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号”为健康男性 “中国虚拟人”探秘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第一军医大学近日透露,世界上第一个“彩色虚拟人”将在中国诞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韩国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与前两个国家相比,中国的“虚拟人”具有标准人体选取和尸体处理、人体标本切片精密度、首创人体结构染色三大技术优势。目前“中国虚拟人Ⅰ号”首组数据已经采集成功,人体数据库预计将在明年内完成。

“虚拟人Ⅰ号”为健康男性

“中国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由第一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首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承担。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学院院士、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钟世镇教授透露:“中国虚拟人Ⅰ号”是一位28岁的汉族健康男性,祖籍湖南,身高166厘米,体重58公斤,没有任何传染病和代谢疾病。该男子今年4月死亡,自愿捐献尸体做科学研究。第一军医大学从20位自愿捐献者中筛选出他作为“标准中国人”。

与美国、韩国相比,中国的虚拟人原型标本更加完整和具有健康国人代表性。美国的虚拟人原型曾在15岁手术切除右睾丸、21岁切除阑尾、38岁拔过一颗牙。而韩国的虚拟人原型则是一位死于淋巴瘤的65岁老人。上述两个国家由于使用过量福尔马林灌注,尸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形,采集的数据与原型存在偏差。

切片厚度只有0.1毫米

建构虚拟人的主要工作是将人体从头顶至脚跟横切成16600片,每个切片经拍照分析后,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整合,在计算机里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人体结构。

此前曾有研究使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MRI、CT扫描技术构建“虚拟人”,但MRI只能将活人通过影像学技术“切”成2毫米的薄片;更精确的螺旋CT,也只能“切”到1毫米。这样,人体内1毫米以下的结构资料将丢失(如微小的肿瘤、小管径的血管)。

美国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别对一具男尸和一具女尸进行了切削,每个横断面的切削间距精度为1毫米和0.33毫米,切面为1878个和5189个;韩国在2000年切割完毕的男尸切面厚度为0.2毫米。其切削技术虽然比影像学手段更精确,但也看不到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

我国科学家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74次学术研讨会上确定,第一个“中国虚拟人”的切片厚度精确到0.1毫米,并提出了新的设计和组装方案,确定了工艺路线。与美国和韩国的“虚拟人”相比,中国新研制装置将原来的卧姿固定切削改为立姿固定切削。

用西瓜兔子小试刀功

将166厘米高的中国男子尸体标本从头到脚切出16600个横断面的将是怎样一把刀?据钟院士介绍,研究人员选中的是哈尔滨刀具厂提供的刀具。在切削之前,试验人员先用该刀具成功地对钢材、西瓜和新西兰大白兔等进行了切片。

据悉,当初研究小组向哈尔滨刀具厂订做特制的切削刀具时,厂家曾犯难:他们的刀具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如钢材切割刀、锯),但从来没有用来切过人体。因为钢材密度均匀,而人体有骨头、肌肉、皮肤等各种密度不同的软、硬组织,密度很不一致。

但厂家还是精心为第一军医大学提供了三套刀具,回广州调试并“试用”。回到实验室,研究人员先拿一个西瓜“试刀”,将其切成薄薄的细片,见识了刀具的“软功”;再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切片试验,结果发现当兔子被急冻冷藏后肢体僵硬,切片效果不错,甚至可以达到0.02毫米的切削间距精度,这意味着人体的切片可以由预期的16600片增加到83000片。但由于受到计算机储存和运算能力的限制,研究小组决定“中国虚拟人Ⅰ号”还是采用原来的切削方案,更精确的切片技术将用于以后“中国虚拟人Ⅱ号(女性)”的研究。

完成切片需1年时间

“中国虚拟人Ⅰ号”的原型现已进行尸体的预处理,研究人员使用药物对其全身组织进行固定,使用明胶+朱砂+淀粉进行动脉的显色和填充,并放置在零下70摄氏度的冰库里储存,保证尸体的硬度。

研究人员最终采用了两种刀具:“粗刀盘”去除尸体的包埋材料,“精刀盘”进行尸体横断面的切削。动刀时,直立的尸体从冰库顶部推出,冰库上方的刀具每旋一圈,就切出一个人体切片。

但是大家不会看到16600片人体横断面的标本,因为像纸一样薄的人体切片在刀子旋转时已经变成粉末散失在空气中了。要获得16600个人体切片的资料,就要每切一片,就对余下的尸体横断面拍一张照片和收集该横断面的资料。

因此,整个切削不会在几天以内完成。科学家预计要花上1年的时间,这已经比预定的3年提前了两年。
 
“中国虚拟人Ⅰ号”是一位28岁的汉族健康男性,祖籍湖南,身高166厘米,体重58公斤,没有任何传染病和代谢疾病。该男子今年4月死亡,自愿捐献尸体做科学研究。


不知道他是如何死亡的???有怪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