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金,中国!第二金,还是中国!昨天,中国射击运动员状态神勇,为中国军团打造了完美开局。
然而,从赛后西方记者的报道中,还是能感觉到一点“思维惯性”。一名西方记者评价说:“中国人无比重视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杜丽和王义夫给所有中国人增添了强大的信心。”
果真如此吗?依我看,“无比重视”只是历史,中国人也不需要依靠奥运金牌,来“增添强大信心”。
来雅典这几天,多方采访,发觉中国人的“金牌观”,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以往那种“不夺金牌誓不休”的气势,正被一种“宠辱不惊、和平崛起”的观念所取代。
热情“分流”
综观世界体坛,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贫穷而动荡之国,往往非常重视奥运金牌。战后日本、东德,包括冷战时期的前苏联,都曾倾全国之力,扶植体育项目,以奥运金牌作为刺激民族情绪的“良方”。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此时,也正是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吹响了“振兴中华”的号角。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经历了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富裕而自信的中国人,对“竞技体育”的狂热,已部分分流到了“全民健身”。雅典奥运会之前,有关“中国队究竟能拿几金”的报道,较前几届明显降温。
依稀记得,1988年中国女排“兵败汉城”之时,多少国人痛不欲生。然而如今,喜欢中国女排的球迷,依旧众多,而看待女排的心态,却平和了许多。
乒乓球作为“国球”,其兴衰成败曾引起国人关注。但昨天晚上,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就坦率表示:“我们并不缺金牌。以前打奥运会比赛,要求队员像‘小老虎’,把对手当‘敌人’,这次参加雅典奥运会,就不是这样……我们关键还是要打出精神。”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在展望雅典奥运会时,也明确表示:“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要像中国这个国家一样,追求‘和平崛起’。”
1992年,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在国内做报告,介绍说自己在称体重时,碰了对手一下,以探虚实。“是我碰了她,她却反过来向我道歉。我知道了,她怕我……”话音未落,现场掌声雷动。而作家王蒙见到这一幕,却一声叹息:“在西方,陌生人偶尔相撞,必主动道歉,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如今,我们这名运动员主动碰她,又将对手的道歉视为‘怕我’,这岂不是更遗憾了吗?”
12年过去了,在雅典奥运会上,庄晓岩式的“咄咄逼人”,不会重演。
静对胜负
作为奥运会的“六朝元老”,王义夫昨天又为中国队拿到金牌。不过,“老枪”赛后直言:“这次拿金牌的感觉,和以前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呢?王义夫解释说:“这块金牌很重,但我又看得‘轻’,这届情况和上届差不多,但从心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我现在在清华大学读书……”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跳水运动员郭晶晶身上。她在与队友配合,夺取冠军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不如想象中兴奋。”
1998年,“体操王子”李宁汉城失手,泪洒赛场;上届奥运会,中国跳水队出师不利,连丢“囊中之金”……事后的总结是一致的:压力太大。
为什么会“压力太大”?主要是“得失心太重”。昨天晚上,中国射击队在总结时,着重强调了一点:“打好开局的关键,在于帮助队员们培养了平静的心态。”
平心而论,头两块奥运金牌,中国运动员都是在最后一枪中的定乾坤,反败为胜。如果没有出色的心理素质,没有“宠辱不惊、心平如镜”的心态,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昨天,有人形容杜丽“冷静得像一块冰”,可谓一语中的。
无论什么时候,平静的力量,是最可怕的――杜丽赛后一再表示,自己没想过胜利,这可能正是她夺冠的最大保障。
令人欣喜的是,赛前的夺冠热门赵颖慧,在遗憾地获得第4名后,依旧坚定地表示“对得起自己就不遗憾”,作为上届奥运会曾“大热倒灶”的球员,赵颖慧能走出低谷,又能在“失金”的情况下,拥有如此心态,难能可贵。她的这种态度,也得到了中国代表团官员的赞赏。
也是昨天晚上,在顺利赢下韩国队后,女篮球员苗立杰,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当相熟的记者致电,询问其感受时,她最大的反应是:“以前不管是赢球还是输球,感觉上都睡不着。现在不一样了,心里很平静。”
即便在中国代表团第一天成绩不错,拿到4金牌后,团部仍然显得非常平稳。昨天,在中国队团部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再接再厉”。
眼光放远
说中国人的“金牌观”在发生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着眼点更为长远。
本届奥运会,代表中国代表团出征的上海运动员,有38名,其中有19人在23岁以下。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谈到这点时,口气显得很坚定:“这几年上海体育的最大瓶颈,就是后备力量的匮乏。这次我们派出这么多年轻球员,就是为了让他们增加经验,加强磨练,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准备。”
以往,运动成绩达到参加奥运会标准、但实力又明显无法进入前八的运动员,一般无法获得前往奥运会的资格。但在雅典奥运会上,“能来的几乎全来了”。
今年只有14岁的游泳小将张天翼,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运动员。7月19日,当她得到队里下发的装备时,还“不敢相信自己能去奥运会”。但最终,她出现在了雅典赛场。可以说,像张天翼这样的小运动员,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观”改变的最大受益者。
团部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奥运精神的一大体现是‘重在参与’,像张天翼这样的小将,她有实力,也有潜力,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
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3岁。4年之后的北京奥运会,这批运动员正处于一般运动项目的“黄金年龄”。不仅如此,各队还有一些年龄在16、17岁的参赛运动员,他们将目光瞄准了2012年奥运会。
李富荣副局长曾经表示:“要使中国体育长盛不衰,就不能纯粹地追求金牌数量,要有延续性。”而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甚至举出了姚明、刘翔和孙雯的例子,“这3名上海运动员,都是世界级的人才。尽管他们不一定能拿到奥运金牌,但谁能否认他们的作用?”
尾声
中国人“金牌观”的改变,体现的是一种淡然,一种从容。换句话说,面对奥运会金牌,中国人更理性了。
雅典奥运会前,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中出现了“鸟巢问题”,多方争论,这就是一种务实的态度。看得出,中国人对待奥运会的态度,也出现了理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还有体育迷们,都已经意识到――奥运会金牌是一种荣誉,但绝对不是全部。昨夜今晨,中国健儿拿到了4枚金牌,但这个夜晚,他们没有狂喜。特派记者晏秋秋(本报雅典今日电)
然而,从赛后西方记者的报道中,还是能感觉到一点“思维惯性”。一名西方记者评价说:“中国人无比重视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杜丽和王义夫给所有中国人增添了强大的信心。”
果真如此吗?依我看,“无比重视”只是历史,中国人也不需要依靠奥运金牌,来“增添强大信心”。
来雅典这几天,多方采访,发觉中国人的“金牌观”,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以往那种“不夺金牌誓不休”的气势,正被一种“宠辱不惊、和平崛起”的观念所取代。
热情“分流”
综观世界体坛,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贫穷而动荡之国,往往非常重视奥运金牌。战后日本、东德,包括冷战时期的前苏联,都曾倾全国之力,扶植体育项目,以奥运金牌作为刺激民族情绪的“良方”。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此时,也正是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吹响了“振兴中华”的号角。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经历了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富裕而自信的中国人,对“竞技体育”的狂热,已部分分流到了“全民健身”。雅典奥运会之前,有关“中国队究竟能拿几金”的报道,较前几届明显降温。
依稀记得,1988年中国女排“兵败汉城”之时,多少国人痛不欲生。然而如今,喜欢中国女排的球迷,依旧众多,而看待女排的心态,却平和了许多。
乒乓球作为“国球”,其兴衰成败曾引起国人关注。但昨天晚上,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就坦率表示:“我们并不缺金牌。以前打奥运会比赛,要求队员像‘小老虎’,把对手当‘敌人’,这次参加雅典奥运会,就不是这样……我们关键还是要打出精神。”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在展望雅典奥运会时,也明确表示:“中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要像中国这个国家一样,追求‘和平崛起’。”
1992年,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在国内做报告,介绍说自己在称体重时,碰了对手一下,以探虚实。“是我碰了她,她却反过来向我道歉。我知道了,她怕我……”话音未落,现场掌声雷动。而作家王蒙见到这一幕,却一声叹息:“在西方,陌生人偶尔相撞,必主动道歉,这是一种文明的表现。如今,我们这名运动员主动碰她,又将对手的道歉视为‘怕我’,这岂不是更遗憾了吗?”
12年过去了,在雅典奥运会上,庄晓岩式的“咄咄逼人”,不会重演。
静对胜负
作为奥运会的“六朝元老”,王义夫昨天又为中国队拿到金牌。不过,“老枪”赛后直言:“这次拿金牌的感觉,和以前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呢?王义夫解释说:“这块金牌很重,但我又看得‘轻’,这届情况和上届差不多,但从心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我现在在清华大学读书……”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跳水运动员郭晶晶身上。她在与队友配合,夺取冠军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不如想象中兴奋。”
1998年,“体操王子”李宁汉城失手,泪洒赛场;上届奥运会,中国跳水队出师不利,连丢“囊中之金”……事后的总结是一致的:压力太大。
为什么会“压力太大”?主要是“得失心太重”。昨天晚上,中国射击队在总结时,着重强调了一点:“打好开局的关键,在于帮助队员们培养了平静的心态。”
平心而论,头两块奥运金牌,中国运动员都是在最后一枪中的定乾坤,反败为胜。如果没有出色的心理素质,没有“宠辱不惊、心平如镜”的心态,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昨天,有人形容杜丽“冷静得像一块冰”,可谓一语中的。
无论什么时候,平静的力量,是最可怕的――杜丽赛后一再表示,自己没想过胜利,这可能正是她夺冠的最大保障。
令人欣喜的是,赛前的夺冠热门赵颖慧,在遗憾地获得第4名后,依旧坚定地表示“对得起自己就不遗憾”,作为上届奥运会曾“大热倒灶”的球员,赵颖慧能走出低谷,又能在“失金”的情况下,拥有如此心态,难能可贵。她的这种态度,也得到了中国代表团官员的赞赏。
也是昨天晚上,在顺利赢下韩国队后,女篮球员苗立杰,早早地上床睡觉了。当相熟的记者致电,询问其感受时,她最大的反应是:“以前不管是赢球还是输球,感觉上都睡不着。现在不一样了,心里很平静。”
即便在中国代表团第一天成绩不错,拿到4金牌后,团部仍然显得非常平稳。昨天,在中国队团部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再接再厉”。
眼光放远
说中国人的“金牌观”在发生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着眼点更为长远。
本届奥运会,代表中国代表团出征的上海运动员,有38名,其中有19人在23岁以下。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谈到这点时,口气显得很坚定:“这几年上海体育的最大瓶颈,就是后备力量的匮乏。这次我们派出这么多年轻球员,就是为了让他们增加经验,加强磨练,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准备。”
以往,运动成绩达到参加奥运会标准、但实力又明显无法进入前八的运动员,一般无法获得前往奥运会的资格。但在雅典奥运会上,“能来的几乎全来了”。
今年只有14岁的游泳小将张天翼,是本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运动员。7月19日,当她得到队里下发的装备时,还“不敢相信自己能去奥运会”。但最终,她出现在了雅典赛场。可以说,像张天翼这样的小运动员,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观”改变的最大受益者。
团部一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奥运精神的一大体现是‘重在参与’,像张天翼这样的小将,她有实力,也有潜力,为什么不能参加奥运会?”
在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3岁。4年之后的北京奥运会,这批运动员正处于一般运动项目的“黄金年龄”。不仅如此,各队还有一些年龄在16、17岁的参赛运动员,他们将目光瞄准了2012年奥运会。
李富荣副局长曾经表示:“要使中国体育长盛不衰,就不能纯粹地追求金牌数量,要有延续性。”而上海市体育局局长金国祥甚至举出了姚明、刘翔和孙雯的例子,“这3名上海运动员,都是世界级的人才。尽管他们不一定能拿到奥运金牌,但谁能否认他们的作用?”
尾声
中国人“金牌观”的改变,体现的是一种淡然,一种从容。换句话说,面对奥运会金牌,中国人更理性了。
雅典奥运会前,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中出现了“鸟巢问题”,多方争论,这就是一种务实的态度。看得出,中国人对待奥运会的态度,也出现了理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官员,还有体育迷们,都已经意识到――奥运会金牌是一种荣誉,但绝对不是全部。昨夜今晨,中国健儿拿到了4枚金牌,但这个夜晚,他们没有狂喜。特派记者晏秋秋(本报雅典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