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偶得, 解释得相当详尽, 收藏.

京华倦客

知行难合一
管理成员
VIP
注册
2003-03-08
消息
58,545
荣誉分数
364
声望点数
263
《兰陵王•柳阴直》


周邦彦

--------------------------------------------------------------------------------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离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兰》词用语不奇,似柳永之凡人语见深情。《兰》词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等语皆流畅易晓。然而绝妙的诗歌语言往往简洁生动而极富表现力,仅仅一个词,简单一句话,却能承载许多内容,引发人们无边的联想,产生几多共鸣。《兰陵王》用词凡而不俗,简而不陋:合律知音,典雅工巧,开合有致;营造意境,传情达意,精深慎密。这正是刘肃《片玉集序》中所评周邦彦词的“慎密典丽”的特色。

《兰》词意境之幽深凄美和感伤,恰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万千情绪。风烟弥漫,绿柳茫茫,在长堤上一直延伸到望不尽的远方,这恰似词人内心之迷茫怅惘。对酒当歌,弦声幽咽,灯火阑珊处,人已去,席已空;扁舟一发,迢迢千里,目不可及,空余送行人于天北痴痴伫立眺望。而词人见那柳堤上丝丝烟柳,感慨这些长堤绿柳一定无数次见过深深浅浅缠缠绵绵的离情别绪;长亭路边,年复一年,来来去去的人们分离一次折一次柳,那折下的柔条该有多少啊∵到宴罢离散,想到一撑篙,那人便在千里之外,回头来路迢迢,送行的人落在远远的北方,所以词人才“愁一箭风快”。等到那人不见踪迹,无可挽回,分手之处冷落凄清,夕阳西下,伤春怀暮,再忆及昔时昔事――曾经于亭台携手共望月,于露桥并肩同闻笛,而今细想,当初恩爱深情,竟恍如隔世遗梦,不禁潸然泪下。人海茫茫,知音难觅;弥望京华烟云,却是伤痛满心,而我遥望故土,何人知道我浪迹京都身为游子,早已困倦不堪疲惫思归。

此等设想,此意此境,何其新颖柔婉,竟于深情中见得伤感落寞。

梁启超曾经评论本词“绮丽中带悲壮”。“绮丽”者,妩媚艳美也――言情写艳,既可诉儿女私情,离别相思;又可表身世悲欢,羁旅离愁。词人曾经偎红倚绿,多情公子的离别忧伤难舍难分之情是绮丽的,词人营造的伤感凄美的意境也属绮丽。然而本词“柔不显弱,丽不伤雅”,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花前月下的婉约中显出了一派“别样“的气氛。

“谁识京华倦客”和“斜阳冉冉春无极”二语更让人怦然心震。身居喧嚣繁华的京都,为何身心倦怠,孤独落寞?客居此地,却原来无人相识,更无人了解、理会那人潮中的寂寞。分手本已感伤,偏偏夕阳已渐渐西下。而离愁恰如春草,渐行渐远渐无穷。面对春色无边,居然忧伤无尽――感时花可溅泪,恨别鸟亦惊心。由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旷世孤独与忧郁,春色无穷引起的万千惆怅,斜阳缓缓西去引发的黄昏特有的迟暮之悲,皆黯然潜上心头。

正是“谁识京华倦客”与“斜阳冉冉春无极”两句使全词气势大开,从个体的私情开拓出来,来到了世间万古常存的的苍凉寂寥与落寞之中。一个人的作品如果能从个体的心理感觉中折射出普遍的情感体验,接受者的情感就将与之达成高度的和谐统一,即形成强烈共鸣。也许人们对他“倦”的原因已经有,或者将要有许多的猜测,但那似乎都已经不重要。周邦彦那万人之中无知己的落寞,疲惫之极无可归的空虚,已经扣合了千百年来深藏在每一个飘荡不安的灵魂内心深处绝望的情感经验;前尘后世,多少天涯断肠人在这怅然独立的京华倦客的落寞和孤独里得到慰藉,找到知音。

由此我们看到,细腻的柔媚伤感,浩茫的苍凉落寞,即是梁启超所评本词的“绮丽”与“悲壮。”(田雪梅)


http://www.ywbs.com.cn/gb/student/2004-08/10/content_14023.htm
 
一般复杂啦~~~~~~~~~
 
楼主这就叫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
 
这就叫血雨腥风常变态, 清明只有我当家...

(什么跟什么啊:rolleye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