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员学者零距离目击美国大选[转贴]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James

资深人士
VIP
注册
2002-03-16
消息
3,843
荣誉分数
155
声望点数
223
南方周末   2004-11-04 14:45:38





  ★本报独家报道

  □本报记者 孙亚菲(发自美国)

  ■在美国选战最烈的关键时刻,来自中国的33位官员和学者,组成了四个代表团,受邀前去观摩。
  ■总统大选,作为美国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活动,无疑为一种政治文化对另一种政治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时机。

  大选前夜的“政治秀”
  当中国观选代表团的汽车停靠在飞机棚前时,夜幕已经降临。时针指向美国东部时间11月1日晚6点,离正式投票只剩十来个小时。
  这是亚特兰大市近郊一个名叫TPK的飞机场,专供私人飞机停降。平日里总是冷冷清清,而这晚却灯火璀璨――乔治亚州共和党要在这里集会,为布什竞选连任和竞选州议员的竞选者“造势”。
  15名中国人士从车里鱼贯而出。他们都是民政部系统做选举工作的官员,主抓农村村级选举和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除三名来自部里外,其他都是地方各省的厅局长和处级干部,有多年的基层选举工作经验。
  带队的是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巡视员曹国英。他干选举工作几十年了,却是第一次看外国人选举。
  “我们选村长有20多年的历史,选居委会主任的时间也不短,这次来看看,有百年选举史的美国总统是如何诞生的。”他笑着对记者说。
  一位地方来的民政代表则表示,老听到美国讲自己的文明与民主如何如何,却一直没有机会去了解。“总统大选是体验它的最佳时机”。
  大选在即,政治气氛被渲染到了极致。在美国南方的夜幕下,也能深深感受到这种“美式民主”的浓郁气氛。集会的飞机棚里早已站满了布什的支持者,几乎全是白人,个个衣冠整齐,像是在赴一场盛宴。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手持标语牌,站在人群里张望,目光热切。毫无疑问,他们是典型的共和党支持者:传统,保守,生活优越,重视家庭和孩子。
  现场有种引而未发的热烈气氛。这让本来有些严肃的代表们变得轻松起来。他们开始四处拍照,还兴致勃勃地跑到写满支持布什的大幅标语前留影。
  一队演讲者在五分钟后到达。他们是乔治亚州最显赫的政治人物们:现任州长桑尼・普杜,现任国会参议员萨克斯比,以及共和党推出的新“挑战者”约翰尼・艾萨克森―――他已经是国会的众议员,还雄心勃勃地要竞选乔治亚州另一名参议员席位。他的对手是民主党的一位黑人妇女,一个温和的妇女运动支持者。
  在大选来临前的最后一天,几乎所有的政客班子都出动了。尽管乔治亚州是共和党稳操胜券的州,但州长和候选人依旧不辞辛劳地带了竞选班子,一大清早便租飞机到州里六个最大的城市,与选民见面,做最后的冲刺。
  亚特兰大的集会,是大选前夜的最后一站。
  风尘仆仆的选举团成员不见疲惫,“挑战者”艾萨克森尤其显得斗志昂扬。他毫不掩饰共和党在此次选举中的“野心”:如果我竞选成功,乔治亚从州长到参议员,都将是共和党的天下!我们还要控制立法院,要创造乔治亚的新历史――共和党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举足轻重,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民主党在左右这个州的局势。
  他的言辞无疑极富煽动性。举止优雅的绅士们开始激动起来,高举标语牌,不停挥舞,嘴里高呼着:“再来四年!再来四年!”场面空前热烈。而政客们不失时机地走下台,到人群中间与选民握手、拥抱、合照、接受采访。直到散去,前后不足半小时。
  “很显然,美国的政客们很擅长去表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去调动老百姓的情绪。”广西民政厅基层政权处处长谷阿莉说,锻炼即兴演讲能力,更好诠释“施政纲领”,让选民更了解你,是基层民主选举中候选人应该注意的“功课”。

  来自中国的官员学者们
  从中国来看美国大选的不仅仅是这15名人士,而是33人,分四个团:民政部城市社区选举代表团,民政部村民自治选举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团,以及以学者领队的基层民主研究代表团。
  除全国人大代表团较多外事人员外,其他多为中国搞基层民主选举的主管部门官员,以及有关的研究者等。
  主办方是长期与中国合作发展基层民主选举的卡特中心。该中心中国项目部副主任刘亚伟博士告诉记者,早在去年,卡特中心就筹划邀请中国从中央到地方搞选举的官员和学者,来美国观摩选举,促进相互间更深地认识与交流。
  “我们以前组织过美国的专家学者到中国观选,但中国方面来美国的机会少。希望通过这次观摩活动,他们能对美国政治体系和社会状况,有个比较全面真实的了解。”刘亚伟说。
  设想在大选前一周变成了现实。33名代表乘飞机抵达华盛顿,开始了观摩之旅。与好些出国考察团不同,这次观选没有游山玩水,没有奢华盛宴,只有密集的行程:一个组织接一个组织,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一个州接一个州:华盛顿特区、北卡罗莱纳、乔治亚、马萨诸塞……访问涉及智库、政府部门、媒体、院外游说组织、选举操作机构、政党助选总部,甚至教堂。而且还根据四个团彼此不同的工作侧重点,一定时段内有不同的访问路线。比如做具体选举工作的民政团,就被安排参与两党的上门助选活动。参观时间以分钟计,几乎马不停蹄。
  这种典型的美国式观摩,让有的代表感觉吃不消。人大系统几名代表就感叹:简直比上班累得多!也有人一开始就抱怨东道主的接待工作:偌大四个团,就由一位在卡特中心实习的中国留学生负责。他不仅要照顾全部代表的饮食起居,还要担当联络员、安全保卫和现场翻译,而且属于义工,卡特中心不付任何工资。
  专家团带着研究目的而来,因而提问最活跃,比较关心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有专家就对美国人自已也颇多抱怨的选区划分问题与接待方进行了探讨:谁来决定选区的划分?选区划分如何确保公正?对于在选区划分过程中,决策者总是按照对自己所在党派有利的方式划分选区,有谁能对其进行监督?选民们的意志怎样才能在选区划分阶段得到保证?
  全国人大团以外事人员为主,只有四名代表从事直接的选举工作,显得较为谨言慎行。记者问其中一名代表,这次观选会对今后的工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小心翼翼地反问:你认为会有影响吗?
  民政部门的干部则带着“开眼界”的目的而来。
  海南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处处长赖朝平说,尽管中国跟美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国情也不一样,很多地方不具可比性,但通过观摩,了解它小至县长,大到总统的自上而下的选举运行体系,于中国的基层选举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比如如何保证选举过程中选民权利、实现程序公正的问题,就可以看看国外好的做法。”他说。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马胜康是个寡言的人。这是他第一次出国,一路上只是默默地看,不提问也不发表意见。问及观选感想,他只是讷讷地说:“这么大的国家,一人一票选一个总统出来,还不出什么问题,多不容易呢!”
  1998年,遂宁市在步云乡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次乡长直选,时任市中区组织部长的马胜康,就是主要推动者之一。

  华盛顿之行
  首都华盛顿,是观选团的第一站。
  能够对决策造成影响的独立的政治研究机构,是代表团首要访问之地。
  随团的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史天建介绍,在华盛顿,各种假思想库、智库之名的研究机构数不胜数,都期望以自己的学术观点影响政府,但真正有名的不多。
  全国人大代表团到达美国企业研究所―――美国建立最早、影响力最广的智库之一,前来迎接的是原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一位“中国通”,从大使职位退下后,成为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负责东亚尤其是中国问题。据说,美国每一个成功的智库,都会把中国问题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会面围绕大选展开。负责美国政治研究的卡罗林发给每人一张表,上面记录了布什和克里近期支持率的数据变动状况。
  一位代表请卡罗林预测谁将是最后的赢家,卡罗林开起了玩笑:“如果我知道谁获胜的话,我早就成为一个非常富有的女人了,我会拿这个消息卖钱。”
  据她介绍,智库做的工作不是占卜,而是根据数据和材料来分析时事,提出自己的论点。企业研究所有16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调查机构,搜集来各种数据和信息,由专家们进行分析。与政府智囊机构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一切研究都是独立的,不受政府影响,靠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来影响大众或公共政策。
  另一个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也是如此。卡内基中国项目部主任裴敏欣介绍说,这个中间偏左的研究机构,在外交政策上的研究享有很高的声誉,去年曾大量撰文抨击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
  “但是,学者就是学者,不能亲自参与政治,也不得利用职务之便,明显支持某一个政党,否则会对学者的公正性造成影响。”裴说,保持独立声音和中立立场,是华盛顿智库的最大特点。如果要给某一个政治集团做“高参”的话,必须辞去在智库的职务。
  另一个让代表们关注的项目,是参观一家著名的院外游说机构―――道克多集团(Dukto Group)。
  游说是美国政治独有的产物:一些类似于政治公关公司的机构,接受委托,游说政府或议员接受某些观点,或促成某项与委托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法案。
  “我们游说议员时,首先告诉他,你不要做不利于你自己的事。”道克多集团的一位代表介绍,他们的游说一定程度上依赖与政客们的良好关系,但另一方面,一切基于法律,不能采用诸如行贿等违法手段。所以,尽管有些说客“能量通天”,也不是无所顾忌。
  据称,华盛顿有接近两万个游说组织,为委托人关心的议题奔走,而且其对政策的影响非常直接。最成功的案例,是美国犹太人组织通过游说集团,影响了美国对以色列及中东的外交政策。
  政党也花钱雇佣游说组织,说服一些重要的政客,或帮助设计竞选人形象,提出建议,策划特别的方式动员选民等等,花费不菲。四年前的大选,美国花在游说上的钱高达16亿美元。不少代表都在感叹:这类似于中国泛滥的“走后门,拉关系”,但不同的是,美国式游说是公开的政治公关,一切都在明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之所以很少有人违反,则基于对手的监督,很可能代价惨重。因而一般不至于走上黑幕交易等怪圈。
  但也有人对美国这种公开的院外活动表示了质疑:能请人进行游说的,都是有钱的人,没有钱哪能组织这么多人来游说,在美国谁来保障这些人的利益呢?
  谈到美国的金钱政治,官员学者们此行也对美国大选的巨额花费有了初步领教:尽管美国国会此前通过了旨在限制选举经费的相关法案,但本次大选预计花费仍将达到创历史的50亿美元,官员学者们不由得感慨:美国选举从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金钱的选举。

  一个“倒霉”的县长
  从华盛顿到乔治亚州,第一个落脚点是亚特兰大市接邻的格温莱特县,一个70万人口的“大县”,据称,这里是乔治亚州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很多人到县里来投资或生活,形成了良好的商业气候。
  这一切,跟一个叫希尔的富翁有关。
  16年前,热衷政治的希尔被选为该县县长。他热情洋溢,精力充沛,重视发展工商业。在他的倡导下,格温莱特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变得更为富裕,所以,老百姓很尊敬他,他也在县长的位置上,一连坐了三届。
  没想到的是,2000年的选举中,希尔寻求第四次连任的努力失败了――败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市的市长。理由很简单:希尔的施政纲领是继续发展经济,而对手却说,不,够了,经济发展得太快了,我们更应该注意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平衡性。
  要知道,格温莱特县在1970年代才7万人,而今翻了10番,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学校教室不够,就用外挂车的方式,让学生在车里上课。更严重的是道路发展滞后,交通堵塞成为居民们最头疼的问题,一直没能很好解决。而且由于人口增多,汽车越来越多,对当地环境也是一种破坏。
  “尽管很多事情并不是希尔先生直接造成的,但老百姓不管这些,他是县里的最高负责人,就得对这种状况负责,所以被扫地出门!”
  讲这个故事的叫墨菲,《格温莱特每日邮报》的执行主编,县长希尔是他多年的老朋友。
  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唐白玉深有感触地表示:无论如何评判希尔的功过,但这件事真正体现了多数人的意志,解决了对谁负责的问题。

  美国媒体深陷政治?
  对亚特兰大来说,比奥运会更知名的只有两个名字:一是可口可乐,一是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代表团到达CNN总部时,已是晚饭过后,却是电视台最忙的时间。上百台监视器不停闪烁,每一分钟都在滚动播出全美以及全球最重大、最新的各种消息。
  台湾来的谢雅琳(音)是CNN国际新闻版编辑,这次总统大选,她成为总统报道组的主力队员。
  很显然,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媒体也成为能左右政治的重要力量。尤其对一些诸如CNN、纽约时报等主要媒体,也许多一个镜头,一张图片的摆放位置,都将带来意料不到的结果。
  “所以我们非常慎重,总编告诉我们,不能把任何个人的政治倾向带到工作中,要尽可能的客观公平。”谢雅琳告诉代表们,CNN采取了很多做法来保证报道的平衡,比如请专家分析时,左右两派的支持者会同时出现。他们还专设“职业道德编辑”,所有节目都要由其审阅,看有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但不是所有媒体都能像CNN一样有耐心,不少重要媒体在大选即将开始之际,开始表明立场态度各自站队。比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很快举起了自由派的旗帜。福克斯新闻则坚定地站在布什一边。
  一些不想卷入政治纷争的媒体,在大气候下也身不由己。比如墨菲任主编的《格温莱特每日邮报》只是张地方小报,发行量不到十万份,也卷入了党派的口水战。
  “你简直没有办法不站队!”他说,如火如荼的美国总统选举不仅使国家和选民发生了巨大分裂,就连读者也分化严重:保守派读保守派的报纸,自由派看自由派倾向媒体的新闻。有舆论指出,大选中对手互相攻击和辱骂已成为选战的常规与利器,但这种“饮鸩止渴”的“毒药政策”已对社会造成严重分化。
  另外,在这个标榜言论自由的国度,媒体也无法无所顾忌地表明立场。《纽约时报》发表了“挺克”的社论后,很快遭到政府的压力。没两天,报纸登出布什访问华盛顿一个教会的新闻,配以与主教握手言欢的大幅照片。一位教授说,很明显,报纸在以这种方式来向布什示好,以使立场显得平衡。

  民主是什么?
  在格温莱特县访问时,代表们还了解到,这次大选,该县居民还要进行一项公决:是否愿意增加1%的销售税,来改善县里的道路交通和公共设施。
  县议会就此事在每日邮报上登了一个专版,以详细的图表数据,解释加税的原因:总需筹资16.2亿美元,其中3280万新修道路,2500万修葺路面,150万改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2730万用于学校安全计划,1400万修整桥梁和下水道,等等。每一项预算都非常具体。11月2日这天,这项公决案将随总统投票一起进行,一旦获得通过,以后格温莱特县的居民,每人都要交纳这1%的销售税。
  据了解,关于是否加税,县里分化成两派意见,且争论激烈。反对者认为不应该再修路,否则会带来更大的人口暴涨,但目前看来,赞成者的意见似乎占了上风。墨菲说,无论如何,最后都会是大多数人的决定,其他人便按法律来遵守。
  这件事给专家团团长、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很深的感触。他向墨菲要了那张印有公决案的报纸,细心收藏到皮包里。
  蔡定剑说,民主其实是老百姓每天需要面对的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且他们能用科学的程序,自己来作决定。
  民主究竟是什么?在匆匆行程中,很多代表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早在华盛顿,四个团全体代表到美国国务院会见副助理国务卿伊丽莎白・杜根―――一位多次到中国农村观察村民自治选举的官员时,就已注意到一个现象。
  当时不少美国代表都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自己的感慨:
  “当我在中国走访时,我一直让自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想什么?什么对他们最重要?
  “我去观察贵国村镇选举的时候,就细心地听村民们的施政纲领,也问他们问题:你认为最重要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当选后能为村民做什么?
  “答案不外乎以下几个:给孩子们盖个好学校;给村里修一条路,方便村民把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卖;打一口新的井,解决水质被污染的问题。“我听了觉得非常有趣:美国选民关心的,不也是这些事吗!所以,大家可以意识到,我们两国实际存在的共同点,远远多于双方已经看到的共同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