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情人
Moderator
- 注册
- 2002-05-21
- 消息
- 7,248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万维读者网】从山西太原到昔阳县,公路两旁一畦畦的向日葵,在烈日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昔阳县城东南五公里虎头山下的大寨,历经六○年代的风光红火,到七○年代的没落萧条,今天的大寨,抛掉历史的「使命包袱」,由以农业著称的「大寨经验」,改头换面,创造新的大寨神话。
台湾联合报报道,现在跟大陆年轻人谈起大寨,恐怕十人中有九人不知道啥是「大寨」;知道的大陆民众,大多从旅游、缅怀历史的角度看待大寨,这恰恰也是大寨今日发展旅游业的利器。数著向日葵来到大寨入口,映入眼廉八个大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似乎令人经过时光隧道,回到旧式的大寨神话。
●头号神话人物陈永贵
旧式的大寨神话,是在毛泽东时代「党的领导」之下创造的奇迹,而头号神话人物是农民陈永贵。在中共的宣传中,大寨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贫穷落後,生存条件恶劣。中共建政後,大寨民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以集体农业模式,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人的带领下,成为当时大陆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宣称玉米产量由一百公斤提高到六百公斤。
一九六三年大寨遭受严重洪灾,陈永贵提出「三不要,三不少,自力更生战胜灾害」口号,受到中共中央肯定;毛泽东亲见接见陈永贵,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自此大寨名扬天下,全大陆掀起学大寨热潮。做为「样板标竿」,陈永贵从一介农民扶摇直上,最後当上副总理。
大陆农村这么多,能让「全国学大寨」,大寨样板不是随便可模仿的;光看留传下来的「大寨格言」,就让人充满「斗志」,彷佛迎著阳光的向日葵。比如「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听天由命害死人,人定胜天力无穷」,「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来甜」,「要想山河变,就得艰苦干」。艰苦干的结果,大寨山河真变了。
七○年代末,农业承包制在大陆推广,中共废止以大寨为代表的集体业模式,「大寨经验」由万人学习,一下子变成众矢之的。而另一位「大寨神话」代表人物──铁姑娘郭凤莲,从破灭的旧「大寨神话」中,立起新的「大寨神话」。
●铁姑娘郭凤莲起起落落
陈永贵从政,给了郭凤莲出头的机会。一九六三年大洪灾,郭凤莲和全村廿二名女青年组成铁姑娘队救灾,一夕成名,後当选党支部书记。当农村承包制替代了「大寨经验」,郭凤莲也随之失意;一九八○年四月,卅二岁的她被免去党支部书记,留党察看,还被当成「三种人」审查,最後离开大寨,转往晋中果树研究所,一待就是四年。
一九八七年郭凤莲调往昔阳县公路段任段党支部书记,一做又是四年。八年岁月让郭凤莲步入中年,大寨也更形没落。一九九一年,大寨党委找回郭凤莲,她再度担任党支部书记,成为大寨最高决策者。
对於过去这些不胜唏嘘的往事,郭凤莲不愿回顾,也没有时间回顾;从她再接党支部书记那时起,如何带著大寨在时代变化的洪流中迎头赶上,如何再创造另一个新「大寨经验」,是郭凤莲立即要面对的事。郭凤莲再任党支部书记後,一次在村中大会上表示,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十年过去,当记者日前在大寨询问郭凤莲,今日大陆各地经济发展,大寨要如何自处?郭凤莲还是说「大寨学全国」。於是,经济转型,将大寨原先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转变为以经贸工商业为主的经营型式;而「大寨」这个名号,自然成为大寨产品最佳广告正字标记。
一九九二年,大寨成立大寨经济开发公司,建立年产十万吨水泥公司,并在以後几年成立以「大寨」命名的十几家企业;去年大寨集体总产值达到九千多万元人民币,人均收入三千九百一十元人民币。
虽然已五十六岁,但岁月未在郭凤莲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即使「大寨企业」赚钱,郭凤莲仍闲不住,整天跑来跑去;说话很有「大寨女王」的架式,作风强势,大寨人对她明显地「敬畏」。郭凤莲强调,大寨现在已不靠农业,全村一百六十户、五百一十三名居民中,百分之七十的人力在工厂工作,百分之十五的人从事商贸业。大寨经营类别有煤炭、建材、饮料、纺织、旅游、养殖六大系列;一般家庭或开商店、或开饭店及旅馆。
大寨旅游为山西的观光业带来不少收入,现在大寨又将虎头山增辟为森林公园,游客来大寨,除了参观博物馆,从照片上看到当年的「大寨精神」;也到陈永贵故居及墓园参观,并找郭凤莲合影签名留念。当然,大寨的特色面食,当年陈永贵招待周恩来、用玉米粉做的饼,使人「暂时」成为大寨人,与大寨人一起品尝酸甜苦辣。
即使以现代经商理念来发展大寨经济,郭凤莲仍然三句话不离「党的领导」,与满口商业经显得不搭调。郭凤莲强调,改革开放不能丢掉的是大寨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大寨才有今日的发展。而在郭凤莲主事下,大寨实施资源共享制度。孩子上小学、中学全部免费,考上大学有奖学金。郭凤莲想重拾大寨精神,并将此精神普及;然而,这种想法恐敌不过时代洪流。
走在大寨小街上,年轻人都出去工作,剩下大娘、大婶卖著旅游纪念品。什么是大寨精神,已没有人深究。
台湾联合报报道,现在跟大陆年轻人谈起大寨,恐怕十人中有九人不知道啥是「大寨」;知道的大陆民众,大多从旅游、缅怀历史的角度看待大寨,这恰恰也是大寨今日发展旅游业的利器。数著向日葵来到大寨入口,映入眼廉八个大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似乎令人经过时光隧道,回到旧式的大寨神话。
●头号神话人物陈永贵
旧式的大寨神话,是在毛泽东时代「党的领导」之下创造的奇迹,而头号神话人物是农民陈永贵。在中共的宣传中,大寨原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贫穷落後,生存条件恶劣。中共建政後,大寨民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以集体农业模式,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等人的带领下,成为当时大陆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宣称玉米产量由一百公斤提高到六百公斤。
一九六三年大寨遭受严重洪灾,陈永贵提出「三不要,三不少,自力更生战胜灾害」口号,受到中共中央肯定;毛泽东亲见接见陈永贵,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自此大寨名扬天下,全大陆掀起学大寨热潮。做为「样板标竿」,陈永贵从一介农民扶摇直上,最後当上副总理。
大陆农村这么多,能让「全国学大寨」,大寨样板不是随便可模仿的;光看留传下来的「大寨格言」,就让人充满「斗志」,彷佛迎著阳光的向日葵。比如「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听天由命害死人,人定胜天力无穷」,「大寨田是辛苦田,没有辛苦哪来甜」,「要想山河变,就得艰苦干」。艰苦干的结果,大寨山河真变了。
七○年代末,农业承包制在大陆推广,中共废止以大寨为代表的集体业模式,「大寨经验」由万人学习,一下子变成众矢之的。而另一位「大寨神话」代表人物──铁姑娘郭凤莲,从破灭的旧「大寨神话」中,立起新的「大寨神话」。
●铁姑娘郭凤莲起起落落
陈永贵从政,给了郭凤莲出头的机会。一九六三年大洪灾,郭凤莲和全村廿二名女青年组成铁姑娘队救灾,一夕成名,後当选党支部书记。当农村承包制替代了「大寨经验」,郭凤莲也随之失意;一九八○年四月,卅二岁的她被免去党支部书记,留党察看,还被当成「三种人」审查,最後离开大寨,转往晋中果树研究所,一待就是四年。
一九八七年郭凤莲调往昔阳县公路段任段党支部书记,一做又是四年。八年岁月让郭凤莲步入中年,大寨也更形没落。一九九一年,大寨党委找回郭凤莲,她再度担任党支部书记,成为大寨最高决策者。
对於过去这些不胜唏嘘的往事,郭凤莲不愿回顾,也没有时间回顾;从她再接党支部书记那时起,如何带著大寨在时代变化的洪流中迎头赶上,如何再创造另一个新「大寨经验」,是郭凤莲立即要面对的事。郭凤莲再任党支部书记後,一次在村中大会上表示,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十年过去,当记者日前在大寨询问郭凤莲,今日大陆各地经济发展,大寨要如何自处?郭凤莲还是说「大寨学全国」。於是,经济转型,将大寨原先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转变为以经贸工商业为主的经营型式;而「大寨」这个名号,自然成为大寨产品最佳广告正字标记。
一九九二年,大寨成立大寨经济开发公司,建立年产十万吨水泥公司,并在以後几年成立以「大寨」命名的十几家企业;去年大寨集体总产值达到九千多万元人民币,人均收入三千九百一十元人民币。
虽然已五十六岁,但岁月未在郭凤莲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即使「大寨企业」赚钱,郭凤莲仍闲不住,整天跑来跑去;说话很有「大寨女王」的架式,作风强势,大寨人对她明显地「敬畏」。郭凤莲强调,大寨现在已不靠农业,全村一百六十户、五百一十三名居民中,百分之七十的人力在工厂工作,百分之十五的人从事商贸业。大寨经营类别有煤炭、建材、饮料、纺织、旅游、养殖六大系列;一般家庭或开商店、或开饭店及旅馆。
大寨旅游为山西的观光业带来不少收入,现在大寨又将虎头山增辟为森林公园,游客来大寨,除了参观博物馆,从照片上看到当年的「大寨精神」;也到陈永贵故居及墓园参观,并找郭凤莲合影签名留念。当然,大寨的特色面食,当年陈永贵招待周恩来、用玉米粉做的饼,使人「暂时」成为大寨人,与大寨人一起品尝酸甜苦辣。
即使以现代经商理念来发展大寨经济,郭凤莲仍然三句话不离「党的领导」,与满口商业经显得不搭调。郭凤莲强调,改革开放不能丢掉的是大寨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大寨才有今日的发展。而在郭凤莲主事下,大寨实施资源共享制度。孩子上小学、中学全部免费,考上大学有奖学金。郭凤莲想重拾大寨精神,并将此精神普及;然而,这种想法恐敌不过时代洪流。
走在大寨小街上,年轻人都出去工作,剩下大娘、大婶卖著旅游纪念品。什么是大寨精神,已没有人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