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真相

盗版情人

Moderator
注册
2002-05-21
消息
7,248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作者: 杨瑞法

 GE、英特尔、索尼、松下等跨国公司的中国工厂在其全球供应链的真实位置
表明,近年来生产向中国内地的转移是有限的,并且更主要是瞄准中国内地市场,
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只占全球5%的事实似乎更明了。

  跨国公司搬家行动

  日本松下正加紧实施它的对华“搬迁运动”。

  7月上旬,松下电器在江苏无锡投资3000万美元动土兴建以镍氢电池为主的电
池厂;5月,同样是在江苏的另一个城市苏州,又投资兴建半导体企业,并且这两
家企业都是松下独资兴建。

  把大量产品的生产基地陆续搬迁到中国来,成为松下近年来的重大战略转移。
松下电器在华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51家,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而中国员工达到
4万余人。据松下电器有关人士在透露,到2005年,松下在中国的生产量将大约占
其海外生产总量的1/3,中国市场销售额达到75.7亿美元。

  “如果不出现意外,松下还将准备把车载电池厂从国外移到中国来生产,”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仲文先生告诉记者,“把生产基地搬迁到
中国来,是世界性的一个总趋势,什么样的思潮都无法左右。中国正在成为消费
品的全球性最大制造国、出口国和消费国。”

  张副董事长称,不仅仅是日本企业如此,西方发达国家欧美企业更是。“这
同样是股不可逆转的市场潮流”。

  “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我们的亚太区总部从香港搬到了上海。”
2002年7月23日,GE工业系统集团副总裁理查德・比斯(RichardPease)像很多跨
国公司的高层那样表达自己的乔迁内地之喜。而在20多天前,GE塑料集团总裁藤
胜义明在国际橡塑展上郑重宣布,GE塑料亚太区总部将从东京“迁都”上海,“
迁移工作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

  冲着中国市场来的

  “GE工业系统集团是一个生产型企业,我们要在中国具有竞争力,必须在中
国市场上生产产品。”GE工业系统亚太区总裁金飞翔(JamesFisher)这样解释他
们要在中国建立制造工厂的原因。

  其实,GE其他业务部门的做法如出一辙。

  近几年GE医疗系统在中国的业务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1年,GE塑
料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增长5%,中国已成为GE塑料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GE动力
集团则刚刚接到一份中国一家联合循环电厂价值约3540万美元的合同……GE(中
国)有限公司总裁的孙礼达透露,GE研究中国市场后发现,在未来20-25年内,
中国市场将是巨大的消费品、工业、航空、、消费者融资、医疗保健业和清洁能
源市场。

  “今后5年间,加入WTO、北京奥运会和其他许多事件,会继续使中国成为GE
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今年5月24日,伊梅尔特在GE上海员工大会上满怀信心地表
示。比斯也坦承:“在中国采购和生产产品,对美国经济有好处。

  美国人民已经充分了解到这一点。”

  日本索尼总部表示:“是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和中国人对索尼产品的认同吸
引了索尼。”而在全球的生产体系中,“在日本的生产承担了研究开发带动起来
的新事业的建立、对东南亚和中国的技术支持,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一直是面向
欧美市场出口,而在中国的生产则主要面向潜力巨大的中国国内市场”。以上海
索广电子为例,从今年开始,其每年生产10到12万台摄像机,基本上全部供应国
内市场。

  “松下之所以把中国市场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不仅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
市场需求潜力,而且还拥有成本优势和安全优势。”张仲文称,企业的终极目标
就是效益最大化。目前包括松下在内的日本许多企业正在把集中在东南亚的投资
转向中国。

  张副董事长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东盟国家绝大多数是以外向型出口经济
为主,本身内销极少,而跨国公司要追求的是规模效益。

  而在中国,即使海外出问题了,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国本身就是
蓄水池”。比如中国电视机市场,每年内销2500万到2800万台,相当于美国市场
总量。中国手机市场内销8000万部,跟外销各占50%。

  松下预计今年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将从去年的24亿美元增至今年的36亿美元。
到2005年,松下预计在中国的消费电子市场份额将由3%增至10%。当然,松下目
前最大的市场依然在美国,它并没有因中国的崛起而放弃美国―――她无法替代。

  中国产值仅占全球的5%

  即使这样,跨国公司们在中国的投资仍显得谨慎。

  作为世界头号公司,GE自20年前重返中国市场以来,共投资了30个合资和独
资企业,投资总额仅为15亿美元。2001年,GE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也是15亿美
元,比其全球125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就相形见绌了。即使按伊梅尔特的雄心,到
2005年,GE在中国的销售额和采购额也只分别达到50亿美元。

  到2002年,索尼公司的战略性重组及加强集团构架的计划提前一年完成,索
尼在全球的工厂变成了55家,其中,美国有11家,欧洲7家,亚洲31家,其中日本
占了20家,而中国是6家―――设在中国的工厂只占了10%强。

  去年英特尔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实现销售收入330亿美元,今年上
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8亿美元。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王晓岚说,中
国已成为英特尔在全球成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不过据中芯国际的一位管理人员测
算,英特尔上海工厂的年销售额仅为1~2亿美元。

  近几年,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额持续增长,总投资已达5亿美元,但2001年,
英特尔在全球各地工厂的计划投资额就达75亿美元。

  尤为重要的是,业内人士指出,英特尔并没有把核心技术带来中国,它在上
海的工厂仅仅是芯片的封装线,最核心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测试还是在国外。

  而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看,索尼在中国国内工厂的产品仍是以零部件为
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见。如VAIO笔记本电脑、PS2游戏机都是在国
外生产的。国内工厂的产品线在索尼体系中还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此外,索尼
采购的基本思路是从离工厂最近的地方采购部件。从去年在深圳举行对部件供货
商的说明会开始,索尼才刚刚开始发展在中国内地的部件采购。

  上海是GE和大多数美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总部和投资的重选之地,但根据上海
市外经贸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02年6月底,美国企业在沪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达
到3323个,合同外资金额为69.0850亿美元。这只是德国拜耳一家公司在上海化工
区投资总额的两倍多一点。

  另据上海市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美国目前在上海的投资额排名尚进不了前
4位,其投资项目数仅占各国投资全部项目数的12.75%,合同外资金额仅占全部
合同外资额的11.91%。

  据统计,美国每年产出近9万亿美元,中国产出才1万多亿美元,中国的工业
产值仅占全球的5%,它还远不是“世界工厂”。“生产能力已被总产出总量控制
住了,”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任华民教授说,“上一个产业周期―――汽
车,我们的份额很低;新的产业周期IT,研发还是掌握在美国人手里,我们不过
作个加工而已”。

  被夸大了的人工优势

  在论及中国的竞争力时,说得最多的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对于跨国
公司,低人工成本不一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进行生产”是索尼的原则。但从2002年初开始,索尼
把一部分出口美国的摄像机生产从中国迁回日本,原因在于通关、运输时间长。

  当决定在什么地方开设工厂的时候,索尼一般要“综合考虑与开发设计部门
的联动关系、通信传输的基础设施、产品和部件的物流、部件采购、高素质的劳
动力、人工费等因素”。很明显,除了人工费用之外,中国在其他几个方面的优
势并不明显。

  据中国外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介绍,虽然上世纪七十和八十
年代,日本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但由于那时日本尚未建立起相关的法
律和游戏规则,GE在日本并未大量投入。

  到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扩大了对外开放,GE在日本的业务才快速发展,GE
在日本的公司员工数也从5000多人猛增到去年的25000人。GE在中国直至现在也才
8700多名,仅为日本的三分之一。

  GE的比斯并不担忧在中国设厂会对美国经济带来隐患:“某些行业可能比较
敏感一些,但我认为大多数行业没有经济安全这个问题。”

  张仲文副董事长说,担心生产链条随意断裂,是忽视市场本身调节力量和不
了解企业运作机制的。

  张认为,生产链有纵横两条。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形成一个链条;纵向
是生产配套链,原材料采购、零部件生产、总装包括软件开发等形成另一条链,
而纵横交错向来是一个整体,都随着市场在走。松下在杭州生产洗衣机,其他零
部件生产企业也自动地迁移到杭州来,“生产链向来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如
果这边不行,会自动迁向另一边,哪里有需要就跑向哪里,断裂的风险是不存在
的”,张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杨瑞法陈楫宝舒金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