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mpsElysee
知名会员
自杀手册(上)[转贴]
寒蜇花 自杀手册(上)
如果心是一件玻璃器皿,你将听到它破碎的声音。
《第一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每一个故事都来源于真实,过于真实了,因此看上去有些虚伪。
郁薇活着的时候是十三岁,她将永远停留在十三岁,十三岁的时候她已经死去,让死去的人们安息吧,或许她或他们正以另一种方式活在另一个地方。当然,她或他们还会永远活在我们――这些记挂着他们的人的心中。
郁薇在青石板路上来回地走,城市中难得看见的青石板,每一块石板都留着深深的横痕,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郁薇们和她的祖辈们用车轮、脚板或者拐杖磨砺着它,它也沉沉地老去了,逐渐地干枯,象个不引人注目的老婆子,无奈地展现自己的年龄。
斜阳,又是斜阳,深深的小巷子也挡不住斜阳的侵袭,低矮的建筑的影子,深沉的黑,斜阳的光线为什么红得如此凄艳?
隔壁南食店老板娘从香烛香纸堆里探出一张扁脸:“忘带钥匙了?”
长得丑就这么悲哀,真诚也让人觉得居心叵测。
郁薇家斑驳的红门正紧紧关着,看得出里面没有人,两个黄铜的门环只剩了一个,乌漆麻黑地扭在一边,很夸张地笑脸,估计是某个收废品小工顺手牵羊的艺术品。
事后老板娘象个祥林嫂似的四处念叨:“我就觉得不对劲啊,那个姑娘在外面溜了一下午,也没去上学,早知道……。”
很多同情听来如同讽刺。
郁薇死了,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六日。
活着的时候挺普通,死了也挺普通,有很普通的生辰与死祭,除了她是自杀,除了她才十三岁。
一根铁丝深深地陷入她的脖梗,从喉头的位置切入,以四十五度的斜角向耳根延伸,一直拉到颈椎。铁丝几乎让她尸首分离,她就象个正被晾干的洋娃娃,靠着铁丝的弹性轻轻晃着。
没人想到她会以这种方法自杀,年青的人就是头脑灵活,任性又胆大妄为。
想想看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在半夜的时候爬上三米高的院墙,再顺着墙头爬了十来米,最后攀到紧靠着院墙的三楼人家向外凸出的防盗窗上,立正后转,脖子准确地扑到院内拉着的铁丝上――这根铁丝的本意也是用来做晾衣绳的,曾几何时,可会有人预料到这根绳上会晾着一个大活人呢?
关于她死亡的猜测有很多,但一直找不到正版:刚读初二,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朋友,没有留下支言片语,没有人因为她的死担心到面色苍白,也就是说没有人为她的死亡负责。
据说她死的时候血喷出几米远,院子里象铺上了一条褐毡。
事后有一种传说是她患有间歇的梦游症;更有一种传说是她并非是自杀,而是因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一次失足。
她死的那天穿着很普通的白上衣和蓝色长裤。
小小的年纪就去了,去的时候,还不知道世上有一种东西叫做――流言。于是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提及,在他人的茶余饭后唇齿留香。
《第二个》
一道黑影从窗口一闪,芝琪正打着毛衣,然后是碰的一声,象面口袋倒了,又象皮球漏了气。现在楼房的窗户多是双层,开启相当麻烦,比如芝琪家的,因此她听到声音后手停了五秒钟依然继续。
打了几行又放下,有点心神不定,自己原来在单位虽然没有呼风唤雨,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用号夸张点的话说叫:“脚跟不着地!”现在倒好,三十多数正年富力强,人家创业自己蹲在家孵小鸡。
坐在家里闲到发霉,天天织谁也不穿的毛衣,如果上班,又得面对同事的倾轧,拿少少钱做多多事,几乎是白干活不拿薪似的破工作也有众人在旁虎视眈眈。
上班好还是回家好?芝琪开始象哈姆雷特一样烦恼起来,一个是欧洲的王子,一个是亚洲的家庭妇女,两难的问题谁都能遇上,并谁都可以为之郁闷。
开个小门面?主意不错,小小的店,卖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不太累,能打发时间,就算亏,也不至于亏得太多。
前阵看报纸有个商业城招商,离家不太远,门面也不贵,电费、物业、进货渠道……,手里持着两根毛衣针发呆,好象看见自己的小店已经开张。
冰箱里好象没菜了,十点不到,买菜去,楼里的人全都去上班,上那个她曾经极端不愿上的班,十几层的楼好象只剩了她一个人。还是离开这到有人的地方,比如菜市场,乱哄哄有乱哄哄的热闹,譬如一条即将渴死的鱼,已经在散发腐味,跳得反比平时欢腾。
将毛衣卷在针上,连线团收进塑料袋,折好袋口,平平地摆到沙发的右手。从抽屉里拿出钱包,顺手将头发抿了抿,又掸了掸裙子。芝琪是那种即使天天坐在家里不出门,也收拾得一丝不乱的人。
检查一遍,钥匙、钱包、手机,都带好了,没拉下什么,不知道是在家呆久了还是什么原因,总感觉脑力有些衰退。出了门,又检查一遍,钥匙、钱包、手机,拧了拧门把手,锁好了。
下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拐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再拐弯。
太阳阴阴地藏在暧昧不明的云层上,风鼓足了气力吹着,对满天苍白的晦暗一筹莫展。
边走边想:炖个冬瓜汤,放两块排骨就够了,儿子不喜欢太油腻的东西,排骨不好买两块,就一斤吧,剩下的烧成糖醋。
再买半斤肉泥,儿子昨天晚上说想吃炸酱面,还要记得买点葱花、青椒、生姜,八角茴家里还有吗?好象不多了,也买一两。
走出楼梯口,张伯家的花斑大黄猫嗷地一声从楼左冲出来,跑出几米远回了回头,然后象箭一般地消失了,象似了什么大恐怖。
“阿福,张阿福。”芝琪叫,阿福死不肯回头,这猫平时的胆子大得吓人,今天怎么啦?可能是哪个顽皮孩子躲在楼左的小巷里捉弄它。
说是巷子实际上是院墙与楼的一条夹缝,不过一米来宽,水泥面了,草都不长一根,平时很少有人进去。
“谁呀?”芝琪一边问,一边向左拐。
没人应声。
“谁在那里?”
院子很静,没有人、没有鸟、没有一棵树与风共鸣,甚至没有一只蟋蟀,没有一只蝉。
华年就此停顿。
春日里开满花的桃树是什么样?鲜艳。鲜艳得夺人心魄以至屏住呼吸。灰色的天、绿色的叶、深褐的枝干上,它的红白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地向四周恣肆。
过份的美丽即是一种恐怖,过份的关心总让人产生逃离的意愿。
灰色的天,灰色的路,长着霉菌青苔深色的墙根,一个曾经的人蜷在那里,芝琪慢慢走过去:
“喂,你没事吧。”
看不到他的脸,但芝琪知道他完了,已经完了,一条鲜艳的小溪以他的头部作源头,欢腾地向巷子低凹处流去,流进一条裂缝,又从缝里溢出来。
他的肢体还没有僵硬,以一种奇怪的模样趴在地上,仿佛郭沫若刚写完《女神》,又象泰坦被大力神刚刚摔倒,想尽可能地将身体贴近地面,吸取大地的能力与灵力。
大地犹如母亲,我们来自她又回归于她。
芝琪拉他的手,手无力在空中晃成半圆――从肘到腕的骨骼全都碎掉,估计是以上半身先着地,由此可见杀死自己的决心是多么大。
开始听到的声音就是他吧,从楼下坠地的声音,打毛衣的时候。
张二毛在坐在办公室百无聊奈地翻报纸,张小丽躲在课桌下偷看F4的最新报导,刘大妈散完步准备回家,赵大婶的自行车坏掉修车的王麻子将要给它动手术,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此时,也有人正准备死去,决绝地,不留给自己任何机会。
世界依然还在,太阳依然没有出来,地球上的人们一切如常,只是少了一个人,无关紧要的一个人。
芝琪掏出手机,按键:“110”
寒蜇花 自杀手册(上)
如果心是一件玻璃器皿,你将听到它破碎的声音。
《第一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其实每一个故事都来源于真实,过于真实了,因此看上去有些虚伪。
郁薇活着的时候是十三岁,她将永远停留在十三岁,十三岁的时候她已经死去,让死去的人们安息吧,或许她或他们正以另一种方式活在另一个地方。当然,她或他们还会永远活在我们――这些记挂着他们的人的心中。
郁薇在青石板路上来回地走,城市中难得看见的青石板,每一块石板都留着深深的横痕,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郁薇们和她的祖辈们用车轮、脚板或者拐杖磨砺着它,它也沉沉地老去了,逐渐地干枯,象个不引人注目的老婆子,无奈地展现自己的年龄。
斜阳,又是斜阳,深深的小巷子也挡不住斜阳的侵袭,低矮的建筑的影子,深沉的黑,斜阳的光线为什么红得如此凄艳?
隔壁南食店老板娘从香烛香纸堆里探出一张扁脸:“忘带钥匙了?”
长得丑就这么悲哀,真诚也让人觉得居心叵测。
郁薇家斑驳的红门正紧紧关着,看得出里面没有人,两个黄铜的门环只剩了一个,乌漆麻黑地扭在一边,很夸张地笑脸,估计是某个收废品小工顺手牵羊的艺术品。
事后老板娘象个祥林嫂似的四处念叨:“我就觉得不对劲啊,那个姑娘在外面溜了一下午,也没去上学,早知道……。”
很多同情听来如同讽刺。
郁薇死了,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六日。
活着的时候挺普通,死了也挺普通,有很普通的生辰与死祭,除了她是自杀,除了她才十三岁。
一根铁丝深深地陷入她的脖梗,从喉头的位置切入,以四十五度的斜角向耳根延伸,一直拉到颈椎。铁丝几乎让她尸首分离,她就象个正被晾干的洋娃娃,靠着铁丝的弹性轻轻晃着。
没人想到她会以这种方法自杀,年青的人就是头脑灵活,任性又胆大妄为。
想想看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在半夜的时候爬上三米高的院墙,再顺着墙头爬了十来米,最后攀到紧靠着院墙的三楼人家向外凸出的防盗窗上,立正后转,脖子准确地扑到院内拉着的铁丝上――这根铁丝的本意也是用来做晾衣绳的,曾几何时,可会有人预料到这根绳上会晾着一个大活人呢?
关于她死亡的猜测有很多,但一直找不到正版:刚读初二,老师的好学生,同学的好朋友,没有留下支言片语,没有人因为她的死担心到面色苍白,也就是说没有人为她的死亡负责。
据说她死的时候血喷出几米远,院子里象铺上了一条褐毡。
事后有一种传说是她患有间歇的梦游症;更有一种传说是她并非是自杀,而是因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一次失足。
她死的那天穿着很普通的白上衣和蓝色长裤。
小小的年纪就去了,去的时候,还不知道世上有一种东西叫做――流言。于是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人提及,在他人的茶余饭后唇齿留香。
《第二个》
一道黑影从窗口一闪,芝琪正打着毛衣,然后是碰的一声,象面口袋倒了,又象皮球漏了气。现在楼房的窗户多是双层,开启相当麻烦,比如芝琪家的,因此她听到声音后手停了五秒钟依然继续。
打了几行又放下,有点心神不定,自己原来在单位虽然没有呼风唤雨,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用号夸张点的话说叫:“脚跟不着地!”现在倒好,三十多数正年富力强,人家创业自己蹲在家孵小鸡。
坐在家里闲到发霉,天天织谁也不穿的毛衣,如果上班,又得面对同事的倾轧,拿少少钱做多多事,几乎是白干活不拿薪似的破工作也有众人在旁虎视眈眈。
上班好还是回家好?芝琪开始象哈姆雷特一样烦恼起来,一个是欧洲的王子,一个是亚洲的家庭妇女,两难的问题谁都能遇上,并谁都可以为之郁闷。
开个小门面?主意不错,小小的店,卖一些独特的手工艺品,不太累,能打发时间,就算亏,也不至于亏得太多。
前阵看报纸有个商业城招商,离家不太远,门面也不贵,电费、物业、进货渠道……,手里持着两根毛衣针发呆,好象看见自己的小店已经开张。
冰箱里好象没菜了,十点不到,买菜去,楼里的人全都去上班,上那个她曾经极端不愿上的班,十几层的楼好象只剩了她一个人。还是离开这到有人的地方,比如菜市场,乱哄哄有乱哄哄的热闹,譬如一条即将渴死的鱼,已经在散发腐味,跳得反比平时欢腾。
将毛衣卷在针上,连线团收进塑料袋,折好袋口,平平地摆到沙发的右手。从抽屉里拿出钱包,顺手将头发抿了抿,又掸了掸裙子。芝琪是那种即使天天坐在家里不出门,也收拾得一丝不乱的人。
检查一遍,钥匙、钱包、手机,都带好了,没拉下什么,不知道是在家呆久了还是什么原因,总感觉脑力有些衰退。出了门,又检查一遍,钥匙、钱包、手机,拧了拧门把手,锁好了。
下楼,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拐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再拐弯。
太阳阴阴地藏在暧昧不明的云层上,风鼓足了气力吹着,对满天苍白的晦暗一筹莫展。
边走边想:炖个冬瓜汤,放两块排骨就够了,儿子不喜欢太油腻的东西,排骨不好买两块,就一斤吧,剩下的烧成糖醋。
再买半斤肉泥,儿子昨天晚上说想吃炸酱面,还要记得买点葱花、青椒、生姜,八角茴家里还有吗?好象不多了,也买一两。
走出楼梯口,张伯家的花斑大黄猫嗷地一声从楼左冲出来,跑出几米远回了回头,然后象箭一般地消失了,象似了什么大恐怖。
“阿福,张阿福。”芝琪叫,阿福死不肯回头,这猫平时的胆子大得吓人,今天怎么啦?可能是哪个顽皮孩子躲在楼左的小巷里捉弄它。
说是巷子实际上是院墙与楼的一条夹缝,不过一米来宽,水泥面了,草都不长一根,平时很少有人进去。
“谁呀?”芝琪一边问,一边向左拐。
没人应声。
“谁在那里?”
院子很静,没有人、没有鸟、没有一棵树与风共鸣,甚至没有一只蟋蟀,没有一只蝉。
华年就此停顿。
春日里开满花的桃树是什么样?鲜艳。鲜艳得夺人心魄以至屏住呼吸。灰色的天、绿色的叶、深褐的枝干上,它的红白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地向四周恣肆。
过份的美丽即是一种恐怖,过份的关心总让人产生逃离的意愿。
灰色的天,灰色的路,长着霉菌青苔深色的墙根,一个曾经的人蜷在那里,芝琪慢慢走过去:
“喂,你没事吧。”
看不到他的脸,但芝琪知道他完了,已经完了,一条鲜艳的小溪以他的头部作源头,欢腾地向巷子低凹处流去,流进一条裂缝,又从缝里溢出来。
他的肢体还没有僵硬,以一种奇怪的模样趴在地上,仿佛郭沫若刚写完《女神》,又象泰坦被大力神刚刚摔倒,想尽可能地将身体贴近地面,吸取大地的能力与灵力。
大地犹如母亲,我们来自她又回归于她。
芝琪拉他的手,手无力在空中晃成半圆――从肘到腕的骨骼全都碎掉,估计是以上半身先着地,由此可见杀死自己的决心是多么大。
开始听到的声音就是他吧,从楼下坠地的声音,打毛衣的时候。
张二毛在坐在办公室百无聊奈地翻报纸,张小丽躲在课桌下偷看F4的最新报导,刘大妈散完步准备回家,赵大婶的自行车坏掉修车的王麻子将要给它动手术,每个人都过着自己的日子,此时,也有人正准备死去,决绝地,不留给自己任何机会。
世界依然还在,太阳依然没有出来,地球上的人们一切如常,只是少了一个人,无关紧要的一个人。
芝琪掏出手机,按键:“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