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同僚
童年是人生的摇篮,也是心性养成的哺育时期,由于先天禀赋与少小经历的不同,陈氏兄弟看上去并不相像。陈果夫矮小瘦弱,相貌清癯;陈立夫稍壮,神采奕奕,陈果夫多思少言,稳重老成;陈立夫活泼开朗,敏言捷行。在待人做事方面,陈果夫举轻若重、外冷内热;陈立夫举重若轻,外热内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个性上,家兄比我重感情,我是较重理智的”。
至于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的分别,更多地表现在两兄弟不同的处事方式上。陈果夫聪明及不上弟弟,靠的是毅力恒心、勤奋专一,他做任何工作,无论大小粗细,都是全力以赴,从不半途而废。有人见他过分劳心,常以小事不必认真相劝。陈果夫慨叹道:“余之性格,要放弃小事,极难办到。因余所见所识,均自格物功夫上来。”凡事一经手做,无论大小,“便是有味。若都没有用心过,任说出血来,亦只看是清水”。陈立夫则天资极高,通常犯难的事,他总能处置得十分自如,倘若撇开内容看过程,他似乎是那种不需要吃苦耐劳就能收获的人,这种与生俱来的资本,可遇不可求,应用失当了,也会滋生惰性。陈立夫常以大哥为镜子,暗暗提醒自己,聪明莫被聪明误。
陈果夫上的学比弟弟少,聪明也不及弟弟,但一生锲而不舍,著书不辍,收获甚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礼俗、医药卫生,洋洋洒洒,几近二百万字。陈立夫学历天资比兄长高,学问上的成就略逊一筹,差别在哪里呢?陈立夫晚年对此作出总结,他说:“我的大哥果夫,虽然未受过太多的教育,但他有一个特点,使我非常敬佩,那就是他除了买书外,从不喜欢买别的东西,即使他身上只有一块钱,也一定是用来买书的。他从不逛百货公司,只逛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或旧书摊,无论早晚晨昏,他都勤于读书,此外他也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甚至连看电影都没什么兴趣。我也很喜欢读书,不过不像他那样的勤奋专一,我对电影和运动也很爱好,我的兴趣可说是多方面的。”
陈氏兄弟脾性迥异,相处却十分融洽。小时候,两人就很少争吵,长大了更是互敬互让。陈立夫将和睦的原因,归结为大哥长了自己八岁,“总以大人的态度爱护着自己”。其实,他对大哥的深情也非同寻常。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两兄弟的志同道合。抽象到思想信仰、具体到人生道路,差不多是前后印迹的复合,一致到了惊人的地步。
蒋陈情结
陈果夫第一次见到蒋介石,大约在辛亥革命的冬季,当时他以南京学生军的身份预备去武汉,途经上海时,二叔陈其美正生病,有一天,来了位相貌清奇、身姿挺拔的军人,经介绍,才知他就是二叔常常说起的蒋介石。陈果夫记得,蒋先生与二叔商谈策动革命的事,举止“威仪稳重”,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陈立夫见到蒋介石稍后一些,地点在二叔家里。蒋介石问他:“将来想干什么?”陈立夫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学采矿。”蒋追问为什么,陈立夫振振有辞地说:“我最喜欢数理化,适宜于学工程。我相信机器所用的钢铁和锅炉里烧的煤,都是从地下采出来的。”蒋介石听了,频频点头,夸小立夫有志气。后来,接触多了,两兄弟都亲热地称蒋介石为“蒋三叔”。
1916年5月18日,陈氏两兄弟遭受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创?前一次丧母_,二叔陈其美遭袁世凯暗算,遇刺身亡。
陈其美殉难后,因慑于袁世凯的淫威,一时间无人敢去认领。唯独蒋介石狂奔至现场,抚尸痛哭,随即又冒险将陈的遗体送回蒲石路?今长乐路_新民里119号的家中入殓,并亲书祭文云:“悲乎哀哉,而今而后,教我勖我,抚我爱我,同安同危,同甘同苦,而同心同德者,殆无其人矣。”此一番深情厚意,凛然壮举,落在旁人嘴里,无不啧啧而言:“英士与介石不枉为了兄弟一场。”
陈其美的去世,对初涉人生路的陈果夫来说,不啻是一种精神重创,仿佛赖以支持的骨架,突然间抽去砥柱而散落开来,变成了飘零的碎片,没有重量,也没有方向,差不多整整一个夏季里,他都被四处弥漫着的低调气氛所包围,于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二叔不仅对自己重要,而且对大家都重要,他的牺牲是革命党有史以来莫大的损失。想到这些,陈果夫对二叔更加思念,去蒋三叔的住处也更勤,因为只有在那里,他还能看到二叔的影子。
陈果夫的这种感情也深深地影响着弟弟陈立夫,他对于二叔,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看到的并不多,知道的也只是后来从别人口里听到的。“但是对于蒋先生,不但能有机会耳闻其言,更能目睹其行有二十五年之久”,从他身上,陈立夫“似乎又看到了二叔的精神与风范”。
与此同时,蒋介石待果夫、立夫也如同自己的子侄一般。20年代初,蒋经国在上海求学,蒋介石写信给儿子,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亲情,他关照蒋经国,“每日可于果夫哥哥处,挪零用银三元,如果想买各种书籍,并与果夫哥哥商定为妥”;“你有空暇时候,可以托果夫哥哥挑选几本小说看看”。1921年6月,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病逝。11月,蒋介石葬母于溪口镇北的雪窦山。那天,陈果夫在墓前泣读了孙中山写的祭文。后来,蒋介石有空去奉化凭吊母亲,有时也带陈氏兄弟同行。反之,陈家碰上红白喜事,蒋介石或者到场,或者有所表示,殊无见外。这样一来,蒋陈情结非但没有因为陈其美的去世而中断,相反在蒋介石与陈其美的子侄间萌芽开花,结出了新的果实:从同志兄弟的内涵 ,演变成主从叔侄的内涵,有公有私,情理并茂,并在很长的时期里成为国民党政治形态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构造。
蒋家天下陈家党
国民党三全大以后,靠党务起家的陈氏兄弟,四面出击,恣肆扩张,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简称CC团,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在民国政坛上足足维持了20年。
关于“CC”的含义,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解释有两种:第一,“CC”即二陈的英文译音缩写?陈的英文译音为CHEN_;第二,“CC”即“中央俱乐部”的简称?中央俱乐部的英文写法为Central Club_。支持第一种解释的理由十分简单,因为二陈是CC团的首领,冠以其姓,名正言顺。支持第二种解释的根据,是认为“CC”的前身即“中央俱乐部”。据CC骨干庞镜塘所说,该组织成立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当时“南京中央政府被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勾结李烈钧等所组织的‘中央特别委员会’所把持。陈果夫便以反对南京特别委员会为名,把留在上海的党政干部发动起来,取名为‘中央俱乐部’”,成立之初“只有三四十人”,嗣后“成员日渐增加,便形成一百几十人的组织了”。主要“在上海展开活动,并拥护戴季陶、丁惟汾、陈果夫为领导人”。1927年12月,蒋介石重新回到国民党中央,“中央俱乐部的成员也分赴各地”,丁惟汾北上,戴季陶另有重用,“中央俱乐部”便由“陈果夫所单独领导”。未久,陈果夫主持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工作。这个时期,“中央俱乐部的组织已不复存在”,但参加这一组织的成员“却在陈果夫的领导下,更紧密地勾结在一起”,在政治上发挥作用。1929年三全大上,“陈果夫的胞弟陈立夫当上了秘书长,使中央组织部更得到最高幕僚长的呼应和协助。中央俱乐部成员的活动范围愈加扩展,所操纵控制的部门也就愈加广泛了”。于是,“过去国民党内部所谓‘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便一变而为‘蒋家天下陈家党’了”。
陈氏兄弟的“王国”,以同乡亲戚、同学同僚同门结党,是一个复合型的帮派团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一层是身边的亲近人士,主要由同乡亲戚组成。比如陈立夫的四个秘书,就是清一色的同乡亲戚。陈果夫有三个秘书,除袁英林外,程世杰是他的外甥,梁渊是他外甥女婿的弟弟。第二层是占据各处要津的高级干部,主要由同学、同僚组成。比如接替陈立夫主管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的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等,就是陈北洋大学与留美期间的同学;陈果夫派往各地窃取党务大权的亲信,许多是中央组织部的同僚。第三层是散布各地的中下层干部,主要由中央政治学校的学生组成,陈果夫曾对CC骨干刘不同说:“我们办政治学校就是为全国培养县政人材。由县长可以升为厅长,逐渐就将全国各级政府抓到手里。”
1943年9月,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河南的段剑岷竞选中委失败,心中郁闷,写了一首嘲讽政治的打油诗,云:“剑岷革命二十年,中委不值半文钱。蒋家天下陈家党,愿你花好月长圆。”可见,陈家党的称谓当时已经响遍朝野,陈氏兄弟耳熟能详,却没有对媒体澄清什么。这不是说他们对陈家党的寓意不清楚。早在抗战前夕,有人曾问过类似的问题,陈立夫说:“什么是党?党就是结党营私。”看来,“陈家党”与“CC团”本属一码事。为何同样物事取用两样态度呢?窍要恐怕就在“蒋家天下”的大前提上。如果指认陈家党是蒋介石的党,陈氏兄弟当然不必否认,用陈立夫的话来说,也就叫“既有其大的,何必再搞小的”。
兄弟双双出局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职“总统”以后,第一个拿“行政院”开刀,阎老西无法回避责任,“惭愧”地引咎辞职。随后,蒋指定九人研究党的改造方案。正值其时,发生了“两院”磨擦。
事情从3月4日中常委谈话会开头。当时,蒋介石就陈诚接替阎锡山、重组内阁的问题,征求意见,众无异议。会后,陈立夫召集各革新俱乐部的主持人统一思想,要求大家全力支持辞修。3月8日,“立法院”投票,议案顺利通过。当天晚上,陈诚登门答谢,并且就各部人选的安排,倾听陈立夫的意见。交谈中,陈诚有意突出了对CC的照顾,内有余井塘任“内政部长”,程天放任“教育部长”的考虑。陈立夫听后非常高兴。
谁知,到了五六月间,情形大变,陈诚忽然提出“立法院”授权问题。按照国民党的“宪法”规定,“行政院”发布命令,须经“立法院”批准方可生效。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李宗仁代总统时,由于“立法院”凑不足法定人数而影响政府工作效率,曾采用过“立法院”授权“行政院”、以政令代替律令的做法。后来,李宗仁撂挑子,不负责任了,这项特权又被“立法院”收回。眼下,陈诚重翻旧账,并且以公文致“立法院”,准予授权,蛮横得近乎霸道,自然激起“立委”们的愤慨,根本用不着辩论,便遭否决。消息传到“行政院”,陈诚勃然大怒,公开声明:“此案被否决,罪魁祸首乃CC。如此而已,今后的‘行政院长’还是请陈立夫来担任。”随后,向老蒋提出辞职,院会也随之休会。打那以后,蒋介石再也没给CC好脸色看,中央党部呈送蒋介石的文件,蒋一律退还不阅;中常委开会,几次三番地央请,蒋拒不出席。陈氏兄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两院磨擦”的背后不简单,可能是老蒋下了逐客令。果真如此,驽骀何必恋槽呢?于是,二陈萌生了引咎而退的念头。据萧铮回忆,“某日总裁曾单独召见立夫兄,谈及党的问题,立夫兄谓大陆之失败,党政军三方面均应有人负失败责任,党的失败,伊与果夫先生应负其责,故嗣后改造,伊与果夫先生不宜参加云云。总裁闻之默然”。
1950年7月26日,蒋介石在台北宾馆举行茶会,会上宣布了酝酿已久的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以及由陈诚、张道藩、谷正纲、蒋经国、沈昌焕、连震东、陈雪屏、胡健中、袁守谦、崔书琴、谷凤翔、曾虚白、肖自诚、郭澄等16人组成的“中央改造委员会”,8月5日,“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接替原“中央党部”职权,挂牌办公。自此,控制、操纵国民党党务长达24年之久的陈氏兄弟,首次双双出局,并且随着撕落的日历,被丢入了旧朝遗老的行列。
致力统一大业
陈立夫疏远政治,其实是疏远官场。真正涉及台湾的前途,涉及中华民族的大事,他从没有把自己当局外人。1973年陈立夫化名辜君明在香港《中华月刊》上发表文章,为国家统一呼吁,他在文章中阐述了两个观点:其一,中国要强大,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两岸必须统一。其二,“中国的统一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因为“没有一个帝国主义者愿中国统一”。前一个观点阐明了统一的意义;后一个观点阐述了统一的途径和依靠。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两岸能够达成共识的基础。
不过,从文章的背景来看,陈立夫当时的主张,与其后来的倡言统一并不相同。这一点,他在回忆录中说得很清楚:“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_,我向经国弟建议,我们不能常被大陆中共统战,我亦应作反统战之图,彼亦以为然,我遂于国父诞辰纪念大会中应邀担任报告时,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必然性’为题,听者动容,不久中央全会召开,即采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中心议题。”后来又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的组织产生,“由何应钦主其事,开始时工作至为积极,唯此一号召,为符合蒋公之‘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之反攻策略,应使全球侨胞向大陆作心战之用”。显然,以“三民主义”为旗帜的“统一论”,不仅是蒋介石反统战战略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共两党斗争的继续和深入。
1975年,即蒋介石去世的这一年,蒋经国多次找陈立夫商量反统战的问题,并恳请陈立夫担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的负责人。陈立夫以年迈婉拒,但表示一定多做工作,于是以“总统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发出邀请,欢迎毛泽东访问台湾。当时,大陆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陈立夫的举动,没有得到北京的回应。陈立夫心有不甘,随后又写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以国共合作的历史,推论重新合作的可能性。
1976年毛泽东逝世,经过一个时期的拨乱反正,大陆的政局渐趋稳定,统一台湾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1978年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公报提出“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与此同时,中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表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同时还宣布:即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1979年1月13日,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用和平方式来解决统一问题”的意愿。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统一的问题,阐明了九点方针;随后,胡耀邦总书记又代表中国共产党,公开邀请蒋经国先生访问大陆。
1982年7月,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达成两岸统一、两党长期共存的局面坦陈己见、倾吐衷肠。两岸和解的气氛陡然增强。
在这一段时间里,台湾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蒋经国实行新政以后,党禁藩篱撤除,台独势力悄然崛起,虽屡受压制,依然呈蔓延之势;尤其是中美建交以后,国民党失去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岛内的离心倾向为台独势力作伥,甚至影响到国民党内。“独、统”之争,事实上已经关系到了台湾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变故,陈立夫的思想开始变化。1988年7月14日,陈立夫在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联合33名中央评议委员,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共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在提案中,陈立夫除了重申统一的意义与从前主张的“中国人自力达成”的原则外,特别说明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统一中的桥梁作用,因为“中华文化”是同文同种的中国人能“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
未久,陈立夫等人的提案被媒介披露,在海峡两岸与海外华侨中激起强烈反响。中国共产党深表赞赏,《人民日报》迅即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国文化统一论”,“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是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它“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但遗憾的是,提案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支持,被搁置起来。陈立夫焦虑之际,不免沮丧,他在回忆录中深为惋惜地说:“我与赵耀东同志连同中央评议委员三十二人,提案以中国文化建立两岸之共信,并以美金一百亿元与中共共同开始建设国父实业计划之一部分。借以建立互信,进而达致两岸之和平统一,此案通过中央评议会议,此一构想有胜于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号召,中共方面反应赞成”,尽管“海内外各方面反应”极佳,“此案仍不免胎死腹中,殊为可惜”。
中国文化统一论的首创,奠定了陈立夫在两岸关系上的特殊地位,被台湾媒介奉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的“基磐”,他后来还当选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1994年,陈立夫赠送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一幅墨宝,云:
求统一不谈小节,
为和平先天至诚。
再次表达了求祖国统一的急切心情。然而,这一切努力没能遂愿,因为,李登辉纵容“台独”、鼓吹“台独”的卑劣行径,屡屡在关键时刻破坏两岸和解的气氛,不仅使陈立夫的统一主张受到打压,连他的“总统府资政”的头衔也给捋了。
1999年4月,《财讯》杂志采访陈立夫,提及此事,陈立夫说,“曾经有人帮我问过李‘总统’,为什么不让陈立夫做资政了?他说,因为我常常在美国。其实我没有,我去美国不超过3个月,每次都请假,回来也会销假”。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当记者又问,对两岸统一怎么看,老人对此满怀信心,并且说:“我相信不要多少年,中国会世界第一。”深情寄托,殷殷可鉴,其实这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
童年是人生的摇篮,也是心性养成的哺育时期,由于先天禀赋与少小经历的不同,陈氏兄弟看上去并不相像。陈果夫矮小瘦弱,相貌清癯;陈立夫稍壮,神采奕奕,陈果夫多思少言,稳重老成;陈立夫活泼开朗,敏言捷行。在待人做事方面,陈果夫举轻若重、外冷内热;陈立夫举重若轻,外热内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个性上,家兄比我重感情,我是较重理智的”。
至于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的分别,更多地表现在两兄弟不同的处事方式上。陈果夫聪明及不上弟弟,靠的是毅力恒心、勤奋专一,他做任何工作,无论大小粗细,都是全力以赴,从不半途而废。有人见他过分劳心,常以小事不必认真相劝。陈果夫慨叹道:“余之性格,要放弃小事,极难办到。因余所见所识,均自格物功夫上来。”凡事一经手做,无论大小,“便是有味。若都没有用心过,任说出血来,亦只看是清水”。陈立夫则天资极高,通常犯难的事,他总能处置得十分自如,倘若撇开内容看过程,他似乎是那种不需要吃苦耐劳就能收获的人,这种与生俱来的资本,可遇不可求,应用失当了,也会滋生惰性。陈立夫常以大哥为镜子,暗暗提醒自己,聪明莫被聪明误。
陈果夫上的学比弟弟少,聪明也不及弟弟,但一生锲而不舍,著书不辍,收获甚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礼俗、医药卫生,洋洋洒洒,几近二百万字。陈立夫学历天资比兄长高,学问上的成就略逊一筹,差别在哪里呢?陈立夫晚年对此作出总结,他说:“我的大哥果夫,虽然未受过太多的教育,但他有一个特点,使我非常敬佩,那就是他除了买书外,从不喜欢买别的东西,即使他身上只有一块钱,也一定是用来买书的。他从不逛百货公司,只逛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或旧书摊,无论早晚晨昏,他都勤于读书,此外他也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甚至连看电影都没什么兴趣。我也很喜欢读书,不过不像他那样的勤奋专一,我对电影和运动也很爱好,我的兴趣可说是多方面的。”
陈氏兄弟脾性迥异,相处却十分融洽。小时候,两人就很少争吵,长大了更是互敬互让。陈立夫将和睦的原因,归结为大哥长了自己八岁,“总以大人的态度爱护着自己”。其实,他对大哥的深情也非同寻常。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两兄弟的志同道合。抽象到思想信仰、具体到人生道路,差不多是前后印迹的复合,一致到了惊人的地步。
蒋陈情结
陈果夫第一次见到蒋介石,大约在辛亥革命的冬季,当时他以南京学生军的身份预备去武汉,途经上海时,二叔陈其美正生病,有一天,来了位相貌清奇、身姿挺拔的军人,经介绍,才知他就是二叔常常说起的蒋介石。陈果夫记得,蒋先生与二叔商谈策动革命的事,举止“威仪稳重”,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陈立夫见到蒋介石稍后一些,地点在二叔家里。蒋介石问他:“将来想干什么?”陈立夫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学采矿。”蒋追问为什么,陈立夫振振有辞地说:“我最喜欢数理化,适宜于学工程。我相信机器所用的钢铁和锅炉里烧的煤,都是从地下采出来的。”蒋介石听了,频频点头,夸小立夫有志气。后来,接触多了,两兄弟都亲热地称蒋介石为“蒋三叔”。
1916年5月18日,陈氏两兄弟遭受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创?前一次丧母_,二叔陈其美遭袁世凯暗算,遇刺身亡。
陈其美殉难后,因慑于袁世凯的淫威,一时间无人敢去认领。唯独蒋介石狂奔至现场,抚尸痛哭,随即又冒险将陈的遗体送回蒲石路?今长乐路_新民里119号的家中入殓,并亲书祭文云:“悲乎哀哉,而今而后,教我勖我,抚我爱我,同安同危,同甘同苦,而同心同德者,殆无其人矣。”此一番深情厚意,凛然壮举,落在旁人嘴里,无不啧啧而言:“英士与介石不枉为了兄弟一场。”
陈其美的去世,对初涉人生路的陈果夫来说,不啻是一种精神重创,仿佛赖以支持的骨架,突然间抽去砥柱而散落开来,变成了飘零的碎片,没有重量,也没有方向,差不多整整一个夏季里,他都被四处弥漫着的低调气氛所包围,于是明白了一个道理,二叔不仅对自己重要,而且对大家都重要,他的牺牲是革命党有史以来莫大的损失。想到这些,陈果夫对二叔更加思念,去蒋三叔的住处也更勤,因为只有在那里,他还能看到二叔的影子。
陈果夫的这种感情也深深地影响着弟弟陈立夫,他对于二叔,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看到的并不多,知道的也只是后来从别人口里听到的。“但是对于蒋先生,不但能有机会耳闻其言,更能目睹其行有二十五年之久”,从他身上,陈立夫“似乎又看到了二叔的精神与风范”。
与此同时,蒋介石待果夫、立夫也如同自己的子侄一般。20年代初,蒋经国在上海求学,蒋介石写信给儿子,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亲情,他关照蒋经国,“每日可于果夫哥哥处,挪零用银三元,如果想买各种书籍,并与果夫哥哥商定为妥”;“你有空暇时候,可以托果夫哥哥挑选几本小说看看”。1921年6月,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病逝。11月,蒋介石葬母于溪口镇北的雪窦山。那天,陈果夫在墓前泣读了孙中山写的祭文。后来,蒋介石有空去奉化凭吊母亲,有时也带陈氏兄弟同行。反之,陈家碰上红白喜事,蒋介石或者到场,或者有所表示,殊无见外。这样一来,蒋陈情结非但没有因为陈其美的去世而中断,相反在蒋介石与陈其美的子侄间萌芽开花,结出了新的果实:从同志兄弟的内涵 ,演变成主从叔侄的内涵,有公有私,情理并茂,并在很长的时期里成为国民党政治形态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构造。
蒋家天下陈家党
国民党三全大以后,靠党务起家的陈氏兄弟,四面出击,恣肆扩张,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简称CC团,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在民国政坛上足足维持了20年。
关于“CC”的含义,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解释有两种:第一,“CC”即二陈的英文译音缩写?陈的英文译音为CHEN_;第二,“CC”即“中央俱乐部”的简称?中央俱乐部的英文写法为Central Club_。支持第一种解释的理由十分简单,因为二陈是CC团的首领,冠以其姓,名正言顺。支持第二种解释的根据,是认为“CC”的前身即“中央俱乐部”。据CC骨干庞镜塘所说,该组织成立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当时“南京中央政府被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勾结李烈钧等所组织的‘中央特别委员会’所把持。陈果夫便以反对南京特别委员会为名,把留在上海的党政干部发动起来,取名为‘中央俱乐部’”,成立之初“只有三四十人”,嗣后“成员日渐增加,便形成一百几十人的组织了”。主要“在上海展开活动,并拥护戴季陶、丁惟汾、陈果夫为领导人”。1927年12月,蒋介石重新回到国民党中央,“中央俱乐部的成员也分赴各地”,丁惟汾北上,戴季陶另有重用,“中央俱乐部”便由“陈果夫所单独领导”。未久,陈果夫主持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工作。这个时期,“中央俱乐部的组织已不复存在”,但参加这一组织的成员“却在陈果夫的领导下,更紧密地勾结在一起”,在政治上发挥作用。1929年三全大上,“陈果夫的胞弟陈立夫当上了秘书长,使中央组织部更得到最高幕僚长的呼应和协助。中央俱乐部成员的活动范围愈加扩展,所操纵控制的部门也就愈加广泛了”。于是,“过去国民党内部所谓‘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便一变而为‘蒋家天下陈家党’了”。
陈氏兄弟的“王国”,以同乡亲戚、同学同僚同门结党,是一个复合型的帮派团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三层:一层是身边的亲近人士,主要由同乡亲戚组成。比如陈立夫的四个秘书,就是清一色的同乡亲戚。陈果夫有三个秘书,除袁英林外,程世杰是他的外甥,梁渊是他外甥女婿的弟弟。第二层是占据各处要津的高级干部,主要由同学、同僚组成。比如接替陈立夫主管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的吴大钧、叶秀峰、徐恩曾等,就是陈北洋大学与留美期间的同学;陈果夫派往各地窃取党务大权的亲信,许多是中央组织部的同僚。第三层是散布各地的中下层干部,主要由中央政治学校的学生组成,陈果夫曾对CC骨干刘不同说:“我们办政治学校就是为全国培养县政人材。由县长可以升为厅长,逐渐就将全国各级政府抓到手里。”
1943年9月,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河南的段剑岷竞选中委失败,心中郁闷,写了一首嘲讽政治的打油诗,云:“剑岷革命二十年,中委不值半文钱。蒋家天下陈家党,愿你花好月长圆。”可见,陈家党的称谓当时已经响遍朝野,陈氏兄弟耳熟能详,却没有对媒体澄清什么。这不是说他们对陈家党的寓意不清楚。早在抗战前夕,有人曾问过类似的问题,陈立夫说:“什么是党?党就是结党营私。”看来,“陈家党”与“CC团”本属一码事。为何同样物事取用两样态度呢?窍要恐怕就在“蒋家天下”的大前提上。如果指认陈家党是蒋介石的党,陈氏兄弟当然不必否认,用陈立夫的话来说,也就叫“既有其大的,何必再搞小的”。
兄弟双双出局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职“总统”以后,第一个拿“行政院”开刀,阎老西无法回避责任,“惭愧”地引咎辞职。随后,蒋指定九人研究党的改造方案。正值其时,发生了“两院”磨擦。
事情从3月4日中常委谈话会开头。当时,蒋介石就陈诚接替阎锡山、重组内阁的问题,征求意见,众无异议。会后,陈立夫召集各革新俱乐部的主持人统一思想,要求大家全力支持辞修。3月8日,“立法院”投票,议案顺利通过。当天晚上,陈诚登门答谢,并且就各部人选的安排,倾听陈立夫的意见。交谈中,陈诚有意突出了对CC的照顾,内有余井塘任“内政部长”,程天放任“教育部长”的考虑。陈立夫听后非常高兴。
谁知,到了五六月间,情形大变,陈诚忽然提出“立法院”授权问题。按照国民党的“宪法”规定,“行政院”发布命令,须经“立法院”批准方可生效。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李宗仁代总统时,由于“立法院”凑不足法定人数而影响政府工作效率,曾采用过“立法院”授权“行政院”、以政令代替律令的做法。后来,李宗仁撂挑子,不负责任了,这项特权又被“立法院”收回。眼下,陈诚重翻旧账,并且以公文致“立法院”,准予授权,蛮横得近乎霸道,自然激起“立委”们的愤慨,根本用不着辩论,便遭否决。消息传到“行政院”,陈诚勃然大怒,公开声明:“此案被否决,罪魁祸首乃CC。如此而已,今后的‘行政院长’还是请陈立夫来担任。”随后,向老蒋提出辞职,院会也随之休会。打那以后,蒋介石再也没给CC好脸色看,中央党部呈送蒋介石的文件,蒋一律退还不阅;中常委开会,几次三番地央请,蒋拒不出席。陈氏兄弟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两院磨擦”的背后不简单,可能是老蒋下了逐客令。果真如此,驽骀何必恋槽呢?于是,二陈萌生了引咎而退的念头。据萧铮回忆,“某日总裁曾单独召见立夫兄,谈及党的问题,立夫兄谓大陆之失败,党政军三方面均应有人负失败责任,党的失败,伊与果夫先生应负其责,故嗣后改造,伊与果夫先生不宜参加云云。总裁闻之默然”。
1950年7月26日,蒋介石在台北宾馆举行茶会,会上宣布了酝酿已久的中国国民党改造方案,以及由陈诚、张道藩、谷正纲、蒋经国、沈昌焕、连震东、陈雪屏、胡健中、袁守谦、崔书琴、谷凤翔、曾虚白、肖自诚、郭澄等16人组成的“中央改造委员会”,8月5日,“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接替原“中央党部”职权,挂牌办公。自此,控制、操纵国民党党务长达24年之久的陈氏兄弟,首次双双出局,并且随着撕落的日历,被丢入了旧朝遗老的行列。
致力统一大业
陈立夫疏远政治,其实是疏远官场。真正涉及台湾的前途,涉及中华民族的大事,他从没有把自己当局外人。1973年陈立夫化名辜君明在香港《中华月刊》上发表文章,为国家统一呼吁,他在文章中阐述了两个观点:其一,中国要强大,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两岸必须统一。其二,“中国的统一必须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因为“没有一个帝国主义者愿中国统一”。前一个观点阐明了统一的意义;后一个观点阐述了统一的途径和依靠。今天看来,它仍然是两岸能够达成共识的基础。
不过,从文章的背景来看,陈立夫当时的主张,与其后来的倡言统一并不相同。这一点,他在回忆录中说得很清楚:“民国六十二年?1973年_,我向经国弟建议,我们不能常被大陆中共统战,我亦应作反统战之图,彼亦以为然,我遂于国父诞辰纪念大会中应邀担任报告时,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必然性’为题,听者动容,不久中央全会召开,即采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中心议题。”后来又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的组织产生,“由何应钦主其事,开始时工作至为积极,唯此一号召,为符合蒋公之‘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之反攻策略,应使全球侨胞向大陆作心战之用”。显然,以“三民主义”为旗帜的“统一论”,不仅是蒋介石反统战战略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共两党斗争的继续和深入。
1975年,即蒋介石去世的这一年,蒋经国多次找陈立夫商量反统战的问题,并恳请陈立夫担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的负责人。陈立夫以年迈婉拒,但表示一定多做工作,于是以“总统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发出邀请,欢迎毛泽东访问台湾。当时,大陆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陈立夫的举动,没有得到北京的回应。陈立夫心有不甘,随后又写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以国共合作的历史,推论重新合作的可能性。
1976年毛泽东逝世,经过一个时期的拨乱反正,大陆的政局渐趋稳定,统一台湾的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1978年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公报提出“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
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与此同时,中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明确表示:“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同时还宣布:即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1979年1月13日,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用和平方式来解决统一问题”的意愿。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就台湾回归祖国,实行和平统一的问题,阐明了九点方针;随后,胡耀邦总书记又代表中国共产党,公开邀请蒋经国先生访问大陆。
1982年7月,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诗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达成两岸统一、两党长期共存的局面坦陈己见、倾吐衷肠。两岸和解的气氛陡然增强。
在这一段时间里,台湾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蒋经国实行新政以后,党禁藩篱撤除,台独势力悄然崛起,虽屡受压制,依然呈蔓延之势;尤其是中美建交以后,国民党失去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岛内的离心倾向为台独势力作伥,甚至影响到国民党内。“独、统”之争,事实上已经关系到了台湾的未来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面对这些变故,陈立夫的思想开始变化。1988年7月14日,陈立夫在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联合33名中央评议委员,提出了“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共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在提案中,陈立夫除了重申统一的意义与从前主张的“中国人自力达成”的原则外,特别说明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统一中的桥梁作用,因为“中华文化”是同文同种的中国人能“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
未久,陈立夫等人的提案被媒介披露,在海峡两岸与海外华侨中激起强烈反响。中国共产党深表赞赏,《人民日报》迅即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国文化统一论”,“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潮流”,“是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它“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但遗憾的是,提案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支持,被搁置起来。陈立夫焦虑之际,不免沮丧,他在回忆录中深为惋惜地说:“我与赵耀东同志连同中央评议委员三十二人,提案以中国文化建立两岸之共信,并以美金一百亿元与中共共同开始建设国父实业计划之一部分。借以建立互信,进而达致两岸之和平统一,此案通过中央评议会议,此一构想有胜于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之号召,中共方面反应赞成”,尽管“海内外各方面反应”极佳,“此案仍不免胎死腹中,殊为可惜”。
中国文化统一论的首创,奠定了陈立夫在两岸关系上的特殊地位,被台湾媒介奉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的“基磐”,他后来还当选了“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1994年,陈立夫赠送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一幅墨宝,云:
求统一不谈小节,
为和平先天至诚。
再次表达了求祖国统一的急切心情。然而,这一切努力没能遂愿,因为,李登辉纵容“台独”、鼓吹“台独”的卑劣行径,屡屡在关键时刻破坏两岸和解的气氛,不仅使陈立夫的统一主张受到打压,连他的“总统府资政”的头衔也给捋了。
1999年4月,《财讯》杂志采访陈立夫,提及此事,陈立夫说,“曾经有人帮我问过李‘总统’,为什么不让陈立夫做资政了?他说,因为我常常在美国。其实我没有,我去美国不超过3个月,每次都请假,回来也会销假”。显然,这只是一个借口。当记者又问,对两岸统一怎么看,老人对此满怀信心,并且说:“我相信不要多少年,中国会世界第一。”深情寄托,殷殷可鉴,其实这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