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诠释,中国战斗机“歼”系列

黑豹

美女陪野?-樽??*黑 豹*
注册
2003-01-24
消息
8,68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中国歼系列战斗机历史。。
 
歼五飞天,中国航空初上路

  1956年7月19日清晨,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一架机身前部印有鲜红的“中0101”字样的银白色歼击机在东北某机场腾空而起,这就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战斗机。歼5飞机是以前苏联米格17战斗机为蓝本仿制的,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战斗机,歼5飞机的仿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掌握喷气技术的国家之一。在以后的国土防空作战中,歼5战斗机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歼六战斗机,跨入超音速时代

  歼6战斗机是由沈阳飞机厂参照前苏联米格-19型歼击机研制的,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它的制造成功,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进入了超音速时代。歼6战斗机是上个世纪60-9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曾在国土防空作战中大显身手,至今仍有相当部分在服役,同时它也是中国援外的主要机型之一。
 
歼七战斗机,艰难的起步

  歼7飞机是在前苏联米格-21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制空权,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尽管在试制过程中先后受到中苏关系破裂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得该机的研制过程步履维艰。但中国航空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的仿制出了歼7战斗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新型号。通过歼7战斗机的研制,中国走完了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战斗机的全过程,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中的主力战斗机,歼7战斗机对中国国防功不可没;同时作为中国引进仿制、消化吸收最彻底,改进改型最成功的一个战斗机系列,歼7在中国航空发展史上也将留下浓重的一笔。
 
歼-8是沈阳飞机设计所和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高空截击机,于1969年7月5日首次试飞。由于受文革干扰,设计定型工作直到1979年12月31日才完成,1980年3月2日开始批量生产。随后又改进成功了全天候型的歼-8I。 歼-8I曾于1985年10月获得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重大改进型歼-8II于1980年开始研制,1984年6月12日首次试飞。歼-8II重点提高了中低空性能,为了在机头安装大型雷达,改为两侧进气并重新设计了机身,同时选用了更先进的武器和电子设备,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

歼-8系列的速度、升限、航程等性能全面超过我国以往的各型歼击机,尤其是它的作战半径较大,为保卫祖国辽阔的领空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于歼-9、歼-10、歼-11

关于歼-9、歼-10、歼-11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歼击机的序号是从“5”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正式公布的只有歼-5、歼-6、歼-7、歼-8、歼-12、FC-1。其余所谓歼-9、歼-10、歼-11和歼-2、歼-3之类都是“小道消息”,是想当然的结果。鉴于歼-12都已经进了博物馆,笔者认为歼-9、歼-10、歼-11应当是“文革”期间盲目上马的一些项目的名称,而近年研制的新机起码应从“13”排起。不过由于大家都这么叫,笔者在此也暂且这么称呼它们。

歼-9
歼-9曾让人迷惑了很长时间。最初,外国的观察家们认为歼-6的两侧进气的改型应该称作歼-9,然而中国空军1969年正式装备它时却宣布其为“强-5”。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一个美国代表团参观北京航空馆时发现了一架单座单发、两侧进气、鸭式布局的战斗机模型,于是又把它称为歼-9----这个粗糙的模型至今还放在北京航空馆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从这以后,笔者再也没有见到过关于歼-9的消息。

歼-10
歼-10是用于取代歼-7的新一代轻型战斗机,主要用于夺取制空权,也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将是中国空军未来的主力战斗机。笔者愚见,它很可能象F-16一样发展成为一种多用途的战斗机。由于中国曾从以色列引进短命的“狮”式战斗机的技术,所以大家都认为歼-10的外形会很象“狮”式。现在网上常见的所谓“歼-10”的照片其实是以色列“狮”式战斗机的照片。歼-10到底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耐心等待吧!

歼-11
歼-11一般指中国仿制的苏-27战斗机,正式名称未见公布。
 
歼-12
是南昌飞机制造厂于1969年7月开始自行研制的一种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歼击机,它采用了下单翼,机头进气的气动布局。歼-12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6日进行首次试飞,首批的3架在进气口设有头锥。随后,南昌飞机制造厂针对在试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10项重大改进,重新制造了3架原型机,于1975年7月1日再次试飞成功。为保证进气流畅,新机取消了进气头锥。1978年2月,因空军调整装备体制,歼-12停止研制,总共只生产了6架原型机。

受当时“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思想影响,歼-12的设计重视机动性、短距起落、维护简单和造价低廉。为达到以上目标,南昌飞机制造厂大胆采用了许多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如机身和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双曲面金属蜂窝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和铝合金起落架,及单块式风挡。

歼-12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它的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为5295千克,空机重量只有3100千克。它装有1台涡喷-6乙发动机,最大推力30.4千牛,加力推力39.716千牛(4050千克力),全机推重比达0.91,因而具有出色的机动飞行能力。歼-12在海平面高度的最大爬升率是180米/秒;5000米高度的最小盘旋半径是1140米;在5000米高度从M0.9水平加速到M1.2只需65秒;高空巡航速度是M0.95,已接近音速。歼-12还具有优异的起降性能,其起飞滑跑距离为500米,着陆滑跑距离为510米。

歼-12是我国摆脱米格系列飞机设计的格局,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喷气战斗机,为我国独立自主地开发战斗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J-11

J-11 [Su-27 FLANKER]
Codenamed `Flanker' by NATO, the J-11 [Su-27] is a multi-role fighter bomber and air superiority aircraft which can also be used in the maritime strike role. The Flanker has an operational radius of around 1500 km, and is equipped with an inflight refuelling facility extending their radius by another 500 km. Although normally configured for conventional operations, the J-11 could provide China with a high-performance nuclear-capable strike aircraft.

The acquisition of Su-27, after China had attempted for years to develop the J-10 aircraft with equivalent technology to perform similar functions, demonstrates a lack of confidence in domestic industrial capabilities.
In 1991 China purchased an initial batch of 24 SU-27s for about $1 billion which were delivered in late 1992 and based at Wuhu Air Base, 250 kilometers west of Shanghai. In May 1995 China purchased a second batch of 24 SU-27 aircraft through Russia's main state-run arms exporting company Rosvooruzheniye. These were delivered in April 1996 and based at Suixi Air Base in Southern China. The 48 Su-27-type aircraft include 36 one-seat Su-27SK manufactured in Komsomolsk-on-Amur and 12 two-seat Su-27UB manufactured in Irkutsk, worth a total of 1.7 billion dollars.

In February 1996 Moscow and Beijing reached a $2.2 billion agreement for Chinese co-production of the Sukhoi Su-27. Under the initial agreement China would produce up to 200 aircraft [without the right to reexport the jets to third countries] from Russian-made components over three to five years. The total cost of the contract is $1.5 billion, including $650 million for technical documents and $850 million for parts,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provided by Komsomolsk-on-Amur Aviation Enterprise imeni Yuriy Gagarin [KnAAPO], which is to deliver around 30 percent of all completing parts for 200 Chinese SU-27SK jets. Russia has licensed coproduction of Su-27s to the Shenyang Aircraft Company, which can produce fifteen to twenty per year. In the period 1998-2000 Shenyang plans to assemble only 15 Su- 27SK fighters of the 200 permit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ontract. The first two aircraft built at Shenyang flew at the end of 1998. Eventually China might seek to obtain as many as 300 Su-27s.

Howeve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27 into the Chinese Air Force has proven difficult,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raining and maintenance costs. Russia delivered parts and assemblies for 2 fighters, which were assembled in 1998, bringing China's total inventory to some 50 aircraft. However, these initial airframes proved unsatisfactory, and no additional production had been completed by late 1999. By the end of 2000 deliveries are planned for the parts and assemblies for the first batch of 15 Chinese-built fighters.

In March 1996, the PLA Air Force and other PLA elements conducted joint-service exercises in the Taiwan Strait. During these exercises the JL-11 [Su-27] fired a variety of air-to-ground rockets, and also dropped four deceleration bombs similar to the US MK82 Snake-Eye, the first time that such bombs have been shown publicly. These exercises clearly stressed the bombing capabilities of the JL-11, suggesting that radar and computer software improvements to its air-to-surface attack capacities may have incorporated the advanced SU-35 fire control equipment and functions to provide high accuracy munition delivery.

In mid-1999 Russia agreed to sell as many as 72 of the front-line Sukhoi-30 variant of the SU-27 jet to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Su-27 aircraft previously agreed to. As a result of the 7th session of the Russian-Chinese commission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held in Beijing in August 1999, the two countries reached a general agreement on the deliveries to China of the Su-30MKK two-seat multipurpose fighters, worth a total of about two billion dollars. Under the agreement, Russia will start delivery of about 40 the jets to China between 2000 and 2002. The Sukhoi Design Bureau developed state-of-the-art Su-30MKK (modernised, commercial for China) especially for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At the same time, negotiations began for Moscow to grant a licen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other 250 Sukhoi-30 fighters, though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is production would be in addition to or instead of the licensed production of the SU-27.

At the end of 1999 it was anticipated that the Irkutsk aviation industrial association will deliver to China a total of 28 training and combatant Su-27UB fighters. The delivery will be implemented to repay the state debt, and 8 planes will be delivered to China within the year 2000, 10 planes in the year 2001 and 10 planes in the year 2002.
 
米格-29

~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高机动性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护航、对地攻击和侦察等多种任务,用于取代前苏军的米格-21、米格-23、苏-15、苏-17等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支点"(Fulcrum)。该机于7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进入前苏军服役。该机采用全后掠下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带有较宽的机翼前缘边条,边条翼上有百叶窗辅助进气口,正面进气口内有可启闭的门以防止外来物在起落时进入发动机,液压助力机械式操纵系统,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复合材料结构占全机重量的7%,整机推重比大于1。该机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8设计的,设计重点是强调高亚音速机动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隐身能力,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具有多种改型,包括米格-29A,陆基单座双重任务型;米格-29UB,战斗教练型,机头雷达换成雷达测距仪;米格-29C,A型改进型,座舱后的上机身曲线更陡;米格-29D,舰载型,起落架加强,机翼可向上折叠,内部载油量增大,安装了新的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可空中加油。
 
苏-30战斗机

俄罗斯生产的SU30歼击轰炸机也拥有类似F15E那样的精确攻击能力。同时还有在防区外发射制导导弹的能力。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使用了大量的激光制导炸弹,以瘫痪战略军事目标。使用SU30MK发动类似攻击时的武器包括KAB500KR五百公斤级电视制导炸弹、KAB500L五百公斤、KAB1500L一千五公斤级激光诱导炸弹、它们由俄“比姆派尔”设计局设计。其中KAB500KR为电视诱导型炸弹,弹头重量360公斤。一般在五十至五千米高度投下,命中误差在四至七米之间,大致相当于B2在攻击中国使馆中可能使用的JDAM。可谓非常准确。使用相同电视诱导系统的1500公斤级别制导炸弹称为KAB1500KR。

  KAB500L/1500L激光诱导炸弹炸弹投下高度一千至五千米,命中误差七至十米,1500公斤级可穿透二米厚的水泥墙,同时还有穿甲型弹头。弹头重量在一千一百公斤上下。其他弹头包括炸药型、炸药穿甲型。KAB系列激光制导炸弹在车臣战争中被以Su25攻击机低空投下,用以攻击要人隐蔽所。

  Kh29T电视制导导弹射程十至十二公里,Kh29TE型的射程加大到三十公里。可以执行防区外攻击任务。重量688公斤。Kh29L为激光制导型导弹,重量657公斤,弹头重量317公斤,射程8-10公里。Kh25ML激光制导导弹射程10-20公里,重量300公斤,弹头重量90公斤。

  SU30如果加装APK9电视指令接受吊舱,可以射控远程Kh59M电视制导炸弹。本次巴尔干危机中美军大量使用的AGM130空对地电视(红外)制导导弹射程远达74公里,是美空军实施联合防区外攻击的标准武器。它的使用,使塞尔维亚的绝大多数防空导弹失效。也反应了轰炸模式在21世纪的若干特征。Kh59M电视制导炸弹1991年出现,射程达到115公里,发射高度100-5000米,重量920公斤。弹头分为320公斤的穿甲弹和280公斤的炸药弹头。

  可见SU30具备很强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来自苏霍依飞机制造综合体的确切消息表明中国今年开始将陆续购入这一轰炸机。目前尚不知道出口给中国的SU30MKK将会配备那一型精确制导炸弹、导弹。但是,由于受到大使馆被炸的意外刺激,中国显然会加强其精确以及防区外攻击的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飞豹”歼击轰炸机

FBC-1“飞豹”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双发双座超音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它的学名为“歼轰7”,飞豹的设计单位是西安飞机设计所和西安飞机工业公司。它的主要作战设计性能是进行战役纵深攻击、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
 
J-10

南方网讯 中国军事迷久盼的歼-10A(J-10A)歼击轰炸机,已于今年8月配备南京军区空军,这台歼-10A战机是中国航空工业专家20年辛勤研制的成果。据了解,该轰炸机主要改良了以往轰炸机的发动机和雷达系统,歼-10A(J-10A)歼击轰炸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空军将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移,足以与强敌抗衡。

  据参考消息转载香港《亚洲周刊》的报道,南京战区率先装备了10架先导型J-10A歼击轰炸机,该战区近两年间先后装备了最先进的J-10A、苏-30MKK、苏-27SK三种歼击机,显示中国基于“临战准备”而生的迫切心态。

  20年磨一剑歼-10A抗击F-16

  这10架先导机显然供优选培训种子教官、编写训练大纲之用,明年才进入批量生产阶段。J-10A与苏-30MKK、苏-27SK同时装备中国空军,表明空军开始在物质力量上具备了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移的条件,并且生产航空母舰已不再是一句空话。两岸乃至中日空军已进入“以优胜优”的时代。

  J-10A的发展可谓20年磨一剑!其间经历了国际关系的剧变,J-10A的假想敌也从原来的米格-25、米格-29、苏-27转向F-16、F-15等美国、台湾、日本战斗机。

  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底气不足,是妨碍J-10A发展的主要原因。1985年前后开始正式发展的这种第三代战斗机,从一开始便雄心勃勃,“10号机”计划非常庞大,由WS10涡轮风扇发动机到机载火控雷达,一切都从零开始准备。后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军方不断对性能提出新要求。飞机的名称也从J-10变成了J-10A。

  “当年研制J-10的第一代人已白发苍苍,当J-10A首飞时,他们不断流泪。”尽管由于政治原因,在本届珠海航空展上,航空工业界的专家不愿多谈J-10A,但是,还是有人情不自禁地作了以上表示。没有J-10A的航展令大多数航空迷绝顶失望,但是,J-10A的影子无处不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播出的录像带上,只有一秒钟的一个镜头即刻被笔者捕捉,它就是J-10A。

  同时攻击四个目标

  J-10A进度严重拖后的最主要原因是发动机。第三代以后的战斗机采用高推重比、大推力、低耗油量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是必然趋势,然而中国却没有研制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历史。故只能暂用俄式发动机。AL31FN由俄罗斯SALYUT研究生产中心生产,在未来若干年内一共将为中国生产300台。

  由此推断,J-10A的产量第一总批次未来10年内将在300架以上。为满足中方的要求,SALYUT对AL31FN进行了重大的技术改进,以符合J-10A战斗机机身尺寸。

  随后将是换装国产WS10A涡轮风扇发动机的问题。目前这一型号发动机已在苏-27SK上完成测试,可能为以后的J-10A所用,同时还应该成为第四代重型隐形歼击机的试飞发动机。

  为WS10A加装矢量喷嘴的工作也在进行中。矢量推进技术是21世纪航空发动机工业发展的必然高科技方向。通过给发动机尾喷口加装可以实施转向的活动式喷嘴,控制发动机产生的动力方向,从而达到更为灵活的飞行性能。俄式苏-37、美国F22歼击机都采用了类似技术,因此可以实施超常规飞行动作,诸如飞机在小速度状态下实施360度后侧转向,等等。飞机在顷刻间即可进入大迎角状态,以便以最佳姿态发射导弹。

  由中国获得的首批AL31FN发动机的动向判断,未来三年内第一批次的J-10A产量可能达到50架左右。单发单座的J-10A最大起飞重量是18400公斤。

  火控雷达系统是影响J-10A发展的又一冰山。

  但是,由第一批J-10A装备国产1473型雷达的动向判断,中国方面显然对国产航电系统具有信心。视海空军发展的需求不同,后期型还可能换装俄罗斯的Zhemchung火控雷达系统。该雷达前/后半球的搜索距离为120到150公里,边跟踪边扫描20个目标,同时攻击其中四个目标。

  启动第四代隐形战斗机研制

  就作战性能而言,J-10A基本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要求:J-10A拥有11个外挂,可以配备国产PL12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和对地攻击武器以及副油箱;座舱拥有三个大型中视多功能显示器;从左到右可以提供武器控制、雷达告警、接受、导航及相关的雷达数据。J-10A将会提供中国空军境外打击的能力,以贯彻攻防兼备的作战思想。

  笔者已注意到J-10A以后的最新一代战斗机发展,并取得了下一代隐形重型歼击机的风洞试验模型图片。显然,中国的航空工业已正式启动了第四代隐形战斗机研制。J-13A极有可能在未来10年之内亮相,超音速巡航、全面隐形、武器挂架内藏、拥有相控阵雷达技术,如达到这些指标,便意味着中国将进入世界先进战斗机工业大国的行列。通过研制J-10A,中国显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编辑:刘曼)(作者 加拿大军事评论家、汉和情报评论高级分析员平可夫)
 
还是米-29最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