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 ?“另类”农民的形象, 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 江迅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透视?“另类”农民的形象


透视中国
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 江迅



在香港地铁金钟站,遇到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手上,都是大包小包的购物袋。他们是“自由行”自费旅游的。问他们,来自哪儿?答?陕西。问?什么工作?答?农民。身边的朋友笑着说,这是些另类农民。他们西装袖口上没有留着商标,也没有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

香港人从传媒上看到和听到的大陆农民,不是吃不饱,就是孩子没学上,不是有怨无处申,就是外出打工在城市干坏事。不否认,这些情景在大陆确实随时可见。就说温饱,据官方统计,目前中国大陆还有2900万人未解决温饱。不过,1978年这一数字是2.5亿人。

即便如此,如果总是以老眼光来“鉴别”当今中国大陆的农民,那么时不时还会跌一下眼镜的。

“另类农民”

前不久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在江西省宜春市举行。开幕那天,市体育中心一带的美容美发室里,挤满了电吹发烫发的男女农民选手。在农运会上,有不少农民企业家,其中有出资的赞助人,有带队参赛的领队,也有自己是运动员的。浙江省男篮十个队员中有七个是私营老板。其实,在富裕地区,如江浙一带农村,汽车驶经的公路两边,常常能看到农村人在不那么标准的乒乓桌边、篮球场上活跃着。广东四成农民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农村出现一大批农村体育专业户,河南农村仅武术专业户就多达上万户。

这些农民是不是有些“另类”呢?

30岁民工郭荣庆,坚持9年苦读书,终于实现梦想,两个月前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律专业研究生。他生于山东省青驼镇东冶村,1991年开始外出打工,去过上海、徐州、威海、秦皇岛,扫过街,干过重体力活,1995年去了大连,专做卖蔬菜的小买卖。一天,他在大连成仁街的路边市场自己摆卖的蔬菜摊前,埋头读着刚买来的《资本论》。

大连环境科学设计学院教师瀛文风,观察他已经两天了,终于被感动,主动上前表示愿意义务辅导他。根据瀛文风的安排,他那年开始,节衣缩食,艰难求学,参加了大连外国语学院自学考试,六年后的2001年攻下毕业文凭,而后又报考中国社科院法律专业研究生,今年8月他被录取了。他说?“正确评价自己,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坚定走下去,一定会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这位农民是不是有些“另类”呢?

还有,一个58岁的农民葛全孝,今秋没有在云南自己村里收庄稼,却跑到北京,付了800元人民币的会议注册费,参加“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他是虎跳峡水电站“潜在移民”,他早先相信政府的宣传,以为建了坝,这里就“黄金万两”了。后来他参加了一个叫“大众流域”的学习班,学习班主题是“水坝建设和移民可持续发展”,开始知道建一个水坝的方方面面,知道自己和乡亲们将可能面临的生活处境,也知道了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他没有采取一般农民的抵制方式?或上访反映诉求,或盼望来一个“青天”。

今年8月,他与几个村民,去300公里外的漫湾水电站“考察”移民的实际生活。由此,不同意建水电站的想法,越来越成熟了。他所在村的那一片是滇西最富饶的,农民拥有土地才是真正能“持续发展”,建了水坝,淹了土地,补助的一些钱,用完了怎么办?于是在北京会议上,他要求为移民说话,结果被大会拒绝。他向大会递交了一篇《水坝建设与原住民的参与权》论文。他说?“说出自己的话,我不怕。”他在会前会后,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一个农民就这么第一次出现在这样的国际论坛上,千方百计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外国专家学者的关注。

这位农民是不是有些“另类”呢?

在中国大陆,今天的农民中就有这么一些人,不再是鲁迅笔下的“润土”,不再是《白毛女》中的杨白劳,不再是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了。

人们世俗的眼光,有时候应当转变一下视角,转换一下色彩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