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志绥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ames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2-03-16
消息
3,849
荣誉分数
155
声望点数
223
文章来源: 温相 于 2004-05-19 17:04:10



李志绥这本书的要害在于两点,一个是否定毛泽东的民本主义,一个是通过他的私生活的着力描写试图全面丑化毛泽东本人。

毛泽东年轻时最欣赏的是康有为的《大同书》和三国的五斗米道的张鲁,而且直到晚年他的这种欣赏还是没有褪色,张春桥一篇
《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实际混淆了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的界限,但是,因为符合毛泽东的“均贫富”的根本思路,所以大受青睐
,进而扶摇直上。毛泽东早年为了寻求富国强民的道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来他相信通过暴力革命解决政权的问题,继而通过
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政权来进行对中国的世界观和经济观的改造,这点目前看还有争议,不过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应该不失为一条很可行的办法。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倘若不是以民为本那是不可能换取亿万农民对它的支持的,这也是无须质疑的
,李志绥的书试图用后期的蜕变来论证毛泽东夺取政权的动机,也就是说毛泽东的所谓的革命纯粹是为了拿到天下,我们从书中可以随处看到这类描写,诚然,毛泽东后期把他的一些优秀的传统都丢掉了,把为之奋斗的理想狭隘到封建主义上面,这是应该谴责的,然而以此来否认毛泽东的民本主义则是别有用心的,换言之,李书的目的就是告诉世人以毛为代表的上个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充其量就是一场暴力夺取政权的政治风暴,从这个意义上论证出当前的政府更是脱胎于此,从而基本否定中国现政府或者说否定中国五十年历史。说的更严重一点是帮助一些反华势力印刷业余参考读物。

再一点就是李书大量的谈及毛泽东的私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包括以前人们不可能知道的女友事件。平心而论,李书有相当一些事情是确实发生的,举一个例子,毛泽东为医生:“老虎不刷牙为什么牙齿还那么锋利?”这种话北京医院的一些人都可以做证,毛泽东在后来的文革中召见北京医院造反派时也说过类似的话。还有利用毛泽东的名义报效三千只鸡的事,王芳同志有过一个回忆也说到这件事,我以前说,如果不是身处李志绥那个位置有些情节就是让你编造你也是编造不出来的,即使编造了也不像。比如另一本署名京夫子的书里面居然有毛泽东对电影演员上官云珠为宝贝一类的戏语,足以令人喷饭。相反,在李书中我们看不到这种胡编的痕迹,至少在毛泽东的一些言词上还是比较忠实的反映了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轨迹的。

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李书所描写的女友一事包含着相当大
的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而其险恶用心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李志绥回忆有一次他给毛泽东
诊断,毛患有男性生理疾病,李志绥提出清洗毛泽东的某部位,
毛泽东说,不用清洗,就在她们(指的是女友们)身上清洗好了
。李志绥这时写道他自己的感受是一阵阵恶心。其实,我们看到这里也是一阵阵恶心,恶心的不是毛泽东的言行,而是该书的描写的奇谈怪论。就以普通人来论,患有生理疾病的患者同医生的对话一般都要限于患者和医生单纯的两者之间,何况毛泽东的那个量级的人物,而在只有毛泽东和李志绥单独在场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证据相信毛泽东会讲出那样一番肯定令人诟病的话呢?
这种接近于无赖似的言语的出台其用心也是昭然若揭的。

他是什么用心呢?我们都知道以往尽管我们都要不同程度的指责
毛泽东在政治上所犯的一系列错误,然而却都不得不承认毛泽东
在个人生活上的简朴和严格,这些散见于各种回忆录,尽管不免有溢美的成份,但是,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毛泽东
和他的那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在自身要求上可以说是比较到位的,这也就是我们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饿死了一些老百姓,可是,社会仍旧趋于平稳的主因,中国人民是历来的只患不均,当今的贫富差距成为人们抱怨的主题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六零年开始,毛泽东等人带头不吃肉、不吃鸡蛋
,自然这也无补于他们的错误方针,可是这也是一个信号,那就是共产党还没有忘了他应该表达的与民更始的意思。所以,李书
就在这个上面打开一个缺口,他告诉你毛泽东的私人生活中还有糜烂的另一面,让你大吃一惊的是此人不仅政治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这是比较切合中国人喜欢对他人特别是名人的私德乃至一些琐碎小事之非常感兴趣的传统的,特别是他大量的描写的
毛泽东和一些女友的床第之间的“丑事”让人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对毛泽东的整体形象发生了严重的质疑,中国老百姓对政治人物的私德的看重有时候往往高于他的具体行政,以前我们一旦发现某位领导有生活作风问题,这个人不用打也就倒了,即使是今天人欲横着流的时代,生活作风还是一个人的基本标准之一。李书用这种从众的手法打动读者和观众,固然不是什么罕见的技术
,可也为他一定程度丑化毛泽东打开了一个缺口。

李书在制造这方面悬念时似乎都是无意中的插曲,显得比较自然
,也像是熟人在娓娓道来一个旧事一般。据我知道,李志绥的这本书是经过有关人士的精心和刻意的编辑的,扩大对毛泽东的阴私的描写程度一方面增加书的可读性,一方面旨在告诉大家你们所信仰的或者崇拜的或者敬佩的所谓的领袖级别的大人物一个现代政党的缔造者一个共和国的开创人在号召全民艰苦朴素禁欲复
礼的同时他却在独自享受不应有的快乐,虽然这种快乐不同于一些腐朽的帝王生活,可在那时候的中国这样做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对亿万群众极大的愚弄。而后者显然是李书的集中目的所在。

在一次由我们公司组织的美国、中国半官方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我是亲耳听说李书的修改的一些始末来由的,李志绥本人在原书中是很少这类所谓毛泽东和女友们的情节的,即算是有,也加了
据说、听说一类的字眼,李书的原稿还是相当保守的,然而,当
一些机构和机构的代表人物出现之后,事情就变得相当复杂了。
李志绥本人也是知道某些人对他的原稿的修改和部分章节的大部分改造的情况的,然而他保持了默许的态度。至于他为什么默许和默许的后面的内务我们无意于追究,我在这里所要表示的是,
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种迫不及待的修改工作的展开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有的编辑过程。而具体编辑人的身份和背景就是那些甘心被人利用的满口的民主道德的来自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李书所披露的毛泽东的私人生活一旦暴光后,争论立刻引起,有的人自然就要说伟人也有他不伟大的一面,伟人也有他黑暗的一面,我们说这是对的,而且定期的披露和揭露伟人的阴暗的一面也是舆论民主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扩大黑暗面和用黑暗面以偏概全的目的又是什么?
 
有人扩大光明面(“...尽管不免有溢美的成份”)和用光明面以偏概全,有人“扩大黑暗面和用黑暗面以偏概全”,效果不正好又全面又辨证又折中么?要相信人民的综合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必要要求大家都说四平八稳、一分为二的话嘛。
想起金融理论中对M&A动机的解释,说你说什么都好,规模经济呀,协同效应啊,都行,就是千万别说diversification,因为diversification股东们自己就可以做到,我可以直接去购买猎物公司的股票嘛,成本还低,不麻烦你们管理人员费神折腾。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
既然承认“伟人也有他不伟大的一面,伟人也有他黑暗的一面,我们说这是对的,而且定期的披露和揭露伟人的阴暗的一面也是舆论民主的表现”,就不要对别人的“揭黑”先设定居高临下的尺度限制(只要是在法律允许的言论、出版自由之内),更没必要追究和臆断别人“揭黑”的目的(想诛言?还是诛心?),否则还是一言堂嘛。
又想起个故事,说宋神宗驾崩后,司马光回京吊唁,太皇太后问计于司马相公,对曰广开言路。当执大臣有不同意的,要求在诏书中加入六条禁忌,说有非礼犯上,谈论机密,迎合法令,观察朝廷,取悦百姓,邀取虚名者,必罚无赦。太皇太后持此诏书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的回答是:“这不是求谏,而是拒谏,臣子除非不说话,一说话便要归入这六条中了。”窃以为道理相通,可当借鉴。
 
不知James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毫无疑问,作者又开始扣帽子了.一个私人医生把他几十年为帝王服务的经历及自己的一些看法写出来,无可厚非. 谁让毛要做帝王呢? 只要毛不是神, 就会有人的弱点.

所谓的"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的,而其险恶用心也是不言而喻的"有如何?只要他写的是事实.

扣帽子的习惯实在是PRC的特色.任何事都要看动机,路线,政治,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那一套.
 
无论真假

身边的人对毛如此痛恨,可见毛的为人了

不过以毛之阴毒,李数十年左右不被发现,也是奇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