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氓党 - 流氓点孛尔帖赤那
- 注册
- 2002-02-26
- 消息
- 22,91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陈德智
2002-4-25 11:35:34
--------------------------------------------------------------------------------
一个身体强壮的17岁高中生,玩游戏时突然死在网吧里。他为什么会猝死?究竟谁应该为他的死负责?他猝死的背后,有哪些社会的隐忧?
就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颁布一周年之际,江西发生了高三学生在网吧玩游戏时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的惨剧,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和思考。正当年少、身体强壮的高中生为什么会猝死网吧,谁又应该对他的死负责呢?
强壮少年猝死网吧
余斌是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三(4)班的学生。据媒体报道,4月17日,余斌象往常一样,一早上就走进了“辉荣网吧”,继续玩他的《传奇》游戏。坐在余斌旁边的一个年轻人回忆说,下午5点多钟,他来到网吧,看到了面熟的余斌坐在30号机子上玩游戏(算下来,上午7点多到网吧,中午12点半回家,下午1点一刻到网吧,这一天余斌已经连续玩了至少9个小时)。几分钟后,这位年轻人就听到“砰”地一声,接着看见余斌往后倒在椅子上,双手不停地抖动,口喘粗气。送到社区诊所后,医生为余斌听诊把脉时已经听不到心跳,脉搏也没有了。最后经南昌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检查,余斌被宣布为“临床死亡”。
据介绍,其家长回忆说,死前一个星期,余斌曾说胸口痛,去医院住了4天,但没有查出任何病症。
据此推论,余斌并不是病死的。余斌从小到大身体结实,没有住过医院,应该没有致命的病症。胸口痛前往医院后,医生也会进行例行检查。经过多次仔细地检查,仍没有查出任何病症,并且于4天后出院,这就说明余斌当时的身体状况应该很好。
心理问题是关键
从心理的角度上讲,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而造成余斌猝死网吧的原因,就是心理原因。
心理过度依赖外在事物,不分场合和条件的向往和重复某种行为,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刺激后,就形成了对这种刺激的习惯性,难以改变,就可能形成心理畸形,会“上瘾”。余斌对网吧尤其是游戏的依赖心理,就是这种畸形的“上瘾”。也正是因为寻求心理的满足,余斌独独爱上了网吧和游戏,形成了对网吧和游戏的极度依赖,再也离不开。
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都表明,一旦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刺激,就会形成对这种刺激的习惯性。尤其是年轻人,由于知识缺乏,分辨能力差,抵抗能力弱,更容易形成这种习惯性,更容易上瘾。专家认为,对网吧和游戏的极度依赖,跟人对毒品的依赖性质相差无几,都是对刺激的一种习惯性生理反应,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17岁的余斌,就患上了这种心理疾病,就形成了对网吧和游戏的极度依赖。玩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满足就越多;而得到的满足越多,就越想玩,玩的时间就越长,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据其父母回忆,余斌从小就爱玩游戏,但以前从不旷课。后来,最晚到高三,就开始了旷课,表面上是去读书,背着书包,按学校作息时间清晨离家、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继续上课、傍晚回家,但实际上,天天在网吧中度过,天天在玩游戏。猝死的那天,余斌就已经连续玩了9个小时。
心理疾病与网吧、游戏形成了恶性循环,成为余斌猝死网吧的深层原因;而心理过度紧张,刺激过大,激动异常,则是余斌猝死的直接原因。连续9个小时玩游戏,人基本上陷入心衰力竭的境地,已经承受不了多大的刺激。而此时如果继续刺激,尤其是强烈的刺激,就会发生猝死。从余斌的死状来看,“两手不停地抖动,口喘粗气”等等,都很符合因刺激过大、紧张而猝死的特征。
这种事例我们已经听说过很多次。在某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中国的射击运动名将王义夫因为各种原因痛失金牌时,某地一老汉激动得倒在地上,一命呜呼。在电视上看足球比赛,看到某队球员实在太差,在关键时刻仍然失败时,一个铁杆球迷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了。而在长时间搓麻将后,一个老太婆在关键时刻因为摸到一个“牌”而喜不自胜,结果也命归黄泉。等等,这些例子的主人公,都是因为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余斌的死,与他们唯一的差别就是年龄不同而已。
可以分析出,余斌的死,间接原因是心理疾病,沉迷网吧和游戏,而直接原因则是心理过分激动、紧张。因此,心理问题是余斌猝死的最关键因素。
网吧:罪责难逃
自然,仅仅探讨生理和心理问题,对于一个身体强壮的少年的死来说是很不够的。而且,余斌的死并不是自然死亡,不是“寿终正寝”,因此探讨背后的社会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效,能够引起各方的注意和警惕,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剧重演。
网吧和游戏,自然是“杀害”余斌的罪魁祸首。因为,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没有游戏,余斌就不会沉迷其中,也就不会猝死;如果没有网吧,余斌想玩游戏都没地方,至少没这么快捷便利,也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不会形成极度依赖感,自然就不会发生惨剧。“网吧害死了我的儿子,游戏害死了我的儿子”,这就是痛失儿子的余斌父母的控诉。
早在2001年4月,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联合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成为规范管理“网吧”的条文。该办法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营业时间由经营者自行决定;但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8时至21时。不得在本办法限定的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开放,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三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关闭营业场所,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自然,这个管理办法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创造未成年人良好的成长环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很好的作用。事实上,根据这个办法自去年上半年以来对网吧的专项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幸的是,专项整治告一段落后,黑网吧又死灰复燃,网吧违反管理办法的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又有所抬头,成为人们一个沉重的话题,成为家长和学校的一块心病。
首先,网吧经营者只管经济收入,只管赚钱,而不顾国家明文规定,社会公德和道德责任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赚钱,网吧经营者对上网者来者不拒。本来国家规定非国家法定节假日,网吧不得向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21时之后,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很多网吧对这个管理办法充耳不闻,任凭未成年人在自己网吧里随意潇洒。
余斌的父亲说,“余斌每天是背着书包上网吧的,对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连续几十天在上课时间到网吧上网,如果网吧经营者有起码的良心,就应该从影响身体、影响学习的角度提醒他呀!整天泡在网上玩一些刺激的游戏,即使正常人、成年人,也会受不了呀!他们就赚得下这个黑心钱?”这个责问,让人不寒而栗。确实,对任何一个有良知、懂法规的网吧经营者,“未成年人不得入内”,都应该成为长鸣的警钟,时时刻刻记住国家的规定。
可是,总有很多经营者就没有这种意识。更有甚者,为了吸引未成年人,网吧经营者想出了很多“刺激消费”的办法,通宵上网服务是最普遍的,一天24小时,网吧时时刻刻营业。此外,提供短暂休息地、躺椅供劳累的网民小憩;提供零食、方便面、面包等各种食物,供网民充饥;提供深夜睡觉的地方,解除夜深不能归家的网民的后顾之忧;准许网民赊账,欠账后过一段时间归还。等等。服务不能说不周到,经营思路不能说不灵活。但是,种种方法,无一不方便了未成年人沉湎网吧,无一不为未成年人走向心理畸形的深渊创造条件。
最后,对网吧管理不善,导致“网吧问题”绵延不绝。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管理办法,但很多地方并没有实施。对网吧缺乏长效的监督管理,监管一阵风,流于形式,风过后就万事大吉;对网吧出现过的、各方反映过的问题不闻不问,不进行处理;对网吧的管理没有与其他相关的法律规章结合起来,条块分割。例如黑网吧现象,问题很严重,但专项整治工作过后,就少有对黑网吧的清理;例如校园周边不得设立网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但学校四周布满了娱乐设施,仍无人过问。
网吧本身是一个服务和经营场所,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利润和效益,应该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网吧经营者应该遵纪守法,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经营者不自觉,不守法,就应该遵照法律法规施以适当的处罚。所以从另一角度讲,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该真正行使管理权利,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听取学校与家长的意见、反映,和学校、家长一起,全力整治网吧,营造良好氛围,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贡献力量。
教育:值得反思
为了玩游戏,学生可以废寝忘食,日以继夜;而对学习,则犹如上刀山、下火海,竭力回避。学生为什么偏偏喜欢网吧和游戏,讨厌学习呢?在余斌猝死网吧的背后,有没有学校教育的一份责任呢?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余斌生前所在的南昌豫章中学负责人坦率的承认了学校对学生管理方面有失误。据余斌的班主任老师介绍,自寒假补课、3月份开学以来,余斌就一直没到学校上过课。算起来,余斌已经60多天没上课了。然而,他仍旧每天早上7点多离家,中午12点30分回家,下午1点15分离家,下午再回家,作息时间与正常上学时一模一样。
而且家长对其管教很严格。他们不但规定了每天回家的时间,还为他配了个寻呼机,放学后利用回电话的地点来计算儿子到家的时间。虽然“机关算尽”,但儿子还是几个月来一直瞒着父母,而父母竟然也没有发现。这其中,不能不提起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是,一旦交了学费,未成年人进入学校读书后,学校就有了监护和教育他的责任,保证他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然而,连续几个月没去上课,班主任就像没这个学生一样,一声不吭,既不与学生本人谈话,也不想家长反映情况,结果就使得这个学生能够逍遥自在的玩游戏,游刃有余地骗家长。
余斌死后,他的父母非常纳闷:为什么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家长没有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任何反馈信息。尤其是高考在即,学校老师对一个高三学生长时间缺课不闻不问,这究竟是对升学无望的学生的故意放弃,还是老师工作不细?应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中肯,很能理解。
而更让人深思的是,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应该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法,把孩子们的心思吸引过来。为什么网吧和游戏有这么大的“魔力”,能够让未成年人魂不守舍,而对教育、学习和学校敬而远之呢?
网吧老板服务周到,态度和蔼,人情味浓;在网吧,未成年人就是“上帝”,别人都要为他服务;各种事情如吃饭、休息、睡觉等,网吧都替顾客安排好,自己不用担心。这些方面,学校、老师能不能借鉴一下?例如提高自己的亲和力,让学生乐于接触,喜欢上课;提高服务意识,切实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
更进一步,游戏形式活泼,形象生动,让人很有成就感;游戏内容生动,故事感人,情节曲折,让人牵挂。这些,教育是否可以吸收其精华?改善教育枯燥刻板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就感,感到学习的好处,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丰富教学手段,活泼教学形式,让未成年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游戏值得教育和教学借鉴的地方。
教育专家向新华社记者指出,社会对青少年的诱惑将会越来越多,有关方面应该及时关注社会不良现象浸染校园的现象。学校要用轻松活泼的教育留住孩子,社会要用丰富有益的活动培养孩子,家庭要用宽松的环境引导孩子。通过联动,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抵御不良现象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一建议,说出了余斌猝死网吧后,专家对教育的担忧和希望。
余斌已经走了,“但还有很多青少年仍旧沉迷在网络游戏室里”。这是余斌父母的担忧。我们希望,全社会都能真正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真正正视网吧、游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真正管理、监控好网吧,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我们期待,余斌的死,能够唤起大家的注意和良知,唤醒沉睡的人们。
2002-4-25 11:35:34
--------------------------------------------------------------------------------
一个身体强壮的17岁高中生,玩游戏时突然死在网吧里。他为什么会猝死?究竟谁应该为他的死负责?他猝死的背后,有哪些社会的隐忧?
就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颁布一周年之际,江西发生了高三学生在网吧玩游戏时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的惨剧,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和思考。正当年少、身体强壮的高中生为什么会猝死网吧,谁又应该对他的死负责呢?
强壮少年猝死网吧
余斌是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学高三(4)班的学生。据媒体报道,4月17日,余斌象往常一样,一早上就走进了“辉荣网吧”,继续玩他的《传奇》游戏。坐在余斌旁边的一个年轻人回忆说,下午5点多钟,他来到网吧,看到了面熟的余斌坐在30号机子上玩游戏(算下来,上午7点多到网吧,中午12点半回家,下午1点一刻到网吧,这一天余斌已经连续玩了至少9个小时)。几分钟后,这位年轻人就听到“砰”地一声,接着看见余斌往后倒在椅子上,双手不停地抖动,口喘粗气。送到社区诊所后,医生为余斌听诊把脉时已经听不到心跳,脉搏也没有了。最后经南昌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检查,余斌被宣布为“临床死亡”。
据介绍,其家长回忆说,死前一个星期,余斌曾说胸口痛,去医院住了4天,但没有查出任何病症。
据此推论,余斌并不是病死的。余斌从小到大身体结实,没有住过医院,应该没有致命的病症。胸口痛前往医院后,医生也会进行例行检查。经过多次仔细地检查,仍没有查出任何病症,并且于4天后出院,这就说明余斌当时的身体状况应该很好。
心理问题是关键
从心理的角度上讲,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而造成余斌猝死网吧的原因,就是心理原因。
心理过度依赖外在事物,不分场合和条件的向往和重复某种行为,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刺激后,就形成了对这种刺激的习惯性,难以改变,就可能形成心理畸形,会“上瘾”。余斌对网吧尤其是游戏的依赖心理,就是这种畸形的“上瘾”。也正是因为寻求心理的满足,余斌独独爱上了网吧和游戏,形成了对网吧和游戏的极度依赖,再也离不开。
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研究都表明,一旦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刺激,就会形成对这种刺激的习惯性。尤其是年轻人,由于知识缺乏,分辨能力差,抵抗能力弱,更容易形成这种习惯性,更容易上瘾。专家认为,对网吧和游戏的极度依赖,跟人对毒品的依赖性质相差无几,都是对刺激的一种习惯性生理反应,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心理疾病。
17岁的余斌,就患上了这种心理疾病,就形成了对网吧和游戏的极度依赖。玩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满足就越多;而得到的满足越多,就越想玩,玩的时间就越长,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据其父母回忆,余斌从小就爱玩游戏,但以前从不旷课。后来,最晚到高三,就开始了旷课,表面上是去读书,背着书包,按学校作息时间清晨离家、中午回家吃午饭、下午继续上课、傍晚回家,但实际上,天天在网吧中度过,天天在玩游戏。猝死的那天,余斌就已经连续玩了9个小时。
心理疾病与网吧、游戏形成了恶性循环,成为余斌猝死网吧的深层原因;而心理过度紧张,刺激过大,激动异常,则是余斌猝死的直接原因。连续9个小时玩游戏,人基本上陷入心衰力竭的境地,已经承受不了多大的刺激。而此时如果继续刺激,尤其是强烈的刺激,就会发生猝死。从余斌的死状来看,“两手不停地抖动,口喘粗气”等等,都很符合因刺激过大、紧张而猝死的特征。
这种事例我们已经听说过很多次。在某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中国的射击运动名将王义夫因为各种原因痛失金牌时,某地一老汉激动得倒在地上,一命呜呼。在电视上看足球比赛,看到某队球员实在太差,在关键时刻仍然失败时,一个铁杆球迷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了。而在长时间搓麻将后,一个老太婆在关键时刻因为摸到一个“牌”而喜不自胜,结果也命归黄泉。等等,这些例子的主人公,都是因为心理过度紧张、激动而猝死。余斌的死,与他们唯一的差别就是年龄不同而已。
可以分析出,余斌的死,间接原因是心理疾病,沉迷网吧和游戏,而直接原因则是心理过分激动、紧张。因此,心理问题是余斌猝死的最关键因素。
网吧:罪责难逃
自然,仅仅探讨生理和心理问题,对于一个身体强壮的少年的死来说是很不够的。而且,余斌的死并不是自然死亡,不是“寿终正寝”,因此探讨背后的社会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效,能够引起各方的注意和警惕,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剧重演。
网吧和游戏,自然是“杀害”余斌的罪魁祸首。因为,人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没有游戏,余斌就不会沉迷其中,也就不会猝死;如果没有网吧,余斌想玩游戏都没地方,至少没这么快捷便利,也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不会形成极度依赖感,自然就不会发生惨剧。“网吧害死了我的儿子,游戏害死了我的儿子”,这就是痛失儿子的余斌父母的控诉。
早在2001年4月,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联合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成为规范管理“网吧”的条文。该办法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营业时间由经营者自行决定;但是,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8时至21时。不得在本办法限定的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开放,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三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关闭营业场所,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撤销批准文件,吊销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自然,这个管理办法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创造未成年人良好的成长环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具有很好的作用。事实上,根据这个办法自去年上半年以来对网吧的专项整治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幸的是,专项整治告一段落后,黑网吧又死灰复燃,网吧违反管理办法的行为甚至犯罪行为又有所抬头,成为人们一个沉重的话题,成为家长和学校的一块心病。
首先,网吧经营者只管经济收入,只管赚钱,而不顾国家明文规定,社会公德和道德责任就更不用说了。为了赚钱,网吧经营者对上网者来者不拒。本来国家规定非国家法定节假日,网吧不得向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21时之后,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但很多网吧对这个管理办法充耳不闻,任凭未成年人在自己网吧里随意潇洒。
余斌的父亲说,“余斌每天是背着书包上网吧的,对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连续几十天在上课时间到网吧上网,如果网吧经营者有起码的良心,就应该从影响身体、影响学习的角度提醒他呀!整天泡在网上玩一些刺激的游戏,即使正常人、成年人,也会受不了呀!他们就赚得下这个黑心钱?”这个责问,让人不寒而栗。确实,对任何一个有良知、懂法规的网吧经营者,“未成年人不得入内”,都应该成为长鸣的警钟,时时刻刻记住国家的规定。
可是,总有很多经营者就没有这种意识。更有甚者,为了吸引未成年人,网吧经营者想出了很多“刺激消费”的办法,通宵上网服务是最普遍的,一天24小时,网吧时时刻刻营业。此外,提供短暂休息地、躺椅供劳累的网民小憩;提供零食、方便面、面包等各种食物,供网民充饥;提供深夜睡觉的地方,解除夜深不能归家的网民的后顾之忧;准许网民赊账,欠账后过一段时间归还。等等。服务不能说不周到,经营思路不能说不灵活。但是,种种方法,无一不方便了未成年人沉湎网吧,无一不为未成年人走向心理畸形的深渊创造条件。
最后,对网吧管理不善,导致“网吧问题”绵延不绝。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管理办法,但很多地方并没有实施。对网吧缺乏长效的监督管理,监管一阵风,流于形式,风过后就万事大吉;对网吧出现过的、各方反映过的问题不闻不问,不进行处理;对网吧的管理没有与其他相关的法律规章结合起来,条块分割。例如黑网吧现象,问题很严重,但专项整治工作过后,就少有对黑网吧的清理;例如校园周边不得设立网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但学校四周布满了娱乐设施,仍无人过问。
网吧本身是一个服务和经营场所,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利润和效益,应该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网吧经营者应该遵纪守法,应该遵守社会公德。
经营者不自觉,不守法,就应该遵照法律法规施以适当的处罚。所以从另一角度讲,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该真正行使管理权利,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听取学校与家长的意见、反映,和学校、家长一起,全力整治网吧,营造良好氛围,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贡献力量。
教育:值得反思
为了玩游戏,学生可以废寝忘食,日以继夜;而对学习,则犹如上刀山、下火海,竭力回避。学生为什么偏偏喜欢网吧和游戏,讨厌学习呢?在余斌猝死网吧的背后,有没有学校教育的一份责任呢?
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余斌生前所在的南昌豫章中学负责人坦率的承认了学校对学生管理方面有失误。据余斌的班主任老师介绍,自寒假补课、3月份开学以来,余斌就一直没到学校上过课。算起来,余斌已经60多天没上课了。然而,他仍旧每天早上7点多离家,中午12点30分回家,下午1点15分离家,下午再回家,作息时间与正常上学时一模一样。
而且家长对其管教很严格。他们不但规定了每天回家的时间,还为他配了个寻呼机,放学后利用回电话的地点来计算儿子到家的时间。虽然“机关算尽”,但儿子还是几个月来一直瞒着父母,而父母竟然也没有发现。这其中,不能不提起学校和老师的责任。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但是,一旦交了学费,未成年人进入学校读书后,学校就有了监护和教育他的责任,保证他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然而,连续几个月没去上课,班主任就像没这个学生一样,一声不吭,既不与学生本人谈话,也不想家长反映情况,结果就使得这个学生能够逍遥自在的玩游戏,游刃有余地骗家长。
余斌死后,他的父母非常纳闷:为什么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家长没有得到来自学校、老师的任何反馈信息。尤其是高考在即,学校老师对一个高三学生长时间缺课不闻不问,这究竟是对升学无望的学生的故意放弃,还是老师工作不细?应该说,这个问题提得很中肯,很能理解。
而更让人深思的是,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应该实施怎样的教学方法,把孩子们的心思吸引过来。为什么网吧和游戏有这么大的“魔力”,能够让未成年人魂不守舍,而对教育、学习和学校敬而远之呢?
网吧老板服务周到,态度和蔼,人情味浓;在网吧,未成年人就是“上帝”,别人都要为他服务;各种事情如吃饭、休息、睡觉等,网吧都替顾客安排好,自己不用担心。这些方面,学校、老师能不能借鉴一下?例如提高自己的亲和力,让学生乐于接触,喜欢上课;提高服务意识,切实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
更进一步,游戏形式活泼,形象生动,让人很有成就感;游戏内容生动,故事感人,情节曲折,让人牵挂。这些,教育是否可以吸收其精华?改善教育枯燥刻板的方式,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就感,感到学习的好处,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丰富教学手段,活泼教学形式,让未成年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游戏值得教育和教学借鉴的地方。
教育专家向新华社记者指出,社会对青少年的诱惑将会越来越多,有关方面应该及时关注社会不良现象浸染校园的现象。学校要用轻松活泼的教育留住孩子,社会要用丰富有益的活动培养孩子,家庭要用宽松的环境引导孩子。通过联动,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抵御不良现象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一建议,说出了余斌猝死网吧后,专家对教育的担忧和希望。
余斌已经走了,“但还有很多青少年仍旧沉迷在网络游戏室里”。这是余斌父母的担忧。我们希望,全社会都能真正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真正正视网吧、游戏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真正管理、监控好网吧,思考和分析教育问题,给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我们期待,余斌的死,能够唤起大家的注意和良知,唤醒沉睡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