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omeway.com.cn 【2004.06.22 08:28】数字财富/陈渔
6和9,在人们的眼中,这只是两个可以互相颠倒的数字。不过,对于中国银联来说,这两个数字的颠倒,却意味着一场决定命运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银联和国际银行卡巨头的战争,同时也是银行
卡民族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战争,此外,这场战争还事关中国市场利益和金融信息安全。
根据国际惯例,在开放的银行卡市场,银行卡交易信息的转接路径由卡片BIN号决定。而6字开头的BIN号就是中国银联的国际身份证。而此前,国内发卡机构多采用仅在内地和港澳地区使用的9字头银联标识卡。
6和9的颠倒,意味着中国银联的国内高速公路正向国际跑道延伸,而在施工的过程中,中国银联和国际跑道工头的遭遇战将不可避免。
招行点燃了导火索长期以来,中国银联和VISA等国际信用卡巨头虽然一直同床异梦,但也相安无事。
不过,2004年5月9日,一向不安份守已的“金融灵童”招商银行,却搅乱了他们的这种貌合神离,将双方的利益和矛盾都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
这一日,招行在深圳总部宣布,将其招牌产品“一卡通”即日起开始全面换发以6字开头的BIN号的银联标准一卡通,其以前以9字开头的银联标识卡将逐步退出江湖。
作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著名品牌,一卡通向银联标准“一卡通”的转变,意味着“一卡通将有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平台”,招商银行副行长李浩称,“消费者今后将可以随着中国银联的网络逐步走向世界。”
这与目前国际信用卡巨头的利益相悖,在他们的眼里,中国银联只是中国的区域高速公路,而不应该在他们垄断的国际高速公路上行驶。
虽然目前中国银联的国际跑道还只是一个兔子尾巴,但却阻挡不住国内一些发卡机构的试行兴趣。去年南京商业银行和宁波商行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就已经小试牛刀,而此次招行振臂一呼,国内其它发卡机构更是响者云集。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4月底,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93家发卡机构申领了银联国际标准BIN号,有28家发卡机构已经陆续推出了银联标准卡。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刘永春指出,庞大的国内个人支付需求为民族银行卡品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国内联网通用目标的实现,为创建银联品牌和走向国际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中国银联全年共实现跨行交易12亿笔,交易金额38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12%,是2001年的3.8倍和4.1倍。
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的陈雨露教授亦指出,招商银行此举更标志着民族银行卡产业的高速发展又向国际化和标准化迈出了一步。
争夺的不仅仅是蛋糕经济利益是中国银联向国际巨头挑战的直接诱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
根据央行的有关数据测算,2003年国内银行卡的交易总额是1079.9亿元人民币,银行卡总量2694.4万张,平均每张卡的年交易额为4000元左右。
而据专家预测,目前国内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比率只有1%,而国际上这个比率是10%,中国信用卡市场仍然有5000万至1亿张的市场容量,而信用卡交易额可能约有2000亿元到400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瓜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蛋糕中,一些国际巨头如VISA和万事达等,早已吃得满嘴流油。到2003年底,全年办内贷记卡发行量约为480万张,比上年增加325万张。其中VISA和万事达几乎垄断了各大行所发的双币卡种。VISA国际卡累记达到168万张,比上年增长188%。
此外,中国去年国际卡总交易量金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大关,而这些国际卡几乎全部都是VISA和万事达,以平均费率3.5%计算,手续费约达0.35亿美元。
业界有强大的声音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作为国际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卡普遍采用国际信用卡巨头标准的趋势,将给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据中国银联的官员称,如果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规范及产品创新都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外汇管理等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中国政府对个人支付体系的监管效率,甚至威胁着我国个人支付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根据国家对入世的承诺,2006年后,中国将取消人民币业务在地域和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实现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如果国外机构进入交易转接市场,就会出现境内银行卡的交易大量走境外转接网络,通过境外机构实现信息交换和资金清算的现象,大量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向将为国外跨国公司所掌握,对国家金融信息和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澳大利亚与跨国公司的诉讼,就是前车之鉴。由于澳大利亚银行卡市场中76%的信用卡使用的都是跨国公司品牌,因此澳大利亚银行卡的价格体系也为这些跨国公司所左右,由于信用卡收费体系的不合理,导致整个社会承担过高的信用卡交易成本,并促进澳大利亚中央银行进行信用卡体系改革,从而导致一些信用卡跨国公司起诉澳联储。
事实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了行动。欧洲中央银行已把防止美国对欧洲支付网络的控制当作一个政治问题来对待。2003年9月,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的银行卡组织SSB、BANKSYS和INTEROAY正式组建了支付处理公司SINSYS,以应对美国支付巨头FDC和TSYS对欧洲银行卡支付市场的渗透。
6和9,在人们的眼中,这只是两个可以互相颠倒的数字。不过,对于中国银联来说,这两个数字的颠倒,却意味着一场决定命运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银联和国际银行卡巨头的战争,同时也是银行
卡民族品牌和国际品牌的战争,此外,这场战争还事关中国市场利益和金融信息安全。
根据国际惯例,在开放的银行卡市场,银行卡交易信息的转接路径由卡片BIN号决定。而6字开头的BIN号就是中国银联的国际身份证。而此前,国内发卡机构多采用仅在内地和港澳地区使用的9字头银联标识卡。
6和9的颠倒,意味着中国银联的国内高速公路正向国际跑道延伸,而在施工的过程中,中国银联和国际跑道工头的遭遇战将不可避免。
招行点燃了导火索长期以来,中国银联和VISA等国际信用卡巨头虽然一直同床异梦,但也相安无事。
不过,2004年5月9日,一向不安份守已的“金融灵童”招商银行,却搅乱了他们的这种貌合神离,将双方的利益和矛盾都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
这一日,招行在深圳总部宣布,将其招牌产品“一卡通”即日起开始全面换发以6字开头的BIN号的银联标准一卡通,其以前以9字开头的银联标识卡将逐步退出江湖。
作为中国银行卡产业的著名品牌,一卡通向银联标准“一卡通”的转变,意味着“一卡通将有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平台”,招商银行副行长李浩称,“消费者今后将可以随着中国银联的网络逐步走向世界。”
这与目前国际信用卡巨头的利益相悖,在他们的眼里,中国银联只是中国的区域高速公路,而不应该在他们垄断的国际高速公路上行驶。
虽然目前中国银联的国际跑道还只是一个兔子尾巴,但却阻挡不住国内一些发卡机构的试行兴趣。去年南京商业银行和宁波商行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就已经小试牛刀,而此次招行振臂一呼,国内其它发卡机构更是响者云集。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4月底,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93家发卡机构申领了银联国际标准BIN号,有28家发卡机构已经陆续推出了银联标准卡。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刘永春指出,庞大的国内个人支付需求为民族银行卡品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国内联网通用目标的实现,为创建银联品牌和走向国际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3年,中国银联全年共实现跨行交易12亿笔,交易金额38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112%,是2001年的3.8倍和4.1倍。
而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的陈雨露教授亦指出,招商银行此举更标志着民族银行卡产业的高速发展又向国际化和标准化迈出了一步。
争夺的不仅仅是蛋糕经济利益是中国银联向国际巨头挑战的直接诱因,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
根据央行的有关数据测算,2003年国内银行卡的交易总额是1079.9亿元人民币,银行卡总量2694.4万张,平均每张卡的年交易额为4000元左右。
而据专家预测,目前国内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比率只有1%,而国际上这个比率是10%,中国信用卡市场仍然有5000万至1亿张的市场容量,而信用卡交易额可能约有2000亿元到400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在瓜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蛋糕中,一些国际巨头如VISA和万事达等,早已吃得满嘴流油。到2003年底,全年办内贷记卡发行量约为480万张,比上年增加325万张。其中VISA和万事达几乎垄断了各大行所发的双币卡种。VISA国际卡累记达到168万张,比上年增长188%。
此外,中国去年国际卡总交易量金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大关,而这些国际卡几乎全部都是VISA和万事达,以平均费率3.5%计算,手续费约达0.35亿美元。
业界有强大的声音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作为国际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银行卡普遍采用国际信用卡巨头标准的趋势,将给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据中国银联的官员称,如果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规范及产品创新都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外汇管理等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中国政府对个人支付体系的监管效率,甚至威胁着我国个人支付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根据国家对入世的承诺,2006年后,中国将取消人民币业务在地域和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实现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如果国外机构进入交易转接市场,就会出现境内银行卡的交易大量走境外转接网络,通过境外机构实现信息交换和资金清算的现象,大量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向将为国外跨国公司所掌握,对国家金融信息和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澳大利亚与跨国公司的诉讼,就是前车之鉴。由于澳大利亚银行卡市场中76%的信用卡使用的都是跨国公司品牌,因此澳大利亚银行卡的价格体系也为这些跨国公司所左右,由于信用卡收费体系的不合理,导致整个社会承担过高的信用卡交易成本,并促进澳大利亚中央银行进行信用卡体系改革,从而导致一些信用卡跨国公司起诉澳联储。
事实上,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采取了行动。欧洲中央银行已把防止美国对欧洲支付网络的控制当作一个政治问题来对待。2003年9月,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的银行卡组织SSB、BANKSYS和INTEROAY正式组建了支付处理公司SINSYS,以应对美国支付巨头FDC和TSYS对欧洲银行卡支付市场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