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东京7月31日电(记者何德功)日本富士通研究所研究人员近日成功地在半导体基片上,用细针随意改变量子计算机的基本要素量子粒子的大小和位置,这一成果使量子计算机制造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据《日经产业新闻》29日报道,被称为量子粒子的微小粒子直径仅为20至30纳米,高1.2至1.5纳米,原料为铟和砷。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被称为“原子显微镜”的特殊针接触半导体基片,同时给针加上电压,使基片在纳米范围内产生氧化反应。除去被氧化的部分后,基片上便出现坑洼,再将铟和砷吹进坑洼,于是在坑洼里就形成了量子粒子。如果在针触到的地方改变电压,就可以调节量子粒子的大小和位置。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还发现,把20个直径为20至30纳米的量子粒子,按20至30纳米的间隔有规则地排列并用光进行照射,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传递电子。
据估计,真正的量子计算机问世至少要到2015年。此次对量子计算机的基本要素量子粒子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新的突破。
据《日经产业新闻》29日报道,被称为量子粒子的微小粒子直径仅为20至30纳米,高1.2至1.5纳米,原料为铟和砷。研究人员使用一种被称为“原子显微镜”的特殊针接触半导体基片,同时给针加上电压,使基片在纳米范围内产生氧化反应。除去被氧化的部分后,基片上便出现坑洼,再将铟和砷吹进坑洼,于是在坑洼里就形成了量子粒子。如果在针触到的地方改变电压,就可以调节量子粒子的大小和位置。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还发现,把20个直径为20至30纳米的量子粒子,按20至30纳米的间隔有规则地排列并用光进行照射,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传递电子。
据估计,真正的量子计算机问世至少要到2015年。此次对量子计算机的基本要素量子粒子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