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名将后人"持短剑四处“鸣冤”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信息时报报道,近日,一名自称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原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师长谭焯烽后代”的胡××,抱着一堆数十万字的“资料”来到本报,要求本报对他的“革命家史”进行报道,并协同民政部门追认谭焯烽为革命烈士,为其后人落实政策。他还向记者亮出了他的“祖传宝物”―――一把剑鞘上书有“蒋中正赐”字样的短剑,称此剑为当年谭焯烽从黄埔军校毕业时,由校长蒋介石亲自赐与,称“中正剑”。连日来,记者经多方调查核实,得出所谓的“谭焯烽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纯属子虚乌有,而那把“祖传的宝剑”,也不过是在工艺品市场顺手就可买到的假货。

  神秘男子来本报 自称外公是少将

7月17日上午,一年约50岁、衣着不整、头发散乱的神秘男子提着一大袋“资料”来到本报,称自己是革命先烈的后代。他的外公谭焯烽是当年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曾随孙中山北伐,立过赫赫战功,后遭国民党特务谋杀云云。

惟恐记者不信,该男子拿出两份盖有“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文一村民委员会”公章的证明材料给记者过目,说等记者看完这两份材料后,他再和记者谈话。

记者接过材料仔细阅读后,发现两份材料除字体不同外,内容基本一样。看完这两份错漏百出的证明材料,记者问公章上的“文一村民委员会”怎么少了一个字?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文一村村民委员会”。该男子忙说:“公章是真的,材料是村里的文书写的,这文书是谭焯烽的堂侄子,不信,你可到村里去调查。”

记者又问:“材料里的黄埔军校第1-4期毕业生是什么意思,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是1-4期毕业生?”该男子有些不屑地对记者说,黄埔军校只有1-4期是在广州,后来就迁到南京去了,你懂不懂?并说此事说来话长,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让记者还是先看完他的那几本“历史资料”,说那些资料是他花了10多年的心血,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等看完这些资料就什么都明白了。

记者硬着头皮,一本本翻阅由“业余作家”胡先生撰写的《谭焯烽革命烈士寻认记》,文中颠三倒四,反反复复提到的,无非都是:谭焯烽是革命烈士,是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4期的毕业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后既参加了北伐,又领导过省港大罢工,1928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只有28岁……

  男子家住一德路 资料自称是作家

也就在翻阅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该神秘男子名叫胡××,家住广州市一德路,业余作家“胡先生”正是此人。

胡××见记者对他的联系地址感兴趣,忙找来剪刀,将那半截稿纸裁下,藏进口袋里,说是在事情没有绝对把握之前,他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他的地址,以免有麻烦。

记者问,证明材料上说,谭焯烽牺牲后,他所在的军部为他开了追悼会,还给他家属寄回了黄埔军校毕业证书等遗物,这些东西还在吗?胡××说,没有了,由于年代太久,找不到了。不过还有一件,也是唯一的一件遗物至今还保留下来,那就是当年他外公谭焯烽从黄埔军校毕业时蒋介石亲自授给他的一把佩剑。记者问剑现在何处?胡××说,在他家里,记者若是要看的话,他可以拿到报社让大家一起欣赏欣赏。

  “传世家宝”亮相

  上书“蒋中正赐”

下午,胡××真的从家里拿来一把剑,故作神秘地说,这剑是他家的传家宝,平时是不会轻易拿给人家看的,怕人家谋财害命。胡××摸索了一阵后,记者终于看到那被报纸一层层包着的宝物――“中正剑”。此剑长约40厘米,宽约3厘米。剑正面书有“蒋中正赐”四个大字,反面为一条黄色游龙,鞘的末端正反两面书有“效忠党国”字样。剑柄黑色木制,柄长约13厘米,剑的护手由黄铜铸成龙形状。褪去剑鞘,记者看到剑身上方约8厘米处分别刻有一国民党党徽和“成功、成仁”字样,反面刻有“军人魂”和“黄埔军校第二期”字样。

记者提出找有关部门对这把剑进行鉴定,一听对剑进行鉴定,胡××便有些不乐意,三番五次岔开话题,说证明他外公是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革命烈士,并非一定要这把剑,有村里的证明和他调查到的那些材料就足能说明问题,记者只要把这些材料报道出来,就会引起政府和民政部门的重视,就会追认他的外公为革命烈士,给烈士后代落实政策。况且,他已经问过黄埔军校展览馆的人了,人家说只要剑上刻有“成功、成仁”几个字,剑就是真的。

  黄埔军校同学录 难觅胡某外公名

在记者的强硬坚持下,胡××只好答应携剑同记者一起去位于新洲岛上的黄埔军校旧址,谁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展览馆一打听,方知胡××早已来过,该展览馆根本没有对文物鉴定的机构。

第二天,胡××又将记者带到广州革命烈士陵园,说那里能找到人鉴定,于是记者又随他一同前往烈士陵园,烈士陵园文物展览处的工作人员说此处没有鉴定机构,叫记者到广东革命烈士博物馆文物保管处去看看。一进文物保管处的门,该保管处负责人邢女士就对胡××说,你怎么又来了,不是告诉过你要鉴定文物到水荫路去吗?胡××赶紧说:“不是我要来,是这位记者要来。”

见此情景,记者赶快向邢女士作出解释,邢女士听完记者的来意后,悄悄对记者说,“胡××已经来过多次了,要我们给他那把剑出个证明,证明这剑确实是出自黄埔军校的正品。我们明确告诉他鉴定文物得去水荫路的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我们这里是不做这种鉴定的,更不能给他写什么证明。再说,他那把剑明眼人一看就知是假的。”

为了让胡××死心,邢女士拿出一本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埔军校同学录》让胡××查阅,看看上面到底有没有他先人“谭焯烽”的名字。胡××说,他早就查阅过了,没有,肯定是漏掉了。但记者还是翻开那本厚厚的“同学录”,一页页、一行行地仔细查找,果然没看到“谭焯烽”的影子。

  骗子把戏被戳穿 宝剑原是廉价货

为进一步戳穿胡××的骗局,记者要求胡××携剑一同到水荫路的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去作最后鉴定。7月19日上午一大早,胡××便带着他的“宝剑”来到报社,准备和记者携剑一起到省文物鉴定站去做鉴定,条件是,鉴定费得由记者出,并要记者保证,不论鉴定的结果如何,都要保住他的剑不被政府没收了。

到了省文物鉴定站,胡××迟迟不肯进门,并一再坚持要记者先去省民政厅,让省民政厅发个函到花都区民政局,让花都区民政局出面把他外公的事迹落实一下,没有上面的压力,花都区是不会把他外公的事迹上报省里的。记者只好强调“如不配合工作就不帮你见报”,胡××硬着头皮和记者一起走进鉴定站的门。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责任鉴定员潘先生接过胡××递来的剑后,瞄了一眼,就把那剑往桌子上一扔说假的,骗谁呢?

潘先生说,正品“中正剑”剑身有阿拉伯数字排成的编号,也就是每个学员的学籍编号,剑身没有国民党党徽标志,剑柄整个是用铜包着的,根本不露木头;剑首处的标志不是什么梅花,而是国民党党徽;而所有的标志和字体都是“凸”形而非刻印的平形,是和剑一起一次性铸成的。再则是剑格(护手)也不是什么铜铸的龙头,而是没有任何花纹的油黑发亮的木头所制。而胡××的这把剑,连长度都不够。潘先生说,正品“中正剑”,他们仓库的保险柜里就有一把,若不是保管员出差,他马上可拿出来让记者见识见识。

潘先生最后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常有些人拿着一些所谓的历史文物出来招摇撞骗。像胡××这样的假剑,目前在广州市带河路(现世纪路)西胜街工艺品市场有售,价格在几十元、几百元不等。

从文物鉴定站出来,一直在记者面前装聋作哑的胡××跑得比兔子还快……(罗斯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