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印度印度

不戒

Moderator
注册
2002-04-10
消息
30,130
荣誉分数
32
声望点数
228
:smoke:

第一章:初入新德里

到印度已经一个星期了,来跟大家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由于中国对媒体的控制力度比较大,因此我们对很多国家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的宣传:“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多穷人的房子。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时候车顶都做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

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

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

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

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

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

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熬成糊

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贫”。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

编织袋做的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始祈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当地所有的商场、饭店、理发店、甚至按摩的地方,所有的服务人员都是男的,传说联通老总来印度考察,点名要去当地最豪华的洗浴中心,要了一个“泰式洗浴”、一个“土耳其浴”后就进屋了,过了一会,围着浴巾就出来骂:“怎么服务的全都是男的!”。





第二章 排名世界第二的发达国家

尽管印度如此落后,然而,在印度人的心中,他们从来都是整个世界的第二名(第一当然是美国了),他们认为印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只有美国和日本才能够和他们相比(愚昧与无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We must work more hard, Otherwise,China will catch up with us in twenty years.”。在印度人的心目中,今天的中国还没有楼房,我们还都住在茅屋里,更谈不上坐在这里上网灌水了。印度人常常把中国的上海称作“东方小孟买”。事实上,清政府时期的上海,恐怕已经超过现在的孟买了。

前几天,一个印度人都上海去,看到七、八十层的金贸大厦,眼睛都直了,我同事对他说“印度有这个吗?”,他竟然回答说:“唉!想不到我们印度给你们中国贷了这么多款,你们竟然拿来盖这些东西!。”

有一次,我和司机开玩笑问:“哇,德里怎么有这么多高层建筑,每栋楼都有二、三层?他回答我说:“Of course,does China have so many high buildings?”德里有一个著名的三层楼电影院,下面有五、六个专卖店,当时我问司机,这是哪里呀?司机骄傲的回答:“This is New YorkManhattan!”。听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指着路边的一个帐篷问:“那这里是不是芝加哥?”

不过,由于印度全民信奉宗教,几乎人人都活在神的世界里,他们的幸福感非常

强,是全世界几个幸福感最强的国家之一。印度人的张狂只有到印度之后才能体会到,在他们眼里,我们到印度就应该有到了天堂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国内见不到的。
 
送交者: 漂流瓶 于 November 12, 2004 09:43:20

回答: 里亚之行 由 漂流瓶 于 11/12 09:30

印度印象

之一:账簿

对于印度的IT业发达我很表示怀疑,去印度之前印度的一位朋友让我们给他从中国带60美元以内的VCD,VCD?有没有搞错?在这个DVD时代里,我上哪里去给他找VCD?后来总算在一家商店找到,可商家说,这VCD无法在国外使用的,最后人家推荐了一款可以放VCD的DVD,价格恰好相当于 60美元。这位印度朋友是在一家国家级别的研究机构做研究员的,30岁博士毕业,应该是很潮流的,可还是使用VCD。

或者,印度确实将其财力放到发展军事上了,虽然宾馆饭店一般是可以用信用卡的,但登记注册等都离不开老式的账本,甚至银行也用账本!说到银行,也是让我相当震惊的一次经历。我们住的旅馆不给换旅行支票,说街对面就是印度国家银行,让我们去那里兑换。上午9点多,我们来到了“印度国家银行”,那银行楼外怎么看怎么不像银行,倒像中国80年代初的住宅楼,而且还是未完工的,楼门口确实写着India State Bank,但怎么看都像是用手写的!楼道很窄,倒是有块牌子写着各层楼办公室的名字,外币兑换处在6楼。一楼电梯前挤满了人,我们决定走上6楼去。

6楼的办公室门是大敞开的-准确地说连门都没有,似乎没有完工或者在装修,到处堆满了建筑材料和灰尘,进门后是一个很大的办公室,里面许多办公桌,门附近左手靠墙有个一米多高两米多宽的柜台,那时唯一的一个隔离办公室和外界的设施,不时有人随随便便地进入了右边毫无遮拦的通道,进入办公室内部,右手边还有一排布满灰尘的椅子,想是给等待的客户坐的,其中一个上面也堆着建筑材料。天花板没有吊顶,横七竖八地穿越着无数的电线电缆,其中一些垂挂下来,连着插线板,插线板上连着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电器。办公室人来人往,似乎很繁忙,但除了那个端茶送水的男孩子,其他人似乎都在喝茶聊天。

我们不知道拿个办公桌是管“外币兑换”的,正踌躇着柜台后面露出一个男子,他很和气地和我们打招呼,问我们要干什么,当然是兑换外币了,他让我们走进柜台,然后开始处理“外币兑换”业务,他办公桌上有台电脑,打开着,但他自始自终都没有碰一下键盘,他将支票很详细地登记在一个帐簿上,然后将我们的护照信息登在另一个账簿上,然后写了一张出具单,盖上几个印章,再然后递给我们一块写着号码的金属牌,无不道歉地说,出纳还没有来,我们无法拿到钱,等出纳来了再办理,这时已经是十点差十分,出纳什么时候来?十点钟。

十点到了,来来去去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出纳,十点一刻,十点二十,十点半,出纳今天是不是病了?不会的,一会儿就到,十点四十,十点五十,我开始怀疑这个出纳会不会出现了,这时,进来了一个带长枪的保安模样的人,后面跟着个提着一个箱子的人,出纳终于出现了,然后在处理了几个金属牌之后,出纳找不到会计开给我们的单子了,又折腾了半天,终于在一堆单据下面翻到,我们终于拿到100美元兑换的印度钱-4000卢比。

这次外币兑换的经历使我对人们传说的印度IT产生了相当的动摇。我觉得按所谓现代化标准,印度比中国的差距总有20年以上!

之二,政治家

印度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是其贫富差距,不得不说,比中国大多了!原来也读过有关印度种姓阶层的介绍,但只有到了印度,才能深切体会到社会差距在此的根深蒂固。

在印度,侍从或仆人是相当普遍的,在一个办公室里,总有一个随叫随到的男孩子给办公室的人添茶倒水,略富有的人家都有一个仆人,我去一个印度朋友的家里做过两次客,那人大概属于第2到第3阶层的人吧,我从来没有弄清他家的仆人有多少,我就算凡是没有被介绍给我们的都算仆人,他家里起码有3个,而且,这位朋友在单位是个头,他在办公室里有个按钮,随时一按,就有人进来听后吩咐,与在其它国家看到的类似情景不同的是,他从来不对下属说请字,而他不过是个研究单位的小头目。

后来看到过第一阶层的侍从,那场面就更不一样了。在来回博帕尔和新德里时,我们乘的是火车,买的都是“头等车厢”的票,当去博帕尔时,我发现火车一共有5 等,第一等是有空调的双人间或者4人间,设施相当于中国的软卧,一列二、三十节的火车只有一节一等车厢,第二等是有空调的四人间,第三等是无空调的硬卧,相当于中国的硬卧,第四等是座位,第五等大概只有站的份,在前一趟车启动时,许多车厢门口敞开着,门口或坐或站挤着许多人,如果你想看以看真正的印度现状,最好去一趟新德里火车站!

去博帕尔时,我们的“一等车厢”是双人间,而回新德里时,我们的“一等车厢”是四人间,另外两个人是“政治家”。这两个“政治家”全身着白装-象征着纯洁的婆罗门地位―印度最高种姓,当他们进入车厢的时候,我本打算出于礼貌地打个招呼,谁知俩人都是眼睛朝天,更本不看左右,然后,我就不得不给他们的随从让路,先是两个抗行李的搬运工,后来是两个提包的人,再后来是两个提密码箱的人,然后,竟然进来一个带枪的人!在新德里,经常可以见到带枪的人,他们不是警察,而且带的枪是长枪,看上去很危险的样子。我总以为,带枪的人由于有暴力的权利总是比别人趾高气扬一些,但进入我们这个车厢的带枪的人却一点也不趾高气扬,他是其中一个政治家的保镖,他在政治家面前毕恭毕敬,给政治家倒水,给政治家打开车厢里的水管让他洗手,给政治家毛巾擦手,给政治家打开香料盒,撮一点香料地给他,在整个旅程中,政治家除了拿着一个带挂绳的手机,其它什么东西都没有端过,尽管水杯和香料盒离他只有半尺距离,他们是空着手上车,空着手下车,车票登记也是随从代劳-随从们和他们都不再一个车厢。那两个白衣男人的身份是我们同行的印度朋友告诉我们的,我们的印度朋友对政治家一点也不恭敬,甚至连招呼也没有打,他说他一点也不喜欢政治家,他是当着那两个政治家的面说的,不过用的英语。这些家伙很像我想象中的“老爷”,我想,如果这些人是政治家,在印度讲“平等”纯是扯蛋, 我大概再也不会觉得中国的有多少问题了!
 
我的同事在那里呆了三周,出差回来后,就特别怀念那段有OFFICE BOY伺候的日子,吵着要老板把他从印度带过来:D
据说,连打印出来的纸,都不要亲自动手拿
 
呵~~ 待遇不错哦.
真是值得考虑去申请那份COOOP,到印度工作一下.
至少人身安全不会有大问题.
多打点FLU SHOT, 肝炎之类的针针就好啦.
 
种姓阶层英文怎么说?想了解一下。
 
不太明白,印度人又不像朝鲜人不能和外国沟通,为什么还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呢?还会自以为很先进?
那么现在在加拿大的这些印度人,是不是都是在印度阶层比较低的呀?
 
怎么没听过老美关心一下阿叉的人权状况呢?
 
我的加拿大同事到印度出差

回来后说这辈子再也不要去了。
说那里没法上厕所, 没法吃饭。 没法睡觉。没法工作。
 
后退
顶部