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与谦和为人
??在清华大学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顾秉林
(2004年9月7日)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入学清华的全体博士新生和硕士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在这秋风送爽的美好时节,又一批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加盟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目标扎实奋进的清华大学,作为校长,我既感欣慰,又感责任重大!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清华的本硕博呗读,还是从其它学校或工作岗位前来求学,对于你们来说,今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相信大家都会对未来有所追求、充满憧憬,正规划着将如何在清华度过这几年的宝贵时光。这里我也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谈谈为什么来清华求学深造。
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谈、常新的问题。
谈起进清华,往往会听到 “清华这块牌子含金量太高了,这可是无价之宝”这类的话。清华的牌子含金量高,没错,但大家不能忘记,正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造就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正是他们的真才实学和高风亮节,使他们后来成为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英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得到社会的认可,铸就了清华的品牌。
但大家都知道,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清华学生毕业后能否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所依赖的既不是“牌子”,也不是“帽子”。因此,绝不能只幻想着大师、大腕、大官的光环,只为戴上硕士、博士“帽子”,只为得到清华“牌子”而进校门,希望大家能象姚期智先生讲的那样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而来,为求真知而来。那种只为成大师之名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不扎实;只为积大富之利而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多浮躁;只为图大官之威而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难规矩。不扎实,多浮躁,难规矩的学问,不仅不配得到学位,长远来看,还会有损于清华的“牌子”,有损于学术界教育界的声望,于人于己不利,于国于家有害。只有怀着“不为成大学者,只想做大学问;不为成大富翁,只求干大事业;不为成大官员,只愿建大功勋”的想法来读书,今天的求学深造才会扎实规矩,明天的硕士博士才有真才实学。
其次,谈谈在清华治学与为人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我不打算系统、全面的讲这个问题,只想谈谈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某些研究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然有许多因素,但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地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理念。下面我就围绕这个问题来谈。
先谈治学: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是研究,主要是研究。做研究一定要有创新。创新,意味着拓展出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或者对前人的工作做出修正。去年的此时此刻,我曾谈到创新需要好奇心,想象力,要有激情和勇气,今天,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拓展”还是“修正”,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这个前提。
第一,我想谈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一谈到“批判”,人们往往只是习惯性地从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去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批判是一种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因而,批判也应包括关注优点和肯定长处的含义。这也正如罗素所讲的“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如果没有一个含有‘应当’的前提,就不可能推导出一个告诉自己应当做些什么的结论。”我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面对认识的对象,做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要有些什么新见解、新举措的一个系列的思考过程。显然,要得出合理的结论必须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或途径。
第二,我想谈谈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这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是充分了解你的研究对象。这一点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牛顿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有所发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但正如西方学者指出的,“他读尽了在他之前的每个经济学家的作品”。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完全“读尽”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的收集、整理典型的各类信息,把握足够的材料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肯定或否定都言之有据。现在,个别博士或硕士论文里的文献综述还不够扎实,表面上看,列了不少书目和文章,但或者是不够全面,或者是对作者的观点把握不准确。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做好文献综述,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其次,是不迷信已有的结论,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占有材料,但并不要做材料的俘虏,受现有结论的束缚。而是要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对你所要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或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或视角,或者修正已经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更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包括用成熟的你所肯定的结论研究过去没有研究过的现象,也包括针对原有结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做出新的理论解释。这本身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的扬弃过程。
最后,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的、明智的决断。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更要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剖析。由于我们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时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因此,各位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要在研究实践中补上这门课,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例如,当课题进展遇到困难时,不应老是陷于“原来遇到这类问题我就是如何”,是否也应自我批判一下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的研究方法,从新角度,以新方式来思考问题。超越自我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再谈为人:批判性思维作为系列的思考方法和途径,不仅为创新研究所必需,对如何为人处事也很重要,它不仅是处事的一种方法,更是做人的一个准则。我们通常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面对现实时不能只讲成就和长处,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同时也告诫我们看待问题应全面、客观,不偏执地钻牛角尖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具有责任感,因而不能随随便便发表观点,不能没有充分根据就做出评断,这既是对别人负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任;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但激情中又不失冷静,做到三思而后行。要收集各种信息,比较各种方案,特别要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应当”怎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利于问题的解决;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不要以为一说批判精神,就是火气十足、盛气凌人,其实,正如前边讲到的在研究中要有所创新,必须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一样,我们在评价别人的观点和做法时也应抱有谦和的态度。面对别人的错误和弱点,是挖苦讽刺,肆意攻击,得理不饶人,还是善意谦和地向对方提出建议并帮其解决问题,哪一种做法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不言自明的。做研究必须有团队精神,失去了谦和的态度,一个团队就很难和谐高效地开展工作。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虚的品质和谦和的态度,即便有些本事,也只能是孤家寡人,自己难有大的长进,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贡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作为大学,始终不能背离培养卓越人才这一中心使命,学校会尽力为大家提供治学、为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希望大家铭记,作为清华人,爱戴清华就是尊重自己,建设清华就是铸造光荣。
同学们,经风历雨的清华大学,迄今已走过93年的办学历程。今天的清华,正迎来自身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要机遇和转型。这种转型包括:从以工科为主向综合性的转型;从以教学为主向研究型的转型;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型;从传统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型。完成这些转型绝不是朝夕之功尺寸之力所能,需要我们广大的师生员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厚德载物的胸怀,聚精会神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心一意谋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严谨,不能敷衍;要勤奋,不能懈怠;要求实,不能作假;要创新,不能守旧。
我们要知道,历史并不会总把机会留给我们,为了人民的信任,国家的重托,我们必须不懈努力,有所作为,以无愧时代,不负年华!
谢谢大家!
(http://news.tsinghua.edu.cn)
??在清华大学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顾秉林
(2004年9月7日)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0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入学清华的全体博士新生和硕士新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在这秋风送爽的美好时节,又一批朝气蓬勃、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加盟向着建设世界一流目标扎实奋进的清华大学,作为校长,我既感欣慰,又感责任重大!
在座的各位,无论是清华的本硕博呗读,还是从其它学校或工作岗位前来求学,对于你们来说,今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相信大家都会对未来有所追求、充满憧憬,正规划着将如何在清华度过这几年的宝贵时光。这里我也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谈谈为什么来清华求学深造。
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谈、常新的问题。
谈起进清华,往往会听到 “清华这块牌子含金量太高了,这可是无价之宝”这类的话。清华的牌子含金量高,没错,但大家不能忘记,正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造就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正是他们的真才实学和高风亮节,使他们后来成为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英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得到社会的认可,铸就了清华的品牌。
但大家都知道,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清华学生毕业后能否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所依赖的既不是“牌子”,也不是“帽子”。因此,绝不能只幻想着大师、大腕、大官的光环,只为戴上硕士、博士“帽子”,只为得到清华“牌子”而进校门,希望大家能象姚期智先生讲的那样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而来,为求真知而来。那种只为成大师之名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不扎实;只为积大富之利而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多浮躁;只为图大官之威而来念学位的,其学问必难规矩。不扎实,多浮躁,难规矩的学问,不仅不配得到学位,长远来看,还会有损于清华的“牌子”,有损于学术界教育界的声望,于人于己不利,于国于家有害。只有怀着“不为成大学者,只想做大学问;不为成大富翁,只求干大事业;不为成大官员,只愿建大功勋”的想法来读书,今天的求学深造才会扎实规矩,明天的硕士博士才有真才实学。
其次,谈谈在清华治学与为人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我不打算系统、全面的讲这个问题,只想谈谈我最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某些研究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比较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然有许多因素,但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没有很好的地把握批判性思维这一理念。下面我就围绕这个问题来谈。
先谈治学:研究生的学术生活,一方面是学习,一方面是研究,主要是研究。做研究一定要有创新。创新,意味着拓展出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或者对前人的工作做出修正。去年的此时此刻,我曾谈到创新需要好奇心,想象力,要有激情和勇气,今天,我要强调的是无论“拓展”还是“修正”,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这个前提。
第一,我想谈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
一谈到“批判”,人们往往只是习惯性地从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去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批判是一种洞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因而,批判也应包括关注优点和肯定长处的含义。这也正如罗素所讲的“需要注意的重点是,如果没有一个含有‘应当’的前提,就不可能推导出一个告诉自己应当做些什么的结论。”我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面对认识的对象,做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或要有些什么新见解、新举措的一个系列的思考过程。显然,要得出合理的结论必须有正确的思考方法或途径。
第二,我想谈谈如何在学术研究中进行批判性思维?这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是充分了解你的研究对象。这一点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基础。牛顿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有所发现;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但正如西方学者指出的,“他读尽了在他之前的每个经济学家的作品”。今天我们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完全“读尽”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的收集、整理典型的各类信息,把握足够的材料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肯定或否定都言之有据。现在,个别博士或硕士论文里的文献综述还不够扎实,表面上看,列了不少书目和文章,但或者是不够全面,或者是对作者的观点把握不准确。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做好文献综述,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其次,是不迷信已有的结论,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占有材料,但并不要做材料的俘虏,受现有结论的束缚。而是要解放思想,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对你所要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或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或视角,或者修正已经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更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包括用成熟的你所肯定的结论研究过去没有研究过的现象,也包括针对原有结论不能解释的现象,做出新的理论解释。这本身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辩证的扬弃过程。
最后,是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批判性思维意味着做出合理的、明智的决断。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前人或他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更要对自己形成的一些思维定势及时进行审视和剖析。由于我们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让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乃至大学时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因此,各位同学在研究生阶段,要在研究实践中补上这门课,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素质。例如,当课题进展遇到困难时,不应老是陷于“原来遇到这类问题我就是如何”,是否也应自我批判一下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的研究方法,从新角度,以新方式来思考问题。超越自我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再谈为人:批判性思维作为系列的思考方法和途径,不仅为创新研究所必需,对如何为人处事也很重要,它不仅是处事的一种方法,更是做人的一个准则。我们通常讲的“吾日三省吾身”,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面对现实时不能只讲成就和长处,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同时也告诫我们看待问题应全面、客观,不偏执地钻牛角尖儿;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具有责任感,因而不能随随便便发表观点,不能没有充分根据就做出评断,这既是对别人负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任;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但激情中又不失冷静,做到三思而后行。要收集各种信息,比较各种方案,特别要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应当”怎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利于问题的解决;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不要以为一说批判精神,就是火气十足、盛气凌人,其实,正如前边讲到的在研究中要有所创新,必须有自我批判的精神一样,我们在评价别人的观点和做法时也应抱有谦和的态度。面对别人的错误和弱点,是挖苦讽刺,肆意攻击,得理不饶人,还是善意谦和地向对方提出建议并帮其解决问题,哪一种做法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是不言自明的。做研究必须有团队精神,失去了谦和的态度,一个团队就很难和谐高效地开展工作。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虚的品质和谦和的态度,即便有些本事,也只能是孤家寡人,自己难有大的长进,对社会也不会有太大贡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我们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作为大学,始终不能背离培养卓越人才这一中心使命,学校会尽力为大家提供治学、为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希望大家铭记,作为清华人,爱戴清华就是尊重自己,建设清华就是铸造光荣。
同学们,经风历雨的清华大学,迄今已走过93年的办学历程。今天的清华,正迎来自身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要机遇和转型。这种转型包括:从以工科为主向综合性的转型;从以教学为主向研究型的转型;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型;从传统管理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型。完成这些转型绝不是朝夕之功尺寸之力所能,需要我们广大的师生员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厚德载物的胸怀,聚精会神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心一意谋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要严谨,不能敷衍;要勤奋,不能懈怠;要求实,不能作假;要创新,不能守旧。
我们要知道,历史并不会总把机会留给我们,为了人民的信任,国家的重托,我们必须不懈努力,有所作为,以无愧时代,不负年华!
谢谢大家!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