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6”王家卫墨镜化向自己敬礼
陈冰
王家卫说,白天写剧本,晚上拍电影,他的眼睛已经不起光线的考验。如果摘下眼镜,人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眼泪而非眼睛。
王家卫又说,只有在眼镜摘开的时候,才会知道《2046》是什么。他会摘开眼镜吗?不会。所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墨镜背后的《2046》到底是什么……
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王家卫,永远在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会悠悠地点上一支烟,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只是你无法知道墨镜背后的他是否真的这样镇定自若。
《2046》:无法到达的爱情
《2046》是一个哀伤的爱情故事,所有的人在爱与不得之间徘徊、挣扎。《2046》是一个寓言,一个成人世界的政治、情感、生命寓言。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追寻一段无法再回头的过去、一段希望被篡改却又无法企及的未来、一列载满爱情却无法到达终点的慢车、一个远在彼岸的年份。
《2046》是一段人生。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如中谶语,如染魔症,注定无可逃遁。他们聚散离合、进退沉浮,相守又分离、散场又复合。
筹拍《2046》的那年,正是《花样年华》热映之际,也是刘嘉玲与梁朝伟的感情危机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刘嘉玲说,以前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对爱情的执著与憧憬,永远不可能追求得到。
所以,后来她学会了一些东西,明白这么辛苦去爱一个人,倒不如令其他人爱上自己。“我做了一些事情,制造一些画面,令身边暗恋着我的人嫉妒,以考验他是否真的爱着自己。在爱情的路上,我喜欢被爱胜过于爱人。”
遥遥无期的拍摄,让张曼玉不得不坚决地向《2046》挥手作别。与此同时,她和阿塞亚斯4年的甜蜜婚姻也宣告结束。《花样年华》15个月的长时间拍摄导致张曼玉婚姻触礁。一个40岁的女人不想再像以前那么无私地奉献了,她想拥有婚姻、家庭和孩子。
漫长的拍摄周期、频繁的演员变动,让《2046》几乎由一部电影变成一个笑话。陈可辛在《金鸡2》中刻意编织了这样一段情节――2046年,阿金发现刘德华当上港督了,《2046》也终于上映了。
“2046”是60年代香港东方酒店的一个房间,更是装载着周慕云与四个女人情感纠葛的回忆闸门――他遇上不同的女人――新加坡的职业赌徒苏丽珍、在夜总会重逢的露露、住在2046号房的白玲、公寓老板的女儿王靖雯小姐……在彼此内心短暂驻足后,他对过去更加历历在目,更加挥之不去……
于是他在一本名叫《2047》的小说里,把自己和女人们投射其中,乘坐一列奔向2046年的火车。在这个属于未来世界的地方,一个日本青年和一个机器人相恋,有时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爱上机器人的青年,为求带她远走高飞而不舍得放弃,为求一点温暖而拥抱她不放,为求自由而弄得遍体鳞伤。
也许有一天,他可以学会放弃,登上离开2046的列车,远离回忆之地,永远不再回头。
和王家卫之前的7部电影一样,《2046》依然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中的等待与追寻,拒绝与逃避。王家卫说,“对一个导演来说,我必须拍摄自己相信、有感觉、能真正打动我的东西。几年里,我拍的电影有很多不同类型,武侠、文艺都有,这些都是外壳,它们的内涵都跟人有关,跟人和环境有关。对我来说,很多东西是时机问题,人对了,时间不对,时间对了,地点不对,这是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
时间・记忆・60年代
魔幻现实主义、解构主义、意识流加后现代文艺腔作风;MTV似的恍惚镜头、街头流行的酷表情、浓浓的怀旧情调;墨镜、无脚鸟、旧上海、保质期,能够将这些毫无关联的词语串在一起的,是王家卫。
从1988年《旺角卡门》到2004年的《2046》和刚刚从威尼斯归来的《爱神》,在过去的16年里,他为我们带来了9部“王家卫式”的电影。
让王家卫声誉鹊起的,是1990年的《阿飞正传》。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王氏电影语言――稀缺的台词、晃动的镜头、浓烈的色彩、多元的音乐,肆意张扬的影片风格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自我表达的可能性。
影片还让张国荣成为当年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张在其中的表演几可用“完美”两字来形容。片尾张与刘德华关于“飞”的探讨,竟成十多年后张国荣纵身一跳的人生谶语。“有一种鸟,只能不停地飞,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息,只有死的时候才能落地。”
时光流转至1997年,从影十年的王家卫,带来了他技术上最为出色的一部作品――《春光乍泄》。“我们不如重新开始”这句惊心动魄的台词暗示了过去与未来的隔绝,过去与未来的遥遥相望。
王家卫习惯用时空错位来强调情感失落,《春光乍泄》亦不例外。“为了有新的开始,我们离开了香港。”于是这一对同性恋人从香港出发来到阿根廷,一心想找到南美洲大瀑布。“只要找到了那个瀑布,我们就回香港。”然而,两个人迷了路,于是不可避免地迷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背道而驰各自散落,人心再度隔绝。
王家卫引起所有人关注的是那部被称为“小资必看电影”的《花样年华》。一个发生在60年代没结果的爱情故事,每一格影像都透射出导演对那个年代的热恋之情,长镜头的古典和慢镜的暧昧相得益彰,梁朝伟成熟内敛和张曼玉的饱满圆润交相辉映,迷人的影像,动情的音乐使整部影片美不胜收。而其在关注中国人情感压抑的主题上和与之同时推出的《卧虎藏龙》,共同成为华人电影对上个世纪中国人情感的一个总结。
王家卫说自己之所以迷恋60年代的上海,是因为他是在那个环境长大的,他很熟。“今天我已经看不到这样一个圈子,我感觉它消失了。所以我想把这样一个形态在银幕上还原。那个时代的上海人或者是外省人在我们的历史中是一段空白,从来没有人表现过这些人,好像今天的上海人经过的路和他们的长辈60年代的那批人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批上海人的怀念是30年代的上海,他们到香港之后想在那里重新塑造出一个旧上海的世界出来,那是一个很多人对上海的梦想。”
于是,我们在王家卫的电影里看到的60年代,听猫王、喝可乐、跳阿哥哥舞、梳飞机头,完全陌生的花样年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怀旧,虽然怀的并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旧,而是遥远的香港的旧,但,即使是怀舶来品的旧,依然让人无限怅惘,这,便是王家卫的本事。
《2046》依旧没有跳出怀旧的圈子,所以它不是王家卫最好的一部影片,只是一部王家卫向自己致敬的影片。长期戴着墨镜拍片,形成了王家卫影片的独特色彩――不是浓烈异常,就是暗淡万分。《2046》的光影、音效是精致的、细腻的,但却又是似曾相识的《花样年华》。
《2046》不仅重复了《花样年华》,还重复了很多王家卫以前的东西。刘嘉玲一直在寻找《阿飞正传》中“无脚的小鸟”;董洁的样子酷似《堕落天使》中的李嘉欣;插叙字幕、三维动画、画外音、“魔幻现实”、独特的用光、大量使用特写镜头、长时间沉默……“我不想说王家卫已经才尽,但如果这就是他所宣称的时间与记忆,似乎显得太过单一。没有了新的经典段落,这部影片就像是一个老头自我安慰的回忆。”一影评人说。
王家卫的矛和盾
王家卫是自我特立的。他在剪辑《重庆森林》时说:“我不是在建设,而是在破坏。”他费尽心思把立誓不拍同性恋题材的梁朝伟骗到阿根廷,然后梁考虑三天三夜,终于接拍《春光乍泄》;关淑怡陪王家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度过枯燥漫长的无数日夜,结果却被剥夺女主角名分,《春光乍泄》里她一个镜头也没有;《2046》停停拍拍5年,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只是全部内容的五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戛纳版的《2046》会和全球首映版的《2046》如此不同。
王家卫的摄影搭档杜可风曾在一部纪录片中戏谑地说,王家卫也许只有在和老婆“那个”的时候才会摘下墨镜。我们无法看到摘下墨镜的王家卫,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那副墨镜背后的眼睛会选择些什么。这是王家卫式的悖论。
有人诟病王家卫拍片随性,对演员不够尊重。王家卫却说,对演员最大的尊重,不是他最后有多少镜头,而是你拍出了他们的另一面。
董洁在《2046》中只出现了三个镜头:大胆亲吻周慕云、躺在周慕云的床上偷酒喝、在东方酒店楼顶的天台上吃冰淇淋。王家卫说,我看了她在《地下铁》里的表现,当我发现每个人给她的角色都是内向、悲情的,我就想到《2046》里王靖雯有个妹妹,是很外向、大胆的,对爱情很坦白,觉得她可以试一下。一开始我给她的定位在电影里都呈现了,从开始到拍摄到最后放映,我给了她多少就是多少。
当所有的演员都说拍王家卫的电影是一种折磨时,他们却又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折磨。所有的人,只要进入王家卫的电影,就得接受王家卫式的悖论。没有人知道王家卫最终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但他们仍会卖力地出演。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出演会在最终的电影中出现多少,但他们仍然愿意当一颗任由其摆布的棋子。
一片混沌中,反倒浑然天成。
只是将原本属于演员的表演压力转换变成自身的包袱,王家卫显得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自恋。刘嘉玲说,以前和他拍戏,他的话多,笑容也很多。拍《2046》,我明显感觉到他的压力、他的孤独和沉默。因为戴了眼镜,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流泪,但是会经常看到他在背景前沉思。
王家卫电影中的隔绝与孤独在《2046》的拍摄中被原封不动地还给了王家卫本人。对自我、对个人经验细节极端神经质的、偏执狂式的关注,与影片的推进对接到了一起,愈加显示出他与他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
从《堕落天使》中自慰的李嘉欣到《爱神》中对着旗袍意淫的张震,从莫文尉的癔症、李嘉欣的恋物癖(《堕落天使》)到林青霞的人格分裂(《东邪西毒》)再到王菲的偷窥狂(《重庆森林》),在他的影片中屡见不鲜的细节特写总是处于一种被悬置的状态中:它们并不确指某个瞬间而仅仅暗示了一种巨大的虚无主义离心力对一切场景和记忆的拆解。这种虚无的时间观和剧中人生死命数的偶然性(猝死与失踪)、无根基性(飘泊与孤立)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种加缪意义上的生命虚无主义意蕴。
5年的孤独与隔绝,王家卫想交出一部让人真正满意的电影。最终,我们看到了一部符合市场口味的爱情电影。他把《2046》的拍摄过程变成了一部充满悬念的电影,在不断的删减、剪辑中完成对市场的预期(流畅的叙事明显是为了不愿费劲谈论哲学问题的大众,增加木村拓哉的戏份明显是为了照顾东南亚市场)。
王家卫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沙漠那边有什么,走过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
《2046》像《重庆森林》里的凤梨罐头一样,正在慢慢地过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看却又哀伤的故事,使我们的一部分时间烧成了时间的灰烬。
王家卫,这个虚无的宿命论者,悲观的爱情论者,注定无法奔向2046的未来,因为,那里也没有爱情。
《新民周刊》2004年10月7日
陈冰
王家卫说,白天写剧本,晚上拍电影,他的眼睛已经不起光线的考验。如果摘下眼镜,人们看到的只是他的眼泪而非眼睛。
王家卫又说,只有在眼镜摘开的时候,才会知道《2046》是什么。他会摘开眼镜吗?不会。所以,我们永远也不知道墨镜背后的《2046》到底是什么……
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王家卫,永远在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会悠悠地点上一支烟,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只是你无法知道墨镜背后的他是否真的这样镇定自若。
《2046》:无法到达的爱情
《2046》是一个哀伤的爱情故事,所有的人在爱与不得之间徘徊、挣扎。《2046》是一个寓言,一个成人世界的政治、情感、生命寓言。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追寻一段无法再回头的过去、一段希望被篡改却又无法企及的未来、一列载满爱情却无法到达终点的慢车、一个远在彼岸的年份。
《2046》是一段人生。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如中谶语,如染魔症,注定无可逃遁。他们聚散离合、进退沉浮,相守又分离、散场又复合。
筹拍《2046》的那年,正是《花样年华》热映之际,也是刘嘉玲与梁朝伟的感情危机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刘嘉玲说,以前她是一个悲剧人物,对爱情的执著与憧憬,永远不可能追求得到。
所以,后来她学会了一些东西,明白这么辛苦去爱一个人,倒不如令其他人爱上自己。“我做了一些事情,制造一些画面,令身边暗恋着我的人嫉妒,以考验他是否真的爱着自己。在爱情的路上,我喜欢被爱胜过于爱人。”
遥遥无期的拍摄,让张曼玉不得不坚决地向《2046》挥手作别。与此同时,她和阿塞亚斯4年的甜蜜婚姻也宣告结束。《花样年华》15个月的长时间拍摄导致张曼玉婚姻触礁。一个40岁的女人不想再像以前那么无私地奉献了,她想拥有婚姻、家庭和孩子。
漫长的拍摄周期、频繁的演员变动,让《2046》几乎由一部电影变成一个笑话。陈可辛在《金鸡2》中刻意编织了这样一段情节――2046年,阿金发现刘德华当上港督了,《2046》也终于上映了。
“2046”是60年代香港东方酒店的一个房间,更是装载着周慕云与四个女人情感纠葛的回忆闸门――他遇上不同的女人――新加坡的职业赌徒苏丽珍、在夜总会重逢的露露、住在2046号房的白玲、公寓老板的女儿王靖雯小姐……在彼此内心短暂驻足后,他对过去更加历历在目,更加挥之不去……
于是他在一本名叫《2047》的小说里,把自己和女人们投射其中,乘坐一列奔向2046年的火车。在这个属于未来世界的地方,一个日本青年和一个机器人相恋,有时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爱上机器人的青年,为求带她远走高飞而不舍得放弃,为求一点温暖而拥抱她不放,为求自由而弄得遍体鳞伤。
也许有一天,他可以学会放弃,登上离开2046的列车,远离回忆之地,永远不再回头。
和王家卫之前的7部电影一样,《2046》依然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人生中的等待与追寻,拒绝与逃避。王家卫说,“对一个导演来说,我必须拍摄自己相信、有感觉、能真正打动我的东西。几年里,我拍的电影有很多不同类型,武侠、文艺都有,这些都是外壳,它们的内涵都跟人有关,跟人和环境有关。对我来说,很多东西是时机问题,人对了,时间不对,时间对了,地点不对,这是我想讨论的一个问题。”
时间・记忆・60年代
魔幻现实主义、解构主义、意识流加后现代文艺腔作风;MTV似的恍惚镜头、街头流行的酷表情、浓浓的怀旧情调;墨镜、无脚鸟、旧上海、保质期,能够将这些毫无关联的词语串在一起的,是王家卫。
从1988年《旺角卡门》到2004年的《2046》和刚刚从威尼斯归来的《爱神》,在过去的16年里,他为我们带来了9部“王家卫式”的电影。
让王家卫声誉鹊起的,是1990年的《阿飞正传》。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王氏电影语言――稀缺的台词、晃动的镜头、浓烈的色彩、多元的音乐,肆意张扬的影片风格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自我表达的可能性。
影片还让张国荣成为当年香港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张在其中的表演几可用“完美”两字来形容。片尾张与刘德华关于“飞”的探讨,竟成十多年后张国荣纵身一跳的人生谶语。“有一种鸟,只能不停地飞,飞累了就在风中休息,只有死的时候才能落地。”
时光流转至1997年,从影十年的王家卫,带来了他技术上最为出色的一部作品――《春光乍泄》。“我们不如重新开始”这句惊心动魄的台词暗示了过去与未来的隔绝,过去与未来的遥遥相望。
王家卫习惯用时空错位来强调情感失落,《春光乍泄》亦不例外。“为了有新的开始,我们离开了香港。”于是这一对同性恋人从香港出发来到阿根廷,一心想找到南美洲大瀑布。“只要找到了那个瀑布,我们就回香港。”然而,两个人迷了路,于是不可避免地迷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背道而驰各自散落,人心再度隔绝。
王家卫引起所有人关注的是那部被称为“小资必看电影”的《花样年华》。一个发生在60年代没结果的爱情故事,每一格影像都透射出导演对那个年代的热恋之情,长镜头的古典和慢镜的暧昧相得益彰,梁朝伟成熟内敛和张曼玉的饱满圆润交相辉映,迷人的影像,动情的音乐使整部影片美不胜收。而其在关注中国人情感压抑的主题上和与之同时推出的《卧虎藏龙》,共同成为华人电影对上个世纪中国人情感的一个总结。
王家卫说自己之所以迷恋60年代的上海,是因为他是在那个环境长大的,他很熟。“今天我已经看不到这样一个圈子,我感觉它消失了。所以我想把这样一个形态在银幕上还原。那个时代的上海人或者是外省人在我们的历史中是一段空白,从来没有人表现过这些人,好像今天的上海人经过的路和他们的长辈60年代的那批人的经历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批上海人的怀念是30年代的上海,他们到香港之后想在那里重新塑造出一个旧上海的世界出来,那是一个很多人对上海的梦想。”
于是,我们在王家卫的电影里看到的60年代,听猫王、喝可乐、跳阿哥哥舞、梳飞机头,完全陌生的花样年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怀旧,虽然怀的并不是我们土生土长的旧,而是遥远的香港的旧,但,即使是怀舶来品的旧,依然让人无限怅惘,这,便是王家卫的本事。
《2046》依旧没有跳出怀旧的圈子,所以它不是王家卫最好的一部影片,只是一部王家卫向自己致敬的影片。长期戴着墨镜拍片,形成了王家卫影片的独特色彩――不是浓烈异常,就是暗淡万分。《2046》的光影、音效是精致的、细腻的,但却又是似曾相识的《花样年华》。
《2046》不仅重复了《花样年华》,还重复了很多王家卫以前的东西。刘嘉玲一直在寻找《阿飞正传》中“无脚的小鸟”;董洁的样子酷似《堕落天使》中的李嘉欣;插叙字幕、三维动画、画外音、“魔幻现实”、独特的用光、大量使用特写镜头、长时间沉默……“我不想说王家卫已经才尽,但如果这就是他所宣称的时间与记忆,似乎显得太过单一。没有了新的经典段落,这部影片就像是一个老头自我安慰的回忆。”一影评人说。
王家卫的矛和盾
王家卫是自我特立的。他在剪辑《重庆森林》时说:“我不是在建设,而是在破坏。”他费尽心思把立誓不拍同性恋题材的梁朝伟骗到阿根廷,然后梁考虑三天三夜,终于接拍《春光乍泄》;关淑怡陪王家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度过枯燥漫长的无数日夜,结果却被剥夺女主角名分,《春光乍泄》里她一个镜头也没有;《2046》停停拍拍5年,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只是全部内容的五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戛纳版的《2046》会和全球首映版的《2046》如此不同。
王家卫的摄影搭档杜可风曾在一部纪录片中戏谑地说,王家卫也许只有在和老婆“那个”的时候才会摘下墨镜。我们无法看到摘下墨镜的王家卫,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那副墨镜背后的眼睛会选择些什么。这是王家卫式的悖论。
有人诟病王家卫拍片随性,对演员不够尊重。王家卫却说,对演员最大的尊重,不是他最后有多少镜头,而是你拍出了他们的另一面。
董洁在《2046》中只出现了三个镜头:大胆亲吻周慕云、躺在周慕云的床上偷酒喝、在东方酒店楼顶的天台上吃冰淇淋。王家卫说,我看了她在《地下铁》里的表现,当我发现每个人给她的角色都是内向、悲情的,我就想到《2046》里王靖雯有个妹妹,是很外向、大胆的,对爱情很坦白,觉得她可以试一下。一开始我给她的定位在电影里都呈现了,从开始到拍摄到最后放映,我给了她多少就是多少。
当所有的演员都说拍王家卫的电影是一种折磨时,他们却又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折磨。所有的人,只要进入王家卫的电影,就得接受王家卫式的悖论。没有人知道王家卫最终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但他们仍会卖力地出演。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出演会在最终的电影中出现多少,但他们仍然愿意当一颗任由其摆布的棋子。
一片混沌中,反倒浑然天成。
只是将原本属于演员的表演压力转换变成自身的包袱,王家卫显得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自恋。刘嘉玲说,以前和他拍戏,他的话多,笑容也很多。拍《2046》,我明显感觉到他的压力、他的孤独和沉默。因为戴了眼镜,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流泪,但是会经常看到他在背景前沉思。
王家卫电影中的隔绝与孤独在《2046》的拍摄中被原封不动地还给了王家卫本人。对自我、对个人经验细节极端神经质的、偏执狂式的关注,与影片的推进对接到了一起,愈加显示出他与他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
从《堕落天使》中自慰的李嘉欣到《爱神》中对着旗袍意淫的张震,从莫文尉的癔症、李嘉欣的恋物癖(《堕落天使》)到林青霞的人格分裂(《东邪西毒》)再到王菲的偷窥狂(《重庆森林》),在他的影片中屡见不鲜的细节特写总是处于一种被悬置的状态中:它们并不确指某个瞬间而仅仅暗示了一种巨大的虚无主义离心力对一切场景和记忆的拆解。这种虚无的时间观和剧中人生死命数的偶然性(猝死与失踪)、无根基性(飘泊与孤立)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种加缪意义上的生命虚无主义意蕴。
5年的孤独与隔绝,王家卫想交出一部让人真正满意的电影。最终,我们看到了一部符合市场口味的爱情电影。他把《2046》的拍摄过程变成了一部充满悬念的电影,在不断的删减、剪辑中完成对市场的预期(流畅的叙事明显是为了不愿费劲谈论哲学问题的大众,增加木村拓哉的戏份明显是为了照顾东南亚市场)。
王家卫说:“年轻的时候总想知道沙漠那边有什么,走过去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会过期的。”
《2046》像《重庆森林》里的凤梨罐头一样,正在慢慢地过期。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看却又哀伤的故事,使我们的一部分时间烧成了时间的灰烬。
王家卫,这个虚无的宿命论者,悲观的爱情论者,注定无法奔向2046的未来,因为,那里也没有爱情。
《新民周刊》2004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