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北京大学即将迎来2002级研究生。在密密麻麻的花名册上,有两个人的名字将被加上黑框。他们是:林礼清,福建人,北京大学数学系98级本科生,保送研究生?雷宇,贵州人,北京大学电子系98级本科生,保送研究生。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在官方发布的消息中,他们和另外3位同学杨磊(数学系99级本科生)、卢臻(力学系2000级本科生)、张兴柏(政管系2000级本科生),于8月7日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顶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有关人士分析,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消息传来,悲伤笼罩着北大。第一次,死亡如此真实地接近王越。这次雪崩送走了他的两位同学:雷宇,同屋4年,最好的朋友?林礼清,新学期两人即将成为同一个中心的研究生。
前不久,王越与雷宇所在的毕业班还去慕田峪长城游玩。一些同学因为贪玩走起小路,跟在队伍最后的一个人是雷宇。想起这些,王越眼圈发红:“你知道吗,雷宇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能吃,一顿饭最多吃了八两!还好,他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山鹰社,偏胖的身体?始结实起来。每天晚上,他都是一身汗水跑回宿舍。雷宇酷爱摇滚,尤其爱涅乐队的歌曲,收集了他们几乎所有的专辑。”
在北京大学团委社团文体部2001年印制的一本名为《青春飞扬》的小册子里,雷宇的名字赫然在目。他的头衔是山鹰社负责人。山鹰社的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卢臻偏爱穿2001年登顶穷母岗日的文化衫。虽然领口已经磨得发毛,白色已经洗得泛黄。“这最能显示他的潇洒。”一位同学说。
卢臻毫不张扬去年的登顶。与他同在一个系的同学回忆说,卢臻一向都很安静,即使在登顶这样的风光后,还是安静地和大家一起军训,军训时还不忘拿着一本英语册子补习。来自福建的林礼清给老师的印象异常深刻。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平日不爱说话,学习非常用功,今年被保送为学校的研究生。“他非常坚强,尤其喜欢这种挑战自我的运动。”一位熟悉他的老师说。
数学、电子、力学和政管系的大门,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同一个问题不停地被重复着:“老师,我们能做些什么?”人们纷纷在老师负责处理此事的记事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出门前,还特别郑重地叮嘱老师:“有事一定要通知我们!”
在北大三角地网站上,一位网友给雷宇下达这样的“命令”:“雷宇,你给我活着回来!”另一位网友回复:“一定要!”鼓励人心的话语仍在网上继续,可煎熬中的父母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现在,杨磊远在山东的父母还不知道这一噩耗,他的家人在隐瞒这一消息,不到最后一刻,他们不肯相信杨磊已经离去。 张兴柏的父母已经赶到北京。来自黑龙江的他们对冰雪十分熟悉。“完了,这几天根本救不出来了!”张兴柏的父亲听到这一消息后说。
远在贵州的雷宇的父母本想独自承受这一悲伤。他们不想把独生儿子突然遇难的消息告诉任何人。互联网的飞速传播粉碎了这个想法。今天,他们陆续接到各方的电话。平静下来的雷宇母亲有一个心愿:我们希望得到雷宇的遗体。面对外界的纷纷议论,一位学生忍不住地在网上说:“别说了。他们只是睡着了!”
北京晚报报导指,15日上午,北大校园仍如往日一样平静,学生们似乎不相信这一消息,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与前方联系着。14日从夜晚到黎明,校园内外的北大学生一直守在新浪山野论坛、北大BBS上等候消息。“狂风折不断鹰的翅膀!”一名网名“樱木”的学生说,我们“不哀悼,只祈祷”。直到消息最终确认,北大学生仍然拒绝相信,并纷纷在网上号召为“山鹰”们祈祷。
14日晚,北大旁一家小酒吧里,学生们点起一支支小蜡烛。刚刚从西藏返回的清华科考队员也来到北大等待消息,厦门大学等校学生也都从网上发来祈祷,在水木清华BBS上,同样全是对北大队员的祝福。“一开学就报名参加山鹰社”,北大三年级学生冯刚上午接受采访时说,“生命在于密度而非长度,这是我们为什幺喜欢冒险和挑战极限的原因”。“永远支持山鹰社”“他们是真正的勇士”,这样的字句在北大BBS上成为最经常出现的字样。
新闻晨报报道说,在北京大学山鹰社平时的训练基地―――未名湖旁一大操场内。晚上7时,这里格外寂静、冷清。但见基地训练场四周被高高的铁丝网所围住,里面用以训练的岩壁冷冷清清,看不到往日热闹的景象,而基地的铁门被大锁紧紧封闭,两束鲜花静静摆放在门前,偶尔有学生过来在前面默默伫立几分钟,神情都非常凝重。
随后记者去了遇难学生杨磊所住的28楼329寝室,他是北大数学系3年级的学生。
一位姓王的同学说,杨磊的老家在山东高密,人挺豪爽的,典型的山东大汉模样。长跑是他的强项,在学校运动会长跑项目上属于前三名的选手。这位同学记得,去年暑期杨磊就到了西藏,准备同山鹰登山队登顶穷母岗山,但最终没有参与登顶,原因是杨磊没有参加过山鹰社的寒假冬训,而参加冬训是山鹰社对每位参加雪山登顶队员必须的一道程序。可能去年因为去了没有登顶,经过当年冬训后,这次就特意安排了他。
张兴柏是2000级政管系的学生。记者赶到他住的寝室去的时候,几位认识他的同学和朋友却已离去。他的下铺兄弟对记者说,自从张兴柏出事后,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寝室询问他的情况,来的时候每个人的眼中都噙着泪花,但都没有流出来,因为在张兴柏遇难的消息没有确定之前大家都相信他会回来。这位同学说,张兴柏是黑龙江人,在班上非常地优秀,成绩特别好每年拿奖学金,而且在高中时候就入了党。
跟记者谈话时,这位下铺兄弟不时地用眼睛看着张兴柏的床铺。用手指了指张贴在墙壁上的图片,这些都是张兴柏去西藏时拍摄的,“可惜他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登顶的夙愿。”张兴柏的下铺声音已经哽咽。
据文汇报报道,在山鹰社内部的BBS上已经陆续地贴出了一些纪念文字,大家对遇难者表达了自己的怀念和追悼,并将他们称之为“追着自己梦而去”的勇士和英雄,也有希望悲剧不要再次发生的感叹。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篇回忆文章,分别是写给遇难失踪者雷宇和卢臻。其中一篇文章这样饱含深情地写道:“他是我见过的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什么事都能默默地坚持下来,登山训练中长跑是要求很高的,一圈又一圈地压操场,我想也只有他这样有坚强毅力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在山鹰社的活动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他常常在晚上熬夜学习。今年保送了研究生,开学他就是北大的研究生了,但是现在一切都……看着他给我的站在雪山顶上的照片,后面还有他的签名:雷宇,这个名字会留在所有爱他的人的心里,而他却留在了他最爱的大山里。希望还在,我仍然哭不出来,他会回来的。”
而中国登山协在14日发表的一份声明透露,北大学生登山遇难,纯粹是因为大自然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然而,面对采访,中国登山协副主席汪铁铭认为,北大此次登山,季节选择并不合理。中国探险协的主席严江征也表示,由于选择登山的时机不佳,危险
性比平时加大了。
新华网引述该声明称,北大登山队攀登此山是得到北大登协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得到了地方登协的许可,根据《国内登山管理办法》,8000米以下山峰的攀登,需报经山峰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体局批准),并得到广州宝洁公司的资助。北京大学登山队的山难,是大自然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对于事故的发生,协的全体同志及广大的登山爱好者都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
中国新闻网引述中国登山协副主席汪铁铭认为,北大登山队此次失事,与队员们经验欠缺有很大关系。尽管北大登山队具备了登高山的基本能力,人员组成也符合中国登山管理中心在这方面的相关规定,近些年也登过不少七千米左右的高山,但对希夏邦马峰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弱一些。
据悉,北大登山队在进山时,西藏登山协人员曾建议他们携带卫星电话并接受高山向导,但被同学们拒绝了,这本身就说明同学们经验方面的不足。汪铁铭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业余登山队,甚至是专业登山队,在登高山时这两件设备一般都不能缺少,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将来出现的不便。由于卫星电话是件奢侈品,即使在国家登山队中也属稀罕品,学生们拒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租用的费用太高。现在看来,正是由于通讯设备缺乏才导致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展?。
汪铁铭同时指出,北大登山队这次选择登山的季节也有不合理之处。他说,北大登山队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暑假期间,而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是每年六月初至九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雨雪频繁、云雾弥漫的恶劣天气,这就直接导致雾气浓重,登山时的能见度比较差,更为要命的是由于气温相对高,山上的积雪非常容易融化松动形成雪崩。应该说春秋两季才比较适合登山,为此登山中心曾不同意北大登山队的决定,但由于学校方面、学生家长同意,同时西藏登山协也同意登山,登山中心才最终妥协。
一位登山队员父母的心声
一位北大登山队员的父母通过新浪网,向远在拉萨的儿子发去的一封信上说,首先我们以父母的名义,向你不幸遇难的伙伴致以敬意。愿他们的英灵乘着希夏邦马凛冽的寒风,扶摇盘旋,直上蓝天,化作永不折翅的山鹰。愿他们的父母--那些辛勤养育了优秀儿子的人们--节哀顺变,平安度过这痛苦的时刻。祈祷你和幸存的伙伴战胜困难,昂首返回母校--那所培育了中国最优秀青年的学校。
登山探险运动是丈量人类精神品质高度和广度的标尺。它展现了人类异于万物而独具的挑战精神。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不屈服于具形者的局限,敢于挑战自身、探索自然,欲求突破拘束,进入自由无待的理想境界。正是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它是人类创造性的源泉,是人的内在本性能与至高无上的创造者相通的证明。
汤因比曾用“挑战与应战”来论述文明社会的起源和生长,他引用了歌德诗剧《浮士德》的神话故事来作比喻。当人类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从完美的阴(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的阳(运动状态)时,他们的处境就象处在崖壁下的登山者。多数人仍在崖壁下昏昏欲睡,但有一小群得到创造者启示的人,已经从沉睡中醒来,开始向上面的崖壁攀登。他们是勇于探险的人,如同《浮士德》所说:“我已经下了决心,离开这个岩石攀上峭壁,去探登上面的岩顶。我知道要干这件事乃是把安全置诸度外。但是为了可能的成功,我却宁愿有一次坠落和毁灭的危险”。在歌德的故事里,这位大胆的登山家,经历无数致命的危险和挫折磨难之後,终于胜利攀上了顶峰(参见郭沫若译本)。
这是一个用登山家的探险精神讲述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好比喻。登山运动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克服怠惰安逸的本能,培养顽强不屈,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顽强就是你在困难环境里坚决活下去的决心,绝不承认失败,另觅安适的生活。如果说理性是发明之母,那么顽强就是发明之父。只有顽强的人才具备真正的创造能力,超越有己有待的具形存在状态,进入无己无待的自由境界,与伟大的创造者相会于神秘之境,证验个我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追求生命自由的事业是代价昂贵的,从来如此。正如你们的《山友》所说:大自然并不总是宠待人类,它的力量是可怕的。为了获得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既然选择了证验个我生命的意义,就难免坠落和毁灭的危险。自由翱翔的山鹰,也有被狂风折翅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不愿你冒如此的风险。我们忧心如焚,坐立不安。但是你已经成年了,有权利为自己的行为和生命负责,作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此时此刻,我们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永远记住那些长眠雪域的山友。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你经历了一次非常的人生考验。忘记他们就是罪过。
我们等待你回来,不是垂头丧气,而是昂起你的头来。
凤凰网全体同仁向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北大登山勇士深表敬意!
(凤凰综合报道)
(图: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5名队员在攀登希夏邦马西峰顶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两人遇难,三人失踪。这5名队员是林礼清、杨磊、卢臻、雷宇、张兴柏。图为北大登山队五队员失踪地点示意图。引自新浪网 )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在官方发布的消息中,他们和另外3位同学杨磊(数学系99级本科生)、卢臻(力学系2000级本科生)、张兴柏(政管系2000级本科生),于8月7日在攀登希夏邦马峰西峰顶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有关人士分析,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消息传来,悲伤笼罩着北大。第一次,死亡如此真实地接近王越。这次雪崩送走了他的两位同学:雷宇,同屋4年,最好的朋友?林礼清,新学期两人即将成为同一个中心的研究生。
前不久,王越与雷宇所在的毕业班还去慕田峪长城游玩。一些同学因为贪玩走起小路,跟在队伍最后的一个人是雷宇。想起这些,王越眼圈发红:“你知道吗,雷宇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能吃,一顿饭最多吃了八两!还好,他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山鹰社,偏胖的身体?始结实起来。每天晚上,他都是一身汗水跑回宿舍。雷宇酷爱摇滚,尤其爱涅乐队的歌曲,收集了他们几乎所有的专辑。”
在北京大学团委社团文体部2001年印制的一本名为《青春飞扬》的小册子里,雷宇的名字赫然在目。他的头衔是山鹰社负责人。山鹰社的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卢臻偏爱穿2001年登顶穷母岗日的文化衫。虽然领口已经磨得发毛,白色已经洗得泛黄。“这最能显示他的潇洒。”一位同学说。
卢臻毫不张扬去年的登顶。与他同在一个系的同学回忆说,卢臻一向都很安静,即使在登顶这样的风光后,还是安静地和大家一起军训,军训时还不忘拿着一本英语册子补习。来自福建的林礼清给老师的印象异常深刻。他的家境并不宽裕,平日不爱说话,学习非常用功,今年被保送为学校的研究生。“他非常坚强,尤其喜欢这种挑战自我的运动。”一位熟悉他的老师说。
数学、电子、力学和政管系的大门,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同一个问题不停地被重复着:“老师,我们能做些什么?”人们纷纷在老师负责处理此事的记事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出门前,还特别郑重地叮嘱老师:“有事一定要通知我们!”
在北大三角地网站上,一位网友给雷宇下达这样的“命令”:“雷宇,你给我活着回来!”另一位网友回复:“一定要!”鼓励人心的话语仍在网上继续,可煎熬中的父母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现在,杨磊远在山东的父母还不知道这一噩耗,他的家人在隐瞒这一消息,不到最后一刻,他们不肯相信杨磊已经离去。 张兴柏的父母已经赶到北京。来自黑龙江的他们对冰雪十分熟悉。“完了,这几天根本救不出来了!”张兴柏的父亲听到这一消息后说。
远在贵州的雷宇的父母本想独自承受这一悲伤。他们不想把独生儿子突然遇难的消息告诉任何人。互联网的飞速传播粉碎了这个想法。今天,他们陆续接到各方的电话。平静下来的雷宇母亲有一个心愿:我们希望得到雷宇的遗体。面对外界的纷纷议论,一位学生忍不住地在网上说:“别说了。他们只是睡着了!”
北京晚报报导指,15日上午,北大校园仍如往日一样平静,学生们似乎不相信这一消息,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与前方联系着。14日从夜晚到黎明,校园内外的北大学生一直守在新浪山野论坛、北大BBS上等候消息。“狂风折不断鹰的翅膀!”一名网名“樱木”的学生说,我们“不哀悼,只祈祷”。直到消息最终确认,北大学生仍然拒绝相信,并纷纷在网上号召为“山鹰”们祈祷。
14日晚,北大旁一家小酒吧里,学生们点起一支支小蜡烛。刚刚从西藏返回的清华科考队员也来到北大等待消息,厦门大学等校学生也都从网上发来祈祷,在水木清华BBS上,同样全是对北大队员的祝福。“一开学就报名参加山鹰社”,北大三年级学生冯刚上午接受采访时说,“生命在于密度而非长度,这是我们为什幺喜欢冒险和挑战极限的原因”。“永远支持山鹰社”“他们是真正的勇士”,这样的字句在北大BBS上成为最经常出现的字样。
新闻晨报报道说,在北京大学山鹰社平时的训练基地―――未名湖旁一大操场内。晚上7时,这里格外寂静、冷清。但见基地训练场四周被高高的铁丝网所围住,里面用以训练的岩壁冷冷清清,看不到往日热闹的景象,而基地的铁门被大锁紧紧封闭,两束鲜花静静摆放在门前,偶尔有学生过来在前面默默伫立几分钟,神情都非常凝重。
随后记者去了遇难学生杨磊所住的28楼329寝室,他是北大数学系3年级的学生。
一位姓王的同学说,杨磊的老家在山东高密,人挺豪爽的,典型的山东大汉模样。长跑是他的强项,在学校运动会长跑项目上属于前三名的选手。这位同学记得,去年暑期杨磊就到了西藏,准备同山鹰登山队登顶穷母岗山,但最终没有参与登顶,原因是杨磊没有参加过山鹰社的寒假冬训,而参加冬训是山鹰社对每位参加雪山登顶队员必须的一道程序。可能去年因为去了没有登顶,经过当年冬训后,这次就特意安排了他。
张兴柏是2000级政管系的学生。记者赶到他住的寝室去的时候,几位认识他的同学和朋友却已离去。他的下铺兄弟对记者说,自从张兴柏出事后,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寝室询问他的情况,来的时候每个人的眼中都噙着泪花,但都没有流出来,因为在张兴柏遇难的消息没有确定之前大家都相信他会回来。这位同学说,张兴柏是黑龙江人,在班上非常地优秀,成绩特别好每年拿奖学金,而且在高中时候就入了党。
跟记者谈话时,这位下铺兄弟不时地用眼睛看着张兴柏的床铺。用手指了指张贴在墙壁上的图片,这些都是张兴柏去西藏时拍摄的,“可惜他还是没有实现自己登顶的夙愿。”张兴柏的下铺声音已经哽咽。
据文汇报报道,在山鹰社内部的BBS上已经陆续地贴出了一些纪念文字,大家对遇难者表达了自己的怀念和追悼,并将他们称之为“追着自己梦而去”的勇士和英雄,也有希望悲剧不要再次发生的感叹。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篇回忆文章,分别是写给遇难失踪者雷宇和卢臻。其中一篇文章这样饱含深情地写道:“他是我见过的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什么事都能默默地坚持下来,登山训练中长跑是要求很高的,一圈又一圈地压操场,我想也只有他这样有坚强毅力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在山鹰社的活动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他常常在晚上熬夜学习。今年保送了研究生,开学他就是北大的研究生了,但是现在一切都……看着他给我的站在雪山顶上的照片,后面还有他的签名:雷宇,这个名字会留在所有爱他的人的心里,而他却留在了他最爱的大山里。希望还在,我仍然哭不出来,他会回来的。”
而中国登山协在14日发表的一份声明透露,北大学生登山遇难,纯粹是因为大自然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然而,面对采访,中国登山协副主席汪铁铭认为,北大此次登山,季节选择并不合理。中国探险协的主席严江征也表示,由于选择登山的时机不佳,危险
性比平时加大了。
新华网引述该声明称,北大登山队攀登此山是得到北大登协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得到了地方登协的许可,根据《国内登山管理办法》,8000米以下山峰的攀登,需报经山峰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体局批准),并得到广州宝洁公司的资助。北京大学登山队的山难,是大自然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对于事故的发生,协的全体同志及广大的登山爱好者都感到十分惋惜和痛心。
中国新闻网引述中国登山协副主席汪铁铭认为,北大登山队此次失事,与队员们经验欠缺有很大关系。尽管北大登山队具备了登高山的基本能力,人员组成也符合中国登山管理中心在这方面的相关规定,近些年也登过不少七千米左右的高山,但对希夏邦马峰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弱一些。
据悉,北大登山队在进山时,西藏登山协人员曾建议他们携带卫星电话并接受高山向导,但被同学们拒绝了,这本身就说明同学们经验方面的不足。汪铁铭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业余登山队,甚至是专业登山队,在登高山时这两件设备一般都不能缺少,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将来出现的不便。由于卫星电话是件奢侈品,即使在国家登山队中也属稀罕品,学生们拒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租用的费用太高。现在看来,正是由于通讯设备缺乏才导致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展?。
汪铁铭同时指出,北大登山队这次选择登山的季节也有不合理之处。他说,北大登山队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暑假期间,而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是每年六月初至九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雨雪频繁、云雾弥漫的恶劣天气,这就直接导致雾气浓重,登山时的能见度比较差,更为要命的是由于气温相对高,山上的积雪非常容易融化松动形成雪崩。应该说春秋两季才比较适合登山,为此登山中心曾不同意北大登山队的决定,但由于学校方面、学生家长同意,同时西藏登山协也同意登山,登山中心才最终妥协。
一位登山队员父母的心声
一位北大登山队员的父母通过新浪网,向远在拉萨的儿子发去的一封信上说,首先我们以父母的名义,向你不幸遇难的伙伴致以敬意。愿他们的英灵乘着希夏邦马凛冽的寒风,扶摇盘旋,直上蓝天,化作永不折翅的山鹰。愿他们的父母--那些辛勤养育了优秀儿子的人们--节哀顺变,平安度过这痛苦的时刻。祈祷你和幸存的伙伴战胜困难,昂首返回母校--那所培育了中国最优秀青年的学校。
登山探险运动是丈量人类精神品质高度和广度的标尺。它展现了人类异于万物而独具的挑战精神。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不屈服于具形者的局限,敢于挑战自身、探索自然,欲求突破拘束,进入自由无待的理想境界。正是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人类文明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它是人类创造性的源泉,是人的内在本性能与至高无上的创造者相通的证明。
汤因比曾用“挑战与应战”来论述文明社会的起源和生长,他引用了歌德诗剧《浮士德》的神话故事来作比喻。当人类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从完美的阴(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的阳(运动状态)时,他们的处境就象处在崖壁下的登山者。多数人仍在崖壁下昏昏欲睡,但有一小群得到创造者启示的人,已经从沉睡中醒来,开始向上面的崖壁攀登。他们是勇于探险的人,如同《浮士德》所说:“我已经下了决心,离开这个岩石攀上峭壁,去探登上面的岩顶。我知道要干这件事乃是把安全置诸度外。但是为了可能的成功,我却宁愿有一次坠落和毁灭的危险”。在歌德的故事里,这位大胆的登山家,经历无数致命的危险和挫折磨难之後,终于胜利攀上了顶峰(参见郭沫若译本)。
这是一个用登山家的探险精神讲述人类文明进步的绝好比喻。登山运动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它能使人们克服怠惰安逸的本能,培养顽强不屈,敢于挑战的精神品质。顽强就是你在困难环境里坚决活下去的决心,绝不承认失败,另觅安适的生活。如果说理性是发明之母,那么顽强就是发明之父。只有顽强的人才具备真正的创造能力,超越有己有待的具形存在状态,进入无己无待的自由境界,与伟大的创造者相会于神秘之境,证验个我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追求生命自由的事业是代价昂贵的,从来如此。正如你们的《山友》所说:大自然并不总是宠待人类,它的力量是可怕的。为了获得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既然选择了证验个我生命的意义,就难免坠落和毁灭的危险。自由翱翔的山鹰,也有被狂风折翅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当然不愿你冒如此的风险。我们忧心如焚,坐立不安。但是你已经成年了,有权利为自己的行为和生命负责,作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此时此刻,我们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永远记住那些长眠雪域的山友。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你经历了一次非常的人生考验。忘记他们就是罪过。
我们等待你回来,不是垂头丧气,而是昂起你的头来。
凤凰网全体同仁向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向北大登山勇士深表敬意!
(凤凰综合报道)
(图: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5名队员在攀登希夏邦马西峰顶峰的过程中,遭遇雪崩,两人遇难,三人失踪。这5名队员是林礼清、杨磊、卢臻、雷宇、张兴柏。图为北大登山队五队员失踪地点示意图。引自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