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OMNI的华语新闻里有关角膜矫正近视的报道令人气愤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fufu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fufu

知名会员
注册
2003-05-09
消息
655
荣誉分数
2
声望点数
128
所谓的角膜矫正法不正是前4、5年在国内各大医院风靡一时的OK LENS技术吗?说是从美国引进的,其实是在美国三、四十年前短暂流行,后发现其暂时矫正性且伴有极大风险的角膜感染率,而早被弃之不用的。

国内大张旗鼓地实行了两年后,在全国造成了1000多名失明、弱视的青少年,于是在315晚会上被大大揭露了一番,因此又一股风消失了的。事隔多年,晚会上失明少女家庭的痛苦仍记忆犹新。

真不知道为什么OMNI华语新闻还把这种风险极高的技术推给在加的华人群体。而且报道的时候,解说的“医生”明显地避开了一些基本眼球生理常识。

不错,眼球屈光系统是跟眼球长度和角膜的弧度有关,但是只有先天近视的人才会在这两点上有明显缺陷。多数的后天近视都是因为用眼过度,晶状体变形造成的。

“晶状体为一个双凸面透明组织,被悬韧带固定悬挂在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间质,其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本人也近视,曾在OK镜于国内风靡时在甲级医院的眼科外看过它的原理。简单地说,也就是晶状体韧带由于用眼不当造成不适当的张弛状态,以至晶状体过凸成近视。所谓OK镜就是晚上配戴睡觉(8小时以上每天),通过改小角膜弧度达到白天视力正常。它不是把不正常变正常,而是把正常的角膜弧度改小来矫正原来晶状体的不正常---里外里两个都不正常了。

大多数人即便近视,只要是后天的,度数不是非常高,角膜都是正常的,没听说捐献角膜的人还要看是否视力1点5的才可以吧?况且人老了眼都要花,难道也是角膜弧度变化造成的?!

这种技术的最大隐患是造成角膜感染病毒的风险极大,一旦在角膜上留下疤痕,就会造成失明或弱视。90%以上的失明者都是源于角膜疾病,也正因为此,国家鼓励捐献角膜救治他们。冒这么大损害宝贵角膜的风险,去获得一种暂时性的矫正,真的是值得推行的技术吗?

OMNI新闻里的“医生”们,请你们扪心自问,给这种技术作宣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作为医生,你们真地能说“不知道”吗?不错,最后你们强调了用眼卫生的问题,这恐怕是把事后风险都推给患者自身了吧?作医生,要有职业道德!!!
 
千万不要戴这个ok镜!!!!!!!!!!!!!!!!!!!
我就是当年的受害人之一
MD 我的眼睛是大年初二发炎 戴了半个月的纱布
眼睛差点就完了 当时医生说眼角膜已经被磨的像是毛玻璃一样了
强烈鄙视推荐OK镜片的媒体!!!!!!
:shan: :shan: :shan: :shan:
F**K
 
好贴, 给我这种不懂的人上了一课, 避免上当.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避免上当
能不能告他?
 
看了你的文章真的吓了一跳,本人的眼睛是很好,不用戴眼镜的,但看了报道后,赶快打电话给戴眼镜的哥哥和嫂嫂,让他们试试。我对这些一窍不通,差点就害了哥嫂。赶紧告诉他们这个祸害。谢谢。
 
我已经在VANSKY和多伦多论坛上贴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昨天看到这个报道,差点气疯啦!
 
郑重声明,OK镜不是"LASIK"或"PRK"---俄罗斯最拿手的激光角膜雕啄术.后者是手术,永久性的,感染机会少,但有可能矫正不能刚刚好,是在角膜上开刀.

有朋友做了很成功,个人不推荐.因为角膜是好的,不想动它,等有技术纠正晶状体再说吧.
 
晕,2001年就在南方周末上被披露过的

=========================================================================
OK镜3年之痛如何了     


  OK镜进入中国3年了。它曾经风靡一时,配戴者数以万计。但是,一些配戴者出现了感染、角膜损伤等情况。最近,各地受害者纷纷来京治病,仅同仁医院一家,就接待了20来位患者。一些受害者及其家人,还奔走于中国消费者协会、全国妇联、国家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等部门“讨说法”。“OK镜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日趋严重,患者投诉很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司产品注册处处长常永亨说。OK镜受害者病难治官司难打

  5月14日,是国家药监局的局长接待日,记者随几位患者家长来到该局。“看到孩子们受到伤害,在黑暗和痛苦中煎熬,作为母亲,我们的心都碎了。”郑女士告诉任德权副局长。

  郑女士的女儿叫赵玲。1999年7月的一天,19岁的赵玲接到牡丹江机车厂医院散发的一张宣传单,上面说,从美国引进的OK近视疗法,一周左右可以恢复自然视力。7月13日,一心想报考警校的赵玲,花了2800元配了OK镜。然而,一个月过去,视力并没有恢复,右眼550度、左眼450度的她,结果没能参加8月17日的警校面试。后来,赵玲被牡丹江师范学院录取。

  同年10月24日,赵玲感到“右眼好疼,什么也看不见了”。牡丹江市第一医院诊断为,右眼角膜受损,并感染了北方罕见的绿脓杆菌。母女俩随即赶到大连医科大学,经救治,赵玲的右眼保住了,但却落下虹膜囊肿、眼角膜白斑等后遗症。

  后来,赵玲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就诊,医生认为,角膜白斑需进行角膜移植术。至于虹膜囊肿,经家属了解,目前国际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如果控制不住,将摘除右眼球。

  针对郑女士的投诉,任德权副局长表示,将在调查后作出答复,请郑女士放心。而让郑女士放心不下的,除了女儿的眼睛,还有女儿的官司。郑女士说,2年来,为了打OK镜官司,真是太累了。

  2000年1月27日,赵玲将牡丹江机车厂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疗费、继续治疗费和精神损失费等共计16・6万余元。

  牡丹江市阳明区法院受理此案后组织了法医鉴定。被告则辩称,这属于医疗纠纷的范畴,应当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11月8日,阳明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原告拒绝作医疗事故鉴定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赵玲不服,向牡丹江市中级法院提起上诉。2001年3月20日,二审法院对此案作了开庭审理。据悉,判决结果将于近日公布。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顾问、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邱宝昌为赵玲提供法律援助。他对记者说,赵玲一案反映的不是赵玲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威胁到成千上万青少年健康的医疗产品质量问题。

  邱律师说,根据《广告法》,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标明治愈率和有效率,本案中,机车厂医院广告中的“成功率95%”、“一周左右可以恢复自然视力”等用语显然有悖于此;被告至今说不清楚给赵玲的镜片是进口的还是走私的,镜片没有中文标识,护理液没有质量合格证,未在国家药监局注册,违反了《产品质量法》有关规定;被告不具备验配OK镜的条件,没有角膜地形图仪等必要设备,也没有具备较高技术和较多经验的验配医师;等等。

  邱律师还要为北京某大学的学生张雪作代理。去年5月,张雪花3000元在北京某医院配了OK镜。2个多月后,她的角膜出现白斑和绿脓杆菌感染。张雪的母亲流着泪告诉记者,如今商家找不到了,有关部门也不给个说法,无奈之下,才想到打官司。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医生特别提到,如今四处奔走的都是城市里的受害者,而村镇里的受害者更可怜,眼睛受伤后难以得到治疗,有的甚至不知道是由于验配OK镜不当造成的。

医生不愿给自己孩子戴OK镜

  OK镜是角膜塑形镜的简称。据专家介绍,通过镜片对角膜轻轻的按摩作用,可使角膜变平一些,从而降低屈光率,提高裸眼视力。

  今年4月23日至24日,国家药监局在杭州举行了“OK镜使用、管理问题专家研讨会”。会上,专家们认为:在防治近视,特别是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方面尚无有效方法的情况下,角膜塑形术是一种可行的、能获得清晰裸眼视力的非手术矫正方法,它的临床价值应当肯定;但是,OK镜的作用是暂时的、有限的,疗效是可逆的。

  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的北京医院关航教授还告诉记者,OK镜只是对部分近视患者有效,验配时必须严格选择适应症。

  今年3月18日,在北京举行的OK镜临床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指出:验配医师应当如实地向患者介绍OK镜的优缺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患者应当遵照医嘱戴镜,用药液严格护理,定期进行复查,所用OK镜必须得到国家药监局注册认证,护理药液也必须选用清洁效果良好、经国家药监局认证的产品。

  然而,国内不少医院和眼镜店在不具备相关设备和人员的情况下,随意为患者配戴,OK镜的作用也被过分夸大,OK镜市场出现一片混乱的局面。

  某医院眼科主任告诉记者,听说一些眼镜店、一些妇产科医生都在验配OK镜,有的小医院甚至几分钟就验配好一副,很是替患者担心。某经销商的内部资料称,使用OK镜造成角膜溃疡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一。但是,记者接触的专家则指出,由于国内OK镜市场混乱,验配不当,角膜溃疡时有发生。

  在同仁医院,来自湖南的龙萃必须动手术换角膜。龙萃的母亲伤心地告诉记者,这OK镜还是在当地一家著名医院配戴的,可如今女儿连今年的高考都参加不了。

  同仁医院的孙旭光大夫对此感到痛心:“OK镜在原产地美国也只是小范围规范地应用,而在我国却铺天盖地。”同仁医院隐形眼镜中心视光师吕燕云说,OK镜在美国只在有的大学实验室开展,并由专门视光师把关,对于OK镜适应病人标准、角膜直径、屈光率、OK镜加工工艺等都很注意。

  日本至今没有批准使用OK镜。北京大学医学部谢培英教授告诉记者,日本在医药卫生方面管理非常规范,像OK镜这样的医疗产品,即使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验证,到了日本,也还要经过专家委员会和政府部门的严格鉴定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多位医生告诉记者,矫正视力的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始终是配戴眼镜;作为医生,是绝不会让自己孩子配戴OK镜的。

  许多受访者认为,利益驱动是造成OK镜在中国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据了解,在美国仅售200美元一副的OK镜,在中国最高竟卖到7200元人民币,一般也在3000元左右。

  记者费尽周折采访到了一位OK镜经销商。这位经销商说,他们的主要销售方式是攻下眼镜店和医院。眼镜店为了挣钱,自然愿意销售OK镜。医院呢,“我们同一些医院的大夫和负责人都非常熟”,还会赞助一些医院科研经费,搞些活动什么的。

  这位经销商也有苦衷:OK镜的市场本来不错,但一些商家看有钱可赚,便走私原材料、私自加工,弄出假冒伪劣的产品来充斥市场。另外,目前市场上的OK镜护理液很多不合格,容易造成感染。

  某医院赵大夫则说,患者也需要反思,许多人配镜时不多了解情况,有的看到别人买自己也跟着买,甚至借钱也要买。

  1999年初,OK镜技术的推广者、美国人迈克・鲁塞尔在我国出版的《眼视光学》杂志上指出:“1998年,几家被FDA认为从事非法及具有潜在危险的业务的美国公司被关闭。不幸的是,这些公司和一些新公司一起,利用大多数中国眼科医生和消费群体对角膜塑形术的真正益处和危险了解不多的情况,把赚钱计划转移到了中国。”鲁塞尔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中国卫生部门应当对OK镜验配医师进行适当的培训和考核。

  国内一些专家一早也多次发出警告,但在多起案例近期被各大媒体纷纷曝光之前,这些声音似乎被掩盖了。北京的一位医生说,早在3年前,针对OK镜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曾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举报,向市长热线投诉,向人大代表反映,后来又向媒体呼吁,发传单宣传,但他们的力量太薄弱了。

  今年3月18日,首次OK镜临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一位专家在会上讲,如今OK镜市场混乱,患者让我站出来说几句话,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问题,部分医生要注意医德,而有关部门不管的话就是失职。

  面对社会的强烈反应,国家药监局终于出面。在一个月后的杭州会议上,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就OK镜验配机构和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制订了文件初稿。

  但在记者采访时,有OK镜配戴者反映:杭州会议有专家和厂商代表参与,却没有邀请他们这些消费者,他们既然成了OK镜的试验者,就应当有权发言。

  4月29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产品注册处常永亨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争取在一两个月之内颁布正式文件。他透露了文件初稿的一些内容,例如,验配OK镜不是普通的商业行为,也决非短期行为,而是一项十分严谨、长期的医疗行为,必须在具备条件的医疗单位进行;经营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必须作出特别规定,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追溯责任。

  一些OK镜受害者的家长则认为,OK镜不是如何规范的问题,而是应该取消,否则早晚会出大乱子。5月14日,任德权副局长在接待赵玲母亲时表示,他对医疗器械司报上去的方案还不是太满意。

  国家药监局杭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人士表示,从技术讲,该中心有能力对OK镜质量进行检测把关。在3月召开的研讨会上,上海大学视光学系齐备教授说,OK镜在国内率先进入上海,上海在OK镜使用和管理上也出现过混乱局面。1999年,上海市药监局曾对32家OK镜配镜点进行过调查。后来,不符合要求的验配点被取缔,如今,在上海,OK镜的验配已经比较规范。

  各种身份不明的OK镜及其护理液被滥用后,比角膜溃疡更严重乃至无可挽回的隐患便频频发生。
 
谎言编织的“光明之路”?所谓来自美国的OK镜真相 张东操
本有一双明亮眼睛的女大学生赵玲,一下子滑进了黑暗深渊, 一只眼睛处于失明状态,另一只眼睛也有严重损伤,祸因是一副小得不能再小的镜片―――所谓来自美国的OK镜。
像赵玲一样因佩戴OK镜而严重伤害眼睛,目前到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的已达27人。据不完全统计,正在北京、 上海两地医院就诊的OK镜受害者超过百人。
前一段时间,有关OK镜“彻底告别近视”的虚假广告宣传经媒体曝光,已经使人们对OK镜的疗效有了更科学的 认识。不过许多人还以为,市场上的OK镜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其频频伤人只是验配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而与此同时, 不少经销所谓美国OK镜的商家,仍然打着美国公司中国独家代理的旗号,继续蛊惑消费者。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所谓OK镜经销公司(比如大连欧科镜光学制造有限公司)的产品并非所称的“直接从 美国进口”,而是在国内生产。许多家长和孩子正是在相信洋货的心理下选择了OK镜,但他们并不知道,已经在国内 市场销售的20多万副OK镜,都是无法保障质量合格的产品,因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至今没有批准国内任何一家公司 生产OK镜。
所谓美国OK镜原是土家伙
OK镜在医学上称做角膜塑形镜片,之所以得OK镜这个俗称并非它在功能上真的OK,而是其英文简称为“Ortho- K”。
一副OK镜产品实际上只是两片指甲大小的镜片,再加上一瓶专用护理液。据介绍,OK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隐形 眼镜,原理是用这种硬性镜片压迫眼睛角膜增加其弧度(即角膜矫形学),从而阻止或减缓近视发展。
目前国内所有经销OK镜的公司都宣称,自己获得美国生产OK镜公司的授权,出售的产品均从美国进口。OK镜的 受害者们也大都相信购买的就是美国货,但他们从没有得到报关单之类的有关证明,有些产品甚至根本就是无厂名、 地址、名称的“三无”产品。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2岁的女大学生赵玲等多个OK镜受害者,经过对所使用的所谓美国OK镜追根求源,发现竟然 都是欧科镜光学制造(大连)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自称是美国视康眼科视学中心在中国国内的独家代理。
该公司的OK镜到底来自何处?2000年12月12日《大连日报》的一篇报道称,“欧科镜光学制造(大连)有限公司 董事长王白松1998年返回自己的家乡大连创办了该公司,使自己参与研制的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的高技术产品OK镜迅速 在国内推广,这种产品已使国内20多万受近视困扰的青少年从中受益”。而且,“王白松的事业做大了,他的产品占 领了国内70%至80%的市场”。
今天,记者就此事来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采访时,该局医疗器械司产品注册处处长常永享表示,目前已经查 明欧科镜光学制造(大连)有限公司确实在大连设有生产厂,而且在大量生产OK镜。由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批准 任何一家国内的企业生产OK镜,该公司没有资格在国内生产OK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责令大连方面对此事予以 查处。

  谎言编织的“光明之路”
欧科镜光学制造(大连)有限公司经销OK镜的背后,有些什么猫儿腻呢?
该公司原是以“大连市西岗区奥科镜片部”名义,在国内首家注册进口OK镜。其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注 册所提供的美国视康眼科视学中心的地址是:19869 Comino Arroyo walnut CA 91789。但OK镜受害者赵玲两次按此地 址向美国 去函,不是信件丢失,就是美国方面的邮政部门“查无此地址”退回。据在国内工作的美籍人士说,这个 地址并不具体,无论怎么联系也不会找到那家公司。
由于所提供的美国视康眼科视学中心地址在美国加州,赵玲的家人又通过其他途径与美国加州政府联系,但 得到的答复却是该中心的股份公司至今并未在该州按有关规定注册。该州州务卿专门为此做了“无备案证明”。
常永享处长表示,此前所了解的地址就是当时申报注册时所提供的,目前他们正在对消费者投诉出现的注册 问题进行调查。他表示,目前已经有迹象表明,该公司在申请注册过程中可能提供了虚假材料,一旦查实,将按照有关 规定严肃查处。
OK镜何去何从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王前虎认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虽然批准了8家美国企业生产的OK镜在国内注册, 但这并不等于认定其产品全部合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医疗器械执行的是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而不是企业标准。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的OK镜质量标准尚未出台。国家药监局提供的OK镜检测单位是浙江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 但该中心负责人曾表示,因为没有国家标准尚不能对此进行检测。
 王前虎表示,这意味着消费者所使用的OK镜是否属于合格产品在国内尚无法得到证实,实际上消费者花钱买了 一副难以证明其合格与否的产品。他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对不能验证质量的OK镜必须予以取缔。
 同济医院眼科主任杜教授赴美做学术访问时了解到,OK镜的使用在美国有严格限制,一些医生因为推广OK镜 被指控构成广告欺诈。其他专家也指出,OK镜在美国被批准是作为白天使用的镜片,而目前在中国使用OK镜都被要求 夜间佩戴,以增强治疗效果。
  OK镜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青年报》 2001年7月18日)
 
OMNI is always shitty, look at those hosts, they only can speak shitty Mandrain, poorly trained, poorly edited, hard to believe
 
OK镜其实看上去就像是隐形眼镜一样
不过它是硬的 没有任何的软度 像是玻璃一样
晚上戴着 白天要用像是一个小吸盘一样的东西吸下来
每天晚上佩戴 可以维持一天的视力
如果有一天晚上不戴 视力自动就倒退回去了
对角膜有极大的损害
大家千万要小心。。。。
 
:eek::mad:我前两天还推荐给师傅的小孩使用,得赶紧告诉一声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