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结论:
1、中国的经济规模当在4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二,按年率8%增长,再考
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估计2025-20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与美国持平。
2、中国现行汇率提供的信息不可用于宏观分析,尤其不适合用于国际比较研
究,由此得不出客观反映中国实际的结论。
3、中国经济最脆弱的领域是正是知识分子群聚的部门,也是中国最需要大刀
阔斧改革的地方。
4、中国进入了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期
关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多种算法
窦志达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模式及千差万别的广阔
疆域。不正视中国的特殊性,不懂中国的国情,就不可能办好中国的任何事情。
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对中国现有经济实力的评价多种多样,在时甚至截然相
反。对中国这样一个变化中的大国,要在短时期内做出恰如其分地经济评价,绝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规模
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主要是指该国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被称为
国内生产总值,俗称GDP。由于各国产品、服务的品种和质量差异很大,不便于直
接汇总比较,所以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国际标准,这个标准以前是黄金,
现在是美元;还由于制定国际标准的方法不同,有汇率法、购买力评价法等多种
方法,用不同方法计算一国的经济规模,往往结论不一致,甚至会得出相去甚远
的结果,尤其对中国、俄罗斯这样转型过程中的国家。
1、按汇率法计算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有7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
过了1万亿美元:美国仍居首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9万亿美元;日本,4.3万
亿美元;德国,2.4万亿美元;英国,1.8万亿美元;法国,1.7万亿美元;意大利
,1.5万亿美元;中国以1.42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2002年
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中,中国的GDP始终排在第六位,位居意大利之前。2003年中
国经济增长率为9.1%,雄居世界前列,而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
意大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93.67亿欧元(以199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只增
长0.3%,创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新低。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意
大利的情况下,2003年中国的排名反而下滑了呢?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迪
帕克表示,世界银行在解读不同年度的、换算成美元的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受
不同年度汇率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2002年平均1.06欧元才能兑换1美元,而到
了2003年,不到0.9欧元就可兑换1美元,正是因为欧元对美元比价的升值导致了
意大利和中国的位置变换,因为中国的人民币是直接与美元挂钩的,而意大利是
欧元区国家,所以美元与欧元的此消彼长造成了意大利排名上升、我国排名下降
。由此可见,由于计算依据的变化也可导致一国经济实力的升降,经济实力是可
以“算”出来的。
用汇率法计算各国的GDP,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国家间经济实力的消长。汇率只
是依据一国部分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价格确定的,用这种方法计算GDP不仅要受
国内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还要受参与国际交易的品种、规模、目的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一般而言,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国,用这种方
法计算的GDP往往偏低。如2003年,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
3.9%,俄罗斯的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1.4%,这不是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真实
体现,因为中、俄两国都是以内需为主的大国,大部分经济部门的活动是直接为
本国及本国人民服务的(如农业、基础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
,参与国际交换的产品和部门只占国民经济中很小一部分,而且由于经济不发达
,极需外汇,所以在国际交易中产品价格定位很低,导致了偏低的汇率及按汇率
法计算的GDP偏低。
2、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
一国的总产品和服务可以按去向划分为国内产品和出口产品,汇率是根据出
口产品的状况制定的,只适应于各国出口产品之间的比较,对于服务于国内市场
的产品(对于大国而言,这部分往往是经济的主体),各国之间很难用汇率比较
。以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为例。比如1台在中国卖2000元的电视机和一套130平方
米、市价20万元的的住宅,在美国前者卖240美元,后者卖10万美元。当前的汇率
是按两国间的贸易产品计算的,即以电视机折算的,2000元人民币=240美元,1美
元=8.33人民币,用此汇率对中国的GDP(包括住宅等非贸易产品和服务)进行折
算,就得出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以美元表示的经济规模(2003年排名世界第七
);如按住宅价折算,就是20万元人民币=10万美元,1美元=2元人民币,按此
汇率对中国的GDP(包括电视机等贸易产品和服务)进行折算,就得出中国按购买
力评价法计算的、以美元表示的GDP(以此方法计算的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
可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中国GDP相去甚远,用电视机的汇率计算出的中国GDP远
小于按住宅汇率计算的情况。当然,现实中的汇率法和购买力评价法的计算要比
这复杂的多,但道理是一样的。购买力评价法,就是把各国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都
按照其在美国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折算,然后得出各国的GDP,用这种方
法计算的各国GDP相对于单纯的汇率法要更接近实际,适用于反映各国的经济规模
,而汇率法更适合于反映各国经济的竞争力。
国际机构对一国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做评价的时候,通常使用按购买力平价
汇率计算的人均GDP,而不用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
的一个报告里,使用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为4580美元,以此为准,2003年
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中国的GDP为5.9万亿美元。
3、按实物量计算
汇率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把不参与国际交换的产品视同参与交换的产品,因此
弱化了技术水平较低又极需外来技术的国家的经济规模;购买力评价法虽然对汇
率法的缺陷有所校正,但由于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一一对
应比较的。所以,无论是汇率法还是购买力评价法,都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经济
规模。按实物量对各国主要产品直接比较,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大小
情况。
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棉花、水果、钢、煤、水泥、化肥、家用电器、
手机、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
纤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糖、原油等产量分别居世界第 四、五位。我国纺织服装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我国发电量占美国的50%,占世界的8%左右,世界基础工业原料的价格已在很大
程度上受“中国因素”影响……,在绝大多数实物产品规模上,中国都居于世界
前列,且位次大大高于GDP在世界的排序,如果用实物量来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
中国的世界排名当在第二、第三位之间。
4、大国贸易法则
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参与世界贸易的状况与其国家(含人口、面积等因素)的
大小密切相关,呈反比例关系。大国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参与国际贸易的经
济部门只是其经济总量的一部分,往往是很小的一部分,其绝大多数经济部门是
为本国经济服务的,是内需经济。所以,一般而言,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
,对一个小国而言,可以达到很高,如对荷兰、新加坡等国;但对一个大国,如
美国、日本、巴西等国,这一比重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不可能太高,如2003年
美国、日本虽然国际化水平较高,也就在20%左右,中国2003年这一比重高达60%,
这不是真实情况,完全是扭曲的汇率因素所致。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当在20%以
下,所以,与2003年85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对应是GDP应当是4.25万亿美元
左右。
5、按评价-汇率法计算
由于世界的多样性,各国市场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国的物价水平在很多领域
具有不可比性,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的GDP都存在许多不足,用汇率法计算
有弱化市场化程度低国家经济实力的倾向,用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也不完美,有强
化弱国(这种强化是靠“计算”得出的,不是真实的)的嫌疑。评价-汇率法就是
将汇率法与购买力评价法结合,取其平均值,这种方法既有一定的可比性,又有
一定的完整性,虽然也存在许多固有缺陷,但用此方法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我
认为比单纯的汇率法或购买力评价法更接近于实际。
2003年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GDP为1.42万亿美元,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为5.9万
元美元,按评价-汇率法计算为(1.42+5.9)/2=3.66万元美元。
上述计算方法中有4种是价值计量方法,其换算的汇率分别为:8.28:1(汇
率法);1.97:1(购买力评价法);2.75:1(大国贸易法则);3.48:1(评价
-汇率法)。这些方法计算的前提是中国公布的2003年度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如果这一数据本身有误,则依此计算的任何结论都要大打折扣,而现实中这种
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第三产业核算的不充分,中国的GDP存在严重低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
现倒不是人为因素,而是经济转轨后造成的国民经济核算滞后现象。从世界经济
发展演变趋势看,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大国而言,随
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先是出现农业比重下降的趋势,进而出现农业、工业、
建筑业等实体经济比重下降的趋势,伴随这种趋势而来的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稳步上升。目前美国、日本及西欧主要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70%以上,
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印度也接近50%,中国目前公布结果为33%。如果中国还
是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但
现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5年,经济活动已经市场化了,资源的调配已经由市
场看不见的手起作用,从宏观上讲,当前中国的经济活动是正常进行的,经济活
动本身应当是符合世界趋势的,只是对经济活动结果的记录不真实。无论从什么
角度看,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不会比印度低。从根本上讲,第三产业就是
服务业,一是为生产活动服务,主要是为实体经济部门服务(如商业、运输业、
房地产经营业等),二是为人民生活服务,无论中国的实体经济部门总量还是中
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远高于印度,为什么服务产出会低于印度呢?如果真如此,
在中国的服务领域必然存在广泛的“服务难”现象,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吃饭
难”“理发难”……,现在的事实不是这样,事实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核算有严重
的漏算,如果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与印度相同,中国2003年的GDP就不是11.7万亿
,而是14.2万亿元人民币,依此当把依各种方法计算的中国GDP再放大22%。
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效率
尽管对中国经济规模的评价有多种结论,但其趋势是一致向好的,相对于此
,对中国经济效率的评价更象观看“万花筒”,一人一个结论。
1、中国经济竞争力
在中国的实体经济领域,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这个领
域的劳动者承受着数倍于发国家的劳动强度,享受着世界最低的工资,提供了最
丰富的廉价商品,保证了中国产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出口增
长率及世界市场占有率方面得到见证。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奇迹就是中国出
口商品价格的奇迹,这一奇迹是由中国最底层人民创造的,说中国经济奇迹就是
中国民工奇迹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实体经济具有强大的世界竞争力,与此形成
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虚拟经济,尤其是知识分子扎堆的领域,如医疗卫生、教育
文化、政府服务等,在这些领域里,养尊处优者居多,付出的很少,得到的过多
,享受了现行政策过多的偏爱,严重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后腿。下一步的经济改革
必须从这里开始,什么时候这里的人们也能发挥出“民工”的精神,创造出民工
们创造的投入产出比,什么时候中国整体经济竞争力就进入世界前列了。
2、荒谬的误导
经常可以从一些学术刊物上看到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这
些评价中有一些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据某董事长介绍,我国每万元GDP消耗原油0.42吨,这相当于世界经济和
发展合作组织的2.3倍,比日本高出4倍,甚至比印度、巴西还高。
“2003年,我国GDP增长9.1%,占世界GDP总量的4%;钢材消费2.6亿吨,
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3;水泥消耗8.2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2;能源消耗
(含石油)占世界总消耗量30%。我国增长1万美金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日本的14倍(若按此翁的计算,美国只有日本的1/4强!!)。由此
可看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之低、浪费之严重”。
中科院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指出,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照此翁的计算,美国还是日本的
2.7倍,表明美国已大大落后于日本,这岂不是国际笑话!)……。
去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
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
…… ……
从这些文字反映的潜台词看,我国的经济活动效益太低了,只有世界平均水
平的1/10到1/6,若与欧美日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不仅如此,如果用这种方法比
较,多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效益是每况愈下的态势,现在不如过去,将来还不如
现在。事实并非如此糟糕,问题出在不同类别的“比较”上。中国的GDP占世界总
量的4%没有错,但那只是指按现行汇率计算的结果。用汇率法计算国家实力有许
多的不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有大大偏低之嫌,这已是世人共识。中国水
泥消耗占世界40%,钢铁消耗占世界27%,这些是实质性消耗,主要体现了中国经
济的整体规模和实力,用汇率法计算的GDP与此相比并不贴切。如果非要比较的话
,用GDP的购买力评价值较为妥当。中国当前的GDP购买力评价值约占世界的12%,
由此比较我国的经济活动效益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当然大大低于美日
欧,但并没有大大低于美日欧之外的世界其余部分。
事实上,过去2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
一番、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2002年,中国一次
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至2000年期间
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
,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47。在能源利用效率方
面,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每万元GDP的
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准煤;
相应地,每吨标准煤所创造的GDP,也由1980年的2335元(2000
年价)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
年均节能率达4.6%。而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合组织国
家平均下降20%。 从趋势上看,谁都不能否认中国宏观经济效益与中国经济实
力一样,都在上升的轨道中前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受到各国政府的关
注,是世界上比较权威的评判之一。IMD最新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
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居世界第31位,比2001年
上升了两位;经济竞争力从上年排名的第七位升至第三位。IMD采用的评判标准内
容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个方面,共314项指
标,评判的国家和地区为49个。从IMD公布的情况看,2002年国际竞争力平均水平
为59.034分,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6个国家,基本为发达国家;低于平均水平的有
23个国家(地区),基本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得分为52.199分,比上年有所提
高,总体排名也随之提高两位。IMD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客观反映了中国经
济竞争力不断上升的事实。
3、脆弱的服务业
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实体经济竞争力空前提高,细分析,主要是靠这一领
域劳动者的低工资创造的;中国的服务业也不是整体缺乏竞争力,其中市场化程
度高的领域,如饮食业、居民服务业、商业等竞争力并不低,中国竞争力低的领
域正是那些知识分子扎堆的领域,如政府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大专院校、社会
文化部门等等。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最低,有些还处在计划经济的阴影中,有些
处于非驴非马的状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点不吸收,缺点发扬光大了不少
。这些领域的人,虽然提供的服务缺乏竞争力,但他们凭借特殊的地位和手段,
所获得的收入远高于实体经济领域的劳动者。中国工人的收入只有美国同行的1/30,
所以中国产品极具竞争力,但中国律师的收入、中国医生的实际收入、中国公务
员的实际收入与他们在美国的同行相比可不是1:30的关系。相对于中国的产品,
中国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律师费用偏高,所以这些领域没有竞争力。尽管中
国的知识分子改革的呼声最高,但在他们扎堆的领域改革最不彻底,也最缺乏社
会公平公正,为什么?中国缺少医生吗?中国缺少教师吗?中国缺少公务员吗?
真正缺少的是机制,市场机制的需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无数个供给者。
中国最需要改革的领域必须彻底打破保护壳,尽快见阳光、除霉气、露生机,只
有将实体经济领域通行的法则贯彻到虚拟经济中,中国的服务业才能挺起腰杆,
具有竞争实力。
三、几点结论
1、中国的经济规模当在4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二,按年率8%增长,再考
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估计2025-20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与美国持平。
2、中国现行汇率提供的信息不可用于宏观分析,尤其不适合用于国际比较研
究,由此得不出客观反映中国实际的结论。
3、中国经济最脆弱的领域是正是知识分子群聚的部门,也是中国最需要大刀
阔斧改革的地方。
4、中国进入了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期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谁都不能藐视的国家。事实上,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20 世纪的中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百年为阶段,大跨度地对比
20世纪头、尾百年的世界大国排序,就会发现:在这些国家中,进步最突出的是
美国,它从一个单纯的经济大国成长为当今世界上惟一一个超级大国,在所有的
领域中遥遥领先于任何国家;英、法、德、日的原有地位大体上没有变化;在19
世纪末的几个庞大帝国中,奥匈帝国早已四分五裂、不复存在;俄罗斯帝国经历
了两起两落,元气大伤,正面临着19世纪大清帝国的命运;昔日雄居欧亚非三大
洲的奥斯曼帝国瓦解得更加彻底,残留的土耳其早已不为世人所注目;印度帝国
分为印、巴、孟三个相互不和且经常交战的国家;横向比较,惟有中国在原有疆
域基本完整的基础上实现了现代转型。纵观历史,得出结论:中国在20 世纪所取
得的进步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各国成绩榜的前端。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正在
发生着由弱到强、由贫至富的转变,是历史性的回归,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认识
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而且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
与世界各大国交往。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实力,有利于我们端正心态,面向未来。
1、中国的经济规模当在4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二,按年率8%增长,再考
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估计2025-20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与美国持平。
2、中国现行汇率提供的信息不可用于宏观分析,尤其不适合用于国际比较研
究,由此得不出客观反映中国实际的结论。
3、中国经济最脆弱的领域是正是知识分子群聚的部门,也是中国最需要大刀
阔斧改革的地方。
4、中国进入了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期
关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多种算法
窦志达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模式及千差万别的广阔
疆域。不正视中国的特殊性,不懂中国的国情,就不可能办好中国的任何事情。
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对中国现有经济实力的评价多种多样,在时甚至截然相
反。对中国这样一个变化中的大国,要在短时期内做出恰如其分地经济评价,绝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关于中国的经济规模
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主要是指该国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被称为
国内生产总值,俗称GDP。由于各国产品、服务的品种和质量差异很大,不便于直
接汇总比较,所以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国际标准,这个标准以前是黄金,
现在是美元;还由于制定国际标准的方法不同,有汇率法、购买力评价法等多种
方法,用不同方法计算一国的经济规模,往往结论不一致,甚至会得出相去甚远
的结果,尤其对中国、俄罗斯这样转型过程中的国家。
1、按汇率法计算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有7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
过了1万亿美元:美国仍居首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9万亿美元;日本,4.3万
亿美元;德国,2.4万亿美元;英国,1.8万亿美元;法国,1.7万亿美元;意大利
,1.5万亿美元;中国以1.42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2002年
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中,中国的GDP始终排在第六位,位居意大利之前。2003年中
国经济增长率为9.1%,雄居世界前列,而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
意大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93.67亿欧元(以199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只增
长0.3%,创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新低。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意
大利的情况下,2003年中国的排名反而下滑了呢?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迪
帕克表示,世界银行在解读不同年度的、换算成美元的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受
不同年度汇率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2002年平均1.06欧元才能兑换1美元,而到
了2003年,不到0.9欧元就可兑换1美元,正是因为欧元对美元比价的升值导致了
意大利和中国的位置变换,因为中国的人民币是直接与美元挂钩的,而意大利是
欧元区国家,所以美元与欧元的此消彼长造成了意大利排名上升、我国排名下降
。由此可见,由于计算依据的变化也可导致一国经济实力的升降,经济实力是可
以“算”出来的。
用汇率法计算各国的GDP,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国家间经济实力的消长。汇率只
是依据一国部分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价格确定的,用这种方法计算GDP不仅要受
国内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还要受参与国际交易的品种、规模、目的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一般而言,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国,用这种方
法计算的GDP往往偏低。如2003年,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
3.9%,俄罗斯的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1.4%,这不是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真实
体现,因为中、俄两国都是以内需为主的大国,大部分经济部门的活动是直接为
本国及本国人民服务的(如农业、基础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
,参与国际交换的产品和部门只占国民经济中很小一部分,而且由于经济不发达
,极需外汇,所以在国际交易中产品价格定位很低,导致了偏低的汇率及按汇率
法计算的GDP偏低。
2、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
一国的总产品和服务可以按去向划分为国内产品和出口产品,汇率是根据出
口产品的状况制定的,只适应于各国出口产品之间的比较,对于服务于国内市场
的产品(对于大国而言,这部分往往是经济的主体),各国之间很难用汇率比较
。以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为例。比如1台在中国卖2000元的电视机和一套130平方
米、市价20万元的的住宅,在美国前者卖240美元,后者卖10万美元。当前的汇率
是按两国间的贸易产品计算的,即以电视机折算的,2000元人民币=240美元,1美
元=8.33人民币,用此汇率对中国的GDP(包括住宅等非贸易产品和服务)进行折
算,就得出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以美元表示的经济规模(2003年排名世界第七
);如按住宅价折算,就是20万元人民币=10万美元,1美元=2元人民币,按此
汇率对中国的GDP(包括电视机等贸易产品和服务)进行折算,就得出中国按购买
力评价法计算的、以美元表示的GDP(以此方法计算的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
可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中国GDP相去甚远,用电视机的汇率计算出的中国GDP远
小于按住宅汇率计算的情况。当然,现实中的汇率法和购买力评价法的计算要比
这复杂的多,但道理是一样的。购买力评价法,就是把各国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都
按照其在美国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折算,然后得出各国的GDP,用这种方
法计算的各国GDP相对于单纯的汇率法要更接近实际,适用于反映各国的经济规模
,而汇率法更适合于反映各国经济的竞争力。
国际机构对一国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做评价的时候,通常使用按购买力平价
汇率计算的人均GDP,而不用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
的一个报告里,使用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为4580美元,以此为准,2003年
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中国的GDP为5.9万亿美元。
3、按实物量计算
汇率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把不参与国际交换的产品视同参与交换的产品,因此
弱化了技术水平较低又极需外来技术的国家的经济规模;购买力评价法虽然对汇
率法的缺陷有所校正,但由于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一一对
应比较的。所以,无论是汇率法还是购买力评价法,都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经济
规模。按实物量对各国主要产品直接比较,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大小
情况。
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棉花、水果、钢、煤、水泥、化肥、家用电器、
手机、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
纤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糖、原油等产量分别居世界第 四、五位。我国纺织服装
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
,我国发电量占美国的50%,占世界的8%左右,世界基础工业原料的价格已在很大
程度上受“中国因素”影响……,在绝大多数实物产品规模上,中国都居于世界
前列,且位次大大高于GDP在世界的排序,如果用实物量来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
中国的世界排名当在第二、第三位之间。
4、大国贸易法则
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参与世界贸易的状况与其国家(含人口、面积等因素)的
大小密切相关,呈反比例关系。大国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参与国际贸易的经
济部门只是其经济总量的一部分,往往是很小的一部分,其绝大多数经济部门是
为本国经济服务的,是内需经济。所以,一般而言,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
,对一个小国而言,可以达到很高,如对荷兰、新加坡等国;但对一个大国,如
美国、日本、巴西等国,这一比重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不可能太高,如2003年
美国、日本虽然国际化水平较高,也就在20%左右,中国2003年这一比重高达60%,
这不是真实情况,完全是扭曲的汇率因素所致。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当在20%以
下,所以,与2003年85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对应是GDP应当是4.25万亿美元
左右。
5、按评价-汇率法计算
由于世界的多样性,各国市场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国的物价水平在很多领域
具有不可比性,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的GDP都存在许多不足,用汇率法计算
有弱化市场化程度低国家经济实力的倾向,用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也不完美,有强
化弱国(这种强化是靠“计算”得出的,不是真实的)的嫌疑。评价-汇率法就是
将汇率法与购买力评价法结合,取其平均值,这种方法既有一定的可比性,又有
一定的完整性,虽然也存在许多固有缺陷,但用此方法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我
认为比单纯的汇率法或购买力评价法更接近于实际。
2003年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GDP为1.42万亿美元,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为5.9万
元美元,按评价-汇率法计算为(1.42+5.9)/2=3.66万元美元。
上述计算方法中有4种是价值计量方法,其换算的汇率分别为:8.28:1(汇
率法);1.97:1(购买力评价法);2.75:1(大国贸易法则);3.48:1(评价
-汇率法)。这些方法计算的前提是中国公布的2003年度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如果这一数据本身有误,则依此计算的任何结论都要大打折扣,而现实中这种
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第三产业核算的不充分,中国的GDP存在严重低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
现倒不是人为因素,而是经济转轨后造成的国民经济核算滞后现象。从世界经济
发展演变趋势看,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大国而言,随
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先是出现农业比重下降的趋势,进而出现农业、工业、
建筑业等实体经济比重下降的趋势,伴随这种趋势而来的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稳步上升。目前美国、日本及西欧主要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70%以上,
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印度也接近50%,中国目前公布结果为33%。如果中国还
是计划经济时代,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但
现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5年,经济活动已经市场化了,资源的调配已经由市
场看不见的手起作用,从宏观上讲,当前中国的经济活动是正常进行的,经济活
动本身应当是符合世界趋势的,只是对经济活动结果的记录不真实。无论从什么
角度看,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不会比印度低。从根本上讲,第三产业就是
服务业,一是为生产活动服务,主要是为实体经济部门服务(如商业、运输业、
房地产经营业等),二是为人民生活服务,无论中国的实体经济部门总量还是中
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远高于印度,为什么服务产出会低于印度呢?如果真如此,
在中国的服务领域必然存在广泛的“服务难”现象,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吃饭
难”“理发难”……,现在的事实不是这样,事实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核算有严重
的漏算,如果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与印度相同,中国2003年的GDP就不是11.7万亿
,而是14.2万亿元人民币,依此当把依各种方法计算的中国GDP再放大22%。
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效率
尽管对中国经济规模的评价有多种结论,但其趋势是一致向好的,相对于此
,对中国经济效率的评价更象观看“万花筒”,一人一个结论。
1、中国经济竞争力
在中国的实体经济领域,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这个领
域的劳动者承受着数倍于发国家的劳动强度,享受着世界最低的工资,提供了最
丰富的廉价商品,保证了中国产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出口增
长率及世界市场占有率方面得到见证。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奇迹就是中国出
口商品价格的奇迹,这一奇迹是由中国最底层人民创造的,说中国经济奇迹就是
中国民工奇迹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实体经济具有强大的世界竞争力,与此形成
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虚拟经济,尤其是知识分子扎堆的领域,如医疗卫生、教育
文化、政府服务等,在这些领域里,养尊处优者居多,付出的很少,得到的过多
,享受了现行政策过多的偏爱,严重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后腿。下一步的经济改革
必须从这里开始,什么时候这里的人们也能发挥出“民工”的精神,创造出民工
们创造的投入产出比,什么时候中国整体经济竞争力就进入世界前列了。
2、荒谬的误导
经常可以从一些学术刊物上看到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这
些评价中有一些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据某董事长介绍,我国每万元GDP消耗原油0.42吨,这相当于世界经济和
发展合作组织的2.3倍,比日本高出4倍,甚至比印度、巴西还高。
“2003年,我国GDP增长9.1%,占世界GDP总量的4%;钢材消费2.6亿吨,
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3;水泥消耗8.2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2;能源消耗
(含石油)占世界总消耗量30%。我国增长1万美金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
法国的7倍,日本的14倍(若按此翁的计算,美国只有日本的1/4强!!)。由此
可看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之低、浪费之严重”。
中科院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指出,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
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照此翁的计算,美国还是日本的
2.7倍,表明美国已大大落后于日本,这岂不是国际笑话!)……。
去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
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
…… ……
从这些文字反映的潜台词看,我国的经济活动效益太低了,只有世界平均水
平的1/10到1/6,若与欧美日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不仅如此,如果用这种方法比
较,多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效益是每况愈下的态势,现在不如过去,将来还不如
现在。事实并非如此糟糕,问题出在不同类别的“比较”上。中国的GDP占世界总
量的4%没有错,但那只是指按现行汇率计算的结果。用汇率法计算国家实力有许
多的不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有大大偏低之嫌,这已是世人共识。中国水
泥消耗占世界40%,钢铁消耗占世界27%,这些是实质性消耗,主要体现了中国经
济的整体规模和实力,用汇率法计算的GDP与此相比并不贴切。如果非要比较的话
,用GDP的购买力评价值较为妥当。中国当前的GDP购买力评价值约占世界的12%,
由此比较我国的经济活动效益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当然大大低于美日
欧,但并没有大大低于美日欧之外的世界其余部分。
事实上,过去2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
一番、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2002年,中国一次
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至2000年期间
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
,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47。在能源利用效率方
面,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每万元GDP的
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准煤;
相应地,每吨标准煤所创造的GDP,也由1980年的2335元(2000
年价)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
年均节能率达4.6%。而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合组织国
家平均下降20%。 从趋势上看,谁都不能否认中国宏观经济效益与中国经济实
力一样,都在上升的轨道中前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受到各国政府的关
注,是世界上比较权威的评判之一。IMD最新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
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居世界第31位,比2001年
上升了两位;经济竞争力从上年排名的第七位升至第三位。IMD采用的评判标准内
容包括: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个方面,共314项指
标,评判的国家和地区为49个。从IMD公布的情况看,2002年国际竞争力平均水平
为59.034分,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6个国家,基本为发达国家;低于平均水平的有
23个国家(地区),基本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得分为52.199分,比上年有所提
高,总体排名也随之提高两位。IMD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客观反映了中国经
济竞争力不断上升的事实。
3、脆弱的服务业
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实体经济竞争力空前提高,细分析,主要是靠这一领
域劳动者的低工资创造的;中国的服务业也不是整体缺乏竞争力,其中市场化程
度高的领域,如饮食业、居民服务业、商业等竞争力并不低,中国竞争力低的领
域正是那些知识分子扎堆的领域,如政府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大专院校、社会
文化部门等等。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最低,有些还处在计划经济的阴影中,有些
处于非驴非马的状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点不吸收,缺点发扬光大了不少
。这些领域的人,虽然提供的服务缺乏竞争力,但他们凭借特殊的地位和手段,
所获得的收入远高于实体经济领域的劳动者。中国工人的收入只有美国同行的1/30,
所以中国产品极具竞争力,但中国律师的收入、中国医生的实际收入、中国公务
员的实际收入与他们在美国的同行相比可不是1:30的关系。相对于中国的产品,
中国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律师费用偏高,所以这些领域没有竞争力。尽管中
国的知识分子改革的呼声最高,但在他们扎堆的领域改革最不彻底,也最缺乏社
会公平公正,为什么?中国缺少医生吗?中国缺少教师吗?中国缺少公务员吗?
真正缺少的是机制,市场机制的需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无数个供给者。
中国最需要改革的领域必须彻底打破保护壳,尽快见阳光、除霉气、露生机,只
有将实体经济领域通行的法则贯彻到虚拟经济中,中国的服务业才能挺起腰杆,
具有竞争实力。
三、几点结论
1、中国的经济规模当在4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二,按年率8%增长,再考
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估计2025-20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与美国持平。
2、中国现行汇率提供的信息不可用于宏观分析,尤其不适合用于国际比较研
究,由此得不出客观反映中国实际的结论。
3、中国经济最脆弱的领域是正是知识分子群聚的部门,也是中国最需要大刀
阔斧改革的地方。
4、中国进入了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期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谁都不能藐视的国家。事实上,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下,20 世纪的中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百年为阶段,大跨度地对比
20世纪头、尾百年的世界大国排序,就会发现:在这些国家中,进步最突出的是
美国,它从一个单纯的经济大国成长为当今世界上惟一一个超级大国,在所有的
领域中遥遥领先于任何国家;英、法、德、日的原有地位大体上没有变化;在19
世纪末的几个庞大帝国中,奥匈帝国早已四分五裂、不复存在;俄罗斯帝国经历
了两起两落,元气大伤,正面临着19世纪大清帝国的命运;昔日雄居欧亚非三大
洲的奥斯曼帝国瓦解得更加彻底,残留的土耳其早已不为世人所注目;印度帝国
分为印、巴、孟三个相互不和且经常交战的国家;横向比较,惟有中国在原有疆
域基本完整的基础上实现了现代转型。纵观历史,得出结论:中国在20 世纪所取
得的进步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各国成绩榜的前端。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正在
发生着由弱到强、由贫至富的转变,是历史性的回归,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认识
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而且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
与世界各大国交往。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实力,有利于我们端正心态,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