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衣服领奖的采煤工人张振华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1

Moderator
注册
2003-04-20
消息
2,64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村矿采煤工张振华


刘敏之 毕季青

F2004041918505400000.jpg


火热的一线


  “上百米长的工作面,最高处不过1米多一点,最低处只有80公分,有路却不能走,只能双膝跪地爬向采煤面。”然而,就是在这危险阴暗的通道中,他一“爬”就是12年;工作十几年,每年的出勤率都在310个以上,并且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井下;他刻苦钻研技术,首先提出了在薄煤层溜前使用前探梁支护技术,使井下采煤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他凭着自己过硬的采煤经验,与工友一道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他把矿上奖励的奖金捐献出来,资助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

 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了新时代工人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兖矿集团杨村矿普采工区采煤工人――张振华。

  干采煤工作十几年,每年出勤率在310个以上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者最高荣誉。

  2002年“五一”劳动节,又有一批优秀劳动者获此殊荣。兖矿集团杨村矿普采工区一名普通的采煤工人――张振华就在这个“群英谱”里。

  去省城领奖,那是代表煤矿工人的形象,应穿得精神一些。然而,张振华却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临走时是工友借给他的西装和领带。

  许多人不可思议,年纪轻轻,每月两千多元工资,这怎么可能?而了解他的领导、工人们却感慨地说:“张振华干采煤工作十几年,每年出勤率在310个以上,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井下,别说没西装,就是有,他也顾不上穿。!”

  在危险低矮的井下一“爬”12年

  1988年7月,年仅22岁的张振华来到杨村矿采煤一区,当了一名采煤工人。

  杨村矿是薄煤层。但到了井下,张振华和工友们才真正领略了薄煤层的“真面目”:上百米长的工作面,最高处不过1米多一点,最低处只有80公分,有路却不能走。这时,他和工友们才明白了干薄煤层,“井上两条腿,井下四条腿”的含义。看到工友们打怵的表情,张振华二话没说,双膝跪地,两手前伸,蜷伏着身子,扒着满是石渣的巷道,向着百米处的采煤面爬去。这一“爬”就是12年。许多人说过畏难的话,而他自己却说:“我热爱矿山,更衷情于挖煤,只要能为矿山做点贡献,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

  的确,张振华用实际行动兑现了所说的话,也诠释了青春和生命的意义。

  1996年4、5月间,矿采煤一区施工的2602工作面因地质条件影响,出现大量涌水,高度不到1米的工作面,水深就达0.5米以上。面对恶劣条件,身为副班长的张振华第一个脱掉衣服,和工友们一起,在低矮的巷道里,全身泡在黑水中,爬行着往里运20米长的铁管子。移设备,回柱子,架顶棚,捞浮煤,铁梁磨破了肩膀,煤渣划破了膝盖,他全然不顾,连续干了16小时。在他的影响下,六月份全区产煤3.907万吨,创造了集团公司薄煤层月产最高纪录。这一年,采煤一区年产量达30万吨,创全国同类型矿井最高水平,而张振华所在班就完成10.9万吨,占总产量的36%。

  苦累脏的活,张振华抢着干,当工作中遇到险情时,他更是冲在前。一次,11603工作面,采的是露头煤,顶板比较破碎,断层在2.2米,非常危险。张振华第一个进入工作面,挂梁,支护,装顶,清查隐患,连续工作17小时,直到任务顺利完成。

  干工作、抓质量扎扎实实,对安全更是一丝不苟

  由于工作扎实、细心,1997年,张振华兼任本班质量验收员。这下,他更“惨”了。长240米、高不到1米的工作面,别人爬个一两趟,而他一个班要爬6趟,合4里路。有人说他死心眼,完全可以灵活点,少“爬”两趟,何况又不多拿一分钱。而张振华坚信,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安全。他一趟趟地爬,仔细观察顶板有无险情,柱子是否歪斜。开始一个班下来,两个膝盖和手磨得血肉模糊,天长日久,他的手和膝盖都形成了厚厚的老茧,而他们班工程质量合格率月月达100%,优良品率达90%以上。

  张振华干工作、抓质量扎扎实实,对安全更是一丝不苟。身兼安全网员的他,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而且时刻监督检查着别人。1996年9月,2602工作面遇到一个2.8米的大断层。在撤面搬家的回柱工作中,有的工人只顾速度,而忽视了安全。一天,一名工人回撤支柱时,没有按照规程作业,当时顶板有一块长6米、宽5米的大石头已离合,而上面只有一架木棚托着,十分危险。这名工人刚要回柱时,张振华及时赶到,果断地制止了这一严重违章行为,避免了一起恶性事故的发生。两年来,张振华共查出安全隐患近1000条,现场处理重大安全隐患4起,被山东省煤管局授予优秀群监员称号。

  工作中,张振华意识到,冒顶、装顶是煤矿生产的一大危害。他首先提出了在薄煤层溜前使用前探梁支护技术。使用后,没有出现一次工伤,有效避免了溜前掉顶、掉矸及冒顶伤人事故。

  刻苦学习钻研综采放顶煤技术成为业务尖子

  2000年5月,是改变张振华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杨村矿新成立的综采队,急需一批业务能力精,责任心强的骨干。张振华首当其冲被选中了。十几年的采煤工作,他第一次惬意地在高6-7米的采面“站”着工作,而且收入也高了许多。

  张振华调入综采工区后,刻苦学习钻研综采放顶煤技术,很快就成了业务尖子,在工作紧张时刻,工区往往离不开他。

  2000年麦收大忙季节到了,家在农村的妻子几次捎信叫张振华回家帮一把,而他家就在不到40公里的邹城。可是工区正处在安新面撤旧面的关键时刻,他只是给妻子捎回了一句“等忙完这阵子再说”。十多天过去了,全区的安装回撤任务顺利完成了,而家里,妻子辛辛苦苦收获的小麦,却因来不及抢运被大雨冲走了一多半。望着捶胸顿足的妻子,张振华能说些什么呢?他欠妻子欠家庭的感情债实在是太多了。

  2001年10月,张振华的叔叔骑摩托车摔伤住院,他没有回去;11月,张振华的奶奶病危,临终前想见孙子一面,家中数次来电报催他回去,当时正是安新面撤旧面的节骨眼上,而且工作面顶板异常破碎,撤除安装必须在20天内完成,总计要有3000多吨的设备运出装进,一个人顶几个人用。张振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悄悄把“秘密”藏了起来。可怜从小最疼爱他的奶奶,临终前也没有见到宝贝孙子的最后一面。

  献奖金设立张振华助学救助金救助困难职工子女

  正当张振华在综采队大显身手之时,严峻的考验又一次摆在了他面前。2002年3月,由于工作需要,矿上准备让张振华重回普采工区,充实那里的力量。当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张振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又回到了那低矮的工作面无怨无悔地干了起来。这一干又是两年多。硬是凭着自己过硬的采煤经验,与工友一道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2004年工作一上手,面对全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张振华向工区提出了两个人或三个人为一组实行安全互保联保的合理化建议,工区采纳后收到了明显效果,2004年以来,全区杜绝了轻伤以上事故。两年来,张振华带了8名徒弟,个个都是生产骨干,先后有5名被评为矿和工区的明星职工。
张振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后,矿上奖励他1万元奖金。他当时就将这笔奖金献给了矿工会,设立了张振华助学救助金,救助了8名考入大专院校的困难职工子女。

  张振华就是这样,舍小家,顾大家,苦自己,顾大局,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铸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之路。他先后被评为矿十佳采煤工,多次获集团公司、济宁市、山东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F2004041919015400000.jpg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兖矿集团杨村矿普采工区采煤工人――张振华
 
来源:人民网 编辑的时候没注意把来源弄掉了,对不起
 
中国人的脊梁!

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反思一下这几个事情:

1. 中国正规煤矿企业的事故和死亡率,
2. 井下工人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
3. 煤矿工人的生活待遇和家庭保障和服务,
4. 大量小煤窑,小煤矿,地方小企业的工人生产、生活、安全保障和工作待遇......

光是人民日报写文章,戴大红花是不够的。
 
看不动了,太长了
 
最初由 hxp417 发布
中国人的脊梁!

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反思一下这几个事情:

1. 中国正规煤矿企业的事故和死亡率,
2. 井下工人的工作条件和安全保障,
3. 煤矿工人的生活待遇和家庭保障和服务,
4. 大量小煤窑,小煤矿,地方小企业的工人生产、生活、安全保障和工作待遇......

光是人民日报写文章,戴大红花是不够的。


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