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加拿大官方最近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年开始,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大陆人数后来居上,已跃居全球各地人数之首。
“没想到,我毕业后一直在做的梦,竟然可以圆了!”老李对笔者感叹。他是笔者在深圳的一位好友,前年底飞赴加拿大移民。临行前与笔者在深圳闹市区的上海宾馆餐厅话别,酒酣耳热,吐出一番感概。
“20年前,还没从大学毕业时,眼看别人通过海外关系或其它途径纷纷出国,自己心里很不是味。这个梦一做就是20年。现在有机会了,在深圳工作了10年,也算有了点经济基础,那就圆圆这个梦吧!
“那些人当年出国是去留学,在海外活得不容易。咱现在出去是移民,去了马上就可以工作。咱不是去加拿大求生存,而是去求发展的。不管成不成,我都死心了。总算为孩子趟了一条路。你说呢?”
老李今年已经45岁,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东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后在深圳一家玻璃有限公司工作,当部门经理。他的太太林梅,也是大学毕业,英语专业,在深圳一家中学教英语。他们对加拿大有所了解――10年前老李曾被单位派到温哥华培训过一年。两口子打定主意后,花了6千美元,通过一家移民公司代理申请,没费什么周折,在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通过移民官的面试后,终于在前年底带着12岁的女儿,一家三口踏上了这片梦想中的土地。
移民加拿大不看出身
只要你是中国大陆公民,不管你是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你的父母是拥有显赫权势或万贯资产的政要大亨,还是终日辛苦劳作的工人农民甚至乞丐,只要你是正规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有毕业证书和学位,所学专业是电子通讯、财会金融或其它理工科,又认为自己的英语还不错,年龄还没有超过44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你就符合加拿大政府的技术移民标准。只要你向加拿大政府属下的移民局递交申请,通过雅思英语口笔试或加拿大移民官的面试,你就可以获得加拿大移民局签发给你的移民入境签证。
如果你没有文凭,但在人生之路上通过千辛万苦的个人奋斗,为自己和家庭积累了数百万元的财富,或者你是某一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或高层管理人员,拥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你同样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加拿大移民局提出移民申请――申请以投资移民身份移民加拿大。与申请技术移民的人相比,你丝毫不比他们差,而且你的申请往往更受加拿大移民局的欢迎,因为你给加拿大带去的将是更需要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你可以为加拿大人提供工作机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移居加拿大这种人生的重大变迁,对许多大陆人士来说,已实在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或高难度的事情了。在今天的中国黄河里,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实在太多了。
中国大陆成加拿大最大移民来源地
据加拿大官方统计,1998年入境加国的全球移民总数为174,100人,其中技术移民(包括配偶和儿女)总数为81146人,商业移民总数为13778人。
过去10年,在加拿大全球前十大移民来源地中,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两地名列前茅,这两地移民加拿大的人数每年各在万人左右。但加拿大官方最近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年开始,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大陆人数后来居上,1998年已跃居全球人数比例之冠。准确的统计数字是,1998年共有19749位中国大陆人移民加拿大,其中以技术移民身份入境的有5930人,加上配偶和子女,当年一共有11927位技术移民类别的中国大陆人进入加拿大。2001年,中国大陆有4万人移民加拿大。
加拿大现任移民部长卡普兰女士,非常肯定中国大陆移民潮的积极作用。这位于1999年11月才上任的女部长,目前正在争取国会议员的连任。她在加拿大的许多场合都称,中国大陆技术人才、商业人才大量抵加,对加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益无害。
大陆人移民加拿大的三次浪潮
据加拿大政府统计,这十几年来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大陆华人总数约10万人。从大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到现在,大陆人士移民加拿大共有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在198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公派或自费在加拿大各地工作或留学的大陆人士,利用加拿大政府当时的对华态度和短期采取的对大陆移民临时政策,纷纷填表申请移民加拿大,其中部分人士如按现行移民甄选标准,根本不会有成功机会;但当时就可以无条件地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据了解,当时在加的留学生有6千人利用这一机会提出移民申请。
第二次浪潮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来自福建或广东两个沿海省份。这些人以偷渡方式进入加拿大,之后立即申请难民身份,再由难民身份陆续转为永久居民身份。这部分移民的人数多少难以统计,但估计顶多有数千人。
第三次移民加拿大浪潮,也就是本文所要着重向读者报告的,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的。还是加国官方的权威统计数字,1995年时仅有2497位中国大陆技术移民人士入境加拿大,连配偶子女等附属申请人算在内,当年也不过有5572位大陆人按技术移民类别入境。但这一数字从1996年开始急速增加,当年共有4581位中国大陆技术移民主申请人入境,连家属算在内,已经接近1万名,加国官方统计的准确数字是9518人。此后逐年大幅递增,一年多过一年。这第三次浪潮来的大陆新移民,无论从数量上或素质上,都是前两次浪潮所无法相比的。
中国大陆人士的三次移民潮,使在加拿大的大陆华人数目激增。其中多伦多和温哥华成了大陆移民在加国定居的两个首选城市。
温哥华、多伦多成移民最热之地
整个加拿大的人口结构百分比大致可以这样来划分:源于欧罗巴人种的金发碧眼的白人,占3000万人口中的大多数。这些人大都是祖父母多年前从欧洲、澳洲或中南美洲等地移民到加拿大的后裔;从世界其它地区,尤其是亚洲来的有色人种移民,约占总人口的1/5,华人占总人口的2%左右,约有65万人。加拿大华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定居在温哥华或多伦多。
许多来自港澳台的移民和大陆移民,也都选择定居温哥华。虽说加拿大的华人在加拿大总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但这大概是除了洋人之外的最大少数族裔了。温哥华的一些银行、超市和图书馆等各种公共服务机构,在按法律规定用英法两种语言标志各种服务外,往往还要加上中文,但其它语言就极少见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温哥华地区的里奇蒙市,与温哥华中心区仅有一桥之隔,这几年被国际游客形容为小香港,因为这里的华人和华人企业实在太多了:总共不到12万人口的一个小小市区,竟有近7万是华人,比例高达市区总人口的近60%,平均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多是华人。
有许多来了多年的华人朋友告诉我,生活在这里,根本不需要讲英语。几乎家家公司和商场,都配有讲广东话或普通话的员工,没有他们简直无法做华人的生意,而不做华人生意或不与华人打交道,后果可想而知。还有人戏言,再过几年,当华人在加拿大政界成气候时,加拿大政府就会变腐败,因为华人会按另一套游戏规则来做。
有位长住里奇蒙的洋人朋友专门给我解释过为什么这里成了华人天下:中国人讲迷信,里奇蒙的英语发音听起来极像“rich men”,即富人的意思,中国人愿意图吉利,所以就冲着这个含义涌来了。姑妄听之吧。
比较而言,温哥华是个以旅游和餐饮等服务业为主的消费城市,地理上与亚洲近一些,经济发展上在加拿大诸城市中历来是倒数靠前,主要原因是人口少,市场小,劳动力成本高,小时工资标准是加拿大最高的。去年11月1日开始提高到每小时最低工资7.6加元,今年11月1日还要再提高到每小时8加元。劳动力成本高直接影响投资热情和就业机会。商业移民中经济条件较好,移民目的以享受生活为主的东南亚移民偏爱这里。
多伦多则是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人口多,大型企业投资多,工作机会也比温哥华多。技术移民多喜欢去多伦多,因为找工作容易些。由一家加拿大调查公司所做的最新调查估计,多伦多目前约有450万人口,其中华人估计有35.5万。多伦多华人在购买汽车时,差不多每10个中便有7个是以现金付款,超过40%的多伦多华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移民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总是意味着迁移和动荡,而要重新扎根一片陌生土地,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价。对中国大陆人而言,移民更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新生活曾是许多人的梦,如今人们的美梦成真,但人们也从梦中醒来。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国家
不可否认,加拿大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每年都从全球174个国家中评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加拿大已经连续6年名列第一。如果说加拿大是地球上那片最美丽的国土,那么温哥华简直就可说是那片国土上最耀眼的明珠了。虽然整个城市仅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在世人心目中,温哥华几乎成了天堂的代名词。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部边缘,背靠落基山脉,面临太平洋。加拿大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字显示,整个大温地区1991年的总人口为160万出头,1996年上升到183万多,5年增加了近23万人。按此增长速度估计,目前人口已突破200万,是仅次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的地名取自一位名叫乔治・温哥华的人名,这位英国探险家于1792年率队乘船来到加拿大西部,于是这一带便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来命名。
温哥华也是个山水合一的城市。大大小小的海湾廷伸进市区,甚至深入到群山之中。温哥华还是个充满鲜花树木的城市。在那春季夏季的日子里,所有的街道都盛开着无数的奇花异草,整个城市日夜充满了醉人的花香。即使是在阴雨菲菲的长冬,仍然到处是深绿或浅绿的万千松柏。一年四季,清新的空气中始终带着松木的清香,时不时就会见到黑松鼠在窗外的树间跳来跳去。
一对新加坡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夫妇,男的在新加坡有自己的公司和生意,女的在新加坡一家华人跨国公司里当高级秘书。新加坡被人形容为一个花园国家,其生态环境之好可想而知,而这对夫妇在新加坡的生活也十分优裕,按理说应当满足了。但两人来温哥华旅游之后,竟被这里的优美环境深深打动,动了移民念头。为了谨慎行事,男的先后来温哥华旅游了三次,反复考查,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新加坡,移民加拿大。
有“野心”的移民需三思
加拿大确实很美,但并一定适合所有从中国大陆来的移民。我认识的一位顾老板,可能是最后悔的人之一。
据他和他的太太讲,为了移民温哥华,顾老板已经陆续投资了十几万加元,可是局面并没有打开。主要障碍是他不会讲英语,只能在华人圈里转。而华人圈子毕竟太小,华人市场只是主流市场的1/5,所以他那10万条毛巾,至今也只推出去1/5。
事实已经证明,加拿大并不适合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国移民。笔者与一些加拿大本地公司的洋人总裁经理们交谈时,连这些土生土长的洋鬼子们都一致认为,温哥华实际上只是适合养老和享受生命的地方,可以把温哥华当做休息的家,但是这里不是生意场,甚至整个加拿大也不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只有美国,当然还有中国,才是能让人焕发出激情,充满生命活力的国家,因此要做生意,或是到中国,或是到美国。
移民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总是意味着迁移和动荡,而要重新扎根一片陌生土地,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价。对中国大陆人而言,移民更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新生活曾是许多人的梦,如今人们的美梦成真,但人们也从梦中醒来。
选择移民这一步,对中国大陆技术移民而言,是自愿而非强迫,是主动选择而非被逼无奈。如果你已经走出了这一步,你实在是无可抱怨,因为是你,在中国大陆事业有成之后,想拿一个加拿大的身份,以便将来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大显身手;是你,这些年来通过种种途径或努力,在大陆赚了大把的银子,想功成身退,到加拿大来享受人生;是你,想让老婆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尤其想让子女尽早受到西方教育,将来有个更好的前程;也是你,想到加拿大甚至美国来试试身手,学点洋招儿,希望自己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再上层楼。
可你不要搞错,要在加拿大重新扎根开花,再创灿烂辉煌,你可得有真本事。用海外华人的话讲,你要周身刀,张张利,最好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如果你仅仅是个银样蜡枪头,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对不起,移民加拿大对你可就是重上井冈山,重上上甘岭。如果你不从此经历类似于从母体剥离下来般的一场撕心裂肺的精神裂变,你不在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洗礼下脱胎换骨,你就很难融入社会,不用说主流社会,即使是华人社会,你都难以融入,你就很难走出中国城,你就永远是在外国土地上的中国大陆人。
我所了解的移民中介公司
大多数人来加是通过移民中介公司办理的手续。在加拿大成立一家移民公司并不难,与注册任何其它公司一样,在温哥华或多伦多注册一家个人或合伙性质的移民公司,注册费才30加元;注册一家股份制的移民公司也不过300多加元,请律师帮忙则另当别论。
绝大多数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加拿大移民公司,都是最近三五年才注册成立的,其核心也不过一到两人,多数是“夫妻店”或“兄弟档”,这类移民公司总部或是设在多伦多,或是设在温哥华,总部的人员多的有几十个,少的仅有两三个。还有个别的跑单帮。
移民公司往往以洋人头像打广告招徕客户,实际上,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加拿大移民公司,除少数由香港和台湾做老板外,绝大部分公司的真正老板都是当年从中国大陆出国的留学生。
成立移民公司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回中国大陆登记注册分支机构。一个分支机构的总投资可多可少。租一间高档写字楼,每月租金一般在5000到10000元人民币;聘用三五位年轻能干的小姐,每人每月不超过两千元人民币,再加上购买办公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几万元,这样算来,充其量十万元就可设一个,因此有些移民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可成立十几家分支机构。
这类分支机构越多越好,“多一个办事处就是多一个印钞机,”有家移民公司老板这样说。分支机构负责人少数由总部派遣,这类人士没有几人有真正的加拿大国籍,都是办了“返加证”的新移民,在广告中的所谓“加籍”,用的是鱼目混珠的手法,反正没有人去追究。
在加拿大和中国都办好了执照后,移民公司的第三步就是在加拿大和中国大陆各地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杂志上大打广告。
在温哥华的《世界日报》或是其它几家中文大报上,连续做一个月的整版套红广告,费用不到6千加元,即不到4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大陆的任何一家报纸上做类似广告,类似费用则需按天计,而不是按月计。两地的广告费用相差悬殊。
移民公司在温哥华本地中文报纸打广告,主要是起到一种通知作用,即露露脸,让所有在本地的海外华人知道,本公司确已存在。因为本地华人中有许多人都在中国大陆有亲友,这些亲友在决定让本地移民公司代办手续前,往往都会与这里的亲朋好友们通通话,让他们帮助了解一下有无这家移民公司,以免上当受骗。
在中国大陆打广告才是移民公司的主要市场手段。广告在报纸杂志上出现的次数多少,面积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各移民公司之间的竞争。有移民公司负责人说,广告是在这一行里压倒其它竞争对手的最有效手段。能在广告上把对手压住,就等于在市场上把对手压住。
第四步,利用各家高档饭店与会议厅举办各类移民讲座。一次讲座,连租场地加其它费用,不超过两千元人民币,但是只要有参加讲座的人中有三五个人成为客户,那也就足以抵销成本。
经济候鸟盼飞回中国大陆
马斯洛夫曾把人的需求形容为金字塔形的7个台阶,从最底层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到最高层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每个正常的人,在第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追求下一个,这就样永远不停地追求下去。
中国大陆移民来说在满足上述追求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据了解,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想回中国大陆发展,因为在世人眼里,中国大陆现在实际上已是巨大市场的代名词,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成大名或发大财,似乎还是中国更加充满机会。
有对已来加拿大十多年的北京夫妻,女方已是温哥华一家中学的教师,男方在温哥华的一家中文电视台当导演。用两人的话说,他们现在是“要什么有什么了”。然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两人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渴望,希望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如今两人正在与几个大陆影视圈的朋友们筹划,要拍一部反映在加拿大的中国大陆移民的系列电视片。
2000年10月底,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会同中科院,清华、北大和另外几家中国企业,特地组成一个招聘留学人才、引进技术项目的工作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招聘留学生回国内工作。在工作团于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举办的那次洽谈会上,领事馆人员当时仅准备了几十把椅子,但却来了一百多人,诺大的会场根本不够,许多人只好站在走廊里听,来者当中有大陆留学生,也有大陆技术移民。候鸟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大陆的经济气候,一直在等待着可以有飞回中国大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青年参考 侯明清 加拿大)
“没想到,我毕业后一直在做的梦,竟然可以圆了!”老李对笔者感叹。他是笔者在深圳的一位好友,前年底飞赴加拿大移民。临行前与笔者在深圳闹市区的上海宾馆餐厅话别,酒酣耳热,吐出一番感概。
“20年前,还没从大学毕业时,眼看别人通过海外关系或其它途径纷纷出国,自己心里很不是味。这个梦一做就是20年。现在有机会了,在深圳工作了10年,也算有了点经济基础,那就圆圆这个梦吧!
“那些人当年出国是去留学,在海外活得不容易。咱现在出去是移民,去了马上就可以工作。咱不是去加拿大求生存,而是去求发展的。不管成不成,我都死心了。总算为孩子趟了一条路。你说呢?”
老李今年已经45岁,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东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后在深圳一家玻璃有限公司工作,当部门经理。他的太太林梅,也是大学毕业,英语专业,在深圳一家中学教英语。他们对加拿大有所了解――10年前老李曾被单位派到温哥华培训过一年。两口子打定主意后,花了6千美元,通过一家移民公司代理申请,没费什么周折,在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通过移民官的面试后,终于在前年底带着12岁的女儿,一家三口踏上了这片梦想中的土地。
移民加拿大不看出身
只要你是中国大陆公民,不管你是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你的父母是拥有显赫权势或万贯资产的政要大亨,还是终日辛苦劳作的工人农民甚至乞丐,只要你是正规院校本科以上毕业生,有毕业证书和学位,所学专业是电子通讯、财会金融或其它理工科,又认为自己的英语还不错,年龄还没有超过44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你就符合加拿大政府的技术移民标准。只要你向加拿大政府属下的移民局递交申请,通过雅思英语口笔试或加拿大移民官的面试,你就可以获得加拿大移民局签发给你的移民入境签证。
如果你没有文凭,但在人生之路上通过千辛万苦的个人奋斗,为自己和家庭积累了数百万元的财富,或者你是某一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或高层管理人员,拥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你同样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加拿大移民局提出移民申请――申请以投资移民身份移民加拿大。与申请技术移民的人相比,你丝毫不比他们差,而且你的申请往往更受加拿大移民局的欢迎,因为你给加拿大带去的将是更需要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你可以为加拿大人提供工作机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移居加拿大这种人生的重大变迁,对许多大陆人士来说,已实在算不上是什么了不起或高难度的事情了。在今天的中国黄河里,能跳过龙门的鲤鱼实在太多了。
中国大陆成加拿大最大移民来源地
据加拿大官方统计,1998年入境加国的全球移民总数为174,100人,其中技术移民(包括配偶和儿女)总数为81146人,商业移民总数为13778人。
过去10年,在加拿大全球前十大移民来源地中,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两地名列前茅,这两地移民加拿大的人数每年各在万人左右。但加拿大官方最近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从1996年开始,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大陆人数后来居上,1998年已跃居全球人数比例之冠。准确的统计数字是,1998年共有19749位中国大陆人移民加拿大,其中以技术移民身份入境的有5930人,加上配偶和子女,当年一共有11927位技术移民类别的中国大陆人进入加拿大。2001年,中国大陆有4万人移民加拿大。
加拿大现任移民部长卡普兰女士,非常肯定中国大陆移民潮的积极作用。这位于1999年11月才上任的女部长,目前正在争取国会议员的连任。她在加拿大的许多场合都称,中国大陆技术人才、商业人才大量抵加,对加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益无害。
大陆人移民加拿大的三次浪潮
据加拿大政府统计,这十几年来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大陆华人总数约10万人。从大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到现在,大陆人士移民加拿大共有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在1989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公派或自费在加拿大各地工作或留学的大陆人士,利用加拿大政府当时的对华态度和短期采取的对大陆移民临时政策,纷纷填表申请移民加拿大,其中部分人士如按现行移民甄选标准,根本不会有成功机会;但当时就可以无条件地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据了解,当时在加的留学生有6千人利用这一机会提出移民申请。
第二次浪潮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来自福建或广东两个沿海省份。这些人以偷渡方式进入加拿大,之后立即申请难民身份,再由难民身份陆续转为永久居民身份。这部分移民的人数多少难以统计,但估计顶多有数千人。
第三次移民加拿大浪潮,也就是本文所要着重向读者报告的,从1996年下半年开始的。还是加国官方的权威统计数字,1995年时仅有2497位中国大陆技术移民人士入境加拿大,连配偶子女等附属申请人算在内,当年也不过有5572位大陆人按技术移民类别入境。但这一数字从1996年开始急速增加,当年共有4581位中国大陆技术移民主申请人入境,连家属算在内,已经接近1万名,加国官方统计的准确数字是9518人。此后逐年大幅递增,一年多过一年。这第三次浪潮来的大陆新移民,无论从数量上或素质上,都是前两次浪潮所无法相比的。
中国大陆人士的三次移民潮,使在加拿大的大陆华人数目激增。其中多伦多和温哥华成了大陆移民在加国定居的两个首选城市。
温哥华、多伦多成移民最热之地
整个加拿大的人口结构百分比大致可以这样来划分:源于欧罗巴人种的金发碧眼的白人,占3000万人口中的大多数。这些人大都是祖父母多年前从欧洲、澳洲或中南美洲等地移民到加拿大的后裔;从世界其它地区,尤其是亚洲来的有色人种移民,约占总人口的1/5,华人占总人口的2%左右,约有65万人。加拿大华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定居在温哥华或多伦多。
许多来自港澳台的移民和大陆移民,也都选择定居温哥华。虽说加拿大的华人在加拿大总人口中只占极少数,但这大概是除了洋人之外的最大少数族裔了。温哥华的一些银行、超市和图书馆等各种公共服务机构,在按法律规定用英法两种语言标志各种服务外,往往还要加上中文,但其它语言就极少见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温哥华地区的里奇蒙市,与温哥华中心区仅有一桥之隔,这几年被国际游客形容为小香港,因为这里的华人和华人企业实在太多了:总共不到12万人口的一个小小市区,竟有近7万是华人,比例高达市区总人口的近60%,平均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多是华人。
有许多来了多年的华人朋友告诉我,生活在这里,根本不需要讲英语。几乎家家公司和商场,都配有讲广东话或普通话的员工,没有他们简直无法做华人的生意,而不做华人生意或不与华人打交道,后果可想而知。还有人戏言,再过几年,当华人在加拿大政界成气候时,加拿大政府就会变腐败,因为华人会按另一套游戏规则来做。
有位长住里奇蒙的洋人朋友专门给我解释过为什么这里成了华人天下:中国人讲迷信,里奇蒙的英语发音听起来极像“rich men”,即富人的意思,中国人愿意图吉利,所以就冲着这个含义涌来了。姑妄听之吧。
比较而言,温哥华是个以旅游和餐饮等服务业为主的消费城市,地理上与亚洲近一些,经济发展上在加拿大诸城市中历来是倒数靠前,主要原因是人口少,市场小,劳动力成本高,小时工资标准是加拿大最高的。去年11月1日开始提高到每小时最低工资7.6加元,今年11月1日还要再提高到每小时8加元。劳动力成本高直接影响投资热情和就业机会。商业移民中经济条件较好,移民目的以享受生活为主的东南亚移民偏爱这里。
多伦多则是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与美国经济息息相关,人口多,大型企业投资多,工作机会也比温哥华多。技术移民多喜欢去多伦多,因为找工作容易些。由一家加拿大调查公司所做的最新调查估计,多伦多目前约有450万人口,其中华人估计有35.5万。多伦多华人在购买汽车时,差不多每10个中便有7个是以现金付款,超过40%的多伦多华人拥有自己的住宅。
移民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总是意味着迁移和动荡,而要重新扎根一片陌生土地,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价。对中国大陆人而言,移民更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新生活曾是许多人的梦,如今人们的美梦成真,但人们也从梦中醒来。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国家
不可否认,加拿大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每年都从全球174个国家中评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加拿大已经连续6年名列第一。如果说加拿大是地球上那片最美丽的国土,那么温哥华简直就可说是那片国土上最耀眼的明珠了。虽然整个城市仅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在世人心目中,温哥华几乎成了天堂的代名词。
温哥华位于加拿大西部边缘,背靠落基山脉,面临太平洋。加拿大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字显示,整个大温地区1991年的总人口为160万出头,1996年上升到183万多,5年增加了近23万人。按此增长速度估计,目前人口已突破200万,是仅次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的地名取自一位名叫乔治・温哥华的人名,这位英国探险家于1792年率队乘船来到加拿大西部,于是这一带便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来命名。
温哥华也是个山水合一的城市。大大小小的海湾廷伸进市区,甚至深入到群山之中。温哥华还是个充满鲜花树木的城市。在那春季夏季的日子里,所有的街道都盛开着无数的奇花异草,整个城市日夜充满了醉人的花香。即使是在阴雨菲菲的长冬,仍然到处是深绿或浅绿的万千松柏。一年四季,清新的空气中始终带着松木的清香,时不时就会见到黑松鼠在窗外的树间跳来跳去。
一对新加坡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夫妇,男的在新加坡有自己的公司和生意,女的在新加坡一家华人跨国公司里当高级秘书。新加坡被人形容为一个花园国家,其生态环境之好可想而知,而这对夫妇在新加坡的生活也十分优裕,按理说应当满足了。但两人来温哥华旅游之后,竟被这里的优美环境深深打动,动了移民念头。为了谨慎行事,男的先后来温哥华旅游了三次,反复考查,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新加坡,移民加拿大。
有“野心”的移民需三思
加拿大确实很美,但并一定适合所有从中国大陆来的移民。我认识的一位顾老板,可能是最后悔的人之一。
据他和他的太太讲,为了移民温哥华,顾老板已经陆续投资了十几万加元,可是局面并没有打开。主要障碍是他不会讲英语,只能在华人圈里转。而华人圈子毕竟太小,华人市场只是主流市场的1/5,所以他那10万条毛巾,至今也只推出去1/5。
事实已经证明,加拿大并不适合野心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国移民。笔者与一些加拿大本地公司的洋人总裁经理们交谈时,连这些土生土长的洋鬼子们都一致认为,温哥华实际上只是适合养老和享受生命的地方,可以把温哥华当做休息的家,但是这里不是生意场,甚至整个加拿大也不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只有美国,当然还有中国,才是能让人焕发出激情,充满生命活力的国家,因此要做生意,或是到中国,或是到美国。
移民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总是意味着迁移和动荡,而要重新扎根一片陌生土地,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价。对中国大陆人而言,移民更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开始。这种新生活曾是许多人的梦,如今人们的美梦成真,但人们也从梦中醒来。
选择移民这一步,对中国大陆技术移民而言,是自愿而非强迫,是主动选择而非被逼无奈。如果你已经走出了这一步,你实在是无可抱怨,因为是你,在中国大陆事业有成之后,想拿一个加拿大的身份,以便将来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大显身手;是你,这些年来通过种种途径或努力,在大陆赚了大把的银子,想功成身退,到加拿大来享受人生;是你,想让老婆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尤其想让子女尽早受到西方教育,将来有个更好的前程;也是你,想到加拿大甚至美国来试试身手,学点洋招儿,希望自己今后的人生和事业再上层楼。
可你不要搞错,要在加拿大重新扎根开花,再创灿烂辉煌,你可得有真本事。用海外华人的话讲,你要周身刀,张张利,最好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如果你仅仅是个银样蜡枪头,只有程咬金的三板斧,对不起,移民加拿大对你可就是重上井冈山,重上上甘岭。如果你不从此经历类似于从母体剥离下来般的一场撕心裂肺的精神裂变,你不在西方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洗礼下脱胎换骨,你就很难融入社会,不用说主流社会,即使是华人社会,你都难以融入,你就很难走出中国城,你就永远是在外国土地上的中国大陆人。
我所了解的移民中介公司
大多数人来加是通过移民中介公司办理的手续。在加拿大成立一家移民公司并不难,与注册任何其它公司一样,在温哥华或多伦多注册一家个人或合伙性质的移民公司,注册费才30加元;注册一家股份制的移民公司也不过300多加元,请律师帮忙则另当别论。
绝大多数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加拿大移民公司,都是最近三五年才注册成立的,其核心也不过一到两人,多数是“夫妻店”或“兄弟档”,这类移民公司总部或是设在多伦多,或是设在温哥华,总部的人员多的有几十个,少的仅有两三个。还有个别的跑单帮。
移民公司往往以洋人头像打广告招徕客户,实际上,目前在中国大陆的加拿大移民公司,除少数由香港和台湾做老板外,绝大部分公司的真正老板都是当年从中国大陆出国的留学生。
成立移民公司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回中国大陆登记注册分支机构。一个分支机构的总投资可多可少。租一间高档写字楼,每月租金一般在5000到10000元人民币;聘用三五位年轻能干的小姐,每人每月不超过两千元人民币,再加上购买办公设施的一次性投入几万元,这样算来,充其量十万元就可设一个,因此有些移民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可成立十几家分支机构。
这类分支机构越多越好,“多一个办事处就是多一个印钞机,”有家移民公司老板这样说。分支机构负责人少数由总部派遣,这类人士没有几人有真正的加拿大国籍,都是办了“返加证”的新移民,在广告中的所谓“加籍”,用的是鱼目混珠的手法,反正没有人去追究。
在加拿大和中国都办好了执照后,移民公司的第三步就是在加拿大和中国大陆各地有影响力的中文报纸杂志上大打广告。
在温哥华的《世界日报》或是其它几家中文大报上,连续做一个月的整版套红广告,费用不到6千加元,即不到4万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大陆的任何一家报纸上做类似广告,类似费用则需按天计,而不是按月计。两地的广告费用相差悬殊。
移民公司在温哥华本地中文报纸打广告,主要是起到一种通知作用,即露露脸,让所有在本地的海外华人知道,本公司确已存在。因为本地华人中有许多人都在中国大陆有亲友,这些亲友在决定让本地移民公司代办手续前,往往都会与这里的亲朋好友们通通话,让他们帮助了解一下有无这家移民公司,以免上当受骗。
在中国大陆打广告才是移民公司的主要市场手段。广告在报纸杂志上出现的次数多少,面积大小,也可以反映出各移民公司之间的竞争。有移民公司负责人说,广告是在这一行里压倒其它竞争对手的最有效手段。能在广告上把对手压住,就等于在市场上把对手压住。
第四步,利用各家高档饭店与会议厅举办各类移民讲座。一次讲座,连租场地加其它费用,不超过两千元人民币,但是只要有参加讲座的人中有三五个人成为客户,那也就足以抵销成本。
经济候鸟盼飞回中国大陆
马斯洛夫曾把人的需求形容为金字塔形的7个台阶,从最底层的生存和安全需求,到最高层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每个正常的人,在第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追求下一个,这就样永远不停地追求下去。
中国大陆移民来说在满足上述追求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据了解,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想回中国大陆发展,因为在世人眼里,中国大陆现在实际上已是巨大市场的代名词,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成大名或发大财,似乎还是中国更加充满机会。
有对已来加拿大十多年的北京夫妻,女方已是温哥华一家中学的教师,男方在温哥华的一家中文电视台当导演。用两人的话说,他们现在是“要什么有什么了”。然而,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两人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精神渴望,希望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如今两人正在与几个大陆影视圈的朋友们筹划,要拍一部反映在加拿大的中国大陆移民的系列电视片。
2000年10月底,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会同中科院,清华、北大和另外几家中国企业,特地组成一个招聘留学人才、引进技术项目的工作团,专程赴美国和加拿大招聘留学生回国内工作。在工作团于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举办的那次洽谈会上,领事馆人员当时仅准备了几十把椅子,但却来了一百多人,诺大的会场根本不够,许多人只好站在走廊里听,来者当中有大陆留学生,也有大陆技术移民。候鸟们一直在关注着中国大陆的经济气候,一直在等待着可以有飞回中国大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青年参考 侯明清 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