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爱情关键词 [转贴]

火星人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7-22
消息
5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对象:“对象”从哲学词语变成为一个爱情或与爱情有关的词语,绝对是当代中国人的发明。大约从50年代开始,由于谈情说爱被视为小资产阶段情调,因而“搞对象”一词便流行开来,几乎成了“谈恋爱”的代名词,以其一本正经的事务性和目的性取代了风花雪月的谈恋爱。

第三者:中国把婚外恋对象称为第三者,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这之前,为数不多的婚外恋被人斥为“乱搞男女关系”。到了90年代以后,第三者在名称上逐渐与国际接轨,叫做“情人”了。究竟应该对“第三者”睁几只眼,相信新婚姻法会有所体现。

朋友:与“对象”、“恋人”、“爱人”等词汇不同,朋友之所以会以一个普通词汇的名份被恋人们挂在嘴边上,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其语义上的暧昧性和使用上的收缩性。如果某个男人要把他(她)的某个既非亲戚又非同事同学,既非邻居又非妻子或情人的女性介绍给他的哥儿们的时候,他不得不慎重地选择词汇以避开“朋友”一词可能带来的误解。

爱人:文革刚过不久,一位美国人来中国办点事,当他听到所有向他介绍自己妻子或丈夫的人都用了“爱人”这个词时,对中国人竟然开放到那么多人都有“情人”的状况惊叹不已,因为在他的母语中,“爱人”和“情人”是同一个词。

高价姑娘:高价姑娘通常指一些把金钱看成比所谓爱情更为重要的女孩,她们在选择自己未来丈夫的时候,往往会向对方提出一些经济上的要求,比如70年代末一个高价姑娘的标价大致在四五千元左右,这笔钱在今天是个小数字,但当时人们工资收入都在百元以下。现在“高价姑娘”这个词过时了,这种心态却没过时。

约会:像很多爱情词语一样,“约会”这个词是不能随便乱用的。一般的约会不能称为约会,否则别人就会以为你在谈恋爱或有外遇。一般来说,80年代以前,人们不太有钱,且项目也不多,现在恋人们约会的方式要简单得多,而约会时的活动却丰富多了。

缘分:对于相爱的人来说,缘分从来都是他们确认其爱情乃至婚姻关系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对于已经不再相爱的人来说,缘分一词又常常被搬出来作为散伙的借口。所以,一方面是“千里姻缘一线牵”,茫茫人海中偏偏选到了你,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而另一方面,一句“缘分已尽”就潇洒拜拜了,而这个时候,分手的双方各自都要去等待或重新寻找新的缘分了。至于有些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相处的男女,则又只能发出“有缘无分”的嗟叹了。再也没有比讲缘分更能体现中国人在婚恋问题上的宿命观念和神秘化倾向了。同时这也体现了爱情就婚姻这件事情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预测和难以把握性。

陈世美:京剧《铡美案》中这个因为抛弃贤妻秦香莲去做驸马而被铁面包公砍掉脑袋的倒霉家伙,直到今天还被中国人用来作为反面教材。但在90年代,陈世美这个词用起来不像六七十年代那么流行了,一则因为那种把爱情道德化的传统观念已渐渐失去了市场,二则由于现在女人的地位越来越高,女人抛弃男人的事也多了起来。

先结婚后恋爱:电影《李双双》中喜旺的这句名言最简洁最生动地概括了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人婚恋生活的特有国情。这句产生于60年代初的金言到了90年代仍然有着很高的引用率,乡村城市概莫能外。其充满幽默感和调侃味道的口吻表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要进行恋爱补课的良好愿望和拯救无爱婚姻的决心。

喜欢你:“我爱你”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恋人都要说的最值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但是在中国许多方言中,根本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即使有,说出来既别扭又难听,根本唤不起一丝一毫的美感。中国人的示爱话语在不同地域之间具有很大差异性。比如在广州,人们用“我中意你”,在长沙,则说:“我喜欢你,”用词发音不同,效果却自然都是一样的。当然,如果要抠字眼的话,则有人会强调“中意”、“喜欢”并不是“爱”。前者只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好感,而“爱”则应该是刻骨铭心的,但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愿意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愿。只是在他们想要幽默的时候才会改换一下腔调来上那么一句“我爱你”。况且,一般中国人也没有咬文嚼字的习惯,不像西方人那么唯精确是求,他们更强调用词的含蓄性和宽阔度。因此,爱也就很自然地被包含在“中意”与“喜欢”之中了。

还包括:早恋、晚婚、大龄青年、红娘、蜜月、情人眼里出西施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