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准备金是中国商业银行最后的免费午餐?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慧丰


由于中国相对低迷的民间消费需求和民间投资一直难以有效地启动,而货币管理层也封杀了再次降低利息率的可能性,因而,又有学者把眼光投向了“神秘”的准备金。他们声言,为了推进商业银行的贷款,央行可能要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


从1984年开始实行的准备金制度,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准备金一般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也不是经常和市场发生联系。但正是这一块“隐秘”的宝地,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在中国消费、投资乏力,商业银行急需改革的今天,不得不被迫揭去“神秘”的面纱。


商业银行“不劳而获”


准备金本来是商业银行为保护客户避免存款风险以及作为重要的一项货币政策等需要存在中央银行的款项,或者说是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缴存的资金。但在中国很奇怪的一个现象是,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也有6%的法定准备金的规定,不过可以完全相信,即使没有这一规定,商业银行也会自愿地向央行缴存准备金,不但有法定准备金,更有大量的超额准备金。


2001年的数字也已充分说明了这种“咄咄怪事”。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末,中国商业银行存款110860亿元,其中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6652亿元,另有超额存款准备金高达7568亿元。


如果按照常理来说,追求盈利的商业银行希望的准备金存款额越小越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资金被用来利润率更高的贷款。那么,为什么中国商业银行对准备金要如此“情有独钟”呢?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市场盈利能力较弱、目前贷款效益较低的市场环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支付利息的行为自然而然就把商业银行的存款吸引了过来。换句话说,商业银行正躺在舒适的央行怀里吮吸着源源不断的乳汁。


目前,中国的准备金利率为1.89%,而经过第8次降息后,活期存款利率为0.72%,三个月

定期存款利率为1.71%,半年的也才1.89%。这样,贷款利率虽然要比准备金利率高,但是,在贷款风险较大,而中间业务又未获得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什么不从事风险为零、成本最低的这一中央银行存款“业务”呢?


偏好“以存款为中心”


在这种机制下,商业银行几乎都树立了存款为中心的战略。有专业人士也认为,准备金付息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偏重存款业务。


在近些年,用存款大战来形容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毫不为过。他们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增支设点,甚至大量通过变相的高息揽储等违规方式吸收存款。而在一年一度的存款创造新记录的庆典大会上许多银行更是极尽宣扬之能事。


但是,这种存款为中心的战略却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后果。最突出的就是贷款畏难情绪日重,贷款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为,在人员素质低下、贷款环境较差的情况下,贷款就变成了万恶之源。由于执法越来越严格,不仅过去的贷款业务“油水”越来越少,反而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闹不好甚至要蹲“班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一再创出新高,另一方面,惜贷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从而致使存差额不断增大。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今天,面临着外资银行日益激烈竞争的商业银行,却仍然坚持这种不求进取的经营作风说明,尽管有整个市场大环境 的因素影响,但中国的准备金制度也难辞其咎。


尴尬储备金“进出两难”


相当一部分人都已经意识到中国必须改革准备金制度,尤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准备金付息制度。因为,中国目前的准备金其实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虽然规定6%的法定准备金,但实际上,超额准备金比法定准备金还要多。就现在的情况来讲,即使准备金比率为零,恐怕依然不会影响到中央银行的存款持续上升。


因此,中国准备金实际上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准备金比率的钝化,而另一个则是准备金付息,但由于前一个问题需要依赖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因为,钝化问题的形成是由于中国的付息准备金制度所致,因此,这两个问题又首先归结为一个问题,准备金付息。


但是,准备金付息会不会象有些人所说大可以一去了之呢?主张取消或降低准备金利率者认为,准备金将会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迫使其把超额准备金从中央银行撤出,从而刺激目前国内消费和投资。无疑,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确能使商业银行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不过在实行这种改革措施之前,我们是否应考虑两个问题:一是面临改革和入世,商业银行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二是即使商业银行把超额储备金抽出,是否会形成有效的刺激经济的贷款?


关于第一个问题,由于利息收入在中国的商业银行收入中要占到7成左右,而2001年143亿元的超额储备金利息收入和贷款收入相比,除了存款利息几无其它成本可言,因此,改革储备金利息制度是必然的,但又必须是循序渐进的。


其实,最关键的是第二个问题。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收入比重过低,不良资产过高,有商业银行本身素质的问题,但也有整个经济环境问题。因此,若改革储备金制度确实达到了“挤出”的目的,但是,这部分资金是否真会流向生产消费领域也很难保证。因为,在贷款风险系数比较大的情况下,这些资金有可能被用来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而日前,人民银行已经发出警告,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持有大量低利率国债的风险。在进一步讲,即使这些资金被用来贷款后,是不是会形成新的不良贷款也未可知。


因此,中国储备金制度目前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改革压力,但是在改革的具体措施上必须要坚持逐步释放的原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