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情人
Moderator
- 注册
- 2002-05-21
- 消息
- 7,24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大洋网讯 有关中国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高速增长的故事,正在被国际舆论神话。8月20日,全球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发布了题为《关于中国与世界的五大神话》系列研究报告的第一篇。报告称:“现在许多关于中国的看法都是言过其实,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
虽然中国政府的高官自年初以来不断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向海外人士解释,但至少在今天看来,有关中国的神话仍然是国际传媒和各种机构的投资者茶余饭后的话题。
尤其令中国政府官员不解的是,这个神话本身却产生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版本。一个版本说,中国经济增长的统计数字充斥大量的水分;另一个说法则是,中国的迅速崛起是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一个巨大威胁。
高盛经过对目前的中国经济争论话题、疑问和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总结出五个“中国的神话”:
――中国要主导全世界。
――“新兴的工业化中国”正在掏空世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市场份额,并且遏制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
――低廉的工资、高速的生产增长率和被整体低估的货币价值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结构性失衡导致国内外普遍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日本、东盟和亚洲其他国家为求生存与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的中国进行竞争。
“中国的故事实际上非常直接简单。”高盛认为,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应借此彻底检讨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所扮演的真正角色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和主要生产产业的影响力。在检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热”引起了世界对当时蓬勃发展中的日本经济的忧虑和期望,情况与今日的中国相似,故此现在许多关于中国的看法都是言过其实,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
一位分析家曾经说:“如果你不知道中国正发生什么事,也就等于一无所知。”这句话正在成为国外投资者的口头禅。那么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过去数十年间,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成就可谓令人赞叹。中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厉行经济改革以来,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7倍,以现时的市场汇率计算,已超过了1万亿美元;从同等购买力评价(PPP)看,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跻身成为贸易强国的成就更斐然。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70年代后期的5%上升到2001年的20%以上。目前中国以美元计的贸易额名列世界第六,如果把欧盟看做单一经济实体,那么中国的排名更居于第四。
这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然而也衍生出同样多的忧虑和言过其实的报道”,高盛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分量与日俱增,成为媒体前所未有的焦点,更吸引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一方面,分析家们不断吹捧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造就进入全球最大、发展最迅猛的市场的机遇,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大陆的快速经济发展被大肆渲染为破坏经济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在2001年全球经济同步衰退和亚洲经历30年来最严重的出口萎缩形势中更为突出。
中国现在成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吗?不管是把中国看做是一个金矿还是洪水猛兽,国际舆论一致认为,中国不仅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市场的参与者,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更日益增加。
现在,中国与其他强国共同磋商许多广泛的经济问题,例如: 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日元汇率政策、美国目前的账目赤字、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向新兴市场等等。以中国今日的影响力,足以促成这些国际经济讨论,相反也可以构成很大的阻力。
高盛在这份报告中得出的5个重要结论是:
――虽然中国就其绝对规模和对邻近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而言都属于亚洲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市场,然而我们发现中国的经济规模并不如一般理解的那样大。
――中国迅速过渡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规模上的确十分伟大。然而,在世界市场所关注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美元贸易方面,中国相对于其它亚洲地区的表现并不见突出。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充其量只赶上了亚太其他地区几十年前的水平。
――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并不是困在零和市场份额竞争中。与贸易理论推测一致,加强贸易联系总体上为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带来“双赢”的局面。
――中国不会重新修订宏观经济法例,但在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货币的监管规定方面将会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轨。
――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自1997年以来的问题基本上与中国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中国并没有阻碍目前的复苏过程。
高盛在先期发布第一份报告中分析并回答了有关中国将主导世界的第一个神话。
同等购买力评价(PPP)是西方分析家用来证明其结论的最有效的工具。但是高盛认为,“这对经济学家来说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经调整的生产数据作学术研究之用。然而,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关注的是中国根据当前物价水平的实际购买力以及短期内的潜在市场和贸易容量――这些以按照目前汇率计算的目前收入水平来衡量最有效。假以时日,新兴经济的实际汇率增长将使它们的国内经济估值更接近同等购买力评价――但是,这一过程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要需时几十年才能实现。”
关于中国在亚洲地区扮演的角色,高盛通过与亚洲7国的对比认为:“从以美元计算的亚洲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数据看,中国在区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却不是居于主导的地位。”
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出口总额加进口总额)达到了5100亿美元,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依然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但中国的人口却是日本的十倍。就算人口总数稍微小于中国的亚洲七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加总也比中国高,而贸易总额更大幅超越中国。
高盛在第一份报告中说:“比较的结果很有意思。”
中国在过去30年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从1970年的2%上升至去年的3.5%左右,增长非常缓慢。反观亚洲7国在这个指标上增长了5倍,日本更实现了10倍的惊人增幅,相比起来,中国的增幅比较逊色。
但高盛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经济的负面反映。”
“‘中国故事’真正伟大之处在于总体的经济转型。”这份报告紧接着说。 (中国经济时报)
虽然中国政府的高官自年初以来不断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向海外人士解释,但至少在今天看来,有关中国的神话仍然是国际传媒和各种机构的投资者茶余饭后的话题。
尤其令中国政府官员不解的是,这个神话本身却产生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版本。一个版本说,中国经济增长的统计数字充斥大量的水分;另一个说法则是,中国的迅速崛起是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一个巨大威胁。
高盛经过对目前的中国经济争论话题、疑问和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总结出五个“中国的神话”:
――中国要主导全世界。
――“新兴的工业化中国”正在掏空世界其他地区的制造业市场份额,并且遏制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
――低廉的工资、高速的生产增长率和被整体低估的货币价值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结构性失衡导致国内外普遍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日本、东盟和亚洲其他国家为求生存与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的中国进行竞争。
“中国的故事实际上非常直接简单。”高盛认为,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应借此彻底检讨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所扮演的真正角色以及其对周边地区和主要生产产业的影响力。在检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热”引起了世界对当时蓬勃发展中的日本经济的忧虑和期望,情况与今日的中国相似,故此现在许多关于中国的看法都是言过其实,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
一位分析家曾经说:“如果你不知道中国正发生什么事,也就等于一无所知。”这句话正在成为国外投资者的口头禅。那么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过去数十年间,中国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成就可谓令人赞叹。中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厉行经济改革以来,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了7倍,以现时的市场汇率计算,已超过了1万亿美元;从同等购买力评价(PPP)看,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跻身成为贸易强国的成就更斐然。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70年代后期的5%上升到2001年的20%以上。目前中国以美元计的贸易额名列世界第六,如果把欧盟看做单一经济实体,那么中国的排名更居于第四。
这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然而也衍生出同样多的忧虑和言过其实的报道”,高盛说。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分量与日俱增,成为媒体前所未有的焦点,更吸引到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一方面,分析家们不断吹捧经济一体化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造就进入全球最大、发展最迅猛的市场的机遇,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大陆的快速经济发展被大肆渲染为破坏经济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在2001年全球经济同步衰退和亚洲经历30年来最严重的出口萎缩形势中更为突出。
中国现在成了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吗?不管是把中国看做是一个金矿还是洪水猛兽,国际舆论一致认为,中国不仅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市场的参与者,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更日益增加。
现在,中国与其他强国共同磋商许多广泛的经济问题,例如: 世界市场的商品价格、日元汇率政策、美国目前的账目赤字、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向新兴市场等等。以中国今日的影响力,足以促成这些国际经济讨论,相反也可以构成很大的阻力。
高盛在这份报告中得出的5个重要结论是:
――虽然中国就其绝对规模和对邻近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而言都属于亚洲地区举足轻重的经济市场,然而我们发现中国的经济规模并不如一般理解的那样大。
――中国迅速过渡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规模上的确十分伟大。然而,在世界市场所关注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美元贸易方面,中国相对于其它亚洲地区的表现并不见突出。中国目前取得的经济成就充其量只赶上了亚太其他地区几十年前的水平。
――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并不是困在零和市场份额竞争中。与贸易理论推测一致,加强贸易联系总体上为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带来“双赢”的局面。
――中国不会重新修订宏观经济法例,但在工资水平、外汇汇率和货币的监管规定方面将会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轨。
――中国以外的亚洲地区自1997年以来的问题基本上与中国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中国并没有阻碍目前的复苏过程。
高盛在先期发布第一份报告中分析并回答了有关中国将主导世界的第一个神话。
同等购买力评价(PPP)是西方分析家用来证明其结论的最有效的工具。但是高盛认为,“这对经济学家来说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经调整的生产数据作学术研究之用。然而,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关注的是中国根据当前物价水平的实际购买力以及短期内的潜在市场和贸易容量――这些以按照目前汇率计算的目前收入水平来衡量最有效。假以时日,新兴经济的实际汇率增长将使它们的国内经济估值更接近同等购买力评价――但是,这一过程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要需时几十年才能实现。”
关于中国在亚洲地区扮演的角色,高盛通过与亚洲7国的对比认为:“从以美元计算的亚洲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数据看,中国在区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却不是居于主导的地位。”
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2万亿美元,外贸总额(出口总额加进口总额)达到了5100亿美元,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依然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但中国的人口却是日本的十倍。就算人口总数稍微小于中国的亚洲七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加总也比中国高,而贸易总额更大幅超越中国。
高盛在第一份报告中说:“比较的结果很有意思。”
中国在过去30年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从1970年的2%上升至去年的3.5%左右,增长非常缓慢。反观亚洲7国在这个指标上增长了5倍,日本更实现了10倍的惊人增幅,相比起来,中国的增幅比较逊色。
但高盛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经济的负面反映。”
“‘中国故事’真正伟大之处在于总体的经济转型。”这份报告紧接着说。 (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