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小说先天不足 (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abby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abby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1-24
消息
268
荣誉分数
11
声望点数
0
I did not write this one. Please don't assume I agree with everything in the article :)

-----------------------

冯唐 : 中文小说先天不足 (转贴)

开篇明意,首先表达我的观点:中文小说先天不足,整体上无甚可观。

  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讲,中文小说和西文小说整体上都不在一个重量级。美国现代 图书馆评选二十世纪英文小说一百强,争得不亦乐乎,反反复复定不下来。之后,亚洲周 刊跟风效颦,推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很快尘埃落定,各路英雄座次排定,鲁迅《 呐喊》第一,二月河《雍正皇帝》第一百。读到这则消息,我第一感觉想乐,好像听到清 华大学选出清华校园美女一百强。第二感觉凄凉,“世无英雄,方使竖子成名”。第三感 觉振奋,好像项羽看见嬴政坐着大奔逛街,“彼可取而代之”。跟我老妈讲了我的感受, 老妈说,你改不了的臭牛。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意见还是和鲁迅当初一样:如果喜欢小说,多读外文小说,少念中文。中文小说整体水平低下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中国文字太清通简要,难负重。第二 是中国文人外儒内庄,不吃苦。

  不是灭自家威风,中文和英文哪个更优秀,实在是一个数量问题。数量少,二、三十 字以下,中文占绝对优势。有时候,中文一个字就是一种意境,比如“家”字,一片屋檐 ,一口肥猪,有屋睡有肉吃就是家。乱翻词谱,有时候,中文三个字的一个词牌就是一种 感觉,“醉花阴”―――丁香正好,春阳正艳,他枕在你的膝上,有没有借着酒意浓重树 影朦胧说过让你脸红的话?“点绛唇”―――唇膏涂过,唇线描过,你最后照一下镜子的 时候,有没有想到过他的眼睛?五言绝句,有时候,二十字就是一个世界,比如柳宗元的 《江雪》,有天地人禽,有时间空间。数量多些,比如两、三千字,中、英文基本持平。 三袁张岱的小品同兰姆、普里斯特利的散文一样筋道儿。数量再多些,比如二、三十万字 ,英文占绝对优势,中文长篇小说几乎无一不可批为庞杂冗长,而不少英文长篇充满力量 。

  这也有历史成因。中文是象形文字,一张图画的信息量抵过千言万语,所以宇飞船 带给外星人看的信大量使用图表,所以中文没有必要写得那么长。另外刚有中文的时候, 纸张还没有发明,写字要用龟甲和兽骨。野兽会跑,乌龟会咬人,龟甲兽骨不易得到,文 人不得不清通简要。英文是表音文字,英文成形以后,纸张就出现了,没有了太多限制, 英文就倾向于唠叨。点滴积累,岁月沉淀,这种唠叨渐渐有了力量。

  中国文人从小讲究的是乐生和整体和谐。他们从不为了理想引刀自宫,他们很少悲天 悯人,他们在陋巷没事偷偷快乐。他们故意打破逻辑或者让逻辑自己循环论证,他们说“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言”,他们说路上有狮子。但是好小说需要丝丝入扣的逻辑、滴水 不漏的记忆和自残的冷静凶狠,需要内在的愤怒、表达的激情和找抽的渴望。我们的文人 怕疼。

  小说阅读肯定各取所好

  简单地说,小说阅读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天大的理,抵不过自己喜欢。掩卷书在胸中,和张三、李四,或者隔壁的王胖子没有任何关系。仿佛饮食男女,有人喜欢吃辣,有 人喜欢吃甜;有人喜欢小腿细细的小嘴紧紧的,有人喜欢面如满月笑如大芍药花的。没有 任何道理可言。

  小说阅读没有高低贵贱。给艺术排名次本身就是一个很滑稽的事。如果你对着雪地里 一泡狗尿想象出一块熟糯橙黄的琥珀,只能说明你的功力不凡。如果你喜欢上一个聋哑的 姑娘,觉得她没有任何欠缺,其他女人不是言语过分恶毒就是心胸过分狭促,只能说明你是情圣。

  小说阅读没有禁忌。再吃牛肉也是变不成母牛的,看八遍《鹿鼎记》你身边也不会冒 出七个老婆。我们都已经太老,很难改变。现在有了互联网了,什么东西拐弯抹角都能找 到了,不用等太阳落山再去偷偷找书摊王大爷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了。我们不要怕怪 力乱神。神农吃了大毒草之所以没有暴死,是因为他一口气吃了一百种大毒草。我学医的 时候,上公共卫生课,那个教课的小老太太,小鼻子小嘴,干净利落,她说她健康的秘诀 就是每个月找东单街头最脏最乱的国营餐馆吃一盘京酱肉丝,如此保持肠胃的菌群平衡。


  时间流逝里的生命感动

  到底什么是好小说?好小说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坏小说各有各的坏法,但是好小说具有一些共性。

  文字妙曼。好小说的文字要有自己的质感,或浓或淡,或韧或畅,或是东坡肘子或是 麻婆豆腐,但是不能是塑料裹脚布。好文字仿佛好皮肤,一白遮百丑,即使眉眼身材一般 ,还是有人忍不住想摸想看。所以南方女孩比在沙尘暴里长大的北方姑娘好嫁,所以诺基 亚只给手机换个金属外壳就多要两千块。

  结构精当。好故事仿佛好脸蛋,好结构仿佛好身材。长久而言,好身材比好脸蛋更动 人。好脸蛋只是个好故事,看过了,知道怎么回事儿,不复想起。好结构转承起合,该凸 的凸、该仄的仄,该紧的紧、该疏的疏。让人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从胸看到臀, 再从臀看到胸,感叹天公造化。

  才情灿烂。才情不是思想,好小说不是论文,可以不谈思想,只谈才气纵横、心骛八 极。就像好姑娘可以胸大无脑,但是不能不解风情、不知体贴。好的小说家用肚脐眼看天 下,从另一个角度拿捏你的痒处或在你毫不设防的时候给你一记断子绝孙撩阴腿。就像一 些有气质的姑娘,肤如五号砂纸、平胸没臀,但是见月伤心、听歌剧涕泪横流、主动问你 能不能抱她一下,还是能迷倒一片。

  讲到最后,小说文字不好不重要,结构不好不重要,才情不好不重要,小说最重要的 是让你体会到生命感动,就像姑娘最重要的是让你体会到爱情。在读到足够数量的好小说 之前,我不相信任何鬼怪灵异。但是,好小说简简单单透过白纸黑字,将千年前万里外一 个作者的生命经验毫不费力地注入我的生活,让我体会生命中不灭的感动。我开始怀疑灵魂的存在。

  21种美丽 21种感动

  我在下面列了一张中文小说书单,它们曾经给我不同的生命感动。小说的兴起是秦始 皇焚书坑儒之后,对中文最重要的变革动力。虽然我们先天不足,但是我们上探先秦,外采欧美,前途还是光明的。

  列单说明如下:

  1.纯属个人观点。

  2.排名不分先后。

  3.有些人杂文、散文强出其小说太多,未入围不等于我不敬仰其文字。这些人中包括 鲁迅和李碧华。

  4.外举避仇,内举避亲。仇雠和亲朋好友以及我自己的东西,不在推介之列。

  《战国策》

  有逻辑,有故事,有人性,有冲突,也够贫。像北京的士司机一样关心世事,像管理 咨询顾问一样慎思笃行。熟读半部,在街面上混个肚圆不是问题。

  《世说新语》

  我的重要文字渊源。刘伶和阮籍到北京不会无聊,三里屯有高价假酒,紫云轩和芥末 坊都有曾经沧海媚眼如丝的老板娘。

  《红楼梦》前四十回

  小时候喜欢看林黛玉吃醋和贾宝玉处理三角关系,长大了从中读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知道是曹雪芹隐藏得太深还是世界把我变得太庸俗了。

  《水浒》

  要看金圣叹评点的版本。细节处理独步。太多的元素在里面:凶杀、奸情、同性恋、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低处、追求理想、遁世、幻灭、战略决策、战术处理、兼并重组、儒道禅合流。让人不得不喜欢。

  《金瓶梅》

  写尽市井人情,建议中小企业主管精读。可惜其情色描写添加得极为生硬,疑为后人伪作。

  《牛天赐传》

  北京那一辈人,没谁都可以,不能没有老舍。没有老舍,北京今天不会有这么多闲人,房地产也不会这么热。如果老舍生在今天,王朔就泡不着文学女青年了。

  《围城》

  钱钟书写老海龟的这篇小说至今时髦。只是读者通常没有以前那种旧学和西学的底子,领会他那些精致的笑话有些障碍。老天如果有眼,把他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十八春》

  张爱玲是个异数。你可以不爱读,但是挑不出任何短处。张爱玲巨大的旗袍阴影之下,新锐女作家不脱怎生出头?

  《边城》

  沈从文只念过小学,对汉语的贡献比所有念过中文博士的人还多。

  《洗澡》

  同样写知识分子生活,同《围城》是夫妻篇。杨绛比钱钟书更懂得收敛和控制,是个更好的小说家和文体家。

  《白金的女体塑像》

  天妒英才,二十七岁就早逝了。这一篇的调停布置比郁达夫那篇课桌文学《沉沦》不知道强多少。

  《台北人》

  出手便知家学和幼功深厚,这样的文笔不知道以后到哪里找。

  《绿化树》

  如果那一拨人里没出来更多这样的文字,只能埋怨世道不古了。

  《鹿鼎记》

  韦小宝是比阿 Q更典型的人物。刘邦、刘备、朱元璋在基因上和血缘上一定和韦小宝是近亲。

  《大人物》

  古龙的自传,那时候好像没有太大的出活压力,写得难得的从容。古龙有一枝有魔力的笔,绝对是个大人物。

  《受戒》

  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但是几百年后评价汪曾祺的成就,首推的很可能是《沙家浜》。

  《棋王》

  再看感觉有些做作,没有他现在的随笔精气内敛。文笔太内敛太老道也有问题,仿佛奶太稠,挤出的产量严重受限。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最早的长篇,他最好的东西,也是他那拨人中最好的长篇。我不相信他这辈子能够超越这一篇达到的高度。不如学学格非,找个大学去教书。

  《动物凶猛》

  有时候一部几千万字的论著不如几万字的一篇小说更说明问题,《动物凶猛》就是一个例子。写得太急了,有些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如果当初沉一沉,就这个题目写个长篇,垫棺材底儿的资本就有了。

  《黄金时代》

  生命灿烂,人生美好,即使是环境恶劣也不能破坏。好在有小波在,要不大家都认为王朔就全权代表北京精神了呢。《窗外》“文章憎命达”,要是琼瑶阿姨考上大学,世界将会怎样?还记得林青霞演《窗外》时的样子,双手托腮,仿佛一朵莲花绽开。现在莲花谢了,结了莲子,自己也搞得不男不女了。

( 青年时讯 2002年5月8日)
 
小儋坐物。面?大?以上文化╋?好文?╋年?20-30?╋小儋人士。



最初由 abby 发布
I did not write this one. Please don't assume I agree with everything in the article :)

-----------------------


  21种美丽 21种感动

  《战国策》

  有逻辑,有故事,有人性,有冲突,也够贫。像北京的士司机一样关心世事,像管理 咨询顾问一样慎思笃行。熟读半部,在街面上混个肚圆不是问题。

  《世说新语》

  我的重要文字渊源。刘伶和阮籍到北京不会无聊,三里屯有高价假酒,紫云轩和芥末 坊都有曾经沧海媚眼如丝的老板娘。

  《红楼梦》前四十回

  小时候喜欢看林黛玉吃醋和贾宝玉处理三角关系,长大了从中读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知道是曹雪芹隐藏得太深还是世界把我变得太庸俗了。

  《水浒》

  要看金圣叹评点的版本。细节处理独步。太多的元素在里面:凶杀、奸情、同性恋、生活在别处、生活在低处、追求理想、遁世、幻灭、战略决策、战术处理、兼并重组、儒道禅合流。让人不得不喜欢。

  《金瓶梅》

  写尽市井人情,建议中小企业主管精读。可惜其情色描写添加得极为生硬,疑为后人伪作。

  《牛天赐传》

  北京那一辈人,没谁都可以,不能没有老舍。没有老舍,北京今天不会有这么多闲人,房地产也不会这么热。如果老舍生在今天,王朔就泡不着文学女青年了。

  《围城》

  钱钟书写老海龟的这篇小说至今时髦。只是读者通常没有以前那种旧学和西学的底子,领会他那些精致的笑话有些障碍。老天如果有眼,把他和张爱玲弄成一对,看谁刻薄过谁。

  《十八春》

  张爱玲是个异数。你可以不爱读,但是挑不出任何短处。张爱玲巨大的旗袍阴影之下,新锐女作家不脱怎生出头?

  《边城》

  沈从文只念过小学,对汉语的贡献比所有念过中文博士的人还多。

  《洗澡》

  同样写知识分子生活,同《围城》是夫妻篇。杨绛比钱钟书更懂得收敛和控制,是个更好的小说家和文体家。

  《白金的女体塑像》

  天妒英才,二十七岁就早逝了。这一篇的调停布置比郁达夫那篇课桌文学《沉沦》不知道强多少。

  《台北人》

  出手便知家学和幼功深厚,这样的文笔不知道以后到哪里找。

  《绿化树》

  如果那一拨人里没出来更多这样的文字,只能埋怨世道不古了。

  《鹿鼎记》

  韦小宝是比阿 Q更典型的人物。刘邦、刘备、朱元璋在基因上和血缘上一定和韦小宝是近亲。

  《大人物》

  古龙的自传,那时候好像没有太大的出活压力,写得难得的从容。古龙有一枝有魔力的笔,绝对是个大人物。

  《受戒》

  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但是几百年后评价汪曾祺的成就,首推的很可能是《沙家浜》。

  《棋王》

  再看感觉有些做作,没有他现在的随笔精气内敛。文笔太内敛太老道也有问题,仿佛奶太稠,挤出的产量严重受限。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最早的长篇,他最好的东西,也是他那拨人中最好的长篇。我不相信他这辈子能够超越这一篇达到的高度。不如学学格非,找个大学去教书。

  《动物凶猛》

  有时候一部几千万字的论著不如几万字的一篇小说更说明问题,《动物凶猛》就是一个例子。写得太急了,有些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如果当初沉一沉,就这个题目写个长篇,垫棺材底儿的资本就有了。

  《黄金时代》

  生命灿烂,人生美好,即使是环境恶劣也不能破坏。好在有小波在,要不大家都认为王朔就全权代表北京精神了呢。《窗外》“文章憎命达”,要是琼瑶阿姨考上大学,世界将会怎样?还记得林青霞演《窗外》时的样子,双手托腮,仿佛一朵莲花绽开。现在莲花谢了,结了莲子,自己也搞得不男不女了。

 
“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讲,中文小说和西文小说整体上都不在一个重量级”

Generally speaking, 我同意这个观点。但中国人多,日积月累下来,还是有不少珍珠浮出水面,也够我们读一阵儿的。其中的极品不输任何人,也许少了点。但文中分析的原因不太同意。张爱玲也曾说“中国的小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这里面的原因不是一个数量问题可以概括的。

文中列出的书单,凡是读过的,也认为都是掷地有声的佳作。不过<洗澡>例外,而且<洗澡>算小说吗,文体家是什么。鲁迅的小说我觉得决不输给杂文,如果不是更好的话。 细想想,还是觉得漏了不少。
 
古书里面,的确是书不读秦汉以下.现代小说里,我喜欢"围城"和"边城".特别是"边城".沈从文是苗族,书中刻画出的那种清宁纯真与他生长在清秀的湘西分不开.张爱玲在文字方面很有天赋,所以比起她的小说来,我更喜欢她的杂文,可以尽显她文字表达方面的玲珑质感.
 
苹果和桔子能在一起比较吗?

写文章的人竟然用了"西文小说"这样一个分类, 令人哭笑不得. 这"西文"究竟是如何定义的? 英文, 法文, 俄文, 还是其他? 文学创作本就是非常自我的. 地区时期文化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 有热情激烈的雨果, 也有冷静严肃的巴尔扎克; 有悲天悯人的王尔德, 也有精灵细腻的奥斯丁.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情节曲折结尾出人意料见长, 而海明威会用最不动声色的平淡语气描写最深的孤独与绝望.

小说这个体裁很长时间在中国并不是主流. 但若因中文的精炼简洁而定论"难负重", 那是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学. 文公的"正气歌"难道是"怕疼"的结果?! 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仅仅是"在陋巷没事偷偷快乐"? 后主短短一个比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写出了多少无奈和悲哀!

不过有一点我倒是同意作者: 好的文章应该能触动到心灵深处, 让人颤栗, 激昂, 感动. 结构, 语言, 情节, 人物运用得再好, 再精湛, 不能触动人心, 也不能算好文章. 另外读书也需有书缘. 我下了多次决心, 也尝试了若干词, 企图生吞活剥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百年孤独", 还是不能. 但马尔克斯的灵感卡夫卡却是我极钟爱的作家. 读书最妙的感觉莫过于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或哭, 或笑, 或俯首, 或叹息, 恰似多年好友, 促膝长谈, 不亦说乎!
 
最初由 sage 发布
苹果和桔子能在一起比较吗?

写文章的人竟然用了"西文小说"这样一个分类, 令人哭笑不得. 这"西文"究竟是如何定义的? 英文, 法文, 俄文, 还是其他? 文学创作本就是非常自我的. 地区时期文化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 有热情激烈的雨果, 也有冷静严肃的巴尔扎克; 有悲天悯人的王尔德, 也有精灵细腻的奥斯丁.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以情节曲折结尾出人意料见长, 而海明威会用最不动声色的平淡语气描写最深的孤独与绝望.

小说这个体裁很长时间在中国并不是主流. 但若因中文的精炼简洁而定论"难负重", 那是根本不了解中国文学. 文公的"正气歌"难道是"怕疼"的结果?! 范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仅仅是"在陋巷没事偷偷快乐"? 后主短短一个比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写出了多少无奈和悲哀!

不过有一点我倒是同意作者: 好的文章应该能触动到心灵深处, 让人颤栗, 激昂, 感动. 结构, 语言, 情节, 人物运用得再好, 再精湛, 不能触动人心, 也不能算好文章. 另外读书也需有书缘. 我下了多次决心, 也尝试了若干词, 企图生吞活剥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百年孤独", 还是不能. 但马尔克斯的灵感卡夫卡却是我极钟爱的作家. 读书最妙的感觉莫过于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或哭, 或笑, 或俯首, 或叹息, 恰似多年好友, 促膝长谈, 不亦说乎!
:

cool: :cool:
 
最初由 sage 发布
苹果和桔子能在一起比较吗?

写文章的人竟然用了"西文小说"这样一个分类,....

我认为作者指的西文小说主要是英文小说(文后有提到)。其实英文小说起源的也挺晚,Robinson Crusoe 是第一本英文小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那已是17世纪的事。中文小说已有水浒, 三国了。正如Sage说的,这的确不可比 :)。

题外,sage的所爱Kafka的作品没有读完过。他的情书到读完了:-P。虽没有他的小
说影响大,文字却非常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到生吞活剥完了,却一半感到有趣,一半感到我们是乎都被作弄了一番。“读书也需有书缘”一点也不错。
 
先有一个疑问:翻译小说算怎么回事?是既有中文的凝练又有英文的承重?还是兼具中文的不易展开与英文的重复罗嗦?

中国小说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说开头要秀气,结尾要“脆”,中间嘛,乱七八糟多塞东西。从塞东西这个角度来讲,中文塞的饲料可能更精致一些,英文塞的则营养种类更齐全一些。

有人喜欢用汤显祖、关汉卿和西方剧作家相比。其实,最实打实的比,莫过于各拿出问世的100本最优秀小说比一比。

我觉得小说的写作与作者从小所受的教育有些关系。西方注重详细记录发生的事件,所以学术研究资料丰富,写小说也间接受益,方法论也自然而然融在创作之中。中国文人除了那个八股,比较追求意境、灵气和临场发挥。一些偶然的东西总是显得缺乏厚度。就象油画和国画,许多西方人不能接受10分钟画好的国画与10个月画好的油画具有同等价值,尽管,国画家画外的功夫并不比油画家少。

虽然英语里词汇丰富是一个原因,但还与社会的习惯表达方式有直接关系。例如传统中国人的家里不会整天把谢谢挂在嘴上,也不会因为一件小事用十几个不同的形容词一口气连着夸奖一番。在中文里认为多余甚至虚伪的一些东西,在英文里说起来人们却可以有声有色,毫不脸红。于是,英文的猪肚便容易做的大。

另外,再说说读书,读名著。读书好像不看兴趣,看年龄。年龄小,按说读不懂的时候,反而读书多,读名著多,那种硬着头皮是年纪大了以后不会再有的。年纪大了读过的,感悟有了选择性,共鸣也更多,尽管不象小时候哗啦哗啦将原文不求甚解背出来。

随便说说,当不得真。:D
 
最初由 笑言 发布
另外,再说说读书,读名著。读书好像不看兴趣,看年龄。年龄小,按说读不懂的时候,反而读书多,读名著多,那种硬着头皮是年纪大了以后不会再有的。年纪大了读过的,感悟有了选择性,共鸣也更多,尽管不象小时候哗啦哗啦将原文不求甚解背出来。

:blowzy::p:D
 
读书与杂感

以前写过一个旧贴,贴在别处。好像与这个主题有点关联,再贴上来:
=============================
  当你为写作而写作的时候,是不是会涂上功利的色彩?当你根本不写作的时候,真觉得轻松吗?

  原以为身在海外,可以大声嚷嚷,取得绝对的自由话语权。其实不然,约束我的,并不是环境,而是思想──自己的思想。

  一年多了,一直试图在写一个家族的故事。一直在写,一直要写,一直还是些碎片。结构是清晰的,叙述方式是习惯的,素材虽嫌凌乱但并不需要凭空捏造。按理应该写得很快,但偏偏就常常写不下去。也许,实在是应该坐下来静静地读几本书了。我从不把自己当作家看,但我常有写作的愿望,一如张炜笔下的那个孩子。那孩子把碰到的人分为两类:写作的和不写作的。孩子自己不停地写作。

  总算抽空读了几本书,但只能匆匆忙忙地读。渥太华图书馆里进了一批新书,居然有很多网络名人的作品。更为令人欣喜的是见到一些朋友和熟人的作品摆上书架,比如张虎生的《人在江湖》、尹丽川的《再舒服一些》、云中君的《我一定要找到你》……张炜是我喜欢的作家,随手抓了几本他的书。渥太华图书馆的规定很宽松,你可以一次借任意多本书,可以开着卡车去装,所以选书就不那么本本计较。回家一看,新借的一本张炜与以前读过的《瀛洲思绪录》是同一本书,只是换了一个书名,也换了出版社。

  《百年孤独》是一部结构严谨的巨著,严谨得象一段结构化程序。计算机程序开发新近出现一种方法叫FUSEBOX ,每开发一个网页都按功能整齐地划为四个部分。程序千变万化,但总有迹可循。由此推想,近年来文本方式的探索和流行,恐怕与理工科的方法论研究不无关系。比如拓扑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几何图形在连续改变形状时还能保留不变的一些特性,它只考虑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距离和大小。一篇小说的结构,该是这种位置关系。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则属于“对象”。这些对象交互作用,可以演绎出无穷无尽的故事,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早已确定的。

  身外的事很多,还有网络。网上的热闹似乎已随着网络经验的增长与实际年龄的增长失去了部分魔力。好像身处闹市,闭门掩扉。市井的喧嚣依然存在,却隔了一重门墙。耐不住寂寞时,或许就会开门开窗伸头看一看。

  人到中年,工作满负荷,体力精力却一天不如一天。读书的时间更少,读起来也浮躁。前些日子读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翻到“牛津童话”译文,忍不住在网上歪批了几句:

   “盼了很久,朋友寄出的《行者无疆》终于慢腾腾走来了!
  翻开篇目,一眼看到《牛津童话》,直接去读。边读边摇头,满心的喜悦被冲淡了不少。余教授采用的素材,实在太陈旧了。除了他登高那一节,几个典故完全是以前一套海外丛书中《英国》一书的旧料。这么随手拈来原本无伤大雅,可惜写成自己临时得来的故事,就让人觉得不舒服。比如“野猪”那一段,又比如爱丽丝那一段。
  行色匆匆,地点众多,查些资料,拼成有趣的文字,本在大家意料之中。但余教授身为做学问的人,如此直截了当的借用,恐怕总是难免遭人非议。
  依然喜欢余先生以前那些自己的文字。”
 
  其实,余秋雨的文字比起那些指责他的文字要精彩得多,也宽厚平和得多。纵有种种非议,余文字里行间传递的信息毕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那种光芒不是后来者轻易可以模仿的,字句可以模仿,甚至风格,但思想的高度不可以。值得仔细阅读咀嚼的今人文字实在不多,村上春树不是只读故去作家的作品吗?可是故去的就一定可靠吗?就一定不存在炒作的嫌疑吗?贺岁片《大腕》讲述的,正是炒作死人的故事。荒诞之处也许正是人们需要大笑来掩饰的死穴。

  牛津对我已经很遥远,年初一时性起写了几页《我的牛津》,恐怕永远都只会是那个开头。太多的事情已经模糊甚至忘却,有些敏感的东西现在还不方便写出来。那时,走进图书馆,坐在钱钟书、杨绛两位先生坐过的板凳上,翻看他们曾经翻看过的书籍,心中的感受远在书籍之外。杨宪益老先生那年返回母校,我也曾有幸参加座谈,听老人讲他当年如何俘获英国姑娘戴乃迭(Gladys)的芳心,回国后如何翻译《诗经》、《周易》、《红楼梦》。许许多多这样可遇不可求的经历,正在随着岁月模糊在记忆中。

  好在这些东西原本就是准备写给自己看的。影影绰绰记下些人物、景致和事件,以便温暖日后夕阳下的回忆。

  朋友推荐Vikram Seth的《An Equal Music》,去书店没找到,顺手买了他的《A Suitable Boy》,1504页的英文,厚厚的像电话黄页。假如今年能啃下来,也算精读了一本书。摘几句书评:
  Vikram Seth's novel is at its core a love story, a tale of Lata - and her mother's attempts to find a suitable boy, through love or through exacting maternal appraisal. Set in post-Independence India and involving the lives of four large families and those who orbit them, it is also a vast panoramic exploration of a whole continent at a crucial hour as a six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faces its first great General Election and the chance to map its own destiny. 'A Suitable Boy may prove to be the most fecund as well as the most prodigious work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is century - perhaps even the book to restore the serious reading public's faith in the contemporary novel ... You should make time for it. It will keep you company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 by Daniel Johnson, The Times

  读和写,带给我很多乐趣,也带给我很多思索。
 
中国小说讲究“凤头、猪肚、豹尾。”?

也听说过“凤头、猪肚、豹尾”的提法,但印象中是说杂文或说明文,议论文吧。总之是说好的说理的文章,应该是开头精彩,中间论据充足,结尾有力。如果小说也按这个标准写,可不一定好看。

笑言转贴的旧贴,说句得罪的话,是“形散神也散”,不知道要告诉读者什么。也看不出和这里讨论的关系,好像唯一有关的是看出您是中英兼备,横跨中西?
 
俺承认俺没最终看懂"百年孤独"的中文版,现在有一篇网文叫"迷宫",好象风格有点象.时空交叉,错纵复杂,一会儿是37年南京大屠杀,一会儿是要离刺庆忌,一会儿是三维围棋,一会儿是劫持民航客机去东京,最后是日本几位超一流棋手在靖国神社里下败了一场40年之久的棋,东京被巨大核爆炸化为废墟,还有刀枪不入向日军冲锋的塑料人,和许多超自然的东西,大概也有二十万字.
 
最初由 muran 发布
也听说过“凤头、猪肚、豹尾”的提法,但印象中是说杂文或说明文,议论文吧。总之是说好的说理的文章,应该是开头精彩,中间论据充足,结尾有力。如果小说也按这个标准写,可不一定好看。
笑言转贴的旧贴,说句得罪的话,是“形散神也散”,不知道要告诉读者什么。也看不出和这里讨论的关系,好像唯一有关的是看出您是中英兼备,横跨中西?
“凤头、猪肚、豹尾”不是我说的,是丛维熙说的。虽然很多年了,但记得他当时指的就是小说。有不同看法,也正常啊。
BBS,大家随便说话的地方,哪有什么“得罪”的说法?。MURAN客气了。:p
其实英文的原著,还真的看不下去。横跨中西我们都是吧,至少地理上。:D
 
最初由 Kent以东首帅哥 发布
俺承认俺没最终看懂"百年孤独"的中文版...
马尔克斯自己也说,他真的只想写一个家族的兴亡史,没有想到这样多的拴释。看
完后,除了故事自己,还是只是故事。有时看拴释也有些茫茫然。我想也许因为自
己不了解一方的文化和历史。或许 真如马尔克斯说的,这只是一本小说。

没有读过迷宫。不过听你的描述,也许还是读不出去的。

==

笑言提到读书,刚好在读一本“关于读书”的书。有一段有关读书的守则,挺有道理。书中提到5个守则,其中的第二条写的很好,抄下来给大家。我的翻译很糟的,所以原文抄下。上这来的,多爱读书,也许对这条守则有同感。

The second principle of restoring reading: Do not attempt to improve your neighbor or your neighborhood by what or how you read. Self-improment is a large enough project for your mind and spirit: there are no ethics of reading. The mind should be kept at home until its primal ignorance has benn purged; premature excursions into activism have their charm, but are time-comsuming, and for reading there will never be enough time.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