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可怜 高耀洁《一万封信》遭读者冷眼
文汇读书周报讯(记者顾军) “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前些时在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她的第5本书《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
生存现状》,书的总印数是15000册。高耀洁向编辑声明,不要稿费,而要把稿
费折算成书,再添上一笔她获得的2万元奖金,一共买下了3700本。其中近 2000
册书她带回了河南,剩下部分交给一直在北京从事艾滋病方面社会工作的民间组
织志愿者胡佳,赠送给北大、清华等高校图书馆及相关人士,用以扩大防治艾滋
病的宣传。
10月27日,记者拨通了位于河南郑州高耀洁家的电话,77岁的她听声音还是
那么硬朗。她说,“我写书不是为了赚钱,我要稿费做什么呢,不如换成书,宣
传艾滋病的知识。宣传是防艾的最佳良药,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个。”她告诉记者,
这些日子,她身边的这本新书《一万封信》已经至少送出了500多本,陆续送给
了大学图书馆、朋友、记者、作家和防艾志愿者等。
这一切对她而言,并不是第一次。8年前,当她下决心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
防治和救助工作时,她就拿出自己仅有的500元人民币积蓄,编印了1.2万张防艾
资料,用一双仅有34码的小脚走遍郑州5个长途汽车站,向旅客散发资料。这些
年,她粗茶淡饭,却慷慨地将自己宣传防治艾滋病获得的国内外上百万元人民币
的奖金和稿费全用来印发“防艾”材料――她自己编写的4页8面的小报《预防艾
滋病的知识》至今已经出了第18期,印制了77万份,发放了75万份,全都发给最
需要的人;而她前几年自费印刷《艾滋病、性病防治》小书共35万册,迄今为止
已经赠送了32万多册。仅此一项支出就达40多万元。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
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两万美元奖金和一万美元赠款,
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将有 3600册《艾滋
病、性病防治》和11000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小报送往北京部分工读学校,
光是运费就是1115元。
在一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中,高耀洁把萨迪的话印在了报眉:如果你对
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你就不配称为人。
说到这本书的缘起,高耀洁介绍:“我有一个保留信件的习惯,到1998年,
我发现寄给我的信特别多。其中包治艾滋病的骗子信占了10%。于是,我就把所
有的信都登记起来。4年多积累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封信。这时,有几个北
京的朋友问我要信,想去整理成书。我想,何不自己写成书呢?去年暑假,我和
侄女一起统计、整理来信,越统计发觉问题越大。去年秋天开始正式动笔。因来
信日益增加,到2004年4月就收到了10001封。故命名为《一万封信》。书中选录
了各式各样的来信近200封,重点展示了近期艾滋病、性病的现状,并附有几十
张人物现场照片。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充满了人性,揭露了艾滋病的真实
情况,发出来自民间的声音,并留给后人。”
《一万封信》书中所展示的真实,具有让人颤栗的力量。书稿写作过程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汇出版社、吉林人民出
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闻讯争相要为她出书,结果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抢到。高耀
洁说,接下来,在她的有生之年,她还想出几本书,一本名为《艾滋泪》,介绍
艾滋病人的故事、个例,书稿已经完成,即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
是以照片为主的图文书名为《艾滋实况录》。还有一本《防艾道路》,她希望最
后这本书能够在2006年10月,也就是她走上宣传防艾道路十周年时出版。
高耀洁,这位“2003感动中国”的老人,如今因为《一万封信》而再次成为
媒体的聚焦点。她笑着说:“这些日子天天电话不断!”三四十家媒体自发采访
报道,不少报纸、网站连载了这本新书的内容。但是,与之形成反讽的是,读者
对这本新书似乎不够认同,出现卖不动的情况。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北京图书大
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仅仅卖出九本,而上海书城的销售数字更是可怜,只有两本。
不仅是实体书店如此,在最大的两家虚拟书店“当当网”和“卓越网”上,记者
也查不到有关《一万封信》的任何信息。
面对媒体热、读者冷的现状,《一万封信》责任编辑耿华军这样解释,开始
时,他们觉得这本书能出版,已经很高兴,不敢多做特别的宣传,这可能是读者
不多的一大原因。耿华军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在北京和山东等地做《一万封信》
的签售宣传活动,“感动中国”的老人能否再次感动读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汇读书周报讯(记者顾军) “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前些时在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她的第5本书《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
生存现状》,书的总印数是15000册。高耀洁向编辑声明,不要稿费,而要把稿
费折算成书,再添上一笔她获得的2万元奖金,一共买下了3700本。其中近 2000
册书她带回了河南,剩下部分交给一直在北京从事艾滋病方面社会工作的民间组
织志愿者胡佳,赠送给北大、清华等高校图书馆及相关人士,用以扩大防治艾滋
病的宣传。
10月27日,记者拨通了位于河南郑州高耀洁家的电话,77岁的她听声音还是
那么硬朗。她说,“我写书不是为了赚钱,我要稿费做什么呢,不如换成书,宣
传艾滋病的知识。宣传是防艾的最佳良药,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个。”她告诉记者,
这些日子,她身边的这本新书《一万封信》已经至少送出了500多本,陆续送给
了大学图书馆、朋友、记者、作家和防艾志愿者等。
这一切对她而言,并不是第一次。8年前,当她下决心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
防治和救助工作时,她就拿出自己仅有的500元人民币积蓄,编印了1.2万张防艾
资料,用一双仅有34码的小脚走遍郑州5个长途汽车站,向旅客散发资料。这些
年,她粗茶淡饭,却慷慨地将自己宣传防治艾滋病获得的国内外上百万元人民币
的奖金和稿费全用来印发“防艾”材料――她自己编写的4页8面的小报《预防艾
滋病的知识》至今已经出了第18期,印制了77万份,发放了75万份,全都发给最
需要的人;而她前几年自费印刷《艾滋病、性病防治》小书共35万册,迄今为止
已经赠送了32万多册。仅此一项支出就达40多万元。2001年,“全球卫生理事会”
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两万美元奖金和一万美元赠款,
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将有 3600册《艾滋
病、性病防治》和11000张《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小报送往北京部分工读学校,
光是运费就是1115元。
在一期《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中,高耀洁把萨迪的话印在了报眉:如果你对
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你就不配称为人。
说到这本书的缘起,高耀洁介绍:“我有一个保留信件的习惯,到1998年,
我发现寄给我的信特别多。其中包治艾滋病的骗子信占了10%。于是,我就把所
有的信都登记起来。4年多积累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封信。这时,有几个北
京的朋友问我要信,想去整理成书。我想,何不自己写成书呢?去年暑假,我和
侄女一起统计、整理来信,越统计发觉问题越大。去年秋天开始正式动笔。因来
信日益增加,到2004年4月就收到了10001封。故命名为《一万封信》。书中选录
了各式各样的来信近200封,重点展示了近期艾滋病、性病的现状,并附有几十
张人物现场照片。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充满了人性,揭露了艾滋病的真实
情况,发出来自民间的声音,并留给后人。”
《一万封信》书中所展示的真实,具有让人颤栗的力量。书稿写作过程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汇出版社、吉林人民出
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闻讯争相要为她出书,结果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抢到。高耀
洁说,接下来,在她的有生之年,她还想出几本书,一本名为《艾滋泪》,介绍
艾滋病人的故事、个例,书稿已经完成,即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另外一本
是以照片为主的图文书名为《艾滋实况录》。还有一本《防艾道路》,她希望最
后这本书能够在2006年10月,也就是她走上宣传防艾道路十周年时出版。
高耀洁,这位“2003感动中国”的老人,如今因为《一万封信》而再次成为
媒体的聚焦点。她笑着说:“这些日子天天电话不断!”三四十家媒体自发采访
报道,不少报纸、网站连载了这本新书的内容。但是,与之形成反讽的是,读者
对这本新书似乎不够认同,出现卖不动的情况。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北京图书大
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仅仅卖出九本,而上海书城的销售数字更是可怜,只有两本。
不仅是实体书店如此,在最大的两家虚拟书店“当当网”和“卓越网”上,记者
也查不到有关《一万封信》的任何信息。
面对媒体热、读者冷的现状,《一万封信》责任编辑耿华军这样解释,开始
时,他们觉得这本书能出版,已经很高兴,不敢多做特别的宣传,这可能是读者
不多的一大原因。耿华军表示,他们已经准备在北京和山东等地做《一万封信》
的签售宣传活动,“感动中国”的老人能否再次感动读者,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