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仙烟客
逍遥散人
- 注册
- 2004-04-02
- 消息
- 1,351
- 荣誉分数
- 11
- 声望点数
- 0
转贴 中军网 http://www.zgjswx.com 2004年/04月/15日
近日,刚来到论坛,看到不少文章,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是倾向于解放军的朋友,还是妄自菲薄者好象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核武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逊于美俄。
据本人看到的,有这样几个版本,有说中国的核武器有二三十件,有权威称有一二百件,且性能不及英美,我不知道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一个个煞有介事的,好象专家、知情者的样子。今天,本狼就几年来收集到的信息,说说看法。
一、美俄的核威慑战略冷战时期,美苏各自支撑起了庞大的核武器库。美国认为,要在核战争中对抗象苏联这样国土广阔,工业基础扎实的大国,美国在发起攻击时,由陆基导弹,战略轰炸机,海军核潜艇组成的核武装力量一次发起的攻击应能同时摧毁4000个目标,才能胜出。巧合的是,苏联当时得出的结论和美国极为相似。以这个理论为支撑,我们看到了今天美俄的核力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环境决定武器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牵引发展。
二、中苏交恶,中国核武器大发展时期中苏边境冲突开始以后,中国的战争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军委提出:“准备打大仗,甚至是核大仗的要求”建设军队。我无法想象现在所谓的专家评估的二、三十件核武器该怎么来打大仗,甚至是核大仗。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至少保证一次性打击苏联1000---2000个目标的水平,才可能达到当时军委所提的要求。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应该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量,但以当时的科研水平以及中苏相临的地理环境,应该是以远程轰炸机和中程液态推进剂导弹为主。
三、从文革结束到89年,中国核武战略的新变化文革结束以后,决策层审时夺势,否定了“准备打大仗,甚至是核大仗的要求”军事指导思想,核威慑的理论也发生了变化,所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发射平台多元化,导弹射程远程化。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基核力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陆基的固定发射井减少,移动发射平台大发展,洲际导弹研制成功。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力量已经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四、90年代到现在,科技为先,中国核武脱胎换骨进入90年代,国际的大趋势是世界的大环境日趋平稳,中国面对的将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在这种形式下,维持庞大的核武器库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负担。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器加快了向质量型转变,出现了不少可喜的变化。1、首先是中远程导弹推进固体化,(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开始了,现在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推进剂的固体化有诸多好处:维护方便,便于机动发射,导弹机动性能高。中国在1999年成功试射了固体推进的洲际导弹,美国当时全程监视了试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该导弹机动性机强,能携带多枚小型核弹头,可以直接攻击美国本土。2、弹头小型化,发展一弹多头。这是世界核武器发展的大趋势。这项技术成本极低,实效大。在它面前,目前热炒的…和NMD简直是小儿科。3、核潜艇的黄金发展时期。在中国军方,关于要航母还是潜艇的争论由来已久。航母是争夺制海权的最佳武器,但是航母的造价加上维护费用我们担负不起。且政治影响也极其恶略。相比之下,核潜艇不仅造价要低的多,而且其威慑力更强。潜艇不但能够有效的威慑敌航母编队,而且在核战争中,战略核潜艇可以在敌国的家门口实施核打击,在
这种情况下,打击的成功率几乎是100%,有这诸多好处,在这一时期,中国不惜巨资改进核潜艇。094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4、指挥系统现代化。核战争中,一旦受到敌国打击,通讯指挥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加强机动核力量,怎样在这种恶略情况下指挥作战便显得尤为重要。1999年国庆阅兵的节目当中,军方的几个专家坦言,新中国军事研究中,电子设备和雷达的进步是最大的。
五、题外话目前我们对外公布的第二炮兵部队人数为20.5万人,这还不包括海军核武和空军的核打击力量。仅二炮来说,除去其中的工兵连,后勤部门,怎么说都有个15万人吧,中国的发射单位一般是连,有兴趣的自己算算核武器是几件,在算算其中部分是一弹多头,外加上空基、海基,还有核储备,看看有多少?网上的专家说中国的核武几十件、一百来件,真当中国人是白痴啊?没有别的意思,写这个文章,就是想给爱国人士打打气,中国现在大力发展常规武器,并不说明中国的核武差,只是不到全面战争,这些东西是不能拿出来用的。写累了,有空在和大家参祥。
另外,文章中的数字、事实是本狼近几年在各种军事杂志上收集的,部分是凭蛛丝马迹臆测,望指正。
作者:暗黑法皇
近日,刚来到论坛,看到不少文章,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无论是倾向于解放军的朋友,还是妄自菲薄者好象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核武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逊于美俄。
据本人看到的,有这样几个版本,有说中国的核武器有二三十件,有权威称有一二百件,且性能不及英美,我不知道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一个个煞有介事的,好象专家、知情者的样子。今天,本狼就几年来收集到的信息,说说看法。
一、美俄的核威慑战略冷战时期,美苏各自支撑起了庞大的核武器库。美国认为,要在核战争中对抗象苏联这样国土广阔,工业基础扎实的大国,美国在发起攻击时,由陆基导弹,战略轰炸机,海军核潜艇组成的核武装力量一次发起的攻击应能同时摧毁4000个目标,才能胜出。巧合的是,苏联当时得出的结论和美国极为相似。以这个理论为支撑,我们看到了今天美俄的核力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环境决定武器发展的方向和规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牵引发展。
二、中苏交恶,中国核武器大发展时期中苏边境冲突开始以后,中国的战争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军委提出:“准备打大仗,甚至是核大仗的要求”建设军队。我无法想象现在所谓的专家评估的二、三十件核武器该怎么来打大仗,甚至是核大仗。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一下,至少保证一次性打击苏联1000---2000个目标的水平,才可能达到当时军委所提的要求。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器数量应该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量,但以当时的科研水平以及中苏相临的地理环境,应该是以远程轰炸机和中程液态推进剂导弹为主。
三、从文革结束到89年,中国核武战略的新变化文革结束以后,决策层审时夺势,否定了“准备打大仗,甚至是核大仗的要求”军事指导思想,核威慑的理论也发生了变化,所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发射平台多元化,导弹射程远程化。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海基核力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陆基的固定发射井减少,移动发射平台大发展,洲际导弹研制成功。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力量已经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四、90年代到现在,科技为先,中国核武脱胎换骨进入90年代,国际的大趋势是世界的大环境日趋平稳,中国面对的将是规模有限的局部战争,在这种形式下,维持庞大的核武器库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负担。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武器加快了向质量型转变,出现了不少可喜的变化。1、首先是中远程导弹推进固体化,(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开始了,现在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推进剂的固体化有诸多好处:维护方便,便于机动发射,导弹机动性能高。中国在1999年成功试射了固体推进的洲际导弹,美国当时全程监视了试射过程,得出的结论是:该导弹机动性机强,能携带多枚小型核弹头,可以直接攻击美国本土。2、弹头小型化,发展一弹多头。这是世界核武器发展的大趋势。这项技术成本极低,实效大。在它面前,目前热炒的…和NMD简直是小儿科。3、核潜艇的黄金发展时期。在中国军方,关于要航母还是潜艇的争论由来已久。航母是争夺制海权的最佳武器,但是航母的造价加上维护费用我们担负不起。且政治影响也极其恶略。相比之下,核潜艇不仅造价要低的多,而且其威慑力更强。潜艇不但能够有效的威慑敌航母编队,而且在核战争中,战略核潜艇可以在敌国的家门口实施核打击,在
这种情况下,打击的成功率几乎是100%,有这诸多好处,在这一时期,中国不惜巨资改进核潜艇。094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4、指挥系统现代化。核战争中,一旦受到敌国打击,通讯指挥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加强机动核力量,怎样在这种恶略情况下指挥作战便显得尤为重要。1999年国庆阅兵的节目当中,军方的几个专家坦言,新中国军事研究中,电子设备和雷达的进步是最大的。
五、题外话目前我们对外公布的第二炮兵部队人数为20.5万人,这还不包括海军核武和空军的核打击力量。仅二炮来说,除去其中的工兵连,后勤部门,怎么说都有个15万人吧,中国的发射单位一般是连,有兴趣的自己算算核武器是几件,在算算其中部分是一弹多头,外加上空基、海基,还有核储备,看看有多少?网上的专家说中国的核武几十件、一百来件,真当中国人是白痴啊?没有别的意思,写这个文章,就是想给爱国人士打打气,中国现在大力发展常规武器,并不说明中国的核武差,只是不到全面战争,这些东西是不能拿出来用的。写累了,有空在和大家参祥。
另外,文章中的数字、事实是本狼近几年在各种军事杂志上收集的,部分是凭蛛丝马迹臆测,望指正。
作者:暗黑法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