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歇后语(ZT)

逗逗

Moderator
管理成员
注册
2003-12-30
消息
12,49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眼下老北京的建筑、物件已经消失得差不多了,连老北京人也少了许多。一些不常用的北京话和典故也逐渐被人们遗忘了。这些日子抽时间搜寻了些北京歇后语,这些歇后语或许还能引起大伙儿对老北京的追忆。

“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的架子”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建于明朝永乐年间,高12丈多,面阔7间。那时候皇帝赴天坛祭祀必走此门。因此建得雄伟壮观,威风凛凛。您想,前门楼子在建设和维修时必然要搭脚手架,这脚手架能小得了么?民间百姓用来讽刺那些本事不大,假模假式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人。
“别瞧那小子官不大,不但不办事,还谁都不爱搭理。真是前门楼子搭脚手??好大的架子”。

“喇嘛的帽子??黄啦”
藏传佛教之僧人通称喇嘛,乃藏语译音,是对藏传佛教僧侣的尊称,意为上师是也。藏传佛教中又分红黄白……等几个教派。黄教喇嘛着服、暖帽黄色。黄寺、雍和宫等为黄教寺庙。尤其是在每年的阴历正月三十、二月初一,跳布扎时喇嘛的黄色衣帽颇为引人注目。北京人常形容某事没办成半途而废为“黄了”。这句歇后语就是由此而来。

“七月十五吃月饼??赶先(鲜)儿”
谁都知道,吃月饼应该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可是还没到八月十五就急着吃月饼,有点太着急了(当然,现在就不那么讲节令了,想吃什么时候都有)。这句话是老年间形容那些超前、爱赶时髦的人。

“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
该过阴历年了,三十晚上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就忙着包饺子。老规矩此时不许串门、走亲戚。到了子夜新旧交替、更岁交子。大伙就开始吃饺子了。这时候家中是没有外人的。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
“几位都别走,随便聊。您瞧咱们这可是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呀!”

“猫卧房脊??活受(兽)”
喜爱古建的朋友都知道建在房脊上的仙人、异兽,北京人还喜欢用五脊六兽这个词。仙人异兽在建筑的檐角上不仅有消灾祛祸还有主持公道剪除邪恶之意。北京城里,家猫野猫都为数不少。晚上视物模糊,猫一上房蹲在屋脊上,往往被错认为是屋脊上的小兽。由此便产生了这句歇后语。
“他都作(zuo平声)成这样了,还不学好,活该!这可真是猫卧房脊??活受。”


“买鼻烟不闻??装着玩”
鼻烟可是老北京的东西,由西洋传教士带到中国。气味芬芳,有明目提神之功效还可以通窍、避疫、活血。我想现在如果有鼻烟,大伙都闻闻,没准就不怕非典了。我小的时候有亲戚喜闻此物,茉莉香味诱人,随之偷闻了一点,没想到当时就喷嚏不止,别说,打完喷嚏还真觉得浑身痛快。可惜这东西现在见不着了。解放前前门大栅栏内的天蕙斋鼻烟铺名满京华,京剧界的名人泰斗不少是那儿的常客。
鼻烟壶种类繁多,用料讲究,甚麽翡翠、玛瑙、玻璃内画等极为精制。其中精品多为收藏家持有。假如买了鼻烟不闻只是搁在鼻烟壶里,似有装蒜、装傻充愣之嫌。
“你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这里的事我全明白,甭跟我这儿买鼻烟不闻??装着玩”。


“吃烤肉到了卢沟??宛(晚)来宛(晚)走”
据说北京著名的烤肉宛始于康熙年间。数代经营烤肉,选料精致、味道鲜美,慢慢在北京就有了名气,吸引了众多食客。这句歇后语是借助了烤肉宛和宛平县两个宛字的谐音,形容来得晚走的晚。
“瞧见没有,都这时候了他刚来。等到下班就得让他吃烤肉到了卢沟??宛(晚)来宛(晚)走”。反之也可以用“吃枣到了卢沟??枣(早)来(宛)晚走”。


“门头沟的财主??窑(摇)头”
以前北京人家做饭、取暖有不少使用的是门头沟的煤。民国年间门头沟大概有三十几座煤窑,由于当时开煤窑能赚大钱,上至官吏下至商人都竞相投资。窑主用尽各种手段剥削下窑的工人,都成了当时的财主。这句话也是当时煤矿的写照。
“这事儿到底怎么办?你倒说呀!甭老跟我这儿装门头沟的财主??窑(摇)头”。


“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
旧京的春节厂甸,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厂甸的风车、大糖葫芦更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春节时卖大糖葫芦的小贩们把一个个山里红串在一根根长长的荆条上,忙得不可开交。此语借用串糖葫芦,形容人们为了某些事情串通一气。
“怎么着,这事就瞒着我一人儿,你们几个可真是厂甸的糖葫芦??串上了”。


“万春亭上谈心??说风凉话”
景山的万春亭是旧京城里的最高点,四面透风。一年四季或凉风习习,或寒风刺骨。北京人一般把一些不切实际或讥讽他人的语言称作风凉话。在这个地方就借用了景山万春亭来表达此意。

“皇上家的祠堂??太妙(太庙)”
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就是当年皇家祖庙称太庙。北京人常称赞一些做得非常好的事情为“妙”、“妙极了”。老百姓由此引申借用皇家祠堂的谐音来表达对一些事物的称赞。


“药王庙进香??自讨苦吃”
老北京城药王庙有不少处,这供奉的药王爷又是谁呢?原来药王爷还不是人们都知道的唐代中医药家孙思邈,而是供奉着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孙思邈、韦慈藏等古代名医则侍立两旁。著名的几座药王庙坐落在东西南北城。东药王庙在东直门里,西药王庙在地安门外,南药王庙在天坛北侧,北药王庙在安定门里。旧京城中,不少老百姓瞧不起病,每年阴历的四月初一、十五为参拜药王爷的日子,到庙里烧香拜药王爷求医者甚众。拜过药王爷之后,能够得到些香灰,有些人在回家的路上还顺便买些野药吃。这香灰和野药咱们都没尝过,其味道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北京城中的老百姓就传开了“药王庙进香??自讨苦吃”。


“唱戏的骑马??走人”
大伙儿都知道,在北京“走人”这个词用得挺多。常常是话不投机双方一较劲:“你给我走人,从今以后,你别登我们家门儿”。那怎么又跟唱戏的有关呢?原来传统戏是有一定程式的,传统戏里没有真马,都是用道具马鞭代替。剧中人道:“马来”!当兵的把马鞭送到这位手里,这位一挥马鞭:“众将官,南京去者”!台上众人来回转俩圈儿。当兵的回秉:“此处已是南京”!您瞧见没有,挥挥马鞭,脚下转俩圈儿就等于骑着马走出了数百、上千里地。那时候的北京人无论大人小孩儿都爱听戏,所以把戏里的玩业儿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这句话是形容事儿办砸了,有时候说事办砸了,也说“崴”了。在北京谁都知道兔儿爷,可能有些年轻人没瞧见过,但都听说过。这兔儿爷(还有兔儿奶奶)是泥捏的,兔儿头人身,有身着铠甲,插护背旗者、有作捣药状者还有正襟端坐者等等形态各异。兔儿爷是泥捏的,浑身上下除了泥就没别的了。



堆泥儿的不拜佛――心里有数儿


这是流传于北京老年间的俏皮话儿,大约出于清初,当时大兴佛教,修庙塑佛盛行,因此就有了专门塑佛的手艺人――堆泥儿的。他们知道佛像多是泥、麻刀(草)和制而成,不信有什么会特殊的法力,因此不会去膜拜。就有了“堆泥儿的不拜佛――心里有数儿”。

奶茶铺的炕――窄长
沙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
黄胖子的裤腰带――稀松

不敢(擀)――那是煎饼
饼从做法上说,一般有两种:一是烙饼,一是煎饼。前者要用擀面杖或者手压,把面团擀成圆形,放在饼铖里烙制,如馅饼,大饼、烧饼等等;后者用面糊直接浇在容器上,摊成圆形成饼,如煎饼果子等,不用擀,借用谐音有此歇后语。比如:“你敢打这赌吗?” “切,不敢?不敢那是煎饼!赌就赌!”


老太太追电车-----别吹
原来北京的有轨电车的售票员都带有一个哨子,每当乘客上车完毕时,就会吹口哨通知司机发车,就象今天有些带有售票台的公共汽车的电铃的作用一样,老人嘛,行动自然很慢,为了不出意外,所以就不吹哨,等着他上车
案板的黄瓜-----找拍

老虎拉车-----谁敢(赶)呢
兔儿爷掏耳朵----崴(音)泥了。
兔儿爷是泥捏的啊,一掏耳朵,那泥还不得出来?
意思嘛,大伙儿应该知道吧。坏了,有麻烦了。

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
炒肝儿是北京的传统小吃,是由白水杂碎改良而成;白水杂碎以切成小块儿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

因此,老北京就留下这么个歇后语。

炒肝儿中肝其实很少,而以猪肥肠为主。炒肝儿、包子是老北京早点的主力。去年朋友带我去南城“小胖包子铺”吃炒肝儿、包子。我一口气开了5碗,老板都傻眼了。呵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