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出国好不好?好!出国回来有没有前途?当然有前途。出国能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大家认为可以。所以,许许多多的人走出国门去留学,为了学位留学,为了虚荣留学,为了寻找幸福留学,为了留学而留学。留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给我们带来终极的幸福吗?
徐小平的新著《图穷对话录》刚刚面市就给人们带来极大震动:出国留学中居然有这样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困苦挣扎的人生!看似前景辉煌的留学在没能给人带
来辉煌的前途之前,也许已经给许多人带来了人生的苦难和陷井。
什么是出国的集体无意识?徐小平老师说:“出国集体无意识的核心是,人们失去了对价值、幸福、人生目的的明确定义。出国或不出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你能够富足、自由、幸福、快乐地生活。从这个目的看,有多少留学生在国外不快乐,有多少不留学的学生在国内十分快乐,道理很简单:关键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说,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什么?幸福的人生包含这么几个东西:好的教育,好的职业,好的家庭。许多人在得到好的教育之后,放弃追求好的职业、追求爱情和家庭,一味为出国而出国,为留学而留学,这是整个留学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造成了对现实生活的践踏,否决了奋斗的真正价值和留学的真正目的。”
自称为“留学人生咨询师”的徐小平,在新东方开创留学人生咨询服务,“呕心沥血”6年多,成为无数想出国与不想出国、该出国与不该出国、能出国与不能出国,甚至从爱情困惑到前途受挫的男生、女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追逐和向往的人。如果说他的《美国签证哲学》更多是技术层面的留学指导,《图穷对话录》则完全是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设计层面的指南。
“这本书是为那些没有出国的、想出国的人写的。我把出国所象征的价值体系搬到了你的眼前。这是一次心灵和精神的出国之旅。看完以后你再决定还要不要出国、该不该出国,出国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徐老师的语言像他本人一样激情昂扬、幽默而坦诚,很吸引人,而书中的每个真实案例更会使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憾。因报刊篇幅所限,本版从书中24个案例中精选3个,将其中精要部分奉献给读者。
梅非月:为了虚荣而出国
梅非月21岁,曾就读于北京一所著名中学,因高考发挥失常,没像她的同学那样考上名牌大学,这成了她今后生命中不可逾跃的情结。为了挽回体面,她把毕业后迅速出国当成了唯一目标。
当时梅非月大学二年级刚刚结束,刚刚考完托福,当离GRE还有小两年时间。她提出的要求是:能不能帮助她毕业那年就出国?如果能,出国读什么专业?不管什么专业,能出国就行,她实在无法征服自己要挽回高考失落的面子的欲望。
徐老师方案:毕业以后不要马上出国,留在国内工作两三年,最好在著名外企里面打磨自己。
理由:
“梅非月学的是工业会计,这个专业在市场上非常热门,可以在国内找到报酬相当高的工作,特别是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扩展非常迅速,加上外企大量进入中国,未来几年的中国就业市场上,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外企所需要的素质的话,他们将是世界上最抢手的人群。”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商业学科,虽然听上去不太浪漫,但在现代经济社会里有最大的就业和择业的自由,她可以在这个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寻找某个她喜欢的事业放射过去,进入自己梦想的职业天地:她可以去美国继续读会计,也可以读金融、保险、房产、营销、管理、市场等等无数保证她能够毕业后赚很多钱的专业。在任何公司的工作经历,只要她认真把工作做好,都会成为她将来选择终身事业的雄辩背景。”
“如果毕业直接去美国,将来没什么大前途。美国的MBA学校,一般都需要申请者具有两三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如果没有工作经验,好的学校根本不考虑你,别说自费,即使你捐款人家也不要你。这是MBA的特点,也是所有Professional专业的共同特点。即便在美国读了学位,没有工作经验,毕业之后也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回国呢?如果你走之前没有国内经验,回来后工作起点也会比较低,也很难得到令自己满意的职位。苦苦在美国读书两年之后,发现自己的起点不过如此,那时的梅非月,会看到自己比起那些北大清华的同学来,在人生竞走的道路上又掉了一大截。”
结果:第三年,也就是2001年,梅非月大学毕业,被世界第一的金融投资机构录取为正式员工。
俞敏洪点评:梅非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留学规划的故事,也是一个特别有技术价值的人生设计案例。什么时候是出国的最佳时机?梅非月对自己人生的判断有很多失误。她能够找到徐小平,真是够幸运的。
不过,我以为梅非月命题还有更重大的意义:她的问题并不纯粹是一个如何选择和控制出国时机的问题。她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青年终极价值的失落。一个人如果看不到人生的最终目标,不知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或者看不出通过奋斗和时间的推移能有一个更好的梦想,都会导致短视的行为。梅非月的所有选择,所有这些选择背后发生的冲突,都是短期思维在作祟。(续见下面“相关资讯”)
徐小平的新著《图穷对话录》刚刚面市就给人们带来极大震动:出国留学中居然有这样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困苦挣扎的人生!看似前景辉煌的留学在没能给人带
来辉煌的前途之前,也许已经给许多人带来了人生的苦难和陷井。
什么是出国的集体无意识?徐小平老师说:“出国集体无意识的核心是,人们失去了对价值、幸福、人生目的的明确定义。出国或不出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你能够富足、自由、幸福、快乐地生活。从这个目的看,有多少留学生在国外不快乐,有多少不留学的学生在国内十分快乐,道理很简单:关键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说,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什么?幸福的人生包含这么几个东西:好的教育,好的职业,好的家庭。许多人在得到好的教育之后,放弃追求好的职业、追求爱情和家庭,一味为出国而出国,为留学而留学,这是整个留学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造成了对现实生活的践踏,否决了奋斗的真正价值和留学的真正目的。”
自称为“留学人生咨询师”的徐小平,在新东方开创留学人生咨询服务,“呕心沥血”6年多,成为无数想出国与不想出国、该出国与不该出国、能出国与不能出国,甚至从爱情困惑到前途受挫的男生、女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追逐和向往的人。如果说他的《美国签证哲学》更多是技术层面的留学指导,《图穷对话录》则完全是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设计层面的指南。
“这本书是为那些没有出国的、想出国的人写的。我把出国所象征的价值体系搬到了你的眼前。这是一次心灵和精神的出国之旅。看完以后你再决定还要不要出国、该不该出国,出国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徐老师的语言像他本人一样激情昂扬、幽默而坦诚,很吸引人,而书中的每个真实案例更会使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憾。因报刊篇幅所限,本版从书中24个案例中精选3个,将其中精要部分奉献给读者。
梅非月:为了虚荣而出国
梅非月21岁,曾就读于北京一所著名中学,因高考发挥失常,没像她的同学那样考上名牌大学,这成了她今后生命中不可逾跃的情结。为了挽回体面,她把毕业后迅速出国当成了唯一目标。
当时梅非月大学二年级刚刚结束,刚刚考完托福,当离GRE还有小两年时间。她提出的要求是:能不能帮助她毕业那年就出国?如果能,出国读什么专业?不管什么专业,能出国就行,她实在无法征服自己要挽回高考失落的面子的欲望。
徐老师方案:毕业以后不要马上出国,留在国内工作两三年,最好在著名外企里面打磨自己。
理由:
“梅非月学的是工业会计,这个专业在市场上非常热门,可以在国内找到报酬相当高的工作,特别是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扩展非常迅速,加上外企大量进入中国,未来几年的中国就业市场上,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外企所需要的素质的话,他们将是世界上最抢手的人群。”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商业学科,虽然听上去不太浪漫,但在现代经济社会里有最大的就业和择业的自由,她可以在这个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寻找某个她喜欢的事业放射过去,进入自己梦想的职业天地:她可以去美国继续读会计,也可以读金融、保险、房产、营销、管理、市场等等无数保证她能够毕业后赚很多钱的专业。在任何公司的工作经历,只要她认真把工作做好,都会成为她将来选择终身事业的雄辩背景。”
“如果毕业直接去美国,将来没什么大前途。美国的MBA学校,一般都需要申请者具有两三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如果没有工作经验,好的学校根本不考虑你,别说自费,即使你捐款人家也不要你。这是MBA的特点,也是所有Professional专业的共同特点。即便在美国读了学位,没有工作经验,毕业之后也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回国呢?如果你走之前没有国内经验,回来后工作起点也会比较低,也很难得到令自己满意的职位。苦苦在美国读书两年之后,发现自己的起点不过如此,那时的梅非月,会看到自己比起那些北大清华的同学来,在人生竞走的道路上又掉了一大截。”
结果:第三年,也就是2001年,梅非月大学毕业,被世界第一的金融投资机构录取为正式员工。
俞敏洪点评:梅非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留学规划的故事,也是一个特别有技术价值的人生设计案例。什么时候是出国的最佳时机?梅非月对自己人生的判断有很多失误。她能够找到徐小平,真是够幸运的。
不过,我以为梅非月命题还有更重大的意义:她的问题并不纯粹是一个如何选择和控制出国时机的问题。她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青年终极价值的失落。一个人如果看不到人生的最终目标,不知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或者看不出通过奋斗和时间的推移能有一个更好的梦想,都会导致短视的行为。梅非月的所有选择,所有这些选择背后发生的冲突,都是短期思维在作祟。(续见下面“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