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情人
Moderator
- 注册
- 2002-05-21
- 消息
- 7,24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昨天(08-15)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大学共青团团委办公室,采访了北大团委书记沈千帆。关于这次北大山鹰社登山队员在攀登希夏邦马西峰不幸遭遇山难一事,沈书记说:“学校已经成立了赴藏专门工作小组,他们已经抵达拉萨,我们后方的宗旨是一切以前方反馈回来的信息为依据。”同时,沈书记还表示,每一名参与登山的队员,在出发之前,都会与学校签署一份“生死协议”。
沈千帆书记告诉记者:“8月15日,第二批救援人员也赶赴事发现场。到昨天为止,第一批救援人员已经抵达大本营。北大山鹰社登山队员中部分成员在大本营原地待命,协助救援人员开展工作。现处于大本营的登山队员心理、生理状况还比较平静,物质储备也比较充分,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分批撤离大本营,取道拉萨后返回北京,估计在19日左右抵达北京。由于近期当地天气状况比较恶劣,第一批救援人员的工作受到很大制约。随着第二批救援人员的抵达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救援工作将向纵深全面展开。”
北大山鹰社这一学生社团在暑期开展登山活动,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学校对参加登山活动的人员都有明确的要求。沈书记介绍:“每一名参与登山的队员,在出发之前,都会与学校签署一份‘生死协议’,这份协议是出于学生自己的意志主动申请与学校签署的,并由学生家长亲笔签字方能生效。由于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都认识到登山运动的危险性,所以,才有了这份‘生死协议’诞生的必要性。”沈书记还表示,虽然发生了这次意外,但是不能全盘否定山鹰社的活动,山鹰精神仍将代表着北大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正如山鹰社的座右铭一样:“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颠。”
张兴柏遇难家人心碎 父亲不知与校方“生死协议”
北大山鹰社失踪的5个学生里,张兴柏是最晚入社的,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昨天,当他的父母亲戚从偏僻的家乡赶到北大时,没有人知道,为兴柏的祈祷在他们心里默念了多少遍。
他们显然无法接受孩子已死去的事实,在房间里,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是北大登山队员张兴柏的父母亲人。在接到消息后,包车连夜从齐齐哈尔赶来。
在北大勺园,记者敲开他们房门,香烟的味道弥漫。一屋子的人,张兴柏的父母、叔、姨、舅、姨夫、表姐。
记者的到来,显然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愕然地看着。但当记者提到张兴柏,他们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
“俺们不知道他这次出去会有危险。一个大活人……他1.8米的个儿……他什么项目都很好……他才21……”兴柏的父亲――张清春的头越来越低,身体也埋进了沙发里。
记者小心地提起了“生死状”的问题,按校方的说法,登山队员出发前,家长跟校方签了“生死协议”。
“生死协议?什么生死协议?”张清春从臂弯里抬起头,看着记者,然后他想起自己确实写过一个东西:“他从学校打电话来,说要去西藏,让我写个东西。我就按他说的写了,写的大意是,我自愿同意儿子去西藏登山。”张清春说,他当时是撕了张纸给写了这句话,签上名字日期后寄给了孩子。
“当时哪知道是什么生死协议。俺们是文盲,要早说是生死协议,肯定会跟他叔他姨的商量的。大事呀!”张清春说,当时孩子没说要登高山,“俺们也不知道会有危险。孩子让写字就写了。俺以为,既然是学校组织的肯定没事。俺们还怕不同意他去,给他带来影响”在张清春的观念里,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就是不积极,就要在档案里“留下污点”。
为了让孩子去西藏,张清春又借了2600元。他们说,供张兴柏到现在,张家已经借了近10万钱。
“他从小就什么都好,一直是第一名。祖祖辈辈,俺们村就他一个考上北大了。俺们都觉得脸上有光。”张兴柏的母亲一直将身体靠在床头,她脸上的伤悲,让人过目不忘。
“暑假他没有回家。去西藏之前给我打电话,说‘妈我要去西藏了’,说没有危险,只是登一个300多米的山。“俺不想让他去啊,俺没挡住他。”张妈妈的眼神里满是绝望。晚上七点钟,张兴柏又跟妈妈打电话唠了会儿家常。可是张妈妈根本就想不到,这竟然会是自己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从此以后他们将生死两茫茫。七月二十日,张兴柏从西藏打电话到自己老舅家,转告家里自己已经到了西藏。从此,张兴柏杳无音讯。
张妈妈一再向记者提起儿子的优秀,儿子给她带来的荣耀。
然后,她就提到了西藏的冰天雪地。
那里很冷吧?她说,然后猛得用手捂住了脸,颤抖的哭声从她的指缝里传出来。(京华时报/赵丽莉 宋喜燕 陈艳)
沈千帆书记告诉记者:“8月15日,第二批救援人员也赶赴事发现场。到昨天为止,第一批救援人员已经抵达大本营。北大山鹰社登山队员中部分成员在大本营原地待命,协助救援人员开展工作。现处于大本营的登山队员心理、生理状况还比较平静,物质储备也比较充分,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分批撤离大本营,取道拉萨后返回北京,估计在19日左右抵达北京。由于近期当地天气状况比较恶劣,第一批救援人员的工作受到很大制约。随着第二批救援人员的抵达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救援工作将向纵深全面展开。”
北大山鹰社这一学生社团在暑期开展登山活动,是有一定危险性的,学校对参加登山活动的人员都有明确的要求。沈书记介绍:“每一名参与登山的队员,在出发之前,都会与学校签署一份‘生死协议’,这份协议是出于学生自己的意志主动申请与学校签署的,并由学生家长亲笔签字方能生效。由于学校、学生和家长三方都认识到登山运动的危险性,所以,才有了这份‘生死协议’诞生的必要性。”沈书记还表示,虽然发生了这次意外,但是不能全盘否定山鹰社的活动,山鹰精神仍将代表着北大人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正如山鹰社的座右铭一样:“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颠。”
张兴柏遇难家人心碎 父亲不知与校方“生死协议”
北大山鹰社失踪的5个学生里,张兴柏是最晚入社的,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昨天,当他的父母亲戚从偏僻的家乡赶到北大时,没有人知道,为兴柏的祈祷在他们心里默念了多少遍。
他们显然无法接受孩子已死去的事实,在房间里,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是北大登山队员张兴柏的父母亲人。在接到消息后,包车连夜从齐齐哈尔赶来。
在北大勺园,记者敲开他们房门,香烟的味道弥漫。一屋子的人,张兴柏的父母、叔、姨、舅、姨夫、表姐。
记者的到来,显然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愕然地看着。但当记者提到张兴柏,他们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
“俺们不知道他这次出去会有危险。一个大活人……他1.8米的个儿……他什么项目都很好……他才21……”兴柏的父亲――张清春的头越来越低,身体也埋进了沙发里。
记者小心地提起了“生死状”的问题,按校方的说法,登山队员出发前,家长跟校方签了“生死协议”。
“生死协议?什么生死协议?”张清春从臂弯里抬起头,看着记者,然后他想起自己确实写过一个东西:“他从学校打电话来,说要去西藏,让我写个东西。我就按他说的写了,写的大意是,我自愿同意儿子去西藏登山。”张清春说,他当时是撕了张纸给写了这句话,签上名字日期后寄给了孩子。
“当时哪知道是什么生死协议。俺们是文盲,要早说是生死协议,肯定会跟他叔他姨的商量的。大事呀!”张清春说,当时孩子没说要登高山,“俺们也不知道会有危险。孩子让写字就写了。俺以为,既然是学校组织的肯定没事。俺们还怕不同意他去,给他带来影响”在张清春的观念里,不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就是不积极,就要在档案里“留下污点”。
为了让孩子去西藏,张清春又借了2600元。他们说,供张兴柏到现在,张家已经借了近10万钱。
“他从小就什么都好,一直是第一名。祖祖辈辈,俺们村就他一个考上北大了。俺们都觉得脸上有光。”张兴柏的母亲一直将身体靠在床头,她脸上的伤悲,让人过目不忘。
“暑假他没有回家。去西藏之前给我打电话,说‘妈我要去西藏了’,说没有危险,只是登一个300多米的山。“俺不想让他去啊,俺没挡住他。”张妈妈的眼神里满是绝望。晚上七点钟,张兴柏又跟妈妈打电话唠了会儿家常。可是张妈妈根本就想不到,这竟然会是自己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从此以后他们将生死两茫茫。七月二十日,张兴柏从西藏打电话到自己老舅家,转告家里自己已经到了西藏。从此,张兴柏杳无音讯。
张妈妈一再向记者提起儿子的优秀,儿子给她带来的荣耀。
然后,她就提到了西藏的冰天雪地。
那里很冷吧?她说,然后猛得用手捂住了脸,颤抖的哭声从她的指缝里传出来。(京华时报/赵丽莉 宋喜燕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