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总统就职前夕,中共中央台办、国台办在五一七发布声明,提出
「五个绝不」、「七个愿景」,以及两条道路供台湾当权者选择,「一条
是悬崖勒马,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促进两岸关系
发展;一条是一意孤行,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最终玩火自焚」。
声明并悍然恫吓,「如果台湾当权者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
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周一,国台
办召开记者会正式回应陈水扁总统五二○就职演说,内容只是重弹五一七
声明的旧调,了无新意,并且强烈抨击陈水扁总统「自食其言、毫无诚信
」,「未来台海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端看陈水扁的态度」,整场记者会已
经沦为对陈水扁总统的批斗大会。
相较於五一七声明时,台湾人心惊惶、股市重挫,不及数日,国台办的
蛮横态度依旧,发言人咬牙切齿、目露凶光,却无法在台湾掀起一丝波澜
,似乎凸显出中国的两岸政策已经黔驴技穷,玩不出新把戏了。其实,中
国之所以发表五一七声明,既然在於阻止陈水扁总统的二○○六年公投制
宪,而陈水扁也在就职演说中以宪政改造取代公投制宪,中国其实可以掌
握台湾释放的善意,尽速透过沟通协商,促成两岸和平稳定机制的建立。
然而,中共领导人不此之图,却深陷在自我建构的一中牢笼之中,无法超
脱,导致只能以满口教条,以及粗暴的语言来回应台湾的主流民意,造成
自言自语,狠话说尽,却无人呼应,徒增台湾人民的反感。
中国的对台政策,从毛泽东时代的血洗台湾、解放台湾,到邓小平时代
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以及******时代的江八点,乃至一九九六年的对台
导弹演习,可谓文攻武吓,软硬兼施,却始终无法动摇或煽惑台湾民心。
中国对台政策陷入困局的主要症结,并不在於政策的强硬或内涵的好坏,
而是中国始终不能面对台湾的主体性与主流民意所致。在蒋介石、蒋经国
的威权统治时代,中国对台政策的主轴在於昔日的国共和谈,以为循著大
陆时期国共和战的历史经验,由国共两党私相授受,即可决定台湾的未来
。殊不知,数百年来台湾历经不同国家的殖民统治,在台湾人民眼中,一
九四九年来台的国民党政府,不过是以台湾为反攻复国基地的另一个外来
政权,这些外来统治集团岂有决定台湾人民未来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因此
,中国在两蒋时代欲以国共和谈方式解决台湾主权的目的,随著蒋氏政权
的消逝,便成为历史的呓语。当时的廖承志致蒋经国信与叶(剑英)九条
,更成为封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尘埃。
蒋经国晚年在台湾走出本土化与民主改革的第一步,承继大统的李登辉
更以坚定的步伐,排除国民党内保守势力的阻挠,将台湾带上民主与繁荣
的道路。中国面对台湾情势的改变,对台政策也改弦易辙,不再强调国共
和谈,而是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与江八点为方针,希冀透过香港作
为一国两制的橱窗,消弭台湾人民对统一的抗拒。一国两制的思维诚然比
私相授受的国共和谈模式更见开阔空间,却仍然是建构在以中国为中央,
完全否定台湾主权的前提之上。而此时的台湾在李登辉执政下,透过六次
修宪、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以及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辖市长
的直选,已经确立了台湾的主体意识与民主制度。台湾人民已经是这块土
地的主人,自然不会接受被另外一个外来政权统治的奴隶地位。因此,一
国两制在台湾既无市场,更不可能被台湾人民所接受。
及至四年前,陈水扁首次当选总统,这不仅是台湾首次政党轮替,更是
本土政党首度掌握政权,本土化到此功德圆满,台湾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
家,再无疑义。但中国仍旧坚持一国两制与江八点的对台政策,因此以「
听其言、观其行」的拖延战术,不愿与扁政府展开对等协商与交流,宁可
期待统派再次掌权。然而此次大选,扁吕连任成功,得票数并且超过半数
,不再是少数政府,更反映出台湾意识已是主流民意;亦即中国所须面对
的对象,不仅是扁吕等政府领导人,更是广大的台湾人民。但是,中国无
论是五一七声明或国台办对五二○就职演说的回应,都只有他们口中所谓
的「台湾当权者」,却没有台湾人民的存在。中国领导人心中既无台湾人
民的存在,更不知民主为何物,两岸何来良性互动与交集?共存共荣自然
沦为徒托空言、痴心妄想。
坦言之,中国对台政策的败笔在於不知民主亦不知民意,只是堆砌著情
绪化的民族主义与中华帝国思想。四年前,陈水扁总统就职演说提出的「
四不一没有」,基本上是一种善意的表达,但承诺的事项却超越总统的职
权;四年後的就职演说,阿扁总统建议宪改不涉及国家主权、领土、统独
的范畴,亦是善意的释出,而非总统职权所当为。遗憾的是,中国未能把
握陈水扁总统的善意,却只会口出恶言,恐吓台湾人民,导致两度缔造两
岸和平的良机流失。或许,此刻我们该套用国台办的话奉劝中国领导人:
悬崖勒马,为台海和平释出诚意吧!
「五个绝不」、「七个愿景」,以及两条道路供台湾当权者选择,「一条
是悬崖勒马,停止台独分裂活动,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促进两岸关系
发展;一条是一意孤行,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最终玩火自焚」。
声明并悍然恫吓,「如果台湾当权者铤而走险,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
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坚决彻底地粉碎台独分裂图谋」。周一,国台
办召开记者会正式回应陈水扁总统五二○就职演说,内容只是重弹五一七
声明的旧调,了无新意,并且强烈抨击陈水扁总统「自食其言、毫无诚信
」,「未来台海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端看陈水扁的态度」,整场记者会已
经沦为对陈水扁总统的批斗大会。
相较於五一七声明时,台湾人心惊惶、股市重挫,不及数日,国台办的
蛮横态度依旧,发言人咬牙切齿、目露凶光,却无法在台湾掀起一丝波澜
,似乎凸显出中国的两岸政策已经黔驴技穷,玩不出新把戏了。其实,中
国之所以发表五一七声明,既然在於阻止陈水扁总统的二○○六年公投制
宪,而陈水扁也在就职演说中以宪政改造取代公投制宪,中国其实可以掌
握台湾释放的善意,尽速透过沟通协商,促成两岸和平稳定机制的建立。
然而,中共领导人不此之图,却深陷在自我建构的一中牢笼之中,无法超
脱,导致只能以满口教条,以及粗暴的语言来回应台湾的主流民意,造成
自言自语,狠话说尽,却无人呼应,徒增台湾人民的反感。
中国的对台政策,从毛泽东时代的血洗台湾、解放台湾,到邓小平时代
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以及******时代的江八点,乃至一九九六年的对台
导弹演习,可谓文攻武吓,软硬兼施,却始终无法动摇或煽惑台湾民心。
中国对台政策陷入困局的主要症结,并不在於政策的强硬或内涵的好坏,
而是中国始终不能面对台湾的主体性与主流民意所致。在蒋介石、蒋经国
的威权统治时代,中国对台政策的主轴在於昔日的国共和谈,以为循著大
陆时期国共和战的历史经验,由国共两党私相授受,即可决定台湾的未来
。殊不知,数百年来台湾历经不同国家的殖民统治,在台湾人民眼中,一
九四九年来台的国民党政府,不过是以台湾为反攻复国基地的另一个外来
政权,这些外来统治集团岂有决定台湾人民未来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因此
,中国在两蒋时代欲以国共和谈方式解决台湾主权的目的,随著蒋氏政权
的消逝,便成为历史的呓语。当时的廖承志致蒋经国信与叶(剑英)九条
,更成为封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尘埃。
蒋经国晚年在台湾走出本土化与民主改革的第一步,承继大统的李登辉
更以坚定的步伐,排除国民党内保守势力的阻挠,将台湾带上民主与繁荣
的道路。中国面对台湾情势的改变,对台政策也改弦易辙,不再强调国共
和谈,而是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与江八点为方针,希冀透过香港作
为一国两制的橱窗,消弭台湾人民对统一的抗拒。一国两制的思维诚然比
私相授受的国共和谈模式更见开阔空间,却仍然是建构在以中国为中央,
完全否定台湾主权的前提之上。而此时的台湾在李登辉执政下,透过六次
修宪、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以及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辖市长
的直选,已经确立了台湾的主体意识与民主制度。台湾人民已经是这块土
地的主人,自然不会接受被另外一个外来政权统治的奴隶地位。因此,一
国两制在台湾既无市场,更不可能被台湾人民所接受。
及至四年前,陈水扁首次当选总统,这不仅是台湾首次政党轮替,更是
本土政党首度掌握政权,本土化到此功德圆满,台湾作为一个主权独立国
家,再无疑义。但中国仍旧坚持一国两制与江八点的对台政策,因此以「
听其言、观其行」的拖延战术,不愿与扁政府展开对等协商与交流,宁可
期待统派再次掌权。然而此次大选,扁吕连任成功,得票数并且超过半数
,不再是少数政府,更反映出台湾意识已是主流民意;亦即中国所须面对
的对象,不仅是扁吕等政府领导人,更是广大的台湾人民。但是,中国无
论是五一七声明或国台办对五二○就职演说的回应,都只有他们口中所谓
的「台湾当权者」,却没有台湾人民的存在。中国领导人心中既无台湾人
民的存在,更不知民主为何物,两岸何来良性互动与交集?共存共荣自然
沦为徒托空言、痴心妄想。
坦言之,中国对台政策的败笔在於不知民主亦不知民意,只是堆砌著情
绪化的民族主义与中华帝国思想。四年前,陈水扁总统就职演说提出的「
四不一没有」,基本上是一种善意的表达,但承诺的事项却超越总统的职
权;四年後的就职演说,阿扁总统建议宪改不涉及国家主权、领土、统独
的范畴,亦是善意的释出,而非总统职权所当为。遗憾的是,中国未能把
握陈水扁总统的善意,却只会口出恶言,恐吓台湾人民,导致两度缔造两
岸和平的良机流失。或许,此刻我们该套用国台办的话奉劝中国领导人:
悬崖勒马,为台海和平释出诚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