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中日25日在北京磋商东海油气开发问题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1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1

Moderator
注册
2003-04-20
消息
2,64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10月1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本月25日中日将就东海油气开发问题在北京进行磋商,


  章启月称,中日在东海划界问题上存在争议,但中国是在近海进行石油勘探和资源勘探,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出于维护与发展对日关系,中方提出愿意就此事进行磋商。

  本月25日中日将就东海油气开发问题在北京进行磋商,中方代表团团长是亚洲司司长崔天凯,日方代表团团长是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薮中三十二。

  章启月表示,中日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双方应从大局出发,冷静对话,友好磋商。

  10月18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应邀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首次大型记者招待会,在回答记者关于东海资源开发与划界问题时,王毅强调,中方的东海油气开发位于不存在争议的中国近海,是中国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尽管如此,中方还是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主动建议双方就东海问题举行磋商,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寻找解决争议的途径。

  王毅说,中日双方都有主张200海里的权利,但东海宽度不足400海里,双方主张出现重叠,存在争议。如何解决争议?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应根据公平原则开展谈判,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也就是说,不能把自己的单方面主张强加给另一方。公平原则就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首先是海洋地理因素,各位可以看一下东海地图。东海中方一侧是亚洲大陆,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日方一侧是岛链。在这种不均衡的地理环境下,日方如要求将东海对半分显然有悖“公平原则”。况且,中间线只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线,不是双方谈判的结果,更不是已确定的界线,中方也有自己的主张线。王毅表示,希望双方都能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办事。(信莲)
 
日本在石油市场排斥中国 将威胁论引向能源领域

来源:中国青年报

  7月17日,博鳌亚洲能源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伊朗说:“亚洲寻求共赢”是博鳌论坛的永恒主题,希望本着“寻求共赢”的精神,为亚洲和世界的能源合作作出贡献。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之一,中国重申奉行合作共赢的资源分享战略。中国不会也不可能以掠夺的方式获取石油资源。


  据统计,中国能源进口量呈上升趋势。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态势,中国需要多渠道保障石油进口。为此,中国采取了常规的市场运作方式,借鉴其他国家开拓能源市场的经验,以合作互利的原则,逐步进入世界能源市场。国际能源市场平静地接受了这个迟到的能源消费大客户,一是因为目前世界仍有足够的能源储备,中国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并不构成“我有他无”的竞争关系;二是因为地球上的任何国家都有权公平地分享石油资源。

  然而,就在中国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应四处奔走时,遇上了同为石油消费大国日本的掣肘。最突出的例子是日本与中国竞争远东石油管线的走向。日本破坏性的做法,导致了这一有着重大意义的中俄合作项目流产。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对中国加入国际能源市场,与其说十分关注,不如说抱着强烈的排斥心态。事实上,日本人的警觉目光不放过任何与中国购买石油有关的动向。西方媒体这样描述:在石油市场上,只要有中国人,就一定会出现日本人的身影。

  日本在能源市场上对中国的敌视和排斥,从政治层面上看固然有其原因,那就是中日政治关系持续多年的“冷淡”、缺乏互信结下的恶果;但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则令人感到费解。在资源完全商品化的今天,有谁能阻止别人买卖石油呢?打掉一个“安大线”,日本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好处?日本准备拿出多少钱来打赢这场只针对中国的石油“价格”战呢?再说,如果因为能源短缺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对日本又有什么好处呢?日本可以开辟第二个取代(如果可以取代的话)中国的市场吗?无疑,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对日本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两国太近了,日本可以不与中国相互“依存”,但恐怕也避不开与中国一衣带“油”的现实处境吧。

  目前在东海石油开发问题上,两国就面临这样的困境。日本不仅要求与中国分享东海资源的勘测成果,而且进一步提出按比例划分大陆架下的油气资源。中国的东海石油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历史问题和钓鱼岛归属问题困扰着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国当然不具备共同开发东海能源的条件和氛围,包括东海资源调查。

  作为两个石油消费大国,中国和日本与世界各产油国都有很好的合作。日本在海外勘探、开发油田的时间更长,数量也更多。然而,换到家门口,日本却排斥与中国合作。这里的根本障碍,还是在于两国存在着领土、领海争端。

  中国已经向日本明确表示:搁置分歧、合作开发,并把与日本能源合作放到亚洲能源合作的大框架下。这表明,中国将以理性与合作的姿态,实现石油的稳定供给。但日本却有人危言耸听,称“中国离动用海军到‘日本海域’开采天然气的日子不远了”。这种挑唆性的语言,目的是想将“中国威胁论”引向能源领域。

  日本有媒体认为,中日两国的海底资源之争,已经成为继二战历史问题、钓鱼岛等领土问题之后,中日关系中的又一个不稳定因素。笔者认为,海底资源联合开发既可能是中日关系中的又一个不稳定因素,也可能成为两国搁置历史和领土问题,携手迈向明天的一个机遇。问题在于两国政治家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远见,抓住联合开发海底资源的机遇,建立初步的信任机制。当然,从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来看,双方“一拍即合”的时候少之又少。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是中日合作的大环境尚未成熟?

  在这里,回顾并借鉴法德两国走过的路或许会有所启示。1949年法国外长舒曼在法国国民议会发言时说:“法德这两个往昔常常互相杀伐的国家需要和平共处,并通过一个更广泛的合作体制达到互相信任和互相依赖。”这个广泛的合作体制就是“法德煤钢生产联营计划”,它随后扩展为“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由此可见,外交是需要想像力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