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谜: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人”
在贝多芬的传世之作中,除音乐之外,还有两篇也许比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更有名的文献:一份遗嘱,一封情书。这两篇文献都是他死后在其遗物中发现的。遗嘱上写有完整的日期(1802年10月6日)和明确的收信人(他的两个弟弟)和写信地点(维也纳北部郊外小镇海利根斯特塔),而情书上只有月日,星期几(7月6日,星期一),没有年份,没有写信地点,也没有指明收信人姓名地址,只有在信中所称的“我不朽的情人(my Immortal Beloved)”。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了辨识确定这位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人”,不仅让很多音乐史
学家,贝多芬学者伤透了脑筋,对象几移其人,也使很多人深受误导,所产生的谬误甚至还直接导致了对贝多芬几部名作的图解式理解。
19世纪之争,两个贵族少女:茱莉塔•圭雅尔蒂小姐还是特瑞丝•布鲁斯维克小姐
最早的贝多芬传记,是由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陪伴他的学生和助手申德勒完成的。1840年,申德勒宣称贝多芬的情书是1806年写给他的钢琴学生茱莉塔•圭雅尔蒂的。1801年,31岁的贝多芬爱上这位芳龄16的贵族少女,并在次年将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题献给她。但事实上,这段恋情持续了仅两年,圭雅尔蒂在1803年11月嫁给了一个贵族之后,立即离开了维也纳到意大利定居。直到1872年,最早最详尽,也是至今最具史料性的贝多芬传记家亚力山大•热易尔(Alexander W.Thayer),彻底地清算了申德勒在贝多芬传记中的各种不实编造,这个“不朽的情人”之谜才被提出。
热易尔根据贝多芬信上的日期(7月6日是星期一),确定可能的写信年份是1795,1801,1807,1812,1818年。但他却又认定贝多芬将
日期搞错了,提出信是贝多芬1806年写给特瑞丝•布鲁斯维克的。这位特瑞丝
与上面那位茱莉塔是表姐妹关系。贝多芬1799年5月在维也纳结识了匈牙利贵
族布鲁斯维克一家,并给这家的两个女儿特瑞丝及其妹妹约瑟芬上钢琴课,与他们
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友谊。在罗曼•罗兰那本在中文读者中流传甚广影响极深的小册
子《贝多芬传》中,有贝多芬与特瑞丝小姐“相爱定婚”的生动描写。罗兰也受热易尔影响认为贝多芬这封情书是给她的,同时还将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也与此相联,说这部作品“是一朵纯洁之花,保留着贝多芬生命中最宁静日子的芬芳”。其实这“相爱定婚”之事是特瑞丝后来自己也否认了的编造。特瑞丝虽然终身未婚,但根据她留下的信件和日记,在她有过的几件恋情中,贝多芬从未当过主角。她自己后来又以为申德勒所确定的贝多芬写信日期是正确的,认为她妹妹约瑟芬才是贝多芬“不朽的情人”。后来又有学者证实,1806年那段时间,贝多芬并非在旅行度假,而是在维也纳,而特瑞丝也在一个完全无关的地方。至此茱莉塔还是特瑞丝之争才算了结:两人都不是。
20世纪之争,两个贵族少妇:约瑟芬•达蒙夫人还是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
20世纪初开始,音乐史学家对这个世纪之谜的研究才转入学术性质。很多学者根据这封信本身的内容,以及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期的踪迹确定,贝多芬信中记叙的事件和他在1812年7月的行踪完全相符。那年夏天,贝多芬根据医生的劝告,旅行到波西米亚(现属捷克)的几个温泉疗养地。他于6月底离开维也纳,7月1日到达布拉格。根据贝多芬信中所述推论,他在旅行之前在维也纳已经和那位不朽的情人”发展了很深的感情。他们很可能在布拉格见过面,她随后去了约100公里之外的温泉疗养地卡尔斯巴德(Karlsbad),而贝多芬7月4日中午乘邮政马车离开布拉格,并于第二天一大早到达布拉格北部约80公里的另一个温泉疗养地特普利兹(Teplitz)。在那里,7月6日星期一早上,贝多芬开始动笔写这封情书,并希望他的信能赶上去卡尔斯巴德的邮车,以便她能及时收到。
在这些事件得到确认之后,音乐史学家们大概对所有曾与贝多芬有过交往或贝多芬有过单相思的女人都进行了研究。先后有两,三个人被认为是贝多芬这位“不朽的情人”,但以上面提到的特瑞丝•布鲁斯维克的妹妹约瑟芬•达蒙夫人在20世纪中后期直到现在最受很多学者青睐。约瑟芬与贝多芬1799年5月相识后仅一个月就嫁给了比她老30岁的达蒙公爵,五年中生了四个孩子。贝多芬是她婚后家中的常客,并继续教她弹琴,给了对其婚姻不满的约瑟芬很大的安慰。其夫1804年死后,约瑟芬和贝多芬关系加深,但他们的关系完全是精神上的。也许是为她的四个小孩着想,或是受她所信奉的传统礼教束缚,约瑟芬明确拒绝和贝多芬结婚或发生肉体关系。她在给贝多芬的信中写到:“不要撕裂我的心――不要再试图说服我。我对你的爱难以言表,正如一颗温柔的心灵爱另一颗……你真不能接受这个约定吗?我目前是不能接受其它形式的爱情的”。他们的关系在1807年秋天结束时,贝多芬被约瑟芬拒之门外。她也在1810年嫁给了另一个贵族,并又生了两个孩子。但不到三年之后,她的婚姻破裂,丈夫弃她而去。这为后人留下悬念,让很多学者至今仍然认为她是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人”,但却找不到她和贝多芬旧情复发的证据。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当代知名的音乐学者和研究贝多芬的专家所罗门(Maynard Solomon)提出了至今被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和一个他之前从未被人重视过的人选:安冬妮•布兰塔诺(Antonie Brentano)夫人。安冬妮比贝多芬小10岁,生于维也纳名门,其父是奥皇约色夫二世的宫廷秘书,也是个学者和艺术鉴赏家。1798年她18岁时嫁给了在法兰克福的商人佛兰兹•布兰塔诺,婚后即离开她心爱的维也纳,跟随仍然很陌生的夫君去
陌生的法兰克福定居,并在几年之内生了五个孩子。1809年10月其父死前,她带着小孩回到维也纳,直到1812年夏天之后才回去。在维也纳的三年间,她和贝多芬发展了亲密的友谊,也对贝多芬产生了极大的爱慕。她曾称贝多芬“作为人更伟大于作为艺术家”。贝多芬在他的情书中所流露出的不安和焦虑,正是对他们不可避免的分离和也许永远也不能再见的痛苦。安冬妮似乎表明或暗示了可以留
下和贝多芬结合的意愿,而贝多芬却表现出既要维持他们之间的爱情又出于对其夫的友情和道义而不愿她这么做的极度矛盾。贝多芬在情书中写到:“啊上帝,为何相爱的人要分离?”又抚慰对方,“要冷静,只有对我们的现状有冷静的考虑,我们才能实现生活在一起的目标。”安冬妮最终于当年11月离开维也纳,回到法兰克福,他们也再未见面。在贝多芬死那年,安冬妮开始记录她死去的友人的名字。到她八十九岁高龄去世时,她已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的第一个人是贝多芬。
所罗门对各种必须满足的贝多芬“不朽的情人”的“指标”一一进行了论证,安冬妮都满足。比如,当时的警察局记录表明,安冬妮的确在那年的7月3日到达布拉格,随后几天又去了卡尔斯巴德等。最令人信服的,是所罗门对贝多芬信中内容的分析,的确适合当时贝多芬与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所处的境况,而其她几位的“候选人”,比如约瑟芬•达蒙夫人都并不合适。
永远解不开的谜
自从所罗门最初于1972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他的发现以来,他的结论经受住了很多不同意见的批评和考验。很多学者认为他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也认为他破解了谁是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人”这个世纪之谜。但是,仍然还有很多学者和其他人至今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各种历史档案诸如当时的报纸,警察记录等是只记录达官贵人而不会记录平民行踪的,而贝多芬本人也常弄错数字和日期等。不少人仍然认为约瑟芬•达蒙夫人是贝多芬真正的“不朽的情人”。
在后来遗留的不同说道中,最为荒唐的或最有“想象力”的,大概是1994年罗斯(Bernard Rose)编写并导演,由奥德曼(Gary Oldman)主演的电影《Immortal Beloved》。片中最后揭示,贝多芬的这个“不朽的情人”居然是他弟弟卡尔•贝多芬的妻子,也就是贝多芬为之伤神多年的侄子卡尔的母亲。贝多芬在1815年至1820年间与她打官司争夺卡尔的监护权。后来发现的一份历史文件表明,她在1812年那段时间因为在珠
宝店顺手牵羊被抓到而在坐监。但电影中有一点是符合史实的:贝多芬临死前,对他的这位弟媳妇极为慷慨,签字同意将其遗产全部交由她全权处理。
尽管贝多芬一生多次陷入和克服爱情的危机,但似乎没有一个女人如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那样无保留地对他的爱予以回应。约瑟芬•达蒙夫人和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在1813年4月和3月各生有一小孩。很多人对此也有怀疑,贝多芬是否是其中一个的父亲(但没有人认为是两者的)。在1812年夏天这场危机之后,贝多芬完全失去了获得爱情建立家庭的信心,正如他自己随后所说的“屈服,深深地向你的命运屈服……”。
在贝多芬的艺术创造中,本文开始提到的他留下的两个文献正好写于他艺术生涯的两个重大转折点:1802年写下的“海利根斯特塔”遗嘱标志着他的创作的“英雄时期”的开始,而1812年写下的“不朽的情人”情书则标志着这个时期的结束。他在这个十年的时期中所创造的大量作品,涉及到各类音乐体裁,都是音乐史上的不朽名篇:六部交响曲(第3到第8),歌剧《费德里奥》,四部协奏曲(第4,第5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协奏曲),五部弦乐四重奏(第7到第11),七部钢琴奏鸣曲(第21到第27),等
等。这些作品几乎构成了如今世界各地音乐厅中经常演奏的主要古典音乐曲目的基
石。
为2004年情人节而作
___________________
最美丽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之一
•降E大调•
引言
在很多人心目中,一提到贝多芬,都会想到“英雄”,“命运”,以为他的音乐总是激昂壮阔,声响如雷,充满无穷无尽的从痛苦到欢乐的搏斗。其实,乐圣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片无限温柔的情怀。除了在他那些富有英雄性格和战斗激情的宏篇巨著中也能找到的温柔动人的抒情乐章之外,他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在我看来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为优美动听,充满欢乐和柔情,又最富有青春气息,给人以激情和信心的伟大作品。这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806年完成的三部杰作:《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年,三十六岁的贝多芬怀着与相恋情人,贵族遗孀约色芬。达蒙夫人心灵相联的期待,将他灵魂深处最深切的渴望谱写成了他的作品中最为优美动人的篇章。
我将这三部作品称之为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这个概括不仅可以突出在他在其创作生涯的这个时期以“英雄”风格为主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中,温柔美丽的另一面,而且还可以为爱乐者欣赏贝多芬音乐归纳出一个完美的三种体裁的优美的交响音乐作品组合: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交响曲。尽管在这几部作品中,也的确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特有的“英雄”性格,但贯穿这些作品的主调是柔情与快乐。可以说,这几部作品名列我最喜爱,最常听的贝多芬作品和所有古典音乐作品之中。在我的爱乐生活中,他们带给我许多欢乐,留下了许多温磬的回忆。
最美丽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德国上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肯普夫曾说贝多芬这部作品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美丽的”。作品的第一乐章以钢琴奏出的一个轻柔的和弦开始,并由钢琴独奏引出乐章第一主题。协奏曲由独奏乐器,而非管弦乐队开始并引出主要主题,在协奏曲创作上也是个创新。在此之前的协奏曲,都是以乐队开始,呈现主题。莫扎特在他的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中,钢琴在乐队开始奏出的主题上突然进入,已有了离开传统的先兆,但在他所有后来的协奏曲中,都维持了由乐队呈示完整主题的传统形式。这个钢琴引出并由乐队重复的第一主题轻柔而温暖,沁人肺腑。之后由乐队引出的第二主题则优美如歌,非常富有歌唱性。整个乐章是如天堂般的美丽,时而是第一主题的轻缓温柔的诉说,时而是第二主题优雅的歌唱……
非常短小的第二乐章,却被认为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精致的一个乐章之一。独奏钢琴和乐队的对答,如抗争的两方,机智而激烈。很多人将这个乐章与希腊神话中奥菲西斯进入阴间要将死去的爱妻重新带回人间的故事相联。奥菲西斯的妻子,美女优丽迪西死于蛇咬。他痛不欲生,决定冒生命危险进入阴间,要将爱妻带回人间。奥菲西斯以自己的音乐天赋迷住在环绕地狱的冥河中摆渡的凯雷神(Charon)和守卫冥府的三个头的狗(Cerberus),得以进入阴间冥府。甚至阴间的鬼魂都被奥菲西斯的歌声所感动。主宰阴间的冥王哈得斯答应了奥菲西斯要将爱妻带出阴间的请求,但有个条件:在完全离开阴间冥府进入人间之前,奥菲西斯决不能回头看优丽迪西。然而,就在要进入地面人间前,思念爱妻心切的奥菲西斯在一丝光线中瞄了优丽迪西一眼,致使她又变成鬼魂并回到阴间。
有音乐学者认为,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以钢琴代表奥菲西斯,乐队代表冥府的守卫。乐章由乐队威严的齐奏开始,钢琴从哀求开始逐渐增强,而乐队的音乐则由强悍开始逐渐衰退,表征最后奥菲西斯感动冥府的守卫进入阴间。这个美丽的故事配上这段动人的音乐,无论是否与贝多芬在创作此曲时的意念相符,都是非常贴切的,让人感动。
回旋曲的终曲乐章,充满喜悦,发自心灵深处的喜悦。回旋曲主题听上去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这个乐章中,喜悦的情感抒发得如此自发而透彻,如此的动人而真切,我很难举出另一部作品与之匹敌。每当听到这个乐章,我就深深感到,原来喜悦可以和悲戚一样动人心魂。
我国名音乐学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鑫珊在他满怀激情写下的《贝多芬之魂》这部书中,描述了他刚从文革被下放去放羊的生活解放回到北京之后,偶然听到这部作品时的感动。“有一回我走过干面胡同,突然听到从一个窗口飘来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那热情洋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质的音响……。我久久地伫立在窗下,当传出最后乐章的时候,我哭了,眼泪和心泪一块流,流在心底,点点滴滴不能自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E大调:“一朵纯洁之花”: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之二
发布者 yq 在 04-04-21 08:28
•降E大调•
1806年是贝多芬充满爱情失意和疾病缠身的一生中少有的快乐幸福的时光之一。这一年,他的恋人是他相识多年的女友,贵族遗孀约色芬。达蒙夫人。这年夏天,他中断了悲壮的《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一反他作曲总是要打草稿反复涂改的习惯,象莫扎特那样一气呵成,写下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按众所周知的罗曼罗兰的说法,这部作品“是一朵纯洁之花,保留着贝多芬生命中最宁静日子的芬芳”。由于这部作品夹在史诗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之间,舒曼称她为“俩个北欧巨人之间的苗条的希腊少女”。
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由一个轻缓的引子开始。这个长长的引子中,修止符和下行的一个个乐音造成一种彷惶和迷茫,不知该走向何处去的感觉。引子逐渐变得明朗,并突然引出呈示部的第一主题。这个第一主题非常的威严,富有英雄气概。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节律音型飞快掠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支配了整个乐章的发展,木管乐器不时奏出优美的乐句,音乐中充满青春活力和朝气。这个乐章中最引引人的高潮是发展部末尾主题再现部之前的准备过渡乐段。在定音鼓的平稳的节奏中,弦乐队轻柔的行进如梦如幻,缓慢推进,逐渐增强,最后达到全乐队齐奏的高潮。这个过渡段与他三年前所作的第二十一《华尔德斯坦》(“黎明”)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同样地方的过渡段非常神似。在贝多芬作品中,这样由弱到强的渐进过渡,在后来完成的第五交响曲中从第三乐章到第四乐章的过渡段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在《华尔德斯坦》奏鸣曲中,这个过渡表现的是大自然中晨光的喷薄而出,第五交响曲中是个人在彷惶思索之后坚强意志的表达,或如有人喜欢的那样讲得更宏大的话,是人类战胜苦难命运的凯旋,那在这里,则可以体验到青春和爱的激情的暴发。
第二乐章是十分柔美的慢板,充满宁静,沉思,冥想。在弦乐队富有节律的音型衬托之下,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先后吹奏出如歌的旋律。那贯穿乐章的弦乐音型烘托出非常独特的效果,“就象是秋千的前后摆动,让你能感觉到时间的移动和停滞在交替”(阿都诺:《贝多芬,音乐哲学》)。这是贝多芬音乐中最富魅力的慢板乐章之一。
有人说,贝多芬在创作了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后,在这部第四交响曲中,又回到了他的前辈海顿和莫扎特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但在前两个乐章中,丝毫也听不出这种“回头路”的感觉。在第三乐章和之后的第四乐章中,倒是可以感受到一点海顿最后的12部伦敦交响曲的风味。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中,第三乐章通常是优雅的小步舞曲。贝多芬将它发展成谐谑曲风格的乐章,增强了交响曲的戏剧性和表现力。这部作品中的这个乐章则兼有传统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特征。它是扩展的三部曲式(ABA’)。A段的主题由弦乐为主,很富有舞蹈性质。而乐章中段(B段)由木管乐器演奏为主,很舒情和十分富歌唱性。这个乐章的音乐,总是让我联想起在烈日炎炎中,朋友野外聚会的场景。有人随乐起舞,有人低声交谈。大家玩得疲惫不堪,但仍然很兴致勃勃。
终曲乐章(第四乐章)则是完全的能量的释放,乐章从头到尾快速进行,几乎一气呵成。回旋奏鸣曲式的主题听上去很是舒展,悠然自得,仿佛是被束缚的灵魂终于重新获得了解放,尽情尽心地歌唱。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中,每一部在表现手法和音乐意境上都非常独特。这部第四交响曲以她的优雅,活力,和轻快而异于其它的几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既给人感受到作品中梦幻一样的精致,平衡,又让人领略到每个乐章的音乐在节奏,旋律,和和声方面的精巧美妙。然而,相对于作品本身的完美的艺术价值,这部作品可能是贝多芬交响曲中,最被音乐爱好者所忽视的(underrated)。有时我觉得这大概与她不象他的其他几部交响曲名作那样有个“名字”有关。但她不仅是贝多芬交响曲中,而且是所有的古典交响曲音乐作品中,我最喜欢听的作品之一。我偏爱她超过贝多芬的非常为人所知的第六“田园”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都是抒情性的,但如果说这部第四偏重于表达人的内心的情感,那第六则偏于描写自然景色。这大概与我热爱描写人的情感的艺术作品更胜于描写大自然的艺术品的天性有关。
我喜欢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对贝多芬这部交响曲的评说。他的评论当然也非常贴切。他认为这部作品是“无与伦比的,思想和形式都完美的作品”,她“将众多的欢乐情绪,对生活和人的爱注入心灵,以致听了之后人们会忘掉玫瑰花并不常开,妁热的阳光并不永照,夜莺并不始终歌唱,田野并不永绿,小溪并不永流。这样的音乐使我们脱离了刻板的现实生活,以致听久之后你会不相信世间还有战争,疾病,贫穷……”。
录音介绍:
在古典音乐中,很难找到比贝多芬的交响曲更多录音的作品了。这部作品的录音,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没有不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乐团,也没有不指挥贝多芬作品的指挥家。很多指挥家都有多套不同的录音。本人也听过不少。对这部作品,很为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录音也很多,其中两款是:
1。德国指挥家瓦尔特(Bruno 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1958年的录音。这是本人的最爱。SONY Classical系列,CD#:SMK 64 462。
2。德国指挥家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指挥巴法利亚国家管弦乐团1984年的音乐会现场录音。很多乐友更喜欢这个录音。由Orfeo公司发行,CD#:C 100 841 B
□ 读者投稿
降E大调: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之三
发布者 lq 在 04-04-28 08:16
•降E大调•
在今天,对这部作品似乎已没什么好说的了。可以说所有的音乐爱好者都对它耳熟能详了。然而,无论何时何地,当听到全曲开头的那五声定音鼓轻轻响起,我就会被贝多芬所创造的音响完全征服。我想,只要黑夜中天空上还有星星,阳光下大海中还能见波浪,这部作品的声音就不会被尘世的喧闹所淹没,就会有被她感动的心灵。
贝多芬为当时维也纳剧院乐队的首席克来门托量身订做了这部作品,是本文所说“柔美三巨著”中最后在1806年底完成,于当年12月23日由克来门托担任独奏首演。不过当时由于这位小提琴大师对这部作品漫不经心,而热衷于表演自己迎合听众炫耀演技的作品,首演后并未受到好评。在被冷落了近40年之后的1844年,经当时年仅12岁的19世纪德国伟大的小提琴家约阿西姆在伦敦与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之下的爱乐协会乐团的演奏演绎,她才大放光彩。据门德尔松所说,第一乐章曾被听众的掌声打断多次。在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其实并无份量,甚至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在音乐史上的同类体裁作品中,她却被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几乎公认为最完美的作品。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她旋律优美,情感朴素而又热烈奔放,受到了音乐爱好者最为广泛的喜爱,是古典音乐曲目中演奏录音最多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由五声轻轻的定音鼓开始。虽然贝多芬之前海顿和莫扎特有过以定音鼓开始的作品,但贝多芬在这里使用定音鼓引出的前四个音构成的动机在第一乐章中以不同的形式和变化多次出现达几十次,所达到的效果非常迷人,则是贝多芬的手法的独具匠心,空前绝后。第五声定音鼓和木管乐器一起奏出两句平静,柔美,象是回忆的,若有所思的引子,被弦乐队重复的那四个动机打断之后,经过渡句引出果断的第一主题。我觉得,在这个第一乐章,乃至这整部作品里最迷人的,是这个乐章中那简洁朴实,而又无比温暖人心的由木管乐器奏出的第二主题。和他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由独奏钢琴开始全曲相反,在这部作品中,独奏小提琴的第一次出现却好像有意被尽可能推后了。全曲开始约三分钟之后,独奏小提琴才第一次出现。贝多芬就是这样,在不同作品上采用非常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上不断求新变革,所创作出的每一部主要作品都独具鲜明特色。发展部中,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以不同的方式对主题进行发展变化,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融协奏,时而是乐队威武的齐奏,时而是乐队轻声伴奏之下独奏小提琴沉静而细腻的歌唱。这个乐章一般的演奏要25分钟左右,是贝多芬作品中最长的第一乐章,其中不同的主题和动机构成的音乐声浪时起彼伏,如滔滔江水。乐章末尾,独奏小提琴的华彩表演之后,在乐队轻声的伴奏中小提琴声飞流直下。当独奏小提琴和乐队齐奏出乐章最后的一个和弦结束时,真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之感。
变奏曲式的第二乐章像是一只小提琴浪漫曲,变奏曲主题先由加弱音器的弦乐队演奏,接着是单簧管和大管对主题的变奏。之后乐队与独奏小提琴似问似答,造成的气氛非常的宁静。沉浸在这个乐章中,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感伤忽隐忽现,好像将你带回到那失去的昔日好时光。第二乐章结束由独奏小提琴无间断直接引人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欢快的主题充满活力,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带法国式守猎风味的回旋曲主题,乐章中小提琴和乐队相间问答,很像是日夜思念的亲友恋人在相见重逢时的欣喜和欢歌笑语。
活跃在当今世界古典乐坛的德国女小提琴手,安妮.索非.慕特尔曾这样说起贝多芬这部作品:“贝多芬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为小提琴创造了全新的音乐语言,他并由此创作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她曾于98年在北京演奏这部作品。多年前在海淀影剧院的中央乐团的一个“星期音乐会”上,曾听过李德伦指挥和一位国外的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已忘了这位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字,但至今仍然记得的是,坐在我左边的那位听众,听得如痴如醉,边听边跟着轻声亨唱……。这部作品演出现场听众最多的一次,大概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于02年8月29日在北京人大会堂有万余听众出席的音乐会。
录音介绍:
这部作品的不同录音之多,很难找到第二部作品能出其右。可以说,没有不演奏这部作品的小提琴家。上世纪所有的小提琴名家大师,无一例外,都有精彩录音留下。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我的古典音乐的入门曲目,和很多爱乐者一样,收藏有多个不同的录音版本。俄罗斯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法国指挥家克路易坦指挥巴黎管弦乐团在EMI公司的录音的原版磁带,是我8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学时所买的第一合原版音乐磁带,并伴我度过了多年。在后来听过的不少录音CD中,很喜欢小提琴家帕儿曼和朱利尼指挥爱乐乐团的演奏,觉得最符合我所感受的那种妩媚流畅而又不失稳重,快乐而又富于幻想冥思的作品的情绪。乐队是朱利尼惯有的从容不迫,而且独奏小提琴和乐队融为一体,非常和谐。很受爱乐者推崇的德国小提琴家斯奈德汉和指挥家约夫母的版本小提琴很突出,有失平衡之感。特别是华彩段,用的是贝多芬为该作品的钢琴协奏曲版而作的华彩,听起来我觉得和乐章不很融合。在我看来,克莱斯勒为此作所写的华彩已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在穆特儿年青时和卡拉扬的84年DVD录音录像中,她的演奏情真意切,非常投入,而且面部表情十分感人。海菲茨大师和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版本,只觉得独奏和乐队都有点生硬,阳刚有余,妩媚有点不足,而且演奏时间比通常要短好几分钟,全曲仅38分钟(通常要45分钟左右),总觉得不完整似的……
在贝多芬的传世之作中,除音乐之外,还有两篇也许比他的很多音乐作品更有名的文献:一份遗嘱,一封情书。这两篇文献都是他死后在其遗物中发现的。遗嘱上写有完整的日期(1802年10月6日)和明确的收信人(他的两个弟弟)和写信地点(维也纳北部郊外小镇海利根斯特塔),而情书上只有月日,星期几(7月6日,星期一),没有年份,没有写信地点,也没有指明收信人姓名地址,只有在信中所称的“我不朽的情人(my Immortal Beloved)”。一个多世纪以来,为了辨识确定这位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人”,不仅让很多音乐史
学家,贝多芬学者伤透了脑筋,对象几移其人,也使很多人深受误导,所产生的谬误甚至还直接导致了对贝多芬几部名作的图解式理解。
19世纪之争,两个贵族少女:茱莉塔•圭雅尔蒂小姐还是特瑞丝•布鲁斯维克小姐
最早的贝多芬传记,是由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陪伴他的学生和助手申德勒完成的。1840年,申德勒宣称贝多芬的情书是1806年写给他的钢琴学生茱莉塔•圭雅尔蒂的。1801年,31岁的贝多芬爱上这位芳龄16的贵族少女,并在次年将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题献给她。但事实上,这段恋情持续了仅两年,圭雅尔蒂在1803年11月嫁给了一个贵族之后,立即离开了维也纳到意大利定居。直到1872年,最早最详尽,也是至今最具史料性的贝多芬传记家亚力山大•热易尔(Alexander W.Thayer),彻底地清算了申德勒在贝多芬传记中的各种不实编造,这个“不朽的情人”之谜才被提出。
热易尔根据贝多芬信上的日期(7月6日是星期一),确定可能的写信年份是1795,1801,1807,1812,1818年。但他却又认定贝多芬将
日期搞错了,提出信是贝多芬1806年写给特瑞丝•布鲁斯维克的。这位特瑞丝
与上面那位茱莉塔是表姐妹关系。贝多芬1799年5月在维也纳结识了匈牙利贵
族布鲁斯维克一家,并给这家的两个女儿特瑞丝及其妹妹约瑟芬上钢琴课,与他们
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友谊。在罗曼•罗兰那本在中文读者中流传甚广影响极深的小册
子《贝多芬传》中,有贝多芬与特瑞丝小姐“相爱定婚”的生动描写。罗兰也受热易尔影响认为贝多芬这封情书是给她的,同时还将贝多芬《第四交响曲》也与此相联,说这部作品“是一朵纯洁之花,保留着贝多芬生命中最宁静日子的芬芳”。其实这“相爱定婚”之事是特瑞丝后来自己也否认了的编造。特瑞丝虽然终身未婚,但根据她留下的信件和日记,在她有过的几件恋情中,贝多芬从未当过主角。她自己后来又以为申德勒所确定的贝多芬写信日期是正确的,认为她妹妹约瑟芬才是贝多芬“不朽的情人”。后来又有学者证实,1806年那段时间,贝多芬并非在旅行度假,而是在维也纳,而特瑞丝也在一个完全无关的地方。至此茱莉塔还是特瑞丝之争才算了结:两人都不是。
20世纪之争,两个贵族少妇:约瑟芬•达蒙夫人还是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
20世纪初开始,音乐史学家对这个世纪之谜的研究才转入学术性质。很多学者根据这封信本身的内容,以及贝多芬在维也纳时期的踪迹确定,贝多芬信中记叙的事件和他在1812年7月的行踪完全相符。那年夏天,贝多芬根据医生的劝告,旅行到波西米亚(现属捷克)的几个温泉疗养地。他于6月底离开维也纳,7月1日到达布拉格。根据贝多芬信中所述推论,他在旅行之前在维也纳已经和那位不朽的情人”发展了很深的感情。他们很可能在布拉格见过面,她随后去了约100公里之外的温泉疗养地卡尔斯巴德(Karlsbad),而贝多芬7月4日中午乘邮政马车离开布拉格,并于第二天一大早到达布拉格北部约80公里的另一个温泉疗养地特普利兹(Teplitz)。在那里,7月6日星期一早上,贝多芬开始动笔写这封情书,并希望他的信能赶上去卡尔斯巴德的邮车,以便她能及时收到。
在这些事件得到确认之后,音乐史学家们大概对所有曾与贝多芬有过交往或贝多芬有过单相思的女人都进行了研究。先后有两,三个人被认为是贝多芬这位“不朽的情人”,但以上面提到的特瑞丝•布鲁斯维克的妹妹约瑟芬•达蒙夫人在20世纪中后期直到现在最受很多学者青睐。约瑟芬与贝多芬1799年5月相识后仅一个月就嫁给了比她老30岁的达蒙公爵,五年中生了四个孩子。贝多芬是她婚后家中的常客,并继续教她弹琴,给了对其婚姻不满的约瑟芬很大的安慰。其夫1804年死后,约瑟芬和贝多芬关系加深,但他们的关系完全是精神上的。也许是为她的四个小孩着想,或是受她所信奉的传统礼教束缚,约瑟芬明确拒绝和贝多芬结婚或发生肉体关系。她在给贝多芬的信中写到:“不要撕裂我的心――不要再试图说服我。我对你的爱难以言表,正如一颗温柔的心灵爱另一颗……你真不能接受这个约定吗?我目前是不能接受其它形式的爱情的”。他们的关系在1807年秋天结束时,贝多芬被约瑟芬拒之门外。她也在1810年嫁给了另一个贵族,并又生了两个孩子。但不到三年之后,她的婚姻破裂,丈夫弃她而去。这为后人留下悬念,让很多学者至今仍然认为她是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人”,但却找不到她和贝多芬旧情复发的证据。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当代知名的音乐学者和研究贝多芬的专家所罗门(Maynard Solomon)提出了至今被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和一个他之前从未被人重视过的人选:安冬妮•布兰塔诺(Antonie Brentano)夫人。安冬妮比贝多芬小10岁,生于维也纳名门,其父是奥皇约色夫二世的宫廷秘书,也是个学者和艺术鉴赏家。1798年她18岁时嫁给了在法兰克福的商人佛兰兹•布兰塔诺,婚后即离开她心爱的维也纳,跟随仍然很陌生的夫君去
陌生的法兰克福定居,并在几年之内生了五个孩子。1809年10月其父死前,她带着小孩回到维也纳,直到1812年夏天之后才回去。在维也纳的三年间,她和贝多芬发展了亲密的友谊,也对贝多芬产生了极大的爱慕。她曾称贝多芬“作为人更伟大于作为艺术家”。贝多芬在他的情书中所流露出的不安和焦虑,正是对他们不可避免的分离和也许永远也不能再见的痛苦。安冬妮似乎表明或暗示了可以留
下和贝多芬结合的意愿,而贝多芬却表现出既要维持他们之间的爱情又出于对其夫的友情和道义而不愿她这么做的极度矛盾。贝多芬在情书中写到:“啊上帝,为何相爱的人要分离?”又抚慰对方,“要冷静,只有对我们的现状有冷静的考虑,我们才能实现生活在一起的目标。”安冬妮最终于当年11月离开维也纳,回到法兰克福,他们也再未见面。在贝多芬死那年,安冬妮开始记录她死去的友人的名字。到她八十九岁高龄去世时,她已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名单。其中的第一个人是贝多芬。
所罗门对各种必须满足的贝多芬“不朽的情人”的“指标”一一进行了论证,安冬妮都满足。比如,当时的警察局记录表明,安冬妮的确在那年的7月3日到达布拉格,随后几天又去了卡尔斯巴德等。最令人信服的,是所罗门对贝多芬信中内容的分析,的确适合当时贝多芬与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所处的境况,而其她几位的“候选人”,比如约瑟芬•达蒙夫人都并不合适。
永远解不开的谜
自从所罗门最初于1972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他的发现以来,他的结论经受住了很多不同意见的批评和考验。很多学者认为他进行的分析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也认为他破解了谁是贝多芬的“不朽的情人”这个世纪之谜。但是,仍然还有很多学者和其他人至今对此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各种历史档案诸如当时的报纸,警察记录等是只记录达官贵人而不会记录平民行踪的,而贝多芬本人也常弄错数字和日期等。不少人仍然认为约瑟芬•达蒙夫人是贝多芬真正的“不朽的情人”。
在后来遗留的不同说道中,最为荒唐的或最有“想象力”的,大概是1994年罗斯(Bernard Rose)编写并导演,由奥德曼(Gary Oldman)主演的电影《Immortal Beloved》。片中最后揭示,贝多芬的这个“不朽的情人”居然是他弟弟卡尔•贝多芬的妻子,也就是贝多芬为之伤神多年的侄子卡尔的母亲。贝多芬在1815年至1820年间与她打官司争夺卡尔的监护权。后来发现的一份历史文件表明,她在1812年那段时间因为在珠
宝店顺手牵羊被抓到而在坐监。但电影中有一点是符合史实的:贝多芬临死前,对他的这位弟媳妇极为慷慨,签字同意将其遗产全部交由她全权处理。
尽管贝多芬一生多次陷入和克服爱情的危机,但似乎没有一个女人如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那样无保留地对他的爱予以回应。约瑟芬•达蒙夫人和安冬妮•布兰塔诺夫人在1813年4月和3月各生有一小孩。很多人对此也有怀疑,贝多芬是否是其中一个的父亲(但没有人认为是两者的)。在1812年夏天这场危机之后,贝多芬完全失去了获得爱情建立家庭的信心,正如他自己随后所说的“屈服,深深地向你的命运屈服……”。
在贝多芬的艺术创造中,本文开始提到的他留下的两个文献正好写于他艺术生涯的两个重大转折点:1802年写下的“海利根斯特塔”遗嘱标志着他的创作的“英雄时期”的开始,而1812年写下的“不朽的情人”情书则标志着这个时期的结束。他在这个十年的时期中所创造的大量作品,涉及到各类音乐体裁,都是音乐史上的不朽名篇:六部交响曲(第3到第8),歌剧《费德里奥》,四部协奏曲(第4,第5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协奏曲),五部弦乐四重奏(第7到第11),七部钢琴奏鸣曲(第21到第27),等
等。这些作品几乎构成了如今世界各地音乐厅中经常演奏的主要古典音乐曲目的基
石。
为2004年情人节而作
___________________
最美丽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之一
•降E大调•
引言
在很多人心目中,一提到贝多芬,都会想到“英雄”,“命运”,以为他的音乐总是激昂壮阔,声响如雷,充满无穷无尽的从痛苦到欢乐的搏斗。其实,乐圣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片无限温柔的情怀。除了在他那些富有英雄性格和战斗激情的宏篇巨著中也能找到的温柔动人的抒情乐章之外,他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在我看来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为优美动听,充满欢乐和柔情,又最富有青春气息,给人以激情和信心的伟大作品。这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806年完成的三部杰作:《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年,三十六岁的贝多芬怀着与相恋情人,贵族遗孀约色芬。达蒙夫人心灵相联的期待,将他灵魂深处最深切的渴望谱写成了他的作品中最为优美动人的篇章。
我将这三部作品称之为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这个概括不仅可以突出在他在其创作生涯的这个时期以“英雄”风格为主的大型管弦乐作品中,温柔美丽的另一面,而且还可以为爱乐者欣赏贝多芬音乐归纳出一个完美的三种体裁的优美的交响音乐作品组合:一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交响曲。尽管在这几部作品中,也的确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特有的“英雄”性格,但贯穿这些作品的主调是柔情与快乐。可以说,这几部作品名列我最喜爱,最常听的贝多芬作品和所有古典音乐作品之中。在我的爱乐生活中,他们带给我许多欢乐,留下了许多温磬的回忆。
最美丽的钢琴协奏曲――贝多芬《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德国上世纪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肯普夫曾说贝多芬这部作品是“所有钢琴协奏曲中最美丽的”。作品的第一乐章以钢琴奏出的一个轻柔的和弦开始,并由钢琴独奏引出乐章第一主题。协奏曲由独奏乐器,而非管弦乐队开始并引出主要主题,在协奏曲创作上也是个创新。在此之前的协奏曲,都是以乐队开始,呈现主题。莫扎特在他的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中,钢琴在乐队开始奏出的主题上突然进入,已有了离开传统的先兆,但在他所有后来的协奏曲中,都维持了由乐队呈示完整主题的传统形式。这个钢琴引出并由乐队重复的第一主题轻柔而温暖,沁人肺腑。之后由乐队引出的第二主题则优美如歌,非常富有歌唱性。整个乐章是如天堂般的美丽,时而是第一主题的轻缓温柔的诉说,时而是第二主题优雅的歌唱……
非常短小的第二乐章,却被认为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精致的一个乐章之一。独奏钢琴和乐队的对答,如抗争的两方,机智而激烈。很多人将这个乐章与希腊神话中奥菲西斯进入阴间要将死去的爱妻重新带回人间的故事相联。奥菲西斯的妻子,美女优丽迪西死于蛇咬。他痛不欲生,决定冒生命危险进入阴间,要将爱妻带回人间。奥菲西斯以自己的音乐天赋迷住在环绕地狱的冥河中摆渡的凯雷神(Charon)和守卫冥府的三个头的狗(Cerberus),得以进入阴间冥府。甚至阴间的鬼魂都被奥菲西斯的歌声所感动。主宰阴间的冥王哈得斯答应了奥菲西斯要将爱妻带出阴间的请求,但有个条件:在完全离开阴间冥府进入人间之前,奥菲西斯决不能回头看优丽迪西。然而,就在要进入地面人间前,思念爱妻心切的奥菲西斯在一丝光线中瞄了优丽迪西一眼,致使她又变成鬼魂并回到阴间。
有音乐学者认为,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以钢琴代表奥菲西斯,乐队代表冥府的守卫。乐章由乐队威严的齐奏开始,钢琴从哀求开始逐渐增强,而乐队的音乐则由强悍开始逐渐衰退,表征最后奥菲西斯感动冥府的守卫进入阴间。这个美丽的故事配上这段动人的音乐,无论是否与贝多芬在创作此曲时的意念相符,都是非常贴切的,让人感动。
回旋曲的终曲乐章,充满喜悦,发自心灵深处的喜悦。回旋曲主题听上去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这个乐章中,喜悦的情感抒发得如此自发而透彻,如此的动人而真切,我很难举出另一部作品与之匹敌。每当听到这个乐章,我就深深感到,原来喜悦可以和悲戚一样动人心魂。
我国名音乐学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鑫珊在他满怀激情写下的《贝多芬之魂》这部书中,描述了他刚从文革被下放去放羊的生活解放回到北京之后,偶然听到这部作品时的感动。“有一回我走过干面胡同,突然听到从一个窗口飘来了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那热情洋溢,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气质的音响……。我久久地伫立在窗下,当传出最后乐章的时候,我哭了,眼泪和心泪一块流,流在心底,点点滴滴不能自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E大调:“一朵纯洁之花”:贝多芬《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之二
发布者 yq 在 04-04-21 08:28
•降E大调•
1806年是贝多芬充满爱情失意和疾病缠身的一生中少有的快乐幸福的时光之一。这一年,他的恋人是他相识多年的女友,贵族遗孀约色芬。达蒙夫人。这年夏天,他中断了悲壮的《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一反他作曲总是要打草稿反复涂改的习惯,象莫扎特那样一气呵成,写下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按众所周知的罗曼罗兰的说法,这部作品“是一朵纯洁之花,保留着贝多芬生命中最宁静日子的芬芳”。由于这部作品夹在史诗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之间,舒曼称她为“俩个北欧巨人之间的苗条的希腊少女”。
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由一个轻缓的引子开始。这个长长的引子中,修止符和下行的一个个乐音造成一种彷惶和迷茫,不知该走向何处去的感觉。引子逐渐变得明朗,并突然引出呈示部的第一主题。这个第一主题非常的威严,富有英雄气概。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节律音型飞快掠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支配了整个乐章的发展,木管乐器不时奏出优美的乐句,音乐中充满青春活力和朝气。这个乐章中最引引人的高潮是发展部末尾主题再现部之前的准备过渡乐段。在定音鼓的平稳的节奏中,弦乐队轻柔的行进如梦如幻,缓慢推进,逐渐增强,最后达到全乐队齐奏的高潮。这个过渡段与他三年前所作的第二十一《华尔德斯坦》(“黎明”)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同样地方的过渡段非常神似。在贝多芬作品中,这样由弱到强的渐进过渡,在后来完成的第五交响曲中从第三乐章到第四乐章的过渡段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在《华尔德斯坦》奏鸣曲中,这个过渡表现的是大自然中晨光的喷薄而出,第五交响曲中是个人在彷惶思索之后坚强意志的表达,或如有人喜欢的那样讲得更宏大的话,是人类战胜苦难命运的凯旋,那在这里,则可以体验到青春和爱的激情的暴发。
第二乐章是十分柔美的慢板,充满宁静,沉思,冥想。在弦乐队富有节律的音型衬托之下,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先后吹奏出如歌的旋律。那贯穿乐章的弦乐音型烘托出非常独特的效果,“就象是秋千的前后摆动,让你能感觉到时间的移动和停滞在交替”(阿都诺:《贝多芬,音乐哲学》)。这是贝多芬音乐中最富魅力的慢板乐章之一。
有人说,贝多芬在创作了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之后,在这部第四交响曲中,又回到了他的前辈海顿和莫扎特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但在前两个乐章中,丝毫也听不出这种“回头路”的感觉。在第三乐章和之后的第四乐章中,倒是可以感受到一点海顿最后的12部伦敦交响曲的风味。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中,第三乐章通常是优雅的小步舞曲。贝多芬将它发展成谐谑曲风格的乐章,增强了交响曲的戏剧性和表现力。这部作品中的这个乐章则兼有传统小步舞曲和谐谑曲的特征。它是扩展的三部曲式(ABA’)。A段的主题由弦乐为主,很富有舞蹈性质。而乐章中段(B段)由木管乐器演奏为主,很舒情和十分富歌唱性。这个乐章的音乐,总是让我联想起在烈日炎炎中,朋友野外聚会的场景。有人随乐起舞,有人低声交谈。大家玩得疲惫不堪,但仍然很兴致勃勃。
终曲乐章(第四乐章)则是完全的能量的释放,乐章从头到尾快速进行,几乎一气呵成。回旋奏鸣曲式的主题听上去很是舒展,悠然自得,仿佛是被束缚的灵魂终于重新获得了解放,尽情尽心地歌唱。
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中,每一部在表现手法和音乐意境上都非常独特。这部第四交响曲以她的优雅,活力,和轻快而异于其它的几部交响曲。这部作品既给人感受到作品中梦幻一样的精致,平衡,又让人领略到每个乐章的音乐在节奏,旋律,和和声方面的精巧美妙。然而,相对于作品本身的完美的艺术价值,这部作品可能是贝多芬交响曲中,最被音乐爱好者所忽视的(underrated)。有时我觉得这大概与她不象他的其他几部交响曲名作那样有个“名字”有关。但她不仅是贝多芬交响曲中,而且是所有的古典交响曲音乐作品中,我最喜欢听的作品之一。我偏爱她超过贝多芬的非常为人所知的第六“田园”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都是抒情性的,但如果说这部第四偏重于表达人的内心的情感,那第六则偏于描写自然景色。这大概与我热爱描写人的情感的艺术作品更胜于描写大自然的艺术品的天性有关。
我喜欢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对贝多芬这部交响曲的评说。他的评论当然也非常贴切。他认为这部作品是“无与伦比的,思想和形式都完美的作品”,她“将众多的欢乐情绪,对生活和人的爱注入心灵,以致听了之后人们会忘掉玫瑰花并不常开,妁热的阳光并不永照,夜莺并不始终歌唱,田野并不永绿,小溪并不永流。这样的音乐使我们脱离了刻板的现实生活,以致听久之后你会不相信世间还有战争,疾病,贫穷……”。
录音介绍:
在古典音乐中,很难找到比贝多芬的交响曲更多录音的作品了。这部作品的录音,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没有不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乐团,也没有不指挥贝多芬作品的指挥家。很多指挥家都有多套不同的录音。本人也听过不少。对这部作品,很为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录音也很多,其中两款是:
1。德国指挥家瓦尔特(Bruno Walter)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1958年的录音。这是本人的最爱。SONY Classical系列,CD#:SMK 64 462。
2。德国指挥家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指挥巴法利亚国家管弦乐团1984年的音乐会现场录音。很多乐友更喜欢这个录音。由Orfeo公司发行,CD#:C 100 841 B
□ 读者投稿
降E大调: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之三
发布者 lq 在 04-04-28 08:16
•降E大调•
在今天,对这部作品似乎已没什么好说的了。可以说所有的音乐爱好者都对它耳熟能详了。然而,无论何时何地,当听到全曲开头的那五声定音鼓轻轻响起,我就会被贝多芬所创造的音响完全征服。我想,只要黑夜中天空上还有星星,阳光下大海中还能见波浪,这部作品的声音就不会被尘世的喧闹所淹没,就会有被她感动的心灵。
贝多芬为当时维也纳剧院乐队的首席克来门托量身订做了这部作品,是本文所说“柔美三巨著”中最后在1806年底完成,于当年12月23日由克来门托担任独奏首演。不过当时由于这位小提琴大师对这部作品漫不经心,而热衷于表演自己迎合听众炫耀演技的作品,首演后并未受到好评。在被冷落了近40年之后的1844年,经当时年仅12岁的19世纪德国伟大的小提琴家约阿西姆在伦敦与在门德尔松的指挥之下的爱乐协会乐团的演奏演绎,她才大放光彩。据门德尔松所说,第一乐章曾被听众的掌声打断多次。在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其实并无份量,甚至可以说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在音乐史上的同类体裁作品中,她却被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们几乎公认为最完美的作品。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她旋律优美,情感朴素而又热烈奔放,受到了音乐爱好者最为广泛的喜爱,是古典音乐曲目中演奏录音最多的作品之一。
第一乐章由五声轻轻的定音鼓开始。虽然贝多芬之前海顿和莫扎特有过以定音鼓开始的作品,但贝多芬在这里使用定音鼓引出的前四个音构成的动机在第一乐章中以不同的形式和变化多次出现达几十次,所达到的效果非常迷人,则是贝多芬的手法的独具匠心,空前绝后。第五声定音鼓和木管乐器一起奏出两句平静,柔美,象是回忆的,若有所思的引子,被弦乐队重复的那四个动机打断之后,经过渡句引出果断的第一主题。我觉得,在这个第一乐章,乃至这整部作品里最迷人的,是这个乐章中那简洁朴实,而又无比温暖人心的由木管乐器奏出的第二主题。和他的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中由独奏钢琴开始全曲相反,在这部作品中,独奏小提琴的第一次出现却好像有意被尽可能推后了。全曲开始约三分钟之后,独奏小提琴才第一次出现。贝多芬就是这样,在不同作品上采用非常不同的表现手法,艺术上不断求新变革,所创作出的每一部主要作品都独具鲜明特色。发展部中,乐队和独奏小提琴以不同的方式对主题进行发展变化,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融协奏,时而是乐队威武的齐奏,时而是乐队轻声伴奏之下独奏小提琴沉静而细腻的歌唱。这个乐章一般的演奏要25分钟左右,是贝多芬作品中最长的第一乐章,其中不同的主题和动机构成的音乐声浪时起彼伏,如滔滔江水。乐章末尾,独奏小提琴的华彩表演之后,在乐队轻声的伴奏中小提琴声飞流直下。当独奏小提琴和乐队齐奏出乐章最后的一个和弦结束时,真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之感。
变奏曲式的第二乐章像是一只小提琴浪漫曲,变奏曲主题先由加弱音器的弦乐队演奏,接着是单簧管和大管对主题的变奏。之后乐队与独奏小提琴似问似答,造成的气氛非常的宁静。沉浸在这个乐章中,弥漫在空气中的淡淡感伤忽隐忽现,好像将你带回到那失去的昔日好时光。第二乐章结束由独奏小提琴无间断直接引人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欢快的主题充满活力,与第二乐章形成鲜明对比。带法国式守猎风味的回旋曲主题,乐章中小提琴和乐队相间问答,很像是日夜思念的亲友恋人在相见重逢时的欣喜和欢歌笑语。
活跃在当今世界古典乐坛的德国女小提琴手,安妮.索非.慕特尔曾这样说起贝多芬这部作品:“贝多芬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为小提琴创造了全新的音乐语言,他并由此创作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她曾于98年在北京演奏这部作品。多年前在海淀影剧院的中央乐团的一个“星期音乐会”上,曾听过李德伦指挥和一位国外的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已忘了这位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字,但至今仍然记得的是,坐在我左边的那位听众,听得如痴如醉,边听边跟着轻声亨唱……。这部作品演出现场听众最多的一次,大概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和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于02年8月29日在北京人大会堂有万余听众出席的音乐会。
录音介绍:
这部作品的不同录音之多,很难找到第二部作品能出其右。可以说,没有不演奏这部作品的小提琴家。上世纪所有的小提琴名家大师,无一例外,都有精彩录音留下。这部作品也可以说是我的古典音乐的入门曲目,和很多爱乐者一样,收藏有多个不同的录音版本。俄罗斯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和法国指挥家克路易坦指挥巴黎管弦乐团在EMI公司的录音的原版磁带,是我8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学时所买的第一合原版音乐磁带,并伴我度过了多年。在后来听过的不少录音CD中,很喜欢小提琴家帕儿曼和朱利尼指挥爱乐乐团的演奏,觉得最符合我所感受的那种妩媚流畅而又不失稳重,快乐而又富于幻想冥思的作品的情绪。乐队是朱利尼惯有的从容不迫,而且独奏小提琴和乐队融为一体,非常和谐。很受爱乐者推崇的德国小提琴家斯奈德汉和指挥家约夫母的版本小提琴很突出,有失平衡之感。特别是华彩段,用的是贝多芬为该作品的钢琴协奏曲版而作的华彩,听起来我觉得和乐章不很融合。在我看来,克莱斯勒为此作所写的华彩已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在穆特儿年青时和卡拉扬的84年DVD录音录像中,她的演奏情真意切,非常投入,而且面部表情十分感人。海菲茨大师和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版本,只觉得独奏和乐队都有点生硬,阳刚有余,妩媚有点不足,而且演奏时间比通常要短好几分钟,全曲仅38分钟(通常要45分钟左右),总觉得不完整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