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曼之歌(第一章)――英雄的黎明
米歇尔・魏特曼是德国南方人,1914年4月22日生于巴伐利亚州奥法费尔茨Oberpfalz地区拜尔林利斯(Beilngries)附近的福格塔Vogelthal小村。他是一个当地农民约翰・魏特曼(Johann Wittmann)及妻子乌苏拉(Ursula)的五个儿女之一。和他的兄弟小约翰及三个姐妹弗郎西斯卡(Franziska)、安妮(Anni)和谢瑞莎(Theresa)一起,年轻的米歇尔・魏特曼有着一个相当普通的早期生活。他接受了洗礼,是一个还算虔诚的天主教徒(如果你熟悉纳粹德国史的话,会知道其后国社党在思想领域方面与天主教会有一场激烈的冲突,想必那时这位老兄也一定挺痛苦的)。在与他的父亲和兄弟一起经营农场之前,魏特曼完成了小学和初级中学(他的学历是secondary school,也许翻译成高小毕业更合适?)的学业。老约翰・魏特曼买下和售出过一些农场,在20年代初他们家最终离开了福格塔村。
看似平淡的农场生活其实给了这个年轻人一生都从中受益的经历:他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来努力完成艰苦的工作,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的重要性,以及其父亲作为一个相当有经验的机械师而传授给他的许多关于农场中使用的农具和机械方面的知识。除这些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他的狩猎技巧。一开始时,小魏特曼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对他的狩猎形成了一定阻碍,但父亲帮助他认识到了一个男子汉应该掌握的本领是什么。此外,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二三十年代的德国,通过狩猎来为餐桌上增添一些肉食也不无小补。年轻的魏特曼成长为一个不错的猎手,也为未来使用88毫米炮的“狩猎生涯”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底子。
1934年2月1日,当“元首”执掌政权一年又一天之后,20岁的魏特曼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了。他自愿加入了义务劳动服务组织(Freiwillige Arbeitsdienst,简称FAD)的Benediktbeuren分部,后者不久又更名为帝国劳动军团(Reichs Arbeitsdienst,简称RAD)。RAD和当时的其他类似组织一样,非常注重协作精神和团队工作的培养,这正是魏特曼所喜爱的。他与其他来自德国各地的年轻人一起分享工作的艰辛和玩闹时的喜悦,以及对国家所宣扬的“美好明天”的憧憬;也正是在那里,他下了决心,自己不应该像父亲一样在农场里渡过一生,而是要为国家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看起来一个机会就在眼前:1934年10月30日,他加入了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桎梏而扩编的德国国防军,所属部队为第19步兵团第10步兵连,基地为慕尼黑附近的巴伐利亚小镇Freising。
有关FAD和RAD的说明
特别感谢泥泞中的老虎提供资料
FAD的成员 RAD的官员
“这些青年参与的是一个名义上的公益组织,但是只要战争需要,他们手中用来建设
的铁铲立即就变成制造死亡的武器。”
毫无疑问,军人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体验,但米歇尔・魏特曼很快适应了这个新环境。这里不断重复的还是协作精神和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当然是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每天的早操、军训和时常进行的演习,对将魏特曼这样的年轻人从农田里的庄稼汉、初出校门的学生或是城市里的小混混转变成为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身体强壮、素质一流的士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明了光凭自己是不能获得胜利的,这对一支高效的、组织完善的战斗部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军事项目都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培训和演练,直到部队中的每一份子都达标为止。
国防军步兵好奇的打量Pzkpfw I坦克A型,由于物资缺乏,步兵们穿着1915型野战服。
也就是在那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坦克(Panzer)。尽管只是一些6吨的小爬虫(Pzkpfw I),他和他的同志们还是被吸引了过去。这些钢铁小怪物们非常像魏特曼和他的父亲、兄弟一起在农场里摆弄过的那些农机,只是拥有了武器。同时他还学到了许多步兵反坦克战技巧,以及坦克的长处和缺点,相信这对他的未来生涯也不无助益。他在第10步兵连一直服役到1936年9月底,退役时军衔为代理下士。他在退伍后来到了Ingolstadt城,并于1936年10月在相邻的Reichertshofen镇找到了一份铁路工人的工作。同时他也对加入党卫队产生了兴趣,但与cliff的描写不同,我这里的资料显示魏特曼显然对党卫队的良好福利更感兴趣,而不是有关纯正雅利安人的理论或是那身酷极了的黑色制服!无论如何,他在当年10月1日递交了申请
米歇尔・魏特曼是德国南方人,1914年4月22日生于巴伐利亚州奥法费尔茨Oberpfalz地区拜尔林利斯(Beilngries)附近的福格塔Vogelthal小村。他是一个当地农民约翰・魏特曼(Johann Wittmann)及妻子乌苏拉(Ursula)的五个儿女之一。和他的兄弟小约翰及三个姐妹弗郎西斯卡(Franziska)、安妮(Anni)和谢瑞莎(Theresa)一起,年轻的米歇尔・魏特曼有着一个相当普通的早期生活。他接受了洗礼,是一个还算虔诚的天主教徒(如果你熟悉纳粹德国史的话,会知道其后国社党在思想领域方面与天主教会有一场激烈的冲突,想必那时这位老兄也一定挺痛苦的)。在与他的父亲和兄弟一起经营农场之前,魏特曼完成了小学和初级中学(他的学历是secondary school,也许翻译成高小毕业更合适?)的学业。老约翰・魏特曼买下和售出过一些农场,在20年代初他们家最终离开了福格塔村。
看似平淡的农场生活其实给了这个年轻人一生都从中受益的经历:他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来努力完成艰苦的工作,大家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的重要性,以及其父亲作为一个相当有经验的机械师而传授给他的许多关于农场中使用的农具和机械方面的知识。除这些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他的狩猎技巧。一开始时,小魏特曼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对他的狩猎形成了一定阻碍,但父亲帮助他认识到了一个男子汉应该掌握的本领是什么。此外,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二三十年代的德国,通过狩猎来为餐桌上增添一些肉食也不无小补。年轻的魏特曼成长为一个不错的猎手,也为未来使用88毫米炮的“狩猎生涯”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底子。
1934年2月1日,当“元首”执掌政权一年又一天之后,20岁的魏特曼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开始觉得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了。他自愿加入了义务劳动服务组织(Freiwillige Arbeitsdienst,简称FAD)的Benediktbeuren分部,后者不久又更名为帝国劳动军团(Reichs Arbeitsdienst,简称RAD)。RAD和当时的其他类似组织一样,非常注重协作精神和团队工作的培养,这正是魏特曼所喜爱的。他与其他来自德国各地的年轻人一起分享工作的艰辛和玩闹时的喜悦,以及对国家所宣扬的“美好明天”的憧憬;也正是在那里,他下了决心,自己不应该像父亲一样在农场里渡过一生,而是要为国家美好的明天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看起来一个机会就在眼前:1934年10月30日,他加入了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桎梏而扩编的德国国防军,所属部队为第19步兵团第10步兵连,基地为慕尼黑附近的巴伐利亚小镇Freising。
有关FAD和RAD的说明
特别感谢泥泞中的老虎提供资料
FAD的成员 RAD的官员
“这些青年参与的是一个名义上的公益组织,但是只要战争需要,他们手中用来建设
的铁铲立即就变成制造死亡的武器。”
毫无疑问,军人的生活对他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体验,但米歇尔・魏特曼很快适应了这个新环境。这里不断重复的还是协作精神和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当然是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每天的早操、军训和时常进行的演习,对将魏特曼这样的年轻人从农田里的庄稼汉、初出校门的学生或是城市里的小混混转变成为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身体强壮、素质一流的士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明了光凭自己是不能获得胜利的,这对一支高效的、组织完善的战斗部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许多军事项目都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培训和演练,直到部队中的每一份子都达标为止。
国防军步兵好奇的打量Pzkpfw I坦克A型,由于物资缺乏,步兵们穿着1915型野战服。
也就是在那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坦克(Panzer)。尽管只是一些6吨的小爬虫(Pzkpfw I),他和他的同志们还是被吸引了过去。这些钢铁小怪物们非常像魏特曼和他的父亲、兄弟一起在农场里摆弄过的那些农机,只是拥有了武器。同时他还学到了许多步兵反坦克战技巧,以及坦克的长处和缺点,相信这对他的未来生涯也不无助益。他在第10步兵连一直服役到1936年9月底,退役时军衔为代理下士。他在退伍后来到了Ingolstadt城,并于1936年10月在相邻的Reichertshofen镇找到了一份铁路工人的工作。同时他也对加入党卫队产生了兴趣,但与cliff的描写不同,我这里的资料显示魏特曼显然对党卫队的良好福利更感兴趣,而不是有关纯正雅利安人的理论或是那身酷极了的黑色制服!无论如何,他在当年10月1日递交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