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
Moderator
- 注册
- 2003-04-20
- 消息
- 2,646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作者:武心波
战后,日本在美国大兵的刺刀下,按照美国占领军的要求对“国家”进行了全盘改造,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和考验。日本的“国家再造”无疑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般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些让人至今都困惑不解的政治上的“疑点”与“难问”。人们不禁要问,被改造后的日本为什么变得如此古怪而又特殊,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天皇退位?
在二次大战的末期,一位毕生从事日本人心理学研究名叫埃德温莱顿的美国教授曾说过:"在当今的日本,只有天皇有权使日本人停止战争,……。如果他让日本所有的妇女都剪去头发,或者叫国民们倒立起来,用手走路,他们都将照办不误。甚至如果他命令所有的男人都割去睾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从命。"1而在麦克阿瑟看来,日本天皇则“胜过20个师团的战斗力量”。如果对天皇进行惩罚,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占领当局为了利用天皇为其控制日本的战略服务,决定限制和保留天皇制。1945年10月6日,美国国务院和陆海军共同拟定了《SWN55/3号文件》,决定先把天皇制和裕仁天皇个人分开,然后考虑新宪法问题。2
1946年1月,在盟军总部导演下,裕仁天皇发表《关于建设新日本的诏书》,即所谓“人的宣言”。在这份宣言中,裕仁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从而自我否定了天皇拥有神权和日本民族负有统治全世界使命的神话,政教合一的国家神道宣告解体。《日本国宪法》也同时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未赋予天皇“君主”的地位,天皇已无统治总揽权、军队统帅权、宣战媾和权、缔结条约权、任免官员权、批准或否定宪法权和单独命令发布权等,只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天皇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力。3这样,由“神”变为“人”的天皇便退出了权力中心,只是国家象征而失去了所有的实权。
需要指出的是,天皇的退位带给日本政治的冲击是不容低估的。日本呈垂直状的社会结构,是靠天皇制这根擎天柱来支撑的,抽去了天皇制这根擎天巨柱(精神支柱,体制支柱等),社会大厦就会轰然倒下。麦克阿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未敢怠慢天皇,但又必须向日本的传统政治挑战,于是对日本天皇制进行一番独具匠心的处理和加工,幻想着能用美国式的民主方式来改造天皇制,使之能为美国式的民主政治服务。美国采取了打蛇打七寸的手法,将天皇制保留下来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虚化”处理,从而切断了日本现代政治与古代传统的氏族政治之间的联姻,杜绝了传统对现代的侵蚀,从而杜绝了日本固有的文化传统在未来的政治领域出现全面复辟和篡位的可能。这为改造日本政治和国民精神创造了条件。
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现代西方政治对日本传统政治的胜利,只是从表面上改造了日本,并没有涉及到其筋骨和肠胃。美国人高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年龄,以为日本民族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只要不断地向其国民灌输现代西方政治理念就能在日本人的头脑里树立起现代政治理念。麦克阿瑟事后才明白日本人的实际精神年龄其实只有12岁。日本民族不具备高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不熟悉西方的那套话语体系,无法从心里接受那种抽象的政治安排,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是通过对作为氏族神的天皇的认同来实现的,脱离了天皇的政治认同,抽象的国家在日本人的心里就会失去亲近感和认同感,就会让日本人感到陌生和茫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失去了传统依托的国家,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一个美丽的现代神话,而这样的神话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一套关于“国体”的千古不变的思维模式,是根本冲突与不相融的。因此,在国家重建中,国家如若没有天皇这一最高首领的参与就会让日本人感到陌生和疏远。天皇是国家精神的支柱,一旦坍塌就很难再建立起一个能被日本人打心眼里真正认同的统一的现代国家观念。因此,当美国人抽去了日本人脑中关于国家观念的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天皇制,将广大国民的国体观念给架空和虚化之时,也是日本国民随着自己熟悉的一套传统话语体系的崩溃而一同纷纷远离那陌生的国家空壳之日。
这样,这种改造和“剥离”本身就成了一种只破不立或“形”破而“实”不立的简单的“外科手术”。由此而带来的副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对日本国家的改造,不仅削弱了国家原有的基础,而且还导致了国家原有基础中大量有益的传统资源纷纷流失,导致了日本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决裂,和国民对现代政治的离经叛道。随着传统力量的全部“下野”,国家一下子变得干瘪瘦弱了起来,成了一组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公式,失去了往日的丰满和魅力,再也激发不起日本民众对政治的兴趣,和对国家的依恋之情,对国家的所有期待和热望也都随着传统的消失而悄然地离去了。
国家的空洞化,导致了国家本身的日渐形骸化,只剩下一具空洞无物的外壳。“总之,在没有对如何使‘自由’‘民主’等理念在日本得到消化,或者如何在使其本土化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的情况下,这些概念就被奉为神灵,成了不属于人们议论的神圣的东西。为此,选举、国会等民主主义的部分几乎是无批判地在形式上被神圣化了,所谓国会至上主义、选举至上主义。”4“在‘自由’与‘民主’的概念未得到充分讨论和消化的情况下,就将其作为神圣的权威,被形式化、仪式化了,于是产生了可以称为是民主主义的形骸化的现象。战前的天皇制权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在作为新的权威而被倡导的‘自由’‘民主主义’这样的理念出现了形骸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逐渐地失去了权威。”5
不仅如此,而且麦克阿瑟试图削弱和架空天皇地位和作用的战略目的也没有达到。因为事实上,天皇在被贬黜的威胁面前从没有“怯懦”过,退让过,而是以一种让美国人所看不懂的方式,一种十分阴柔而巧妙的方法从另一个领域向美国发起了反击,并顽强地表现着自己,巩固和扩大着自己的权力。如天皇裕仁在1946年元月一早宣布自己不是人间神仙而是人之后不久,就立刻开始利用自己的威望进行“万里长征大巡幸”,名为与民同甘共苦,实为一次麦克阿瑟所无法理解的战略大反击。从1946年2月19日这一天开始,天皇历时八年,行程3.3万里,足迹遍布除冲绳岛以外的所有46个都道府县。“天皇的巡幸,实际上也是在发动群众的爱国热忱和民族主义凝聚力,由各地爆发出万人空巷的狂热场面可以看出,日本民族还没有成为‘战俘’。这一态势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警惕,在负责处理日本战后事务的远东委员会的讨论会上,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代表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担心天皇制有可能死灰复燃。”6天皇制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自己,再造着自己,巩固着自己在另一个领域的神圣的权威。
日本人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政治生活方式,他们开始抛开国家或架空国家,以他们所习惯的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安排他们自己的政治生活。虽然天皇成为仅具备象征意义的国家元首,只是作为日本国家的连续性和日本民族、语言、文化方面高度统一性的象征,但天皇在意识形态和国民精神方面的统一作用却不容忽视。象征性天皇制在政治层面的淡出,是以在文化层面的被不断强化为转换前提的。天皇在世俗领地的缩小,与其在神的世界中的领地不断扩大是成正比的,因此从总量上看是不变的。
以天皇制为依托的国家主义精神从政治领域退隐后,转而以另一种方式在文化领域内顽强地表现了出来,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右翼思潮,国体主义(即天皇主义)以及新民族主义等,而且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会依据时代主题的变换而有所侧重,改头换面地表述着相同的意志。这些“下野”的传统政治势力或集团力量以接近于歇斯底里的变态热情和忠诚捍卫着天皇制,以卫道士的责任感和殉道精神勇敢地守护着传统,守护着过去。而且它们还竭力为日本过去的错误历史竭力地辩解着,在失去国家机器保护的情况下,为维护他们心目中的祭祀原则,甚至不惜与黑社会沆瀣一气,诉诸于暴力,采取黑社会惯用的暴力恐吓等手段来维护天皇的尊严,誓死捍卫着这一心目中的崇高政治偶像。日本社会所以到处充斥着暴力现象,这固然与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暴力有关,但同时也与“下野”后的日本的传统政治势力为维护天皇制而不惜诉诸民间暴力和弘杨暴力精神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象征性天皇制的存在,客观上为这些维护传统的势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这样,象征性天皇制通过一番权力转移后,便在隐性的文化领域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帝国,依靠或借助民间的自发力量、传统的习惯势力(惯行、偏见、规则、戒条、祖训、惩戒等),和甚至包括暴力团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势力来共同地捍卫着这一文化系统的权威性,牢牢地掌握着文化帝国的控制权,在精神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严密地控制和规定着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甚至是日常生活的起居习惯等等。天皇制思想对民间的影响通过民间的各种细微的管道得以完美的实现。
虽然在天皇制名义下存在着的强大的传统文化势力只具有“在野”的身份,但却能凭借其所拥有的强大的“软权力”的独特优势来挑战“硬权力”――国家权力,并能从社会的深层面暗中规范和制约着现代国家权力体系的运作方向与复杂的程式,巩固着自己的文化地盘,捍卫着日本所固有的文化传统,并大大地削弱了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力量,从精神和灵魂深处颠覆了美国试图强加给日本民族的所谓的美国精神和文化,将西方的“精神糟粕”从潜在的文化领域加以驱逐和剔除,化解了全面西化所必然出现的精神文化危机。
就这样,存在于天皇制名义下的强大的传统势力从战后一边倒的社会权力分配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一种美国人和西方人所不介意也看不懂的权力――软性的文化权力。这样,当天皇在政治领域失去了自己显赫的地位后,就又很快地在传统的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帝国,一个形弱而实强、外虚而内实的帝国,并确立起一套完整的维护自己的地位和优势的运作系统,确保了自己千年不变的最高精神领袖的权力,从灵魂和精神上继续着其对国民的驯化和控制。以至那些个掌握着国家机器的大小官僚们,在思想上也无不受天皇制思想的制约和控制,从而出现了“表面上披上了民主主义的外衣,但精神架构仍然是被君主制的意识形态洗礼的高级官僚在行使着日本的主权。”7这道十分奇异的风景线。
战后,日本在美国大兵的刺刀下,按照美国占领军的要求对“国家”进行了全盘改造,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和考验。日本的“国家再造”无疑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般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些让人至今都困惑不解的政治上的“疑点”与“难问”。人们不禁要问,被改造后的日本为什么变得如此古怪而又特殊,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一、天皇退位?
在二次大战的末期,一位毕生从事日本人心理学研究名叫埃德温莱顿的美国教授曾说过:"在当今的日本,只有天皇有权使日本人停止战争,……。如果他让日本所有的妇女都剪去头发,或者叫国民们倒立起来,用手走路,他们都将照办不误。甚至如果他命令所有的男人都割去睾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从命。"1而在麦克阿瑟看来,日本天皇则“胜过20个师团的战斗力量”。如果对天皇进行惩罚,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美国占领当局为了利用天皇为其控制日本的战略服务,决定限制和保留天皇制。1945年10月6日,美国国务院和陆海军共同拟定了《SWN55/3号文件》,决定先把天皇制和裕仁天皇个人分开,然后考虑新宪法问题。2
1946年1月,在盟军总部导演下,裕仁天皇发表《关于建设新日本的诏书》,即所谓“人的宣言”。在这份宣言中,裕仁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从而自我否定了天皇拥有神权和日本民族负有统治全世界使命的神话,政教合一的国家神道宣告解体。《日本国宪法》也同时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的全体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未赋予天皇“君主”的地位,天皇已无统治总揽权、军队统帅权、宣战媾和权、缔结条约权、任免官员权、批准或否定宪法权和单独命令发布权等,只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天皇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力。3这样,由“神”变为“人”的天皇便退出了权力中心,只是国家象征而失去了所有的实权。
需要指出的是,天皇的退位带给日本政治的冲击是不容低估的。日本呈垂直状的社会结构,是靠天皇制这根擎天柱来支撑的,抽去了天皇制这根擎天巨柱(精神支柱,体制支柱等),社会大厦就会轰然倒下。麦克阿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未敢怠慢天皇,但又必须向日本的传统政治挑战,于是对日本天皇制进行一番独具匠心的处理和加工,幻想着能用美国式的民主方式来改造天皇制,使之能为美国式的民主政治服务。美国采取了打蛇打七寸的手法,将天皇制保留下来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虚化”处理,从而切断了日本现代政治与古代传统的氏族政治之间的联姻,杜绝了传统对现代的侵蚀,从而杜绝了日本固有的文化传统在未来的政治领域出现全面复辟和篡位的可能。这为改造日本政治和国民精神创造了条件。
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现代西方政治对日本传统政治的胜利,只是从表面上改造了日本,并没有涉及到其筋骨和肠胃。美国人高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年龄,以为日本民族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只要不断地向其国民灌输现代西方政治理念就能在日本人的头脑里树立起现代政治理念。麦克阿瑟事后才明白日本人的实际精神年龄其实只有12岁。日本民族不具备高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也不熟悉西方的那套话语体系,无法从心里接受那种抽象的政治安排,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是通过对作为氏族神的天皇的认同来实现的,脱离了天皇的政治认同,抽象的国家在日本人的心里就会失去亲近感和认同感,就会让日本人感到陌生和茫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失去了传统依托的国家,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一个美丽的现代神话,而这样的神话与他们头脑中固有的一套关于“国体”的千古不变的思维模式,是根本冲突与不相融的。因此,在国家重建中,国家如若没有天皇这一最高首领的参与就会让日本人感到陌生和疏远。天皇是国家精神的支柱,一旦坍塌就很难再建立起一个能被日本人打心眼里真正认同的统一的现代国家观念。因此,当美国人抽去了日本人脑中关于国家观念的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天皇制,将广大国民的国体观念给架空和虚化之时,也是日本国民随着自己熟悉的一套传统话语体系的崩溃而一同纷纷远离那陌生的国家空壳之日。
这样,这种改造和“剥离”本身就成了一种只破不立或“形”破而“实”不立的简单的“外科手术”。由此而带来的副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对日本国家的改造,不仅削弱了国家原有的基础,而且还导致了国家原有基础中大量有益的传统资源纷纷流失,导致了日本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决裂,和国民对现代政治的离经叛道。随着传统力量的全部“下野”,国家一下子变得干瘪瘦弱了起来,成了一组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公式,失去了往日的丰满和魅力,再也激发不起日本民众对政治的兴趣,和对国家的依恋之情,对国家的所有期待和热望也都随着传统的消失而悄然地离去了。
国家的空洞化,导致了国家本身的日渐形骸化,只剩下一具空洞无物的外壳。“总之,在没有对如何使‘自由’‘民主’等理念在日本得到消化,或者如何在使其本土化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的情况下,这些概念就被奉为神灵,成了不属于人们议论的神圣的东西。为此,选举、国会等民主主义的部分几乎是无批判地在形式上被神圣化了,所谓国会至上主义、选举至上主义。”4“在‘自由’与‘民主’的概念未得到充分讨论和消化的情况下,就将其作为神圣的权威,被形式化、仪式化了,于是产生了可以称为是民主主义的形骸化的现象。战前的天皇制权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在作为新的权威而被倡导的‘自由’‘民主主义’这样的理念出现了形骸化的过程中,战后的日本逐渐地失去了权威。”5
不仅如此,而且麦克阿瑟试图削弱和架空天皇地位和作用的战略目的也没有达到。因为事实上,天皇在被贬黜的威胁面前从没有“怯懦”过,退让过,而是以一种让美国人所看不懂的方式,一种十分阴柔而巧妙的方法从另一个领域向美国发起了反击,并顽强地表现着自己,巩固和扩大着自己的权力。如天皇裕仁在1946年元月一早宣布自己不是人间神仙而是人之后不久,就立刻开始利用自己的威望进行“万里长征大巡幸”,名为与民同甘共苦,实为一次麦克阿瑟所无法理解的战略大反击。从1946年2月19日这一天开始,天皇历时八年,行程3.3万里,足迹遍布除冲绳岛以外的所有46个都道府县。“天皇的巡幸,实际上也是在发动群众的爱国热忱和民族主义凝聚力,由各地爆发出万人空巷的狂热场面可以看出,日本民族还没有成为‘战俘’。这一态势引起了一些国家的警惕,在负责处理日本战后事务的远东委员会的讨论会上,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代表对此提出异议,他们担心天皇制有可能死灰复燃。”6天皇制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着自己,再造着自己,巩固着自己在另一个领域的神圣的权威。
日本人有他们自己的一套政治生活方式,他们开始抛开国家或架空国家,以他们所习惯的另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安排他们自己的政治生活。虽然天皇成为仅具备象征意义的国家元首,只是作为日本国家的连续性和日本民族、语言、文化方面高度统一性的象征,但天皇在意识形态和国民精神方面的统一作用却不容忽视。象征性天皇制在政治层面的淡出,是以在文化层面的被不断强化为转换前提的。天皇在世俗领地的缩小,与其在神的世界中的领地不断扩大是成正比的,因此从总量上看是不变的。
以天皇制为依托的国家主义精神从政治领域退隐后,转而以另一种方式在文化领域内顽强地表现了出来,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如右翼思潮,国体主义(即天皇主义)以及新民族主义等,而且在每一历史时期都会依据时代主题的变换而有所侧重,改头换面地表述着相同的意志。这些“下野”的传统政治势力或集团力量以接近于歇斯底里的变态热情和忠诚捍卫着天皇制,以卫道士的责任感和殉道精神勇敢地守护着传统,守护着过去。而且它们还竭力为日本过去的错误历史竭力地辩解着,在失去国家机器保护的情况下,为维护他们心目中的祭祀原则,甚至不惜与黑社会沆瀣一气,诉诸于暴力,采取黑社会惯用的暴力恐吓等手段来维护天皇的尊严,誓死捍卫着这一心目中的崇高政治偶像。日本社会所以到处充斥着暴力现象,这固然与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暴力有关,但同时也与“下野”后的日本的传统政治势力为维护天皇制而不惜诉诸民间暴力和弘杨暴力精神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象征性天皇制的存在,客观上为这些维护传统的势力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这样,象征性天皇制通过一番权力转移后,便在隐性的文化领域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帝国,依靠或借助民间的自发力量、传统的习惯势力(惯行、偏见、规则、戒条、祖训、惩戒等),和甚至包括暴力团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团体势力来共同地捍卫着这一文化系统的权威性,牢牢地掌握着文化帝国的控制权,在精神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严密地控制和规定着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甚至是日常生活的起居习惯等等。天皇制思想对民间的影响通过民间的各种细微的管道得以完美的实现。
虽然在天皇制名义下存在着的强大的传统文化势力只具有“在野”的身份,但却能凭借其所拥有的强大的“软权力”的独特优势来挑战“硬权力”――国家权力,并能从社会的深层面暗中规范和制约着现代国家权力体系的运作方向与复杂的程式,巩固着自己的文化地盘,捍卫着日本所固有的文化传统,并大大地削弱了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力量,从精神和灵魂深处颠覆了美国试图强加给日本民族的所谓的美国精神和文化,将西方的“精神糟粕”从潜在的文化领域加以驱逐和剔除,化解了全面西化所必然出现的精神文化危机。
就这样,存在于天皇制名义下的强大的传统势力从战后一边倒的社会权力分配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力,一种美国人和西方人所不介意也看不懂的权力――软性的文化权力。这样,当天皇在政治领域失去了自己显赫的地位后,就又很快地在传统的文化领域里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帝国,一个形弱而实强、外虚而内实的帝国,并确立起一套完整的维护自己的地位和优势的运作系统,确保了自己千年不变的最高精神领袖的权力,从灵魂和精神上继续着其对国民的驯化和控制。以至那些个掌握着国家机器的大小官僚们,在思想上也无不受天皇制思想的制约和控制,从而出现了“表面上披上了民主主义的外衣,但精神架构仍然是被君主制的意识形态洗礼的高级官僚在行使着日本的主权。”7这道十分奇异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