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农民“脱富致贫” 四川14人大常委拍案而起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1

Moderator
注册
2003-04-20
消息
2,64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2004-5-20 09:47
曹 勇

那一天,张世昌穿行在房屋废墟之间,触目所及,是一个个用木板、茅草搭起的窝棚,一张张愁苦彷徨的农民的脸从他眼前闪过。这是2003年10月的最后一天,细雨中秋寒迎面扑来。张世昌难以想象,村民们已在这样的“窝”里度过了两个寒冷的春秋。


  这里是四川峨眉山市峨山镇万坎村,一个曾经堪称小康、家家都有漂亮小楼的村庄,但他们的房屋早已被拆除。


  一个破旧、低矮的茅草窝棚里,住着67岁的鞠方会老两口。窝棚里阴暗、潮湿,隐约看见里面用木板和砖头垒成的床,以及黑黑的灶头――一煮饭,屋里就烟熏火燎;窝棚里还养着鸡,稀泥一样的地上散布着鸡毛、鸡粪;粮食用编织袋扎着,大多发了霉……另一个窝棚前,一个不到十岁的学童在寒冷的露天做作业,因为窝棚实在太小,放不下一尺见方的“书桌”――一个小方凳……


  “看到这些场景,我禁不住悲从中来。”张世昌当场拿出他的人大代表证给村民们看,“我一定要向省人大常委会反映,我倾家荡产也要帮助你们打这场官司!”


  张世昌,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物理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四川省人大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第十届(本届)人大常委。他没有想到,由于2002年的一个偶然机会,自己会和峨眉山市的一群拆迁农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随之而来的,则是他和他联合的共十四位人大常委,与一些基层政府官员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2002年4月下旬,张世昌到西南交大位于峨眉山市的分校讲学,其间和一个在路边摆摊的村民聊起来,那村民指着身后一块长满了庄稼的地说:“这块田马上就要修商品房了,我们也要遭殃了。”那村民的悲伤感染了张世昌,但他半信半疑。在大学教授张世昌的印象中,谁会这样伤害老百姓的利益?但3个月后,他回去看那块地,果真在修房子,再以购房者身份探听消息,得知当地拆迁的真实情况,这才信了。


  2002年7月5日,张世昌给四川省长张中伟写了一封信,将村民们失地、失业、失家园,成为“下岗农民”,以及当地行政部门强拆强占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


  20天后,张中伟在张世昌的信上批复“反映的情况值得引起重视……”要求包括时任乐山市委负责人在内的有关人员报告办理结果。这封信及省长的批示很块转到峨山镇。


  张世昌很欣慰,他想:既然省长都批示了,这问题就该解决了吧?此后他出国进行学术访问,无暇过问此事。


  等到2003年10月,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述的那次回到万坎村的调查,结果才让他大吃一惊:这事不仅没有解决,村民的生活还越来越艰难了!


  “那次我拍光了所有的胶卷、摄像带……”张世昌说。一个星期后,他带着更多的胶卷、摄像带,四下峨眉山市,扩大了暗访的范围。此前张世昌很少接触拆迁问题,暗访中看到的现实使他心惊不已。他决心将上次没有完成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以一个四川省人大常委的身份。


  农民是这样“下岗”的


  马德明大清早起来,坐在屋前发呆。所谓“屋子”实际只是一个窝棚,“墙壁”是用一块块旧砖垒起来的,参差不齐的砖头没有三合土粘连,透着老大的缝隙;屋顶及门是用旧门板搭起来的,似乎一阵风就能吹跑。


  马德明所在的万坎村三组共有29户人家,分布在著名的大风景区乐山至峨眉山之间的公路旁。20世纪80年代后,这条公路旁的一些村如峨山镇万坎村、保宁村等,靠旅游和副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民们大多修起了一楼一底或一楼两底的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做铺面,小本经营。马德明家那时有两大营生:养殖和种植。种植的粮食足可以缴纳税费以及维持生活的需要,而靠着养鸡和养猪,马德明一年可收入上万元。


  2001年风云突变,根据四川省及乐山市的规划,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之间的这条公路要成为一条“绿色旅游通道”。当地农民说,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接下来的两年,峨眉山市境内沿绿色通道四镇一乡的1100余户农家房屋被拆除――根据后来的调查,当地政府在拆迁过程中加大了拆迁范围,离“通道”百米甚至两百米外(文件规定30米内)的房屋都被拆除。


  “这一拆,就拆得我们这1100多户村民‘失地、失业、失家园’,我成了‘下岗’农民。”马德明回头望去,窝棚外的一个角落里,堆放着20多个用来养鸡的铁笼,经过风吹雨打,早已腐朽不堪。


  根据张世昌的调查,在拆迁过程中,当地政府一方面给予开发商非常优厚的条件,一方面压低对农民的补偿,砖墙、砖木、砖混结构的房屋分别按每平方米46元、52元、54元的价格补偿,而被占耕地,只能得到每亩5000元的征地补偿安置费以及1000元的青苗补偿费,非耕地则只能得到每亩3000元的补偿。(编者注:农民房屋拆迁补偿究竟多少才较为合理,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有缺失:其一,有针对城市居民房屋拆迁的法规,而没有针对农村房屋拆迁的法规;其二,地方政府在拆迁时往往混淆了农民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和房屋的私有性质,赔土地时,就同时由政府或村委会确定了农民私人房屋的补偿标准,无法保障房屋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给的那么一点钱,哪里是在赔房子啊?!”保宁村村民石镜明说,他家老小17人花了十余万元建成一幢砖混楼房,总面积700多平方米,内外装饰一新,可是后来得到的拆迁赔偿,还不够当初室内装修时地面铺瓷砖的价。


  在峨山镇,镇政府从拆迁后新开发的商品房中划出部分作为“还迁安置房”,以门市铺面每平方米800元、住房每平方米338元的价格卖给拆迁村民(超出原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要他们在限期内预付房款,逾期作弃权处理,将房按市场价向社会出售。到2003年底,万坎村18户拆迁户定购了“还迁安置房”,其余124户拆迁户弃权,一是得到的拆迁补偿太少,没钱买;二是因为开发商修建的房屋是按商品房结构修的,不适合农家使用,没法存口粮、放农具、晒粮食、养猪、养鸡搞副业。


  村民高莲香说,当时镇政府要求拆迁农户限期自拆,逾期不拆者,镇政府派人强行拆除,并以所拆房屋材料冲抵拆房工钱。大多数村民没有足够人手在限期内自己动手拆完,只好忍痛以一栋楼房的材料折换一千多元钱,让一些建筑施工队来拆房取走材料,以获得些微的弥补。


  马德明记得,当时自己是流着眼泪,在妻子的号啕痛哭中拆完了自家的房子。拆完后不久,他就着原来的砖木,花了近3000元工钱,请人在原地搭起了这个窝棚。马德明红着眼睛递过来几张旧屋照片,“我要留作纪念,也许我以后再也没有这样漂亮的房子了。”


  事实上,万坎村和保宁村拆房都是在不具备安置条件(诸如拆迁手续不完善等)的情况下进行的。拆房前,峨山镇政府向拆迁农民承诺在半年内解决“安置房”,不愿买安置房的可以在公路两侧30米后退联户自建,家家都有住房和铺面。然而,拆房后镇政府却撕毁了承诺,不准拆迁户联户自建,要他们在限期内交钱去买开发商的“安置房”,逾期视作弃权。


  这些农民的房子被拆除后,镇政府只发给拆迁户每人180元“过渡费”(每人每天1元,只发半年),要拆迁户自行解决住处。如本文开头所述,许多村民只好在废墟上搭起了窝棚。“夏季里的雷电暴雨令人胆颤心惊,烈日酷暑像蒸煎一般的难熬,而冬天里的寒风霜雾透心凉,哪里是人住的啊!”窝棚里的村民向来调查的张世昌诉说内心的感受。


  保宁村七组30多家无处可去的拆迁户,因为拆迁中“表现好”,被镇政府安排进一幢弃置多年的烂尾危房,此楼肮脏黑暗,墙体裂缝,屋顶渗水直到底层,地面是凹凸不平的毛坯,楼梯没有扶栏,平日鼠虫肆虐,夏季蝇蚊成阵,张世昌在后来写给省人大领导的材料中凄然感慨:“其情其景,非笔墨能尽数表达。”


  村民谢中文说,以前他们年年杀猪过年,拆迁后连人住的地方都没有了,哪有地方养猪呢,“拆迁后两年没有杀猪过年了,年过得伤心呀!”


  万坎村、保宁村村民多次推举代表向镇领导反映意见。村民们也曾上访过各级政府的信访办,递交过诸如“报告”、“申诉书”之类的书面材料,要么如泥牛入海,要么经过一番公文旅行后落到镇政府的手里。随之而来的,不是着手解决问题,而是追查所谓上访带头人。只要有较高级别的领导来峨眉山景区参观视察,镇村就派人盯住参与过上访的所谓“重点对象”,出动人员把守窝棚村落和危楼的出口,生怕有人出面喊冤。


  14名省人大常委联名提议案


  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块木板,张世昌的到来让村民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来了好几次,每次来身上不是灰尘就是泥巴,我们开始还不信任他,想起来还真不好意思。”82岁的村民万清华说。


  身为省人大常委,张世昌无法坐视,他决心好好利用人大代表的监督权力。


  2003年11月下旬,张世昌约了本届两名常委,四川大学教授罗懋康、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陈恩美一同到万坎村、保宁村作暗访调查。“这样的大事,没有人参与调查反映、没人见证怎么行呢?”张世昌说。


  在现场,罗、陈两名常委的反应和张世昌最初一样,“极度震撼”。陈恩美感叹:“这些镇政府的官和村民们乡里乡亲的,这种状况真没想到!”罗懋康则愤怒地直喊:“这和十六大提出要依法行政的方针简直背道而驰!”三位常委当时就约见镇长张继风,费了好大周折,张才开着一辆轿车前来。


  从张镇长的口中,张世昌这才知道,原来他2002年7月给省长写的信及省长的批复转到峨山镇后,镇里于2002年8月1日作了一个回复上报材料。材料上说,村民们不存在失地、财产损失,也不存在生活困难无出路等问题……


  三名常委向镇长发问:农民的补偿到底多少、你们又怎么安置他们的?你们看见这么多的人住在窝棚里没有?镇长一问三不知。


  令三名常委更难接受的是,镇长居然还说,村民们拆迁后还发了财,因为“政府补偿和安置得很好……农民的素质很低,得了好处还叫屈……”常委们觉得荒唐,便讥刺他:“要真能拆迁致富,这经验倒值得在全国推广呀!”张世昌说,显然镇长不知他们看了现场,一个劲地点头,笑说:“就是,就是。”常委们相顾无言。


  几名常委的努力得到了四川省人大大多数常委的支持。张世昌依据几次调查的一手资料,写了一份充分、扎实的反映材料,以个人的名义递交给省人大。


  2003年11月24日,四川省人大召开常委会。张世昌领头提交了一份由他起草的议案,提议省政府加大力度,在其行政中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对已发现的违法征用耕地和拆迁农民房屋中出现的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件,逐一督办纠正。“特别是,对峨眉山市峨山镇发生的问题……亟待省政府派员实地调查解决。”一共13名省人大常委拍案而起,紧挨着张世昌在议案上签名。


  14名常委联名提议案质疑地方政府拆迁问题,在四川还从未有过,因此议案迅即被省人大主任会议采纳(编者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由省委书记张学忠兼任)。


  数天后,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文给省政府(附带一份张世昌以个人名义写的峨山镇农民脱富致贫的报告),按照规定,省政府必须在规定的时日内办理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办理情况。12月6日,四川省政府督办室一位负责人、省国土资源厅一位副厅长带队到万坎村调查。周围200多名村民闻讯前来诉苦。督办室那位负责人当着众人的面批评镇长张继风:“你看他们住的条件这么差!别说这些村民住了两年,叫你们进去住一晚,你们能忍受吗?”时值秋冬,但张镇长的额头竟然渗出了汗珠。


  峨山镇政府被责成必须在2003年12月31日前解决拆迁村民的临时房过渡问题,“绝不能让他们在窝棚里度过第三个春节”。年底,村民们向张世昌反映,镇政府花47万元在一些地方搭建了临时扣板房,18户拆迁户搬出了窝棚。


  2004年2月5日,四川省政府向省人大提交了一份长达10页的、对14名常委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报告说,省人大14名常委反映的情况属实,“对此,乐山市、峨眉山市委市政府作了自我批评,表示要积极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做到‘三个满意’。”


  一追再追将问题推向解决


  “因为有前车之鉴,我们觉得有必要作个回访。”2004年2月29日,经四川省人大秘书长及人大农业委员会的同意,14名常委中的5名视察了万坎村。


  在万坎村三组,他们看到,除了那18户拆迁户搬进了扣板房外,别的人家还住在窝棚里,村民们根本不知道省政府向当地政府所作的指示。常委们到来的消息,早经村民传播开来,绥山镇、黄湾乡等地的村民远远地赶来,拉着他们去这些地方调查。当天下着大雨,绥山镇大南村四组老太太游淑芳在雨中给常委们跪下,哭诉征地拆迁给她带来的遭遇,周围的村民们也都跪下了,人们的脸上,泪水和着雨水,场面令人心酸。


  回到省城,常委们酝酿着要提质询案,正在分头准备材料,那边村民们打电话来告知,峨山镇政府正在追查,是谁带常委们去了解情况的。


  而峨眉山市政府则传来消息,那个补偿标准明显偏低的77号文件已被废除,市政府发布15号文件,将补偿标准提高到每平方米150元、115元、80元,同时过渡费按拆迁主体房面积每月增加到每平方米1.5元。市政府派人到各村镇,叫村民们按15号文件签新的协议,但村民们还是不愿签,他们觉得15号文件虽然作了一些调整,但其补偿仍然太低,而且对有些问题进行了回避。


  3月23日,峨眉山市市长何金文带着分管副市长师进刚等一行人到省人大常委会,向农委会和14名常委报告按省政府意见办理情况,省政府督办室及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同时到场听取汇报。


  何市长宣读市政府的材料说,峨眉山市政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直接抓,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具体抓的拆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拆迁安置工作的督查、实施和协调”。


  “听那话的意思,是一切都已解决,老百姓很满意。”张世昌说。对此常委们早有准备,拿出了一份基于2月29日回访视察以及农民不断上访的材料。常委们从几个方面对峨眉山市政府的汇报提出不同意见:


  关于征地拆迁补偿问题,即便是乐山市1997年20号文件的规定,其补偿标准也明显偏低,峨眉山市15号文参照乐山市文件,虽然将补偿标准提高,但仍然偏低。


  关于整改接受群众监督问题,除14位常委在议案中反映的18户村民住窝棚两年之久的状况得到改善外,其余问题还未得到当地政府的实质性解决,峨山镇政府也没有按省政府调查组的要求将调查组的意见向拆迁户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拆迁农户对调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一无所知,不满情绪依然严重,而镇里的书记、镇长、副镇长们,反而升官了。


  关于拆迁农户的安置问题,“我们这次考察,又发现绥山镇大南村四组、黄湾乡二组7户拆迁户拆房后至今住在窝棚中,其凄惶情状令见者无不心酸;另外,峨山镇至少还有100多户拆迁农户、绥山镇大南村四组至少还有10多户没有解决永久安置房,《办理报告》中当地政府称‘应安置765户,已安置741户’,似与实际情况颇有出入……”


  接下来,常委们用幻灯机将拍摄到的资料展示出来,历数当地政府违法行政的作为,由张世昌在每个画面配以解说。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场景,令在场者人们屏住呼吸,只听得张世昌的声音在会议室上空回荡:


  “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情为谁系?权为谁用?利为谁谋?”


  “苍天在上,你们听见了农民的哭声、听见了他们的呼声吗?”


  鸦雀无声,有人悄悄地擦眼泪。“啪”一声,省政府督办室负责人重重在桌上一拍:“峨眉山市政府的所作所为是违法的,省政府并不知情。省政府完全支持常委们的意见,要求峨眉山市政府按意见和建议落实,然后上报;要求在短期内解决诸如住窝棚等急迫问题……”


  何金文市长当场表态,回去后一定按省人大常委的意见办……


  4月9日,常务副市长师进刚对来访的本报记者说,市政府无论如何要在9月底前筹措到3000万资金,用以补偿村民们的损失。市政府已出台一份补充通知,就拆迁房屋补偿、青苗补偿等作出新的规定,与此同时,各镇乡的负责人接到命令,开始走村串户,倾听村民们的意见。看来,问题正在走向解决。


  14名人大常委却丝毫没有松懈,“我们一直在观察,给他们(指有关市、镇政府)留出一个自己纠正错误的空间……”


来源:南方周末
 
this is the disgusting political system in china

this is the disgusting political system in china. ZhongGuoGongChanDang will be through in garbage within 10 year,
fucccck the beijin government.........
 
"THE People Deserve the government". 这是我的一个同事在批评加拿大人的政治态度时说的。看看世界历史,基本不错。联想中国,实在一惊,是不是中国人民就配有这样的政府?
 
想起毛主席的话:“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民有枪多好啊。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