一条小鱼。”一位半导体业的著名专家如是形容。但是,中国内地在全球纯代工业市场中己占20%,这已经动摇了台湾的独霸地位。
虽然台湾在高阶的12英寸晶圆领域仍占优势,但至2004年底,这部分尚只占市场的30%.在剩余近100亿美元的大市场中,内地无疑有着巨大的机会和空间,台积电及联电在全球代工市场中的占有率面临着现实的威胁。
中芯之外,宏力半导体预计到2004年年底的产能将提高到每月加工2.7万片以上。宏力希望届时能建设12英寸晶圆生产线。北大微电子所专家孙卫认为,同样来自台湾的宏力,目前“与两年之前的中芯差不多。”台湾另一巨头联电在苏州的8英寸厂和舰已经开始投产,而且预计10年内将盖六座厂房,以防堵中芯追上,台湾产业界人士戏称为“万舰齐发”,而台积电在上海松江也正处在基建期,估计年底投产。“群聚效应已很明显。”孙卫认为。
5年周期考验
当前这一轮半导体行业的回升将延续至2005年,这一点几乎是业内的共识。
但据预测,2004年,全球半导体投资将达420亿美元,将有17个新建或改建厂,其中大部分是12英寸项目,如三星、东芝、索尼、NEC、AMD、英特尔等。如果这些生产线都能开动起来,产能将达到月产70万片(12英寸计),相当于全球芯片产能的20%左右。
曾有业界人士戏言,所谓半导体,就是做到一半就会“倒”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个“资本密集”的行业,大量投资之后,又很容易生产过剩。中芯国际才走了四年,靠着一年追三年的超常增长,已然离台积电、联电越来越近。但中芯最后终究要走向真正的全球竞争之路。
依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市场这块“新大陆”还在开垦的阶段,虽有30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却只有杭州士兰、中国华大、华晶硅科和大唐四家销售额超过一亿人民币,而中国内地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总销售额,大约只等于全球第十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一年的销售额。
这表明,虽然中芯国际吸引投资者在于中国概念,但是此概念还毕竟只是“概念”。而不管中芯国际的未来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有多紧密,目前想要存活下去,还是要争取90%以上的国外客户,直接和台积电、联电、新加坡特许等公司抢生意,这是中芯第一个挑战。
台积电及联电的12英寸工厂都已开始量产,加上设备折旧都已分摊完毕,像最不景气的2003年第一季度,台积电产能利用率只有50%,却还可以做到不亏钱。
台积电副执行长曾繁城就指出,内地的半导体要想生存,一定要和世界接轨,否则绝对无法继续成长。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豪赌,赌的是中国支持半导体的决心,和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国热,那么这一阶段,赌的就是中芯和其他全球大厂的竞争能力。
以半导体产业成本结构为例,机器成本占80%,人工薪资占不到5%.所以一旦开始生产,昂贵的机器就代表了投资的利用率和折旧率,当市场供应过多时,也无法停机,于是只好削价竞争。景气赚钱时,又大量购买机器,于是造成了下一波价格下跌、不景气的开始。一家公司至少要经过两次景气上下循环,才能开始在市场站稳脚跟,再加上中芯目前除了逻辑性芯片占六十%的产量,还是有四十%的记忆体产品(MEMORY),MEMORY较容易受市场价格景气波动,不像台积电的代工产品全部都是逻辑性产品(LOGIC IC),价格较稳定,这是中芯的第二个隐忧。
依照业内估计,未来三年内,中国还有10条8英寸生产线将投入使用,如果全球半导体生产出现供过于求的周期性变化,价格势必还要下跌。那么,中芯不到四年快速崛起、一连串的扩充计划,所带起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热潮,会给全球半导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惹人关注。
对于半导体行业衰退时的后果,高盛的吕东风笑言:“如果再发生像2000年那样的不景气,恐怕到时候,很多人哭都哭不出来了。”
芯片代工业的残酷,按照一位业界专家的说法,是这样的:业界第一无论是在好年景、还是坏年景都不会赔钱,台积电就是这种情况;业界第二则是好年景时赚钱,坏年景时就赔一点,如联电;业界第三则可能在五年的周期里赔四年,只有一年赚钱,就像现在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
台积电发展代工十七年,从4寸、5寸、6寸、8寸、到12寸厂,累积了许多制造上的专有技术。中芯以中国内地为后盾,用四年时间就跳入代工业前列。台积电今年在美国加州法院控告中芯侵犯其五项知识产权,说明了台积电对中芯的挑战也不敢掉以轻心。一名业界人士分析,“台积电产量和技术都远远大于中芯,但是主要是想把中芯困在中国就好,不让他们跨进美国市场。”
中芯现在要冲向世界,必需积极和外国大厂如英飞凌、摩托罗拉合作,获得技术,才有可能冲破对手封锁。而中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拼命往前冲,在景气终将转坏之时,中芯能排在第几?
3月20日,由于“台湾大选”造成的岛内政治动荡,一般观点认为,台积电等在大陆投资的进程很可能再次受到影响。
目前,大陆每年芯片集成电路方面的市场需求超过190亿美元,其中有80%靠进口。而这个需求市场,正是中芯国际等本土厂商的机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张汝京全身撤离台湾,投身大陆芯片业的举措更显出了他的“大陆智慧”。(司南)
中芯国际17日-22日股票走势图
中芯国际已经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变成内地顶级的芯片代工企业,在IPO之后,超越联电、追赶台积电成为了它的下一个目标,中芯国际有多少机会?
□本刊特约记者 王抚天 发自香港 本刊记者 张文豪 发自北京
3月8日,香港股民在中环金融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为了认购香港证卷交易所史上第一支半导体股票中芯半导体(代号HK0981),也是第一支在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中国半导体公司。截至本刊发稿时,中芯国际的招股活动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反馈,香港公开招股部分超额认购270倍,国际认购超额近20倍,以招股价上限2.72港元定价,冻结资金1900亿港元,成功融资近18亿美元。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公司(SMIC)的董事长兼执行长,张汝京仅仅用了四年时间,把自己一手创立的内地最大半导体Foundry(代工)企业(以产能而论今年将排名全球第三),带到了纽约、香港两地上市,并成为今年以来全球第三大IPO.这位56岁的美籍华人,也达到了事业的最高峰。
中芯国际董事长兼执行长,张汝京
20多年前,这位毕业于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具有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台湾小伙子,开始了其在著名半导体企业得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长达20余年的职业生涯。其间他差不多以周游世界的方式,在各地建立了诸多芯片制造厂,也成为了闻名遐迩的“建厂大王”。北京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也是中芯国际董事之一的王阳元教授更认为,“张汝京最大的贡献,是让中国芯片产业与国际标准正式接轨”。
中芯进入中盘
Foundry,原意为“铸造厂”,但在半导体行业,则为芯片代工工厂之谓,类似其它行业的OEM,专职于为按其它用户或芯片厂家的规格要求承包制造芯片的加工厂。芯片代工模式于20多年前由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发扬光大。
此番中芯之所以被国内外热钱追捧、超额认购,投资银行业界人士分析:全球基金经理人要把手中管理的钱投资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从地域上来看,亚洲最热的是中国市场;从产业上来看,科技业半导体的投资组合则不能少。在外国投资人眼中,中芯和过去中国其他半导体厂最大的不同,是其用西方的管理模式经营,公司运营较为透明。
最黑暗的时候似已过去。
2000年4月,中芯国际在土质松软的上海张江科技园区打下第一根木桩,此后就随科技潮经历了一个起伏。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代表全球科技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曾从5000点掉到1500点,而今又回升35%,相持于2000点上下。而张汝京彼时的大胆勇进今天也已结出果实。
此次募资金额约18亿美元的港美两地成功上市,表明中芯国际力争做全球顶级半导体代工企业的事业已进入中盘阶段。
这次由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德意志银行共同承销的上市案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功。由于国际配售反应热烈,在上市前的最后阶段,融资规模扩大,融资额从123亿港元增至161亿港元。而约2.7港元的定价,相当于中芯国际2004年度预期帐面价值比(P/B值)的2.3倍。这个价格虽不及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厂台积电(全称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的3.17倍,却与全球第二大的台联电(全称为台湾联华电子制造公司,UMC)相当。联电在美上市价格是帐面价值的2.2倍,去年的销售额是中芯国际的7倍。
中芯这一定价自然也引起了争议。荷兰ING集团分析师谢伟民认为,中芯的股价有可能被高估。因为根据上市资料,2002年中芯国际的销售额只有5000多万美元,2003年爆发性成长7倍,冲上3.65亿美元,不过仍旧处于亏损状态,只是在2003年第四季,才出现1090万美元盈利。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台积电目前销售额59亿美元,联电25亿美元。中芯今年预期达到10亿美元销售,但之所以能拿到不错的股票价格,首先还是来自于全球对中国半导体市场的期S:中国半导体产品只10%是中国自己生产,未来成长惊人。
业内很多人称,张汝京是典型的冒险家,而中国内地市场是他的新大陆。2000年来到中国内地时,张拥有的只是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潜力巨大但尚未成型的市场(目前仍是如此)、少数的海归派人才,还有自己在台湾把世大半导体卖给台积电拿到的数百万美元。
张汝京抓住了几乎所有天时、地利,并将它们利用得淋漓尽致,包括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产生的成本优势及亏损支撑力、在行业最不景气时的进取型投资、台湾当局对业者西进限制所产生的时间差、外资在华投资策略的失误等等,这些在中芯此前的三次融资及成长过程中,历历可见。
2000年初,数家美国、新加坡创投公司的上千万美元资金到位,中芯国际的牌子挂了出来。汉鼎亚太(H&Q Asia)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徐大麟指出,当时投资的原因在于,张汝京是台湾最有经验的8英寸芯片代工厂人才,再加上他手里有一支从美国硅谷、台湾新竹、新加坡、意大利召来的半导体业资深人才组成的团队。徐大麟在90年代开始投资高科技,是台湾最早引进风险投资的投资家,也是中芯的第一批支持者。
除了对张汝京及其团队的信任,中国政府对半导体行业的政策支持也是投资者下注的重要因素。“他们都相信,中国政府绝对会支持到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者说。事实上,就在IT业最不乐观的2002年下半年,中芯拿到了第二笔大型融资,主要是来自上海实业集团的股权投资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数亿美元贷款,上海实业还成为中芯的最大股东,约占12%股份。
与此同时,国内再一次出现质疑政策扶植半导体业的声浪。所幸,中芯已开始用实力证明他们的世界级实力。2002年初,中芯国际的第一片晶圆出炉,典礼由当时上海副市长周禹鹏主持。2003年初,处于尖端水平0.18微米制程产品(1T-SRAM)顺利出炉,让全球业者刮目相看,再一次吸引了更多投资者。
2003年5月,除了美国知名的投资者如New Enterprise Associate (NEA)、OAK Investment Partners,香港注册的北大青鸟微电子也加入投资行列,这一次集资金额共达6.3亿美元,“这些投资者都是半导体专家,他们肯来投资,就是一种肯定。”中芯国际公关经理黄贵美说。
不过,虽然三次融资已经完成,资金难题依然困扰不去。创投业者是先锋,但可能也是最早、并且在最高点离场的投资者。一般而言,创投基金最多五年就要验收投资成果。但直到2003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仍然亏损,此时距离建厂已三年有余。
同时,要保持竞争力,迅速扩大规模,对于张汝京而言,是不二选择。具体而言,就是做大与做高。做大指的是赶在业内头号巨人台积电大举进入内地之前,利用内地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多建厂,扩张地盘。做高指的是,为了更好地盈利,要生产更大比例的高阶产品,并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能达到这两个目标的手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上12英寸芯片厂项目。这更将是一场重金豪赌――一般来说,一个12英寸芯片厂投资在12亿美元以上。
但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建厂初期的融资方式,包括政府背景的红筹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贷款加上创投基金等,都不是长期资金,亦不敷使用。迈向资本市场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2003年7月,中国证监会通过香港股市大型股(市值二十亿美元以上)豁免三年连续盈利的上市规定,搬掉了中芯国际上市之路上的最大一块绊脚石。
与台积电较劲
中芯去年第四季度出现1090万美元盈利,一种说法是,中芯国际在全球半导体最不景气时建厂,所以设备成本较低。而台湾半导体业界人士则认为,中芯国际能赚钱,主要靠的是,去年行业景气好转,许多台积电和联电接不完的订单转到了中芯。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及联电的直接碰撞已是不可避免。最近,全球著名的图形芯片商NVIDIA决定将中低挡的芯片转由中芯国际加工。业内人都十分清楚,NVIDIA是台积电的老客户,此次NVIDIA的动作,肯定会在全球代工业中引起巨大的反响。而且,因为中芯在欧洲的新客户同时也是台联电的最大客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芯已与台联电也已展开了直接的竞争。
在著名投资银行高盛的投资报告中,中芯国际已经被列为台积电和联电的头号竞争对手。
中芯国际的低价策略给业界带来了极大压力。近来IT业景气回升,“中芯赶上了这一波景气竞争,让大家心情都很紧张。”一名台湾半导体业者进一步解释说,虽然按常规,工厂订单满载时,应该调整价格,但是为避免更多顾客投向中芯,台积电与台联电不敢轻易涨价。2003年第四季,中芯平均每片晶圆的价格是967美元,而第三季度仅为883美元。据中芯国际自己的估计,中芯国际目前的生产成本比对手要低10%左右。至少在眼前,价格优势部分地抵销了中芯相对于台积电在技术上的劣势。
对竞争对手来说,中芯更让人不放心的不只是价格,还有其产能的大力扩张将对未来全球半导体市场形成的冲击。
中芯的产能计划可谓雄心勃勃:2004年底月产能要达到12.5万片,2005年底要达到17万片,而这一数字在2003年仅为4.9万片。其他三大代工企业在2003年的数字是:台积电43.4万片,联电28万片,新加坡标准公司10.2万片。高盛半导体分析师吕东风认为,“以这种超速的步伐,中芯国际将在2004年超过新加坡标准,达到联电产能的一半。”如此,中芯国际在2004年的总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3%.仅仅两年前,中芯的资本支出约4.9亿美元,去年是8.9亿,今年将投入约19亿美元的资本支出,几乎与台积电的20亿美元、台联电的21亿美元不相上下。
张汝京更快马加鞭,在京、津、沪加速建厂。众目所向,都在张汝京下一步的计划:在北京建下一代12英寸芯片厂,12英寸生产线产量将是8英寸生产线的2.5倍,而生产成本将低30%.北京市政府已允诺拿下15%的股份融资。北大微电子教授韩汝琦则分析未来北京和上海的发展方向不同,北京在众多人才支持之下,技术成份将比上海还要高。而据了解,中芯的12英寸厂将直接挑战0.13微米的顶尖技术。
面对中芯国际的迅速成长,而自身受限于台湾政府的西进大陆限制政策,业界头号巨人台积电张忠谋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对中国内地风起云涌的芯片热极不以为然,甚至在一年前作色斥曰:“中国(可能)是下一波(半导体行业)不景气的元凶。”
如果当初台积电能与中芯同时到上海设厂的话,今天的局面会大相径庭。但因为受制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台积电对内地投资案在数年之后才得以启动,确定上海松江建厂,由于先机已失,不仅要等到今年第四季才能投产;而且台湾当局限定台积电不能投入最新的技术,只能投入两三年以前的技术。
当年因一手创建的世大半导体被股东们突然卖给台积电,张汝京自台湾负气出走,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便以中芯国际的崛起卷土重来。刚刚在港美两地成功上市,更使得中芯国际今后的持续加速发展成为可能。而对于尚不能够在内地放开手脚的张忠谋而言,接下来几年的行业局势,已经颇多未知数。有业内人士戏言:“是陈水扁帮了中芯国际。”
“Foundry”群聚中国
中芯国际崛起的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也是峰回路转。
高盛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几年里,全球半导体业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衰退。从2001年开始,全球半导体业的平均资本支出每年萎缩了30%,而中国半导体企业的资本支出年增长率却高达50%.目前中国内地有中芯国际、上海先进、华虹NEC、宏力及和舰五个主要的代工厂,光是8英寸厂就达7个,有一些还在规划中。
背景为台湾的技术及管理团队,构成了内地芯片热潮中绝对的主力。台湾发展半导体的丰富经验自不待言,目前大陆几乎每一座芯片厂,都有台湾人担任要职,除张汝京之外,还有上海先进半导体的执行长刘幼海等。
中国信息产业部集成电路处徐小田处长认为,“中芯国际的成长是与国内市场的蓬勃成长同步的。”中国正在成为很多电子消费产品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而半导体企业距离生产基地越近,周转时间就越短、物流便捷、沟通方便。
“因为我们正把目标对准中国市场,所以,与当地公司合作非常重要,”与宏力半导体结盟的日本冲电气总裁筱冢胜正说,“这不是成本更低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尽量接近市场和客户。”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半导体行业提供了颇为优惠的政策。据徐小田介绍,半导体企业享受5年免税、再5年减半征税待遇。本地生产的半导体产品的增值税亦只征3%,进口半导体产品则要征收17%的增值税。
全球代工市场也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据估计,在2003年至2007年间,代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可达22.8%,远远高于半导体制造业的总体增长速度。其原因在于,IDM(集成装置制造商,即从芯片设计直到成品制成的一条龙企业,如IBM和英特尔)越来越趋向外包,而无厂房半导体公司(Fabless)所占的比重亦越来越高,它们的订单或是交给IDM,或是交给Foundry工厂。
2005年,中国内地芯片制造业的产值将达到41.8亿美元,这在全球半导体工业的比例仍是微不足道,“在全球半导体业的池塘中,中国内地仍是一条小鱼。”一位半导体业的著名专家如是形容。但是,中国内地在全球纯代工业市场中己占20%,这已经动摇了台湾的独霸地位。
虽然台湾在高阶的12英寸晶圆领域仍占优势,但至2004年底,这部分尚只占市场的30%.在剩余近100亿美元的大市场中,内地无疑有着巨大的机会和空间,台积电及联电在全球代工市场中的占有率面临着现实的威胁。
中芯之外,宏力半导体预计到2004年年底的产能将提高到每月加工2.7万片以上。宏力希望届时能建设12英寸晶圆生产线。北大微电子所专家孙卫认为,同样来自台湾的宏力,目前“与两年之前的中芯差不多。”台湾另一巨头联电在苏州的8英寸厂和舰已经开始投产,而且预计10年内将盖六座厂房,以防堵中芯追上,台湾产业界人士戏称为“万舰齐发”,而台积电在上海松江也正处在基建期,估计年底投产。“群聚效应已很明显。”孙卫认为。
5年周期考验
当前这一轮半导体行业的回升将延续至2005年,这一点几乎是业内的共识。
但据预测,2004年,全球半导体投资将达420亿美元,将有17个新建或改建厂,其中大部分是12英寸项目,如三星、东芝、索尼、NEC、AMD、英特尔等。如果这些生产线都能开动起来,产能将达到月产70万片(12英寸计),相当于全球芯片产能的20%左右。
曾有业界人士戏言,所谓半导体,就是做到一半就会“倒”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个“资本密集”的行业,大量投资之后,又很容易生产过剩。中芯国际才走了四年,靠着一年追三年的超常增长,已然离台积电、联电越来越近。但中芯最后终究要走向真正的全球竞争之路。
依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市场这块“新大陆”还在开垦的阶段,虽有300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却只有杭州士兰、中国华大、华晶硅科和大唐四家销售额超过一亿人民币,而中国内地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总销售额,大约只等于全球第十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一年的销售额。
这表明,虽然中芯国际吸引投资者在于中国概念,但是此概念还毕竟只是“概念”。而不管中芯国际的未来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有多紧密,目前想要存活下去,还是要争取90%以上的国外客户,直接和台积电、联电、新加坡特许等公司抢生意,这是中芯第一个挑战。
台积电及联电的12英寸工厂都已开始量产,加上设备折旧都已分摊完毕,像最不景气的2003年第一季度,台积电产能利用率只有50%,却还可以做到不亏钱。
台积电副执行长曾繁城就指出,内地的半导体要想生存,一定要和世界接轨,否则绝对无法继续成长。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豪赌,赌的是中国支持半导体的决心,和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国热,那么这一阶段,赌的就是中芯和其他全球大厂的竞争能力。
以半导体产业成本结构为例,机器成本占80%,人工薪资占不到5%.所以一旦开始生产,昂贵的机器就代表了投资的利用率和折旧率,当市场供应过多时,也无法停机,于是只好削价竞争。景气赚钱时,又大量购买机器,于是造成了下一波价格下跌、不景气的开始。一家公司至少要经过两次景气上下循环,才能开始在市场站稳脚跟,再加上中芯目前除了逻辑性芯片占六十%的产量,还是有四十%的记忆体产品(MEMORY),MEMORY较容易受市场价格景气波动,不像台积电的代工产品全部都是逻辑性产品(LOGIC IC),价格较稳定,这是中芯的第二个隐忧。
依照业内估计,未来三年内,中国还有10条8英寸生产线将投入使用,如果全球半导体生产出现供过于求的周期性变化,价格势必还要下跌。那么,中芯不到四年快速崛起、一连串的扩充计划,所带起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热潮,会给全球半导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惹人关注。
对于半导体行业衰退时的后果,高盛的吕东风笑言:“如果再发生像2000年那样的不景气,恐怕到时候,很多人哭都哭不出来了。”
芯片代工业的残酷,按照一位业界专家的说法,是这样的:业界第一无论是在好年景、还是坏年景都不会赔钱,台积电就是这种情况;业界第二则是好年景时赚钱,坏年景时就赔一点,如联电;业界第三则可能在五年的周期里赔四年,只有一年赚钱,就像现在的新加坡特许半导体。
台积电发展代工十七年,从4寸、5寸、6寸、8寸、到12寸厂,累积了许多制造上的专有技术。中芯以中国内地为后盾,用四年时间就跳入代工业前列。台积电今年在美国加州法院控告中芯侵犯其五项知识产权,说明了台积电对中芯的挑战也不敢掉以轻心。一名业界人士分析,“台积电产量和技术都远远大于中芯,但是主要是想把中芯困在中国就好,不让他们跨进美国市场。”
中芯现在要冲向世界,必需积极和外国大厂如英飞凌、摩托罗拉合作,获得技术,才有可能冲破对手封锁。而中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拼命往前冲,在景气终将转坏之时,中芯能排在第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