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卡纳塔的华人小区少了往日的热闹

chinadia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4-29
消息
17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在首都渥太华市郊,有一个名叫卡纳塔的小城,人称“北方硅谷”。那里不仅汇集着加拿大北电网络、美国思科、惠普、德国西门子等知名IT企业,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IT精英们前来落脚,其中也包括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 www.edealseek.com

几乎所有华人技术移民都落脚那里 www.edealseek.com

据环球时报报道,卡纳塔位于渥太华市的西部,距市区不到30公里。卡纳塔原为土著印第安人群居地,占地面积为139平方公里。2000年1月前,它仅是渥太华卡尔顿地区的11个小城之一,现已成为渥太华市的一个辖区,IT行业也成为与政府机构并列的两大“产业”之一。 www.edealseek.com

上世纪80年代,原法国的“新桥”公司率先落脚这里,此后,加拿大最大的电讯公司北电网络,以及世界各地一些IT企业陆续来这里安营扎寨,从而使卡纳塔成了世界瞩目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之一。在“科技一条街”的街道两旁,各大著名公司比邻而居,在展示实力的同时,也显示出IT产业的勃勃生机。 www.edealseek.com

著名IT大公司云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几乎所有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特别是IT专业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一份稳定而收入丰厚的职业(一般技术人员的年薪都在8万加元左右,约合48万元人民币),甚至连一些原来不是IT专业的人,只要在渥太华大学或卡尔顿大学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后,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当时,在卡纳塔的就业者中,华人约占40%,这里可以说是全加拿大中国技术移民最集中、收入最高的地方。 www.edealseek.com

在当地站稳脚跟后,华人工程师们开始置房买车、生儿育女,在当地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开始了他们惬意的生活。 www.edealseek.com

edealseek.com
各大公司裁员,华人工程师首当其冲 www.edealseek.com

edealseek.com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2001年起,由于高科技经济的泡沫破灭,IT业炫目的光环开始褪色。2001年的“9・11”事件,在重创美国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IT行业的下滑,并直接波及遍布全球的IT从业人员的利益。小公司倒闭、大公司裁员……卡纳塔风光不再。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便是华人工程师和其他少数族裔人员。 www.edealseek.com

采访中,不少华人告诉记者,这里几乎没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失业!”,华人工程师更是无一幸免地被牵连、受影响。为了生存,不少华人男子只好抛妻别子,像鸟儿一样飞出去找食物,妇女和孩子则留守等待。一时间,卡纳塔的华人村被人戏称为“女人村”。 www.edealseek.com

周女士夫妇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留学生。前年先生失业后,接受了中国一家IT公司的聘请,做了“海归”。如今夫妻俩分别已快两年了。此间,周女士准备放弃加拿大的一切,带着孩子重返故里。但她一直担心在加拿大长大的孩子是否适应国内的教学。“如果他实在没办法适应,我只能带他回来”,周女士忧心忡忡地说。据了解,目前很多华人女子留守卡纳塔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里的教学质量比其他地方好,也更适合孩子成长。本文由倍可亲网站向北美华人推荐, 转载请保留出处. www.edealseek.com

来自深圳的刘女士也是两地分居的典型例子。1998年,刘女士夫妇来到卡纳塔。曾在国内从事IT工作的先生,顺理成章地在这里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刘女士也在渥太华政府部门找了个普通文员的工作。工作满意、收入稳定,两人就此安顿下来。没想到,“9・11”事件后,刘女士的先生成了第一批被裁掉的人。家庭的担子一下子落在刘女士身上,她的收入尚可维持家庭生活,但无法负担房和车的贷款。去年,刘女士的先生终于在距渥太华1000多公里的外省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本来全家要一起走,但刘女士最终为了自己那份薪水不高、却很稳定的工作放弃了团圆的机会。 www.edealseek.com

男人去外地再就业,剩下的只有女人和孩子 www.edealseek.com

在卡纳塔,像周女士和刘女士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因为找不到工作,不少华人男子放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选择回中国,或者去美国、墨西哥等地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在加拿大西部艾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市找到新工作的老张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还算幸运,虽然和老婆孩子距离远点,但毕竟还在同一个国家。老张说,他准备先去卡尔加里探探路,如果那里环境不错的话,他会考虑卖掉卡纳塔的房子,将家搬到那里去。当然,如果工作不太理想,他会再找机会回来。 www.edealseek.com

采访中,老张无奈地对记者说,其实,他们早知道有人把华人村戏称为“女人村”。虽然这个说法不太恰当,但这里的确有不少家庭两地分居,孩子终年看不到爸爸的身影;冬天铲雪、夏天除草的也总是妻子。所不同的是,有些家庭男人离得近些,例如在多伦多,每周末可以开车回家和妻儿小聚;离得远的如美国,每月可坐飞机回一趟家;离得更远的,比如中国,就只能每年互相探亲一次,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了。采访中,记者也明显感觉到了留守女士的辛苦与无奈,她们既当爹又当妈,有些人还兼着一份工作。也有不少华人女子表示,她们可以忍受辛苦和忙碌,但长时间的两地分居,势必会给家庭带来很多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卡纳塔华人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多移点儿华人移民...人多了..自然就热闹了...
 
这种道听途说,错误百出的文章就不要在CFC转贴了.
 
是么!!!!!!惊讶中在渥村那么究才知道这些事!!!还是国内的媒体牛b啊!
 
看来在国内,加拿大的算是臭了....都是鸟NORTEL害的,一下砍了那么多人.

我上次回去见了一个国内"巨大中华"中的一个上市公司的VP,他以为我一直在美国,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在美国的整体素质高,加拿大的大多数比较差...听了不知道说啥好哦...:)

摆脱各位,就算回国也别象饿狼一样,多少还是要有点面子的.

另外,回去的千万别说是KANATA的,国内的电信行业几乎都知道KANATA啦:)

哈哈....
 
nod. when i saw newbridge is a french company i stopped reading.
hiahiahia
 
这篇文章好也罢不好也罢至少反映了一个现实,Kanata/ottawa这里很多人因为失业而背井离乡,我没有统计过这样的情况有没有严重到被人称作“女人村”,但是我认识不少以前在这里工作的朋友,都离开了这里去中国/美国工作。而这些朋友离开之后,都理所当然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混得不错。

真正可怜的其实是(这次,注意是这次)没有受到失业冲击的人群,他们以为他们自己还是自己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而沾沾自喜,根本看不到加拿大整体经济规模的限制所导致的工作机会不足从而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成为一个成天对加拿大乐此不疲而"呱呱称赞"的真正的井底之蛙.

我敢说,在不久的将来,那些离开加拿大而找到自己新位置的人都不仅会拥有经受失业打击的能力,还会有寻找到更多更好更新的机会的能力和环境条件, 而那些今天的井底之蛙们,将很有希望也很有资格很快成为明天的丧家之犬.
 
最初由 小酒保 发布
。。。

临时想起来再加一段,如果有人有兴趣,傍晚去那个小区看看,你会看见三五成群的中国老人或散步的,或坐一起聊天的,或推童车的。有一天,我看见有六位中国老太太一溜排开坐在马路牙子边聊天(呵呵,那儿新建了个学校还没开,有空地人也不多,马路也是新开,安静适合老人聚会)。一句话,热闹着呢 :)

您老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D

比热闹,kanata 能比的上bayshore 吗:blink: 整天晚上一帮无业游民瞎溜达,根本不知道啥叫操心:o :D
 
最初由 sommer 发布
。。。
真正可怜的其实是(这次,注意是这次)没有受到失业冲击的人群,他们以为他们自己还是自己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而沾沾自喜,根本看不到加拿大整体经济规模的限制所导致的工作机会不足从而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成为一个成天对加拿大乐此不疲而"呱呱称赞"的真正的井底之蛙.

我敢说,在不久的将来,那些离开加拿大而找到自己新位置的人都不仅会拥有经受失业打击的能力,还会有寻找到更多更好更新的机会的能力和环境条件, 而那些今天的井底之蛙们,将很有希望也很有资格很快成为明天的丧家之犬.

话不能这么说,骑驴找驴的总比背水一战的要从容些。。。
 
最初由 小傻 发布

比热闹,kanata 能比的上bayshore 吗:blink: 整天晚上一帮无业游民瞎溜达,根本不知道啥叫操心:o :D

小酒保,“卡纳塔的华人小区”到底在那里?俺也要去瞎溜达
 
最初由 sommer 发布
这篇文章好也罢不好也罢至少反映了一个现实,Kanata/ottawa这里很多人因为失业而背井离乡,我没有统计过这样的情况有没有严重到被人称作“女人村”,但是我认识不少以前在这里工作的朋友,都离开了这里去中国/美国工作。而这些朋友离开之后,都理所当然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混得不错。

真正可怜的其实是(这次,注意是这次)没有受到失业冲击的人群,他们以为他们自己还是自己这个行业的佼佼者而沾沾自喜,根本看不到加拿大整体经济规模的限制所导致的工作机会不足从而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成为一个成天对加拿大乐此不疲而"呱呱称赞"的真正的井底之蛙.

我敢说,在不久的将来,那些离开加拿大而找到自己新位置的人都不仅会拥有经受失业打击的能力,还会有寻找到更多更好更新的机会的能力和环境条件, 而那些今天的井底之蛙们,将很有希望也很有资格很快成为明天的丧家之犬.

Wow, what a sour grape.
 
最初由 heckler 发布


Wow, what a sour grape.

哈哈,北硅谷这棵葡萄可是真甜啊,除了几个NB, 现在没有几个人能吃得到耶...
 
楼上:关于如何让那些NB失去由“井底之蛙”升级到“丧家之犬”的希望和资格,您老有何建议?
他们成为您老人家眼中的井底之蛙、以及未来的丧家之犬,看上去是因为他们有驴骑。因此他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放弃自己骑的驴子,然后:
a.再找别的驴
b.找马
c.什么也不找,尽管那样非常地痛苦
您觉得哪种方案比较满意?您选了之后,咱就可以开展可行性研究。

俺个人认为要NB们先放弃自己骑的驴子,不够人道。应该允许NB们骑驴找驴、或骑驴找马,而没有驴骑的人则应该在中、加、美以及其他各处找马和驴。有驴骑的几个NB们并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不应该因为继续骑着驴而受到指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俺不太理解您的想法,您也尽管批判、鞭挞、揭露俺的错误!
 
Quo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人村戏称为“女人村", "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记者也明显感觉到了留守女士的辛苦与无奈,她们既当爹又当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s Kanada in Fujian Province? It sounds like it.

Quo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上次回去见了一个国内"巨大中华"中的一个上市公司的VP,他以为我一直在美国,跟我聊天的时候说,在美国的整体素质高,加拿大的大多数比较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 should answer him: "It certainly is, but those "加拿大的大多数" have definitely higher level than VP you. They don't make such stupid comments like you did.
 
最初由 无业游民 发布
楼上:关于如何让那些NB失去由“井底之蛙”升级到“丧家之犬”的希望和资格,您老有何建议?
他们成为您老人家眼中的井底之蛙、以及未来的丧家之犬,看上去是因为他们有驴骑。因此他们是不是应该首先放弃自己骑的驴子,然后:
a.再找别的驴
b.找马
c.什么也不找,尽管那样非常地痛苦
您觉得哪种方案比较满意?您选了之后,咱就可以开展可行性研究。

俺个人认为要NB们先放弃自己骑的驴子,不够人道。应该允许NB们骑驴找驴、或骑驴找马,而没有驴骑的人则应该在中、加、美以及其他各处找马和驴。有驴骑的几个NB们并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不应该因为继续骑着驴而受到指责。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俺不太理解您的想法,您也尽管批判、鞭挞、揭露俺的错误!

骑着河这边的驴,能找到河那边的马吗?还有驴奇的人,会那么积极地找马吗?

讨论这个问题有什么用,你愿意带在加拿大是你的自由,人家离开这里另谋高就是人家的自由,长短利弊,将来自然会知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